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2020-12-16 華廣網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所謂「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島內所謂「臺語」部分的調查顯示,1945年之前出生的人說所謂「臺語」的比例為71.4%,普通話12.3%,兩者混合5.7%;但1986-1994年出生的人說所謂「臺語」的比例降到22.3%,普通話佔57.3%,兩者混合為19.1%。另外,22.41%的學生覺得自己所謂「臺語」聽力「很好」,但說得很流利的只有16.84%。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張嘉燕舉例稱,自己每年教超過1000名大學生後發現,不只有北部地區的學生所謂「臺語」不好,連中部以南的年輕一代,程度也很差。張嘉燕認為,調查報告說年輕人講所謂「臺語」的比例降到22.3%,就她自己所知,22.3%會講的人也只是會說簡單的「我回來了」「吃飽沒」等話,而不是真正會說。

有部分輿論把所謂的「臺語沒落」歸咎於上世紀50年代的國民黨,當時當局推行所謂「國語運動」,不少臺灣人因此認為說閩南語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不過,在相關新聞下,不少人評論稱,把閩南話當作所謂「臺語」就很可笑,「明明大陸也有很多地方說閩南話」;也有人稱,現在部分人推崇「臺語」,只是因綠營故意將其政治化,「其實他們自己都不會說兩句臺語,只要顏色對了就行」「別再把所謂臺語神格化了」。

一些評論分析認為,所謂「臺語流失」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場競爭」,即語言技能的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而不是臺語」。一名美國學者在臺媒撰文稱,大陸經濟崛起後,很多美國年輕人興起中文熱,甚至很多州的高中與大學都增加了中文課程。有趣的是,臺籍華僑家庭也因此更積極地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因為他們的第二代學中文成本相對低,更容易獲取大陸崛起的語言紅利。

