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臺語」改「閩南語」還不夠 就是中國話

2020-12-16 中國臺灣網

  臺灣「教育部」有意將國中小「臺語」課程的名稱,更改為「閩南語」課程,引發「獨派」的強烈反彈,他們認為這不只是歧視,更是馬英九的「去臺灣化」作為。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教育部」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王曉波指出,若以中國語系來說,確實有閩南語,並沒有臺灣話,若真要講臺灣話,指的應該是原住民話,再說若閩南語是「臺語」,那客語呢?事實上,講「閩南語」也不對,真正講的應該是「河洛語」,若追溯歷史來說,目前在福建的閩南人基本上都是從洛陽南下而來,若再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當時的「河洛」指的就是「中國」。

  對於「獨派」拿「去臺灣化」質疑馬英九,王曉波說,說穿了,這些人不是怕「臺灣」被去掉了,而是怕「中國化」,有關閩南語的來源,早就認證了,實在是拿這群人無知的人沒有辦法。真正要講,臺灣的漢人講的是臺語和客語,若臺灣真要說有語言的話,就是原住民語,其他都是外來的。

相關焦點

  • 【語詞究竟】臺語?閩南語?
    我瀏覽了一下,發現絕大部分都對,然而個別詞語有誤,一般是過分簡化,如臺灣的「土豆」就是大陸的「花生」(peanut)。事實上,臺灣的國語跟大陸的普通話一樣,peanut都是叫「花生」的,「土豆」是閩南語的說法。這也難免,簡易的對照表畢竟無法面面俱到。另有一條說,臺灣的「臺語」就是大陸的「閩南語」。是嗎?差不多是的,在臺灣,「閩南語」的確常稱為「臺語」(其他說法從略)。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改成「閩南語」只對了一半。(中評社 資料照)   臺灣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有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所謂「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所謂「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語原來和臺灣沒什麼關係?
    如今,浙江、江蘇一些難解的地名可能就是古代侗臺語的遺存,性質和來自阿爾泰語言的哈爾濱、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北方城市名一樣,只是進入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漢)民族的視野更久而沒有被今人意識到——蘇州、杭州的來源「姑蘇」、「餘杭」在漢語裡十分難解,而根據鄭張尚方先生的考證,依據這些地名產生的時代這幾個字讀音(上古音)對應到古今臺語裡找答案,卻得到了和古書解釋十分契合的含義。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年輕有特色的音質,幾經轉折,進軍臺語市場的第一位閩南語歌手
    13歲發行首張唱片《姐妹情深》,以《金包銀》走紅臺語歌壇的蔡秋鳳以獨特的"鼻腔共鳴"的聲音至今還引起秀場和模仿迷們爭相模仿。3歲『麗林唱片』發行首張唱片《姐妹情深》 ,保守的家庭反對年紀太小的秋鳳出來作宣傳。
  • 不說「臺語」是不愛臺灣?綠營被指用省籍煽動族群仇恨
    臺「經濟部長」沈榮津用閩南語答覆國民黨少數民族「立委」廖國棟的質詢,廖國棟要求改用國語,被綠色媒體扭曲為「禁說臺語」。臺灣從戒嚴走到今天,國語不再獨大,多元語言固然是好事,影射不說所謂「臺語」是不愛臺灣,就太過頭了,陳水扁時代的福佬沙文主義復闢了嗎?
  • 國之瑰寶:閩南語
    閩南語在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中國大陸的語言學者多認為閩南語是一種漢語方言,西方與臺灣學者則對方言及語言兩種說法皆有認同者。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福建話、閩南方言;在臺灣亦被稱為臺語、臺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或咱人話(亦稱咱儂話)。語言關係 漢藏語系---漢語---閩語---閩南語
  • 二馬音樂匯 你應該聽到的閩南語歌曲
    漸漸地我喜歡上閩南語歌曲,雖然歌曲語言本身的情感聽不出來,但能聽懂歌曲的情緒。後來歌曲聽多了,感覺閩南語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貼近生活,描寫小人物的生活經歷和情感波折,能使聽眾產生一種共鳴。著名歌曲《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男性的本領》提起《愛拼才會贏》,這首至今還風靡大江南北的歌曲,以其優美的旋律和催人奮進的歌詞深深打動著兩岸人民的心,即使不懂閩南語的人也會哼上幾句,"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KTV裡的歌友不管發音正確與否,總會扯著嗓門喊上幾句,可見這首歌的傳唱度之廣,其歌名也已成為一句鼓勵人們努力向上的格言。
  • 臺語電影發展概況
    臺語電影又稱為臺語片,是指以臺灣話配音的電影。另外,臺語電影亦專指臺灣於1955年至1981年,以臺語發音的臺灣電影影片,當時係為與國語片、廈語片等做區隔。在臺語片中,不管角色背景為何,幾乎一律以臺語發音為主,這與當時國語片情況相同。
  • 荒腔走板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
    臺灣的「教育部」在最後的看守期間仍舊不老實呆著,繼續推動了一項看似重要的語文政策,規定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要以羅馬拼音學習讀寫閩南語。除此之外「教育部」還有一套閩南語拼音系統叫「臺語通用拼音」,主要是以「國語注音字母」為主,再加上幾個閩南語獨有的發音符號。
  • 「臺語」是如何從語言變成「政治」的?
    「臺語」是泉漳人帶過去的  在臺灣民間的口語中,一般講「淡水河也沒有加蓋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話,而陳水扁刻意用這段「臺語」俚語來回應用國語「嗆」他的人,還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邏輯引導為「嗆」他的人是因為「覺得中國好、不愛臺灣」,所以才「嗆」他。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
  • 朋友,你聽過臺語歌嗎?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親測有效 2、 按口音來區分,中國流行音樂大概有四派: 國語、粵語、閩南語(臺語)、未知神秘小語種。 相比之下,閩南語歌曲在主流市場的日漸式微,則令人難過很多。 即使時不時,它們仍然會以詭異、甚至鬼畜的面目出現在大眾視野裡,比如下面《權利的遊戲》閩南語片頭曲,就非常到位:3、 原來的閩南語歌曲,是十分有特色的。
  • 聆聽來自家鄉的聲音——臺語歌曲
    傳統唱法的經典閩南語歌,其中又分很多主題,如愛情、家庭、人生態度等流行歌手翻唱/創作的閩南語歌,例如蕭敬騰唱的《無言花》、五月天的《勇敢》、《憨人》,江蕙的《家後》等。       不得不說,這些歌手將臺語歌進行改編,讓臺語歌煥發出青春活力,也讓更多年輕人投身到臺語歌創作當中。
  • 怎樣快速學習閩南語
    學習外語的人多了,學習閩南語的人卻相對較少,怎樣能快速的學習閩南語呢,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快速學習閩南語的途徑。步驟/方法  第一種方法,學習閩南語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懂得閩南語的人教你,和那些會說閩南話的人說話交流,不出一個禮拜,那些最基本的生活對話就都會了,有條件的可以到福建地區去住一段日子,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