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不過是方言 「國語」無可取代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臺灣《新生報》針對「國語文」和「臺語文」之爭發表社論文章。社論指出,目前島內擁有統一的文字和語言,且「臺語文」欲求普及明顯具有局限性。文字創新影響生活必定帶來不便,這就不單單是文字的問題了。社論直言:現在流通的「中國語」,代表的就是島內語言及文字,不應以方言替代「中國語」,以自制拼音文字代表中文,此皆本末倒置做法!

社論摘編如下:

作家黃春明5月到臺南以「臺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為題演講,遭到臺灣成大副教授蔣為文高舉大字報嗆聲,兩人幾乎發生衝突。此一事件除了顯示「中國語文」與「臺語文」之間的分歧及爭辯仍未停止外,即使「臺語文」本身也有不同見解與矛盾,實在引人憂慮。

目前島內擁有統一的文字和語言,但在「本土意識」抬頭下,「臺語文」也逐漸顯示其重要性。80年代初期發生的現代詩論戰,以及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表面上系一場文學發展方向的爭辯,事實上另有深意,陳芳明在其《後殖民臺灣》一書中便指出,「鄉土文學作為論戰的議題焦點,一方面凸顯臺灣本地文學長期受到貶抑與壓制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臺灣作家追求自我認同與自我定位的努力」。此部分系借文學上的論戰,彰顯出「本土意識」的抬頭,其後「臺語文」力爭其應有地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臺語文」欲求普及有其局限性。作家余光中便曾對「臺語文」的發展提出不同看法,他說「臺語並非臺灣土生,而是源自中原,行於泉、漳。英語書寫而為英文,作家用以創作文學。臺語並無與其相應相生之『臺文』,臺語迄今只是一種方言,有其音未必能寫出其字,有其字亦未必能普遍使用」。雖然余光中的看法未必能為提倡臺語文者接受。

語文問題爭辯一時不會有定論,我們也不願自此一角度切入。不過如果語言上的各自堅持,甚而文字上的另創新意,一旦影響到日常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卻不能不加關心了。現在街頭上豎立的許多招牌,往往夾雜注音符號、英語拼音,或者用中文書寫必須以臺語發音念出來,才能知道其正確意思。這種現象非僅使外來客看得一頭霧水,即使本地人也要腦筋急轉彎才行。語言文字在正式修訂前,具有統一及實用性,不應該人人變成倉頡創造文字,此種現象可說舉世罕見。另外,現在許多大眾運輸工具中,往往用4種以上語言(中國語、臺語、客語、英語)播報站名,自便民角度固無可厚非,但若自語言統一性言,似乎也太過繁瑣缺乏一致性。以今日臺灣教育普及性言,有幾人聽不懂中文?若說不播報何種語言,就是對某族群不尊重,似也太政治化。再者以臺北捷運言,幾乎兩三分鐘就到一站,4種語言重複播報,實在擾人至極!

使用中文與語言,有其歷史性及實用性。英文雖已具世界性,但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口不過4億,中文則達10餘億人。現在流通的「國語文」,代表的就是島內語言及文字,不應以方言替代「中國語」,以自制拼音文字代表中文,此皆本末倒置做法!