相關焦點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有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張嘉燕舉例稱,自己每年教超過1000名大學生後發現,不只有北部地區的學生「臺語」不好,連中部以南的年輕一代,程度也很差。張嘉燕認為,調查報告說年輕人講「臺語」的比例降到22.3%,就她自己所知,22.3%會講的人也只是會說簡單的「我回來了」「吃飽沒」等話,而不是真正會說。
  • ...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男星因不懂習俗連續參加兩場婚禮,被長輩用臺語辱罵還被趕走
    據臺媒報導,韓國男老師金炳秀因為長得帥而走紅,在臺灣小有名氣,經常出現在綜藝節目中,日前在參加綜藝積木《2分之一強》時自曝在自己因不懂當地習俗被對方長輩辱罵,最後要求他先行離席。金炳秀自曝有次,他的妹妹剛結婚就趕回來參加自己臺灣朋友的婚禮,當時還很高興的告訴對方稱:「我妹妹也是上個禮拜結婚,你跟我妹妹差一個禮拜而已。」本以為對方會為他高興,沒想到他連續參加婚禮的事被對方長輩聽到後,直接用臺語開罵,金炳秀表示:「他好像用臺語講,所以我聽不懂,好像罵我的感覺。」
  • 中年危機:個人價值悄無聲息地貶值,僅僅是因為不夠努力?
    而比接踵而來的危機與挑戰更可怕的,是個人價值於無聲無息之中的貶值,如同溫水煮青蛙,當猛然醒悟之時,自己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無處可去的死胡同。中年危機,危機的是什麼?知乎上有這麼一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
  • 臺語電影發展概況
    1930年代,使用閩南語語言臺籍辯士與配上閩南語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記)的無聲電影雖盛行臺灣,但理論上仍不可稱為臺語電影。1932年5月1日,臺灣自製第一部電影,是無聲片《義人吳鳳》。該片演員多為日本人。1937年臺灣出現第一部有聲片,之後臺灣少量自製生產的有聲片仍全以日語配音,因此也不能算是臺語片。
  • 【語詞究竟】臺語?閩南語?
    另有一條說,臺灣的「臺語」就是大陸的「閩南語」。是嗎?差不多是的,在臺灣,「閩南語」的確常稱為「臺語」(其他說法從略)。這個「臺語」當然不是大陸西南與東南亞諸民族講的「臺語」(Tai),而是與廈門話十分接近、臺灣閩南族群最主要的漢語方言「臺語」(Taiwanese)。弔詭的是,這個臺灣最通行、大家都慣用的「臺語」,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
  • 金融危機下企業失敗成因分析
    企業破產是企業失敗無可爭議的形式,其他相關的詞彙包括財務困境、企業困境、財務危機、企業虧損等。綜合相關學者觀點:企業失敗是指由於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能有效地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不能滿足企業正常運營條件,從而在法律上和市場上被淘汰。   解釋企業失敗和破產的規範性理論不多,總體上能夠被各方面的研究人員和企業界接受的理論主要為兩種:一是企業生存因素理論。企業的生存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影響。
  • 把「閩南話」改稱「臺語」是歧視誰
    作者 張文生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出爐,臺灣各家媒體也出現了藍綠陣營的候選人支持率旗鼓相當的局面。大概正因為民調結果讓許多綠營政客看到了明年粉墨登場的希望,臺灣某些綠營的政治人物也開始興奮起來,5月23日,所謂「臺文筆會、臺灣母語教育學會、臺灣南社」等十多個「獨」派社團組成「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還召開記者會,居然宣稱把「臺語」稱作「閩南話」是歧視,稱臺灣人是「閩南人」是欺負臺灣人。為了權力,島內獨派已經開始癲狂,不僅不擇手段地發動意識形態的爭端,而且利令智昏到了顛倒黑白的程度。
  • 陳春花:疫情危機下,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另外,為幫助企業家尋找應對危機的生存之道,陳春花用最快的時間寫了一本新書,將於3月上旬面世。她在書中強調,危機會導致一些長久性的、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重構價值與格局。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但這也不完全是說僅僅不斷下調成本,可以適當地去做加減法,我們減掉的那些不產生價值的東西,其實也有機會做一些增量,那這些增量是因危機所帶來的新機會去做的儲備。所以在挑戰極限式成本當中,一方面是如何嚴控自己的資金、自己的效率;另外一方面,其實也可以在業務上去做調整,在好的業務方向上能夠讓成本的效率更高,企業的價值就會突顯出來。
  • 李錦芳 | 語言的呼喚——著名侗臺語專家李錦芳教授訪談錄
    他非常重視這個語群的資料,認為對於解決侗臺語的史源問題有極端重要的價值。但直到1980年前後才陸續有學者對仡央語言展開調查,如越南北部有蘇聯、越南學者對拉哈語、普標語、仡佬語和拉基語的調查,中國西南有我國學者及個別外國學者對仡佬、木佬、拉基、普標和布央語的調查。但總的來說多數語言點的調查不夠深入。
  • 人工智慧時代的價值危機、資本應對與數字勞動反抗
    因此,進入認知資本主義階段,信息(認知)商品的價值決定已經陷入「度量危機」(crisis of measurability)。⑨而保羅·邁森則認為,信息(認知)商品生產的零邊際成本,只是意味著其價值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微不足計。供給充裕的信息(認知)商品生產會因遭遇「定價危機」和「利潤枯竭」而使資本主義市場機制走向瓦解。
  • 「開源節流法」5招,解除企業生存危機
    疫情當下以歐美市場訂單為主的李生公司和王生公司都面臨了極大的生存危機,但客戶還是把有限的訂單交給李生公司來優先供應。而行動能力欠缺的王生公司,在生存危機到來時,「守株待兔」式經營變得毫無競爭力。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遇到一些無法預測的市場變化和經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 破臺語受邀唱臺語歌 李懿驚呼:膽子很大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有「最美女丑」之稱的李懿,上山下海、主持都難不倒她,對她來說,難度最高的事情就是唱歌和講臺語,日前受邀到臺南工研院代表各行各業代表演唱公益歌曲《伸手》,還直言:「我唱歌很難聽,臺語又很爛,他們(工研院)真的膽子很大。」
  • 任天堂遭遇生存危機:軟硬體結合是唯一出路
    導語:美國知名科技記者約翰·席拉庫薩(John Siracusa)周一在其個人博客Hypercritical上發表題為「危機中的任天堂」(Nintendo in Crisis)的評論文章稱,在iOS平臺逐步統治可攜式遊戲機市場的大背景下,任天堂在專用遊戲硬體市場的角色日益尷尬。若想走出這種窘境,任天堂必須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繼續將軟硬體整合作為獨門利器。
  • (臺語原來是這樣)撲克牌的臺語怎麼說?
    「刮之枋」(khe-tsi-pang),是臺語諧音字,撲克牌的意思。這個詞若以華語表示,也是用諧音字湊合英文顯示為「K擊邦」,語源自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中文是「佈告欄」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臺語要用「刮之枋」(khe-tsi-pang)來稱「撲克排」呢?雖說此音節源自於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本意「佈告欄」似乎也和「撲克牌」紙牌遊戲相差甚遠。而且,日語的「撲克牌」說法為トランプ(Toranpu),並不是「揭示板」(Keijiban),可以說臺語這個詞彙雖源自於日語,但意思已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