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硬性規定小學課程中加添母語教學,幾年下來虛有其表,師資和教材不到位,學習成果不佳。政黨輪替後,母語教學式微,綠色政客、媒體高聲呼喊:國民黨在去「臺灣化」。

  以「臺語」來統稱臺灣地區居住人民的語言,政治上十分不正確。祖籍客家的羅教授大聲疾呼:「閩南話改稱『臺語』,我的感觸是去客家化」。臺灣的大眾傳播,把「臺灣的語言」簡稱為「臺語」,又把「臺語」等同於閩南語,是以偏概全、以大吃小的謬誤,引起原住民、客語等族群的不滿,扼殺臺灣各族群的語言生命力,違反族群融合的宗旨。

  閩南語、客語、國語,都是漢語系統的一支。客語、閩南語是古語,但是閩南語經過常年的語言和文字的分離,許多語句的正確漢字已失傳。它們原來都是有音有字,將之恢復,是一項艱巨但極有價值的學術工作。根據羅教授的研究,中國自古就容納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客」是彝緬語「哈」(ha)同音字,意指「山坡陀」,「閩」是侗傣語「阪」同音字(ba:n),指「子」。綠色政客望文生義,泛政治化,說自己的祖先和福建人家門中有蟲?故意製造政治對立和不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知名作家黃春明在臺南演講,敘述臺灣語文發展;臺灣過去使用漢文,被日本佔領後實施皇民化,改念日文,國民政府推行國語,解嚴後「臺獨意識」抬頭,「臺語文」又跑出來。他認為「臺語文」在書寫與教育上有商榷之處,沒有統一的版本,老師教得勉強、學生學得痛苦。講到一半,成大副教授蔣為文突然舉起事先準備好的大字報,寫著:「臺灣作家不用臺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引起騷動。黃老先生情緒激動兩度衝下臺要打蔣。

  蔣某的不禮貌舉動引起公憤。政治大學臺灣文學史研究所所長陳芳明說,臺灣歷史很特殊,依照蔣為文的說法,日據時以日語寫作的楊逵、龍瑛宗、吳濁流等人,也不該列入臺灣文學?若再去掉漢字寫作文學,臺灣文學史大概只剩下兩頁。陳芳明認為,蔣為文若真對他所謂的「殖民政府」不滿,就該起身而行,以文化投入民間生活,而不是壓迫他人照自己意思來做。黃春明在文學上的努力、成就、對社會的關懷、少有人能及。一位巨人卻在臺灣文學館遭人惡劣對待,是極大的諷刺與遺憾。 陳教授說:「只要是在臺灣用的語言,都是臺灣話!」

  「臺語文學」的創作方式,分為「純漢字」、「純羅馬字」與「漢羅並用」。各種方式都有一定數目的擁護族群。據說最通行的「臺語文學」作品屬「漢羅」並用。「中山大學」教授林慶勳考證,用純漢字寫閩南話,約是在清朝之後,像歌仔冊裡的七字仔,就用純漢字書寫。最膾炙人口的是:「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放下西涼無人管,一心只想王寶釧……」 。「純羅馬字臺語文學」,起自日治時代的臺南教會公報,用教會羅馬拼音寫作。

  講閩南話的人用閩南語寫作,也是自然的發展。但是它一旦變成某個政治集團的鬥爭工具,用它來排除異己,上綱上線,就會傷害到許多無辜的人。文學作品的存在和評價,完全取決於讀者。當下的所謂「臺語文學」究竟有多少讀者?能認識教會羅馬字的人口比例又是多少?答案恐怕很令蔣為文之流心焦如焚,一名不願具名的教授說:「推動『臺語文』確實有停滯狀況,蔣為文著急了,但語文的推行不能霸道。」

