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2020-12-09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臺語」部分的調查顯示,1945年之前出生的人說「臺語」的比例為71.4%,普通話12.3%,兩者混合5.7%;但1986-1994年出生的人說「臺語」的比例降到22.3%,普通話佔57.3%,兩者混合為19.1%。另外,22.41%的學生覺得自己的「臺語」聽力「很好」,但說得很流利的只有16.84%。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張嘉燕舉例稱,自己每年教超過1000名大學生後發現,不只有北部地區的學生「臺語」不好,連中部以南的年輕一代,程度也很差。張嘉燕認為,調查報告說年輕人講「臺語」的比例降到22.3%,就她自己所知,22.3%會講的人也只是會說簡單的「我回來了」「吃飽沒」等話,而不是真正會說。

有部分輿論把「臺語沒落」歸咎於上世紀50年代的國民黨,當時當局推行「國語運動」,不少臺灣人因此認為說閩南語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不過,在相關新聞下,不少人評論稱,把閩南話當作「臺語」就很可笑,「明明大陸也有很多地方說閩南話」;也有人稱,現在部分人推崇「臺語」,只是因綠營故意將其政治化,「其實他們自己都不會說兩句臺語,只要顏色對了就行」「別再把臺語神格化了」。

一些評論分析認為,「臺語流失」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場競爭」,即語言技能的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而不是臺語」。一名美國學者在臺媒撰文稱,大陸經濟崛起後,很多美國年輕人興起中文熱,甚至很多州的高中與大學都增加了中文課程。有趣的是,臺籍華僑家庭也因此更積極地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因為他們的第二代學中文成本相對低,更容易獲取大陸崛起的語言紅利。

