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腔走板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

2020-12-16 央視網

  臺灣的「教育部」在最後的看守期間仍舊不老實呆著,繼續推動了一項看似重要的語文政策,規定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要以羅馬拼音學習讀寫閩南語。除此之外「教育部」還有一套閩南語拼音系統叫「臺語通用拼音」,主要是以「國語注音字母」為主,再加上幾個閩南語獨有的發音符號。據說「臺語通用拼音」已經通過教學現場測驗,以此教閩南語沒什麼障礙,但是「臺灣閩南語羅馬字」(臺羅)拼音系統尚未通過教學現場考驗,為什麼要急忙推出來,很令人不解。

  社會上的反彈很大,特別是學生家長,一致呼籲饒了孩子們吧!小小年紀要學三種拼音系統:英語拼音、國語注音符號再加上「臺羅」,將不勝負荷。也有聲音認為,學習閩南語固然是為了恢復所謂的母語(客家人、少數民族並不認同),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閩南語只是一種方言,以後在社會上的應用有限,閩南語有音無字或字形不統一的問題,至今無人下苦工夫研究解決,恢復古音古字。小朋友們從「臺羅」學會了比較準確的發音,下一步又是什麼?臺灣只要有更多的人能以閩南語寒暄應酬就夠了嗎?當今閩南語教學的師資嚴重缺乏,社會上的需求也不大,有大學新設立了「臺灣文學系」,因為系所評監及招生不足,又悄悄廢除。有語言專家指出,閩南語腔調和發音細微部分各不相同,究竟要以何地的口音為標準,至今尚未有定論。「教育部」既然已經發布了「臺語通用拼音」方案,而且有95%的教師選擇「臺通」,88%的教師主張「教育部」只用「臺通」拼音,以此為學習標準,但「教育部」又公布了一套「臺羅」,完全在自亂陣腳。「教育部」在臨下臺之前,荒腔走板地推出一套尚未成熟的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宣布要付諸實施,但顯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也未見到有配套措施,只是一場宣傳作秀,表演過後就交差,具體落實的可能性不高。

  這個舉動的背後有它的政治意涵。早期的「臺獨」運動起自臺南長老教會,一批牧師勤習外國傳教士的羅馬拼音系統,使有音缺字的閩南古語有了另一種書寫形式,使得他們在傳福音時語言流暢,演說變得有說服力。臺南長老會一直是「臺獨基本教義派」的主力,他們從羅馬拼音學習閩南語的經驗中得到自信,認為以這一套來推行「臺語」,短期內就達到大多數臺灣人都可以講「臺語」,用羅馬拼音把口中的言語寫下來,剎那間每一句「臺語」就有音有字,成為一種新的拼音文字,臺灣就立刻成為與中國大陸在語言文字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文化和國家了,為臺灣的「獨立建國」締造了另一個有利的條件。他們認為這個想法實行起來也有例可援,就比照早年國民政府在臺灣的推行國語,小學課程中設定注音符號教學,從正確發音入手,不用多久被日本人統治了半世紀之久的臺灣人,只要受過正規教育,個個都能讀、寫、講國語。

  扁政權時代的「教育部」受到極大的壓力,8年下來連一套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都沒出現,實在沒法子向臺南長老教會的諸長老交待。任期只剩下40多天,趕快草草了事,於是羅馬拼音學閩南語的方案出爐了,以後若不能付諸實行,是因為繼任政府心存大中國主義。

  但是即便今後臺灣永遠是民進黨執政,以政令強迫人民學習閩南語,以致於閩南語終將成為臺灣的官方語言,恐怕還是沒有這個可能。推行「國語」在臺灣有卓越的成就,國民政府以政令雷厲風行,成績不錯。但是縱使當時有人以族群分裂意識來阻撓,「國語」的推行還是無法阻攔的。重要的因素是「國語」數百年來在中國已成型,成熟,而且流行,稱之為「官話」,它早已發展成為一種完善的語文,而閩南語開發恢復之路還很長。諸位長老們求「獨」心切,杜正勝們則更是荒腔走板。 (臺灣資深政論家 唐荒)