  以「臺語文」作為建立「獨立國」的語文,是「獨立」人士一貫的主張。但是「臺語文」沒市場,何苦侮辱黃春明呢?。(王正方 電影導演 資深政論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語詞究竟】臺語?閩南語?
    事實上,臺灣的國語跟大陸的普通話一樣,peanut都是叫「花生」的,「土豆」是閩南語的說法。這也難免,簡易的對照表畢竟無法面面俱到。另有一條說,臺灣的「臺語」就是大陸的「閩南語」。是嗎?差不多是的,在臺灣,「閩南語」的確常稱為「臺語」(其他說法從略)。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學者:「臺語」改「閩南語」還不夠 就是中國話
    臺灣「教育部」有意將國中小「臺語」課程的名稱,更改為「閩南語」課程,引發「獨派」的強烈反彈,他們認為這不只是歧視,更是馬英九的「去臺灣化」作為。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教育部」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王曉波指出,若以中國語系來說,確實有閩南語,並沒有臺灣話,若真要講臺灣話,指的應該是原住民話,再說若閩南語是「臺語」,那客語呢?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王曉波認為,臺灣教育部要把「臺語」改成「閩南語」只對了一半。
  • 臺語電影發展概況
    臺語電影又稱為臺語片,是指以臺灣話配音的電影。另外,臺語電影亦專指臺灣於1955年至1981年,以臺語發音的臺灣電影影片,當時係為與國語片、廈語片等做區隔。在臺語片中,不管角色背景為何,幾乎一律以臺語發音為主,這與當時國語片情況相同。
  • 「臺語」是如何從語言變成「政治」的?
    「臺語」是泉漳人帶過去的  在臺灣民間的口語中,一般講「淡水河也沒有加蓋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話,而陳水扁刻意用這段「臺語」俚語來回應用國語「嗆」他的人,還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邏輯引導為「嗆」他的人是因為「覺得中國好、不愛臺灣」,所以才「嗆」他。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
  • 朋友,你聽過臺語歌嗎?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親測有效 2、 按口音來區分,中國流行音樂大概有四派: 國語、粵語、閩南語(臺語)、未知神秘小語種。 相比之下,閩南語歌曲在主流市場的日漸式微,則令人難過很多。 即使時不時,它們仍然會以詭異、甚至鬼畜的面目出現在大眾視野裡,比如下面《權利的遊戲》閩南語片頭曲,就非常到位:3、 原來的閩南語歌曲,是十分有特色的。
  • 年輕有特色的音質,幾經轉折,進軍臺語市場的第一位閩南語歌手
    13歲發行首張唱片《姐妹情深》,以《金包銀》走紅臺語歌壇的蔡秋鳳以獨特的"鼻腔共鳴"的聲音至今還引起秀場和模仿迷們爭相模仿。3歲『麗林唱片』發行首張唱片《姐妹情深》 ,保守的家庭反對年紀太小的秋鳳出來作宣傳。
  • 聆聽來自家鄉的聲音——臺語歌曲
    我們的口音源自於臺語,那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與親人溝通交流的方式。用臺語聊天總覺得很親切,很溫馨。每次突然遇到講臺語亦或是操著臺灣口音的人,就會心頭一驚,就像遇到同伴,正所謂「他鄉遇故知」的這種驚喜。可惜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雖然操著臺灣口音,卻開始疏遠它的本體——臺語,臺語的傳承似乎遇到了斷層。
  • 「臺語」如何從語言變政治? 溝通工具成武器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來自福建的政協委員陳正統在介紹自己主編《閩南話漳腔辭典》的原因時說,前一段時期,臺灣少數人聲稱要把所謂的「臺語」當成他們所謂的「國語」,排斥普通話。「他們所謂的『臺語』就是閩南話,或稱為福佬話。這種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臺灣的時候帶過去的。」
  • 臺語原來和臺灣沒什麼關係?
    問題就在於,語言學上的臺語和臺灣民間所說的「臺語」,根本就不是一碼事。侗臺語曾經被我國的語言學界認為是漢藏語系下面的一個語族,但有爭議。侗臺語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及南亞的部分地區,包括我國的壯語、布依語、侗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及南方鄰國的泰語、阿薩姆語等等,在基本詞方面,侗臺語和南島語(爪哇語、馬來語、臺灣高山族諸語之類的語言)也有不少聯繫。
  • 所謂「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所謂「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有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唐荒:臺語羅馬拼音 臺教育部門最後一場宣傳秀
    臺灣的「教育部」在最後的看守期間仍舊不閒著,繼續推動了一項看似重要的語文政策,規定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要以羅馬拼音學習讀寫閩南語。除此之外「教育部」還有一套閩南語拼音系統叫「臺語通用拼音」,主要是以「國語注音字母」為主,再加上幾個閩南語獨有的發音符號。
  • 不說「臺語」是不愛臺灣?綠營被指用省籍煽動族群仇恨
    臺「經濟部長」沈榮津用閩南語答覆國民黨少數民族「立委」廖國棟的質詢,廖國棟要求改用國語,被綠色媒體扭曲為「禁說臺語」。臺灣從戒嚴走到今天,國語不再獨大,多元語言固然是好事,影射不說所謂「臺語」是不愛臺灣,就太過頭了,陳水扁時代的福佬沙文主義復闢了嗎?
  • 把「閩南話」改稱「臺語」是歧視誰
    大概正因為民調結果讓許多綠營政客看到了明年粉墨登場的希望,臺灣某些綠營的政治人物也開始興奮起來,5月23日,所謂「臺文筆會、臺灣母語教育學會、臺灣南社」等十多個「獨」派社團組成「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還召開記者會,居然宣稱把「臺語」稱作「閩南話」是歧視,稱臺灣人是「閩南人」是欺負臺灣人。為了權力,島內獨派已經開始癲狂,不僅不擇手段地發動意識形態的爭端,而且利令智昏到了顛倒黑白的程度。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最佳臺語女歌手獎?上海姑娘閩南歌唱紅臺島
    2011年12月發行臺語專輯《春夏秋冬》,也是第一位在臺灣發行臺語專輯的大陸歌手。2012年12月推出第二張臺語專輯《愛》,將爵士、搖滾、節奏布魯斯等曲風融入閩南語歌曲。2013年獲臺灣第24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最佳臺語女歌手獎」。
  • 教你用臺語表白,感受臺灣話的美....
    點選「設為星標 ★ 」教你讀臺灣俚語並了解含義臺灣話(臺羅拼音:Tâi-uân-uē,白話字:Tâi-oân-oē、閩南拼音:Dáiwán wê),亦稱為臺語或臺灣閩南語,習慣上專指在臺灣地區所使用的閩南語,在語言學分類上屬於泉漳片,與廈門話極為接近,推估同源詞比例為99%。
  • 破臺語受邀唱臺語歌 李懿驚呼:膽子很大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有「最美女丑」之稱的李懿,上山下海、主持都難不倒她,對她來說,難度最高的事情就是唱歌和講臺語,日前受邀到臺南工研院代表各行各業代表演唱公益歌曲《伸手》,還直言:「我唱歌很難聽,臺語又很爛,他們(工研院)真的膽子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