臺灣的「國語」

2020-12-25 中國臺灣網

  臺灣的「國語」,是指戰後在臺灣由政府所推行、而逐漸在民間普遍使用的北京話。由於北京話已經在臺灣獨立發展了50年以上,已經與我們在大陸所使用的普通話有些不同,所以有些語言學家因此將其稱之為「臺灣國語」或「臺灣華語」,而在英文文獻中則比較常用「Taiwan Mandarin」這個詞彙來描述這個語言。

  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945年,國民政府派陳儀為「臺灣行政長官」綜理治臺事務。由於當時在臺灣盛行的是日語和臺灣話,很多國民政府官員幾乎都無法與一般百姓進行溝通。1946年,陳儀成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隸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員、何容任副主任委員,綜理全臺灣的「國語」(北京語)推行業務。同年10月,陳儀下令廢除報紙、雜誌的日文版,並禁止臺灣作家用日文寫作,使得當時的臺灣人頓時成為文盲或半文盲。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後,政府下令全面禁用日語,禁用日本唱片。整體而言,雖然主管機關的層級以及主管人員迭有更替,但國民政府推行「國語」的政策始終如一。並以學校教育為主軸兼及其它社教的管道。

  事實上,戰後國民政府剛來臺灣的時候,只有少數大陸人員隨著陳儀過來,他們多半會使用「國語」而不會河洛語、客家語或臺灣原住民語等本土語言。政府機關、學校與軍隊都使用「國語」,而一般老百姓居家做生意則使用不同的臺灣本土語言以及日語。總而言之,當時的臺灣,是個以「國語」和本地語言為主要用於的「雙語」社會,但同時會使用這兩種語言的雙語人又非常的少,因此當時的臺灣社會可以說是「雙言但非雙語」的社會。

  然而隨「國語」的推行開來,雙語人口日漸增加,臺灣逐漸進入「雙言又雙語(diglossia with bilingualism)的社會」。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社會裡,有不少人除了本土語言之外,還能透過學校教育學會了的第二語言 ——「國語 」—— 來進行溝通交際。這種情形是引發一種語言新變體的最佳環境。因此,在這幾十年間,臺灣於是產生了一種「國語」的全新變體,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臺灣國語」