相關焦點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有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張嘉燕舉例稱,自己每年教超過1000名大學生後發現,不只有北部地區的學生「臺語」不好,連中部以南的年輕一代,程度也很差。張嘉燕認為,調查報告說年輕人講「臺語」的比例降到22.3%,就她自己所知,22.3%會講的人也只是會說簡單的「我回來了」「吃飽沒」等話,而不是真正會說。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所謂「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所謂「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以後就聽不到「臺語」?調查顯示,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學英語
    >撰文:大風 編輯:堯蘇臺灣主要的居民都講閩南話,其他還有客家話,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不過近日根據媒體報導,臺灣教育部門在調查所謂「本土語言」時表示,目前臺灣「本土」的語言都面臨著傳承危機
  • 為什麼送孩子出國留學(家長必看)
    送孩子出國的家長主要有這幾方面的考慮國際化視野國際化人才是當今人才培養的趨勢,孩子獨立只是早晚的問題。無論是學成回國工作,留在國外,還是成為國際的流動性人才,本身接觸到、看到的,都會不一樣,他形成世界觀的過程更加地具象化。
  • 大連多數家長稱需送孩子到託管班 對夥食不放心
    不需要送託管班的僅佔11%  參與本次調查的家長,有62.6%的家中孩子在6-12歲之間。這些家長選擇需要兒童託管服務的佔到55.5%,不需要的僅佔11%,感覺可有可無的佔33.5%。  雖然家長們對託管需求很大,但全部參加問卷的家長對託管服務需求感到放心的只佔到9.8%。
  • 中年危機:個人價值悄無聲息地貶值,僅僅是因為不夠努力?
    而比接踵而來的危機與挑戰更可怕的,是個人價值於無聲無息之中的貶值,如同溫水煮青蛙,當猛然醒悟之時,自己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無處可去的死胡同。中年危機,危機的是什麼?知乎上有這麼一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
  • 家長為什麼不願意把孩子送私立學校?值得深思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其必然性,願意與不願意都只能代表部分家長。私立學校的存在是對教育的一大補充,有需求就有相應的產業。有些家長不願意讓孩子上私立學校,有以下原因:一、難以判斷私立學校辦學質量參差不齊,有比較好的貴族學校,當然費用也比較高。也不排除一些濫竽充數的學校,不了解內部情況,難以判斷,孩子的教育事關一生的前途,一個家庭的未來,怎能拿孩子的教育去試?
  • 幼兒園開學遙遙無期,民辦園面臨倒閉潮,百萬幼師將出現生存危機
    孩子上幼兒園已成為剛需,可幼兒園的問題讓家長頭疼。公辦園限制名額,要求戶口,甚至學區房。需要排隊、抽籤和搖號,家長擠破頭都很難進好的公辦園。而民辦園普遍學費貴,師資和課程參差不齊。但上不了公辦園的家長,也沒有任何辦法選擇。公辦園收費按教委頒布的收費標準執行,一個月通常就幾百塊錢。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孩子一說去幼兒園就又哭又鬧,家長怎麼做最好?
    已經開學一周了,相信很多家長會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一提去幼兒園就鬧,啼哭不止,甚至用謊言逃避。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呢?家長該怎么正確的引導寶寶呢?讓我們先來一起分析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去幼兒園,原因多樣,家長要看情況而定。
  • 孩子玩手機上癮會導致抑鬱?面對危機,家長應該如何做?
    而面對抑鬱危機,家長應該如何做?在這個混亂發達的世界,與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正確的價值觀,家長要努力做好以下幾點:1、不隨意指責、批評,突出孩子優點孩子們容易沉迷網絡,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世界不夠吸引人,其中有很多因素是來自外界、家人對他的否定「成績不好、比不上鄰居家孩子懂事等等」。
  • 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送人,真的是「小氣」嗎?家長要明白
    別的小朋友來家裡玩耍,看上自己孩子的玩具,一般的父母都會很大方的將玩具送出去,畢竟也不是什麼特別貴重的東西,而且還能得到人情,何樂而不為呢?但是作為孩子父母的你,有沒有考慮孩子的意見?寶寶願意將自己的禮物送出去嗎?他們的內心想法是什麼?作為家長的你知道嗎?
  • 什麼樣的人,職場生存能力更強?
    以我15年的職場經驗,能在工作單位順利生存下來,並且有不錯發展的人,大都具備以下3個特質——【鑽石心】「李姐,今天經理看見我,面無表情,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意見啊?」而身帶負能量的你,不會有人願意靠近,你就更覺得被排擠……如此循環下去,你不是被同事們逼走的,而是讓自己的玻璃心給嚇走的!反而,清楚職場是價值交換的場所,不適合談感情的人,會將注意力聚焦在自身以及企業需要的價值上。你提供,他需要,職場之路也會越走越寬。
  • 魁省的華人家長不想送孩子去學校,想出一條「妙計」!
    很多華人家長擔心疫情大爆發都選擇了先不送孩子去學校而是在家觀望復工複課是大勢所趨不能總是看著別人學習吧?再回頭來評判防控地不好,家長們不重視孩子們不自覺,教師們不自愛都有可能導致確診出現如果就此因噎廢食未免可惜畢竟,在學校裡孩子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平衡生理和心理在是否送孩子去學校的事情上到底真理在政府那邊還是在教師這邊還是在家長的建議中
  • 為什麼很多家長不願意送孩子去公立幼兒園?現實原因,家長很無奈
    家長們不是不願意去公立的,有時候,其實是無奈。幾個比較尖銳的原因如下:1、公立幼兒園不好進這就是開頭說的究其源頭了,不是家長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去公立幼兒園,反過來是想去而去不了,公立幼兒園屬於事業單位,無論是硬體軟體都是嚴格按照要求,家長對於公立幼兒園還是相對放心的,可是公立幼兒園入園的要求卻不低,特別是戶籍要求,和年齡要求,這以至於跟多家長年年排隊都趕不上步伐,後來索性很多家長也就不願意孩子去公立幼兒園了。
  • 在線教育突然湧入海量師生 線下機構遭遇生存危機
    方永新介紹:「一開始發現卡頓問題,以為是擴容不夠,阿里雲連續做了多次大規模擴容,但還是有用戶反饋使用不暢。後來,我們分析發現,80%~90%用戶是差異化網絡環境造成的,也有電腦、手機等硬體設備的問題。」 方永新舉例說,語音通話的時候出現「抖音」問題,這可能是由於接聽雙方網絡類型、網絡帶寬不同等原因造成,這些「物理原因」很難立刻就能優化好。
  • 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家長必看
    這段時間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應該就是孩子什麼時候開學了。 &34;、&34;成了家長們每一天熱議的話題了。 這段時間孩子們可謂都是在家釋放了天性,等到開學的時候,場面可能堪比好萊塢,相當精彩。 每年幼兒園開學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會上演一場苦情戲,哭著喊著不願意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