相關焦點

  • 「臺語」是如何從語言變成「政治」的?
    語言原本應該是中性的,只是人們溝通的工具,但臺灣社會這幾年發展下來,「臺語」已經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語言,識別「族類」的工具  前段時間,化名查理的中年男子,用國語(普通話)喊了一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引發臺灣島內新一波「嗆扁」風潮。
  • 「臺語」如何從語言變政治? 溝通工具成武器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來自福建的政協委員陳正統在介紹自己主編《閩南話漳腔辭典》的原因時說,前一段時期,臺灣少數人聲稱要把所謂的「臺語」當成他們所謂的「國語」,排斥普通話。「他們所謂的『臺語』就是閩南話,或稱為福佬話。這種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臺灣的時候帶過去的。」
  • 中國的方言分為幾大類?其中一種差點成為國語
    中國的方言分為幾大類?其中一種差點成為國語   文|小毅說史   中國的國語是「普通話」,但是,中國有七大方言。
  • 臺語電影發展概況
    臺語電影又稱為臺語片,是指以臺灣話配音的電影。另外,臺語電影亦專指臺灣於1955年至1981年,以臺語發音的臺灣電影影片,當時係為與國語片、廈語片等做區隔。在臺語片中,不管角色背景為何,幾乎一律以臺語發音為主,這與當時國語片情況相同。
  • 競選國語,北方方言為什麼碾壓粵語?
    比如廈門大學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在其專門講述方言的《大話方言》一書中,也認為當年中華民國國會曾靠投票定國語,而粵語因為粵籍議員多,差點被選中,幸有孫中山先生大局為重,對粵籍議員逐個關說,才讓位於北京話。下面就讓我們以此為例,專門闢一下謠。16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易中天的《大話方言》也認為粵語差點被票選成國語。
  • 【語詞究竟】臺語?閩南語?
    事實上,臺灣的國語跟大陸的普通話一樣,peanut都是叫「花生」的,「土豆」是閩南語的說法。這也難免,簡易的對照表畢竟無法面面俱到。另有一條說,臺灣的「臺語」就是大陸的「閩南語」。是嗎?差不多是的,在臺灣,「閩南語」的確常稱為「臺語」(其他說法從略)。
  • 從方言看臺灣——真正的移民社會
    在臺北一搭上地鐵就會聽到用四種語言播放的站名,分別是國語、臺語、客語和英語。最後一個是為了來自外國的旅客。前三個則是為當地的臺灣人而設。臺灣的官方語言是國語。成立於二戰之後,已經有超過70年的歷史,算是大部分的人都會說的語言了。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上海方言大詞典即將交稿 部分詞語輸入「國語」
    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錢乃榮說,現在,上海方言正經歷第二次轉折。  今年3月,一部上海方言大詞典將交稿,與此同時,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傳出消息,上海將由復旦大學牽頭,興建一個上海方言庫,「阿拉閒話」正在掀起又一波熱潮。  但在採訪的過程中,錢乃榮始終強調,上海方言和普通話,兩者沒有衝突,它們的關係是互補雙贏、和而不同。
  • 唐荒:臺語羅馬拼音 臺教育部門最後一場宣傳秀
    除此之外「教育部」還有一套閩南語拼音系統叫「臺語通用拼音」,主要是以「國語注音字母」為主,再加上幾個閩南語獨有的發音符號。據說「臺語通用拼音」已經通過教學現場測驗,以此教閩南語沒什麼障礙,但是「臺灣閩南語羅馬字」(臺羅)拼音系統尚未通過教學現場考驗,為什麼要急忙推出來,很令人不解。  社會上的反彈很大,特別是學生家長,一致呼籲饒了孩子們吧!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王曉波認為,臺灣教育部要把「臺語(中評社 資料照)   臺灣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不過後來才發現,其實落落長的討論,正是這類疑惑的可貴之處啊!還記得某次尋常的討論串底下,出現了洋娃娃該怎麼說?猶記得那討論就這樣凝結了。其實答案在我腦中休地一聲就出現了,因為,這不就是阿母常掛在嘴上的「烏女玉」嗎?
  • 調查對於瀕危語言及方言的看法(投票,討論)
    而中國漢語方言中,由於80年代後龐大的流動人口的衝擊,相當多的弱勢方言已經處在瀕危的境地,而逐步被強勢方言取代,更有許多兒童方言能力下降甚至不會使用,如吳語、閩北語、晉語等。香港目前香港手語正在受嚴峻的威脅。由於1880年,國際聾人教育會議廢除手語教學,認為它會妨礙聾人融入社會。自此140年,手語都被遏制。
  • 一個上課也只講「方言」的人
    所以即便是很「臺派」的年輕人,也會說自己平時講的話叫「國語」。但一些更加「深綠」的人,並不會認為「中國」哪怕「中華民國」是自己的國,所以他們不可能把官話當做是國語,而把臺語視為是自己心目中的「國語」。但其實臺語也就是閩南語,也不過是漢語七大的一種,要說「去中國化」其實也並不徹底。所以就還會有人認為應該使用「臺羅」,也就是羅馬拼音書寫的臺語,這樣就完全和漢字不沾邊了。
  • 侗臺語與漢語的歷史關係
    內容提要:本文的研究說明,早期侗臺語與商周時代漢語的語音和形態相近,有較多的對應詞,早期侗臺語和漢語原本應是相近的語言或方言。戰國、兩漢時期它們已分布在不同區域,關係不是很密切,侗臺語的古漢語借詞並不是很多。
  • 朋友,你聽過臺語歌嗎?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親測有效 2、 按口音來區分,中國流行音樂大概有四派: 國語、粵語、閩南語(臺語)、未知神秘小語種。 其實很多方言歌都很可愛,比如著名土家族民謠——《死了丈夫好出門》。就以獨有的表達方式而聞名於世。那句「死人就死我丈夫,死了丈夫好出門」,更可謂是代表了很多國內婦女心聲的時代最強音。
  • 教你用臺語表白,感受臺灣話的美....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別是海禁開放後,大量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地區,以福建南部的漳州府和泉州府河洛人佔多數,其帶來的語言取代了臺灣原住少數民族諸語,成為在臺灣佔優勢地位的語言並逐漸演化為有別於原鄉特色的語言,並於日治時期以"臺灣話、臺灣語、臺語"稱之,區分其他語言。
  • 知英赴臺宣傳電影 用臺語國語跟粉絲打招呼
    知英近期雖然在日本密集拍攝新電影,來臺宣傳新電影的知英一出場就跟媒體用流利的臺語國語打招呼,就連《大尾鱸鰻》導演寬姐也當場稱讚有架式,寬姐之前透露雙方未來會有電影上的合作,寬姐語帶保留,因與日本經紀公司「SWEET POWER」未來會有很多包含亞洲電影娛樂相關產業的合作,請大家拭目以待。
  • 臺語原來和臺灣沒什麼關係?
    不管在臺灣還是大陸(閩南地區和官方媒體除外),很多人都習慣把臺灣地區最通行的那種漢語方言(當地的閩南話)叫做「臺語」;在臺灣尤其是這樣。但如果有人從語言學的角度對臺灣的閩南話感興趣,想要去搜索一些靠譜的文章或者論文來看的話,則很可能找不到多少相關的、有價值的內容,甚至找到大量我國桂黔等地或東南亞語言的資料,這是何故呢?
  • 民國初年:哪種方言「差一票」就淘汰普通話,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