責編:李賢

相關焦點

  • 荒腔走板的「臺羅」(臺島夜話)
    臺灣的「教育部」在最後的看守期間仍舊不老實呆著,繼續推動了一項看似重要的語文政策,規定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要以羅馬拼音學習讀寫閩南語。除此之外「教育部」還有一套閩南語拼音系統叫「臺語通用拼音」,主要是以「國語注音字母」為主,再加上幾個閩南語獨有的發音符號。
  • 臺當局搞「文化臺獨」閩南語拼音系統出爐
    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消息據臺媒報導,臺當局「教育部」昨日公布「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始終無法統一的閩南語拼音系統就此定案,臺灣中小學閩南語教材將根據此方案研訂,臺當局「教育部」還將出版「部編本閩南語分級教材」。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臺「教育部」要求初中生要用閩南語寫博客
    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趕在政權交接前夕,臺灣「教育部」又出招了。1日下午「教育部」召開9年一貫閩南語課綱研修草案會議,不僅小學生要學會用臺語羅馬拼音發E-Mail、上MSN,初中生也要用閩南語寫博客。據TVBS新聞報導,教育部研擬的閩南語課綱,在閩南語的前頭加注「臺灣」二字,改稱「臺灣閩南語」。
  • 臺「教育部」公布閩南語拼音系統 推文化臺獨
    海峽之聲網訊,據臺媒報導,臺灣教育部門15日公布「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始終無法統一的閩南語拼音系統就此定案。  下學年開始,臺灣中小學閩南語教科書統一採用該拼音系統,臺當局「教育部」將編輯適合孩童學習的「部編本閩南語分級教材」,供學校選用。
  • 閩南語教學大綱(泉州腔)
    閩南語區地域劃分與使用人口閩南語主要是指福建的泉州、漳州、廈門及臺灣地區所使用的一種方言,他們之間通話率90%左右,因為城市間的風俗差異等因素,在各個城市產生不同的語調和叫法,因此,學習閩南語,有條件的話請以你所需要抵達的城市作為學習目標,以免後期交流不便。
  • 唐荒:臺語羅馬拼音 臺教育部門最後一場宣傳秀
    臺灣的「教育部」在最後的看守期間仍舊不閒著,繼續推動了一項看似重要的語文政策,規定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要以羅馬拼音學習讀寫閩南語。除此之外「教育部」還有一套閩南語拼音系統叫「臺語通用拼音」,主要是以「國語注音字母」為主,再加上幾個閩南語獨有的發音符號。
  • 考據 閩南語中「辶日迌」是什麼意思(重要!本周活動報名截止時間周五中午十二點)
    「質」的閩南語發音是zit(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是tsi3),在普通話中音zhi。南朝《玉篇》:迌,他沒切,音突。詆䛢貌。「突」的閩南語發音是dut、dok(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是tu7),在普通話的發音是tu。
  • 臺灣小學驚現「天書」作業:將羅馬拼音翻譯為閩南話
    一份驚為「天書」的閩南語作業(圖片來源:「爆料公社」Facebook主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亦超】「O chit-jit,thi-khi chin ho.」  在臺灣,小學生都要會!  閩南語(被臺當局稱為「臺語」)自陳水扁時期正式成為臺灣地區小學課程中的一部分,蔡英文上臺之後因「去中國化」的需求更是不遺餘力地推進。有島內網友在社交網站Facebook分享,臺灣小學的閩南語教材作業,只見上面印著滿滿的羅馬拼音,要求把這些拼音翻成閩南語,讓許多人直呼「到底想表達什麼」,不僅做作業的小朋友們看不懂,連臺灣的家長們都大喊頭痛。
  • 臺灣小學驚現天書作業:羅馬拼音要求翻譯為閩南話
    一份驚為「天書」的閩南語作業(圖片來源:「爆料公社」Facebook主頁)  「O chit-jit,thi-khi chin ho.」 各路翻譯大神,你們懂這是什麼意思嗎?  在臺灣,小學生都要會!  閩南語(被臺當局稱為「臺語」)自陳水扁時期正式成為臺灣地區小學課程中的一部分,蔡英文上臺之後因「去中國化」的需求更是不遺餘力地推進。有島內網友在社交網站Facebook分享,臺灣小學的閩南語教材作業,只見上面印著滿滿的羅馬拼音,要求把這些拼音翻成閩南語,讓許多人直呼「到底想表達什麼」,不僅做作業的小朋友們看不懂,連臺灣的家長們都大喊頭痛。
  • 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之比較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閩南語當中,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在發音上最為接近。但是,已經有學者指出,從語言形成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語言也有以下四個不同的地方:  臺灣各大城市的居民並非直接由漳州和泉州搬過來的;而廈門的居民則大多直接遷自漳州和泉州。