  一種語言新變體有很多不同的面向。以下僅就臺灣「國語」的語音特徵、詞彙、做簡單說明。 

相關焦點

  • 「臺灣國語」與「在臺灣的國語」
    臺海網1月16日訊 臺灣作家 資深媒體人桑品載今日在海峽導報上發表文章,全文如下:大約30年前,《中央日報》發表一篇討論我國方言的文章,表示語言在不同發音下,可能造成許多誤會及笑話。文章以兩位國民黨大佬黃季陸和秦孝儀的口音作為比擬,煞是有趣。黃是四川人,秦是湖南人,他們是老朋友。
  • 你沒有見過的臺灣國語課本!
    這是臺灣一年級上學期國語課本,相比大陸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似乎文字量更大。國語課本採取豎版,配有注音符號,與大陸的漢語拼音功能一致。通過國語教學,潛移默化地傳遞中國文化的尊老傳統。自民國初期就已經流傳在民間的兒歌如《拔蘿蔔》,也被寫進國語課本中。
  • 臺灣「教育部」對「教材國語改華語」事件喊停
    「國語」改「華語」,臺灣教育部門喊停環球網25日消息,臺灣「教育部」原打算在明年實施的「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容說明中,將「國語(文)」改為「華語(文)」,此舉引發了外界的廣泛質疑。「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24日下午指出,課綱委員會決議,有鑑於民眾的習慣,特別是對內說明時,還是習慣稱「國語」、「國字」等。
  • 今天台灣民眾講一口流利中國話,很大歸功於光復後的國語運動
    臺灣光復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大刀闊斧,力排眾議,堅決剷除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文化,變日語日文為中國的語言文字。這些做法對臺灣青少年影響深遠,其成效逐漸顯現。今天台灣民眾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熟練使用中文寫作,與陳儀主導推行的「國語運動」、與一批祖國大陸來臺的中小學中文教師的開創性工作是分不開的。
  • 有朋自臺灣來——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來訪
    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裡,我校迎來了臺灣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的師生們。
  • 臺灣教科書將改"國語"為"華語":莫讓學生成祭品
    臺灣教科書將改"國語"為"華語":莫讓學生成祭品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明年的中小學教科書將把傳統的「國語」改成「華語」,「國文」改為「華文」。消息傳出,輿論譁然。即將於明年正式施行的臺灣《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是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在下臺之前強行授意通過的,其中有一條是將行之有年的「國語」(小學階段)與「國文」(初中階段)課程名稱改為「華語」與「華文」,以隱晦的方式,將中華文化歸類為外國文化,而所謂的「本國文化」,則主要意指臺灣當地文化。陳水扁此舉,目的在於割裂中華文化,逐步改變島內青少年的文化認同,為「臺獨」分裂炮製文化基礎。
  • 民進黨政權搶《國語日報》
    作者 王正方    《國語日報》於1948年10月25日成立,選在臺灣光復節。臺灣同胞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需要儘快地的學習國語;它是一份以推行國語、普及教育為宗旨的專業報紙。這份報紙辦得很好,七十年下來陪伴著每個臺灣學生長大,學子們日日不輟的閱讀它,臺灣每個人都能說普通話,也有相當不錯的中文程度,功不可沒。    《國語日報》改選董事長爆發爭議;董事會選出新的董事長來,但是舊董事長不肯下臺,指董事會選舉無效,雙方堅持不下。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60周年國際研討會
  • 蔡依林:她是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跳舞也很棒,顏值極高
    蔡依林:她是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跳舞也很棒,顏值極高,說到蔡依林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了,蔡依林本名蔡依翎,曾用名蔡宜凌,生於臺灣省新北市,華語流行樂女歌手、服裝設計師。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女歌手。1998年,蔡依林在MTV音樂臺舉辦的「新生卡位戰」音樂比賽中奪得冠軍。
  • 臺灣國語的補語標記「說」
    臺灣人說話時,經常使用「說+補語句」這樣的結構,這種用法的「說」是一種補語標記(complementizer),引出後面的小句,與英語的that相當。例如:(1)洪萬庭笑說:「教練就是很喜歡刷存在感。我想說我動作應該沒問題,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這句話中的「我想說」有與預期相反的功能,後面的小句與說話人的認知或預期相反。
  • 臺灣國語和普通話真的「一毛一樣」嗎?
    幫你忙——幫忙你咯——囉大陸:回應「謝謝」的是「不用/不客氣」;臺灣:回應「不會」9 雜七雜八:普通話——國語語境——脈絡如果是的話,臺灣叫」矽膠」。味精——味素國語也是叫味精,正式名稱也是。臺語的話才叫味素。抓狂——倆共(閩南語)抓狂這個詞本來就是臺語的詞。十年前我剛接觸大陸的網路的時候,還沒看到這個詞在大陸的網路出現。後來這個詞循著網路傳入了內地。
  • 孫耀威赴臺灣宣傳國語專輯 將在小巨蛋開唱(圖)
    孫耀威孫耀威(Eric)前晚為最新國語專輯《沒有說再見》舉行試聽會。他感激公司以比平常高出3倍的製作費,包起他在臺灣大半年的生活費,在當地找樂手,更將歌曲送到美國作混音,還他出碟心願。
  • 【《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
    此期間,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國語研究會」由各省贊成國語統一的人士在1916年8月組織起來,1917年2月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大會,議定了《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暫定簡章》,並由全體會員向教育部請願要求推廣注音字母,因此當時的北洋政府才在1918年頒布全國使用注音字母的通令。
  • 語文課 中文、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傻傻分不清楚
    很多中國的小學要求學生製作推廣普通話的手抄報「國語」的用法,則一直在臺灣保留著。1945年臺灣光復前,「國語」並不是漢語,而是日語,方祖燊在《六十年來之國語運動簡史》中提到:當臺灣光復的時節,臺灣的同胞心喜回到祖國的懷抱,但見到從大陸來的同胞,卻說不出話來,無法用同一語言溝通感情,
  • 臺「教育部」國語辭典稱《資本論》是「邪說」
    臺教育部網站竟稱《資本論》是「邪說」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韋博報導,臺當局「教育部」的電子辭典再度出醜,據臺灣《聯合報》4日消息稱,有臺灣網友鍵入馬克思寫的《資本論》,臺灣「教育部」國語辭典出現的詞條,竟然指馬克思提出的《資本論》與勞動價值說、剩餘價值論等為「邪說謬論
  • 以為臺灣人讀錯字,大陸普通話和臺灣國語真不同,他們還在民國!
    由於歷史原因,很多臺灣的漢字,不但聲調與大陸不同,有些詞的發音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差別非常大。現在知道,原來這個詞的讀音,居然是民國正音啊,臺灣就是讀成」Yai「,懸崖(Xuan Yai)。劉歡唱的歌曲,「我和你」,人家臺灣讀成「Wo Han Ni(音:我焊你)」,這個音比較好,都焊在一起了,兩個人的關係多麼密切啊!
  • "臺獨學者"執掌《國語日報》? 臺當局稱絕無此事
    臺灣國語日報社董事會改選爭議不斷,11月1日傳出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將接任董事長。雖然「教育部」否認,但消息一出,島內媒體都在憂心《國語日報》將被「綠化」,會把政治意識形態傳遞給小朋友。
  • 臺灣省講的「國語」,為何跟普通話發音這麼像?原因你未必能想到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
  • 粵語VS國語:國民黨「二大」時期的廣東國語運動
    在國民黨召開「二大」的同時,熱衷於國語研究的民間人士在北京舉行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10周年紀念會,並決定發動全國範圍內的國語運動大會。由於全國國語運動大會由當時的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發起,並以「有統一的國語,才有統一的國家」相號召,國內的國語運動風起雲湧。
  • 「臺語」不過是方言 「國語」無可取代
    臺灣《新生報》針對「國語文」和「臺語文」之爭發表社論文章。社論指出,目前島內擁有統一的文字和語言,且「臺語文」欲求普及明顯具有局限性。文字創新影響生活必定帶來不便,這就不單單是文字的問題了。社論直言:現在流通的「中國語」,代表的就是島內語言及文字,不應以方言替代「中國語」,以自制拼音文字代表中文,此皆本末倒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