  • 臺灣教授:閩南語成為一種國際性的語言
    與會專家表示—— 閩南語是國際性語言泉州網(微博)-東南早報(微博)訊 (記者張文璟)「研究語言的學者不能不關注語言負載的文化信息,相信大家一定會對獨具魅力的『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產生興趣。」本次研討會論題主要在馬來西亞、臺灣、廣東和福建等地閩語的音韻、詞彙、語法和修辭等多個領域展開。專家學者對閩方言的特徵詞、口語或文學戲曲中所體現的方言音系、方言語法、方言歷史源流與演變、方言的分布與流播、方言字辭典的比較分析、方言與共同語關係等展開學術交流。其中,不少專家曾經深入我省泉州、南平、寧德等地進行閩方言的調查。
  • 臺灣教育政策荒腔走板 民意拼翻轉
    以教育政策為例,蔡當局上任以來,前有高中語文課綱暴力翻盤,後有臺大校長人事卡「管」、歷史課綱「去中國化」等,教育政策荒腔走板,教育界感嘆所有行政救濟都失效,現在轉而尋求「公投」為人民主權最後防線。    2017年9月,12年臺灣高中語文課綱課審大會以「確認上次會議結論」為由,硬是將前次「文言文比率維持在45%到55%」的決定,透過再次表決降為35%到45%。
  • 臺灣軍方解釋染疫擠牙膏……藍營批荒腔走板 自曝戰力弱點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海軍敦睦艦隊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臺灣軍方後續解釋遭批評如同擠牙膏,令人懷疑。對此,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林為洲痛批,真的是荒腔走板,這次防疫計劃沒有做好,讓相關的軍事演訓自曝戰力弱點,質疑這個時間出航的目的,臺灣民眾有權利了解是為了遠程航訓或「外交」。
  • 閩南語?
    我瀏覽了一下,發現絕大部分都對,然而個別詞語有誤,一般是過分簡化,如臺灣的「土豆」就是大陸的「花生」(peanut)。事實上,臺灣的國語跟大陸的普通話一樣,peanut都是叫「花生」的,「土豆」是閩南語的說法。這也難免,簡易的對照表畢竟無法面面俱到。另有一條說,臺灣的「臺語」就是大陸的「閩南語」。是嗎?差不多是的,在臺灣,「閩南語」的確常稱為「臺語」(其他說法從略)。
  • 國之瑰寶:閩南語
    閩南語在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中國大陸的語言學者多認為閩南語是一種漢語方言,西方與臺灣學者則對方言及語言兩種說法皆有認同者。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福建話、閩南方言;在臺灣亦被稱為臺語、臺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或咱人話(亦稱咱儂話)。語言關係 漢藏語系---漢語---閩語---閩南語
  • 臺網友用拼音仿「六字經」罵臺「教育部長」
    資料照片中國臺灣網4月3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教育部」擬要求小學生要會用閩南語羅馬拼音寫電子郵件、中學生要會用閩南語詞彙寫博客等規定,引起臺灣網友反彈。有網友前天在聯合新聞網留言版上,用和閩南語發音相近的英文拼寫髒話罵臺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
  • 臺灣六旬翁當兩岸閩南語「信鴿」 吟唱古詩詞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昨日,到南安豐州進行文化交流的臺灣學者蔡金安,用閩南語即興吟唱了一首《將進酒》,歌聲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十年來,蔡金安經常往返臺灣和大陸,用閩南語吟唱的方式,當起了兩岸閩南語交流的「信鴿」。­  被閩南語文學感動致力閩南語詩詞吟唱­  頭戴草帽、吟唱詩詞聲音洪亮……昨日,記者見到了這位飽含古風古韻、精神抖擻的六旬老人。­  當記者問及為何要推廣閩南語時,蔡金安打開了話匣子。
  • 小學驚現天書作業:將羅馬拼音翻譯為閩南話
    小學驚現天書作業:將羅馬拼音翻譯為閩南話 環球網——中新網
  • 臺灣寫真:兩岸閩南語歌手「以歌會友」
    27日晚,臺南文化中心,黃泓彬躋身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賽」總決賽,以《憨人情歌》和自己改編的《Opera 2》兩首歌,從十位參賽歌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最驚喜的生日禮物」——冠軍獎盃。  這場總決賽,大陸和臺灣各有五位歌手登臺,共同的鄉音詮釋著閩臺民眾耳熟能詳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