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言看臺灣——真正的移民社會

2020-12-18 社會正能量短視頻

在臺北一搭上地鐵就會聽到用四種語言播放的站名,分別是國語、臺語、客語和英語。最後一個是為了來自外國的旅客。前三個則是為當地的臺灣人而設。

臺灣的官方語言是國語。成立於二戰之後,已經有超過70年的歷史,算是大部分的人都會說的語言了。

其次的臺語是臺灣最大族群福佬人(來自中國福建省南部的人們)使用的語言。以前稱為閩南語。

最後的客家語是比福佬人晚到,來自廣東省東北部的客家人說的語言。

福佬人和客家人合稱為臺灣本省人。

中國話的方言差異,簡單來說就像歐洲各種語言的分歧,例如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

如果你問我:「在日本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我的回答是:「在日本就像是日語和韓語那樣吧。」

「那豈不是彼此無法溝通嗎?」

的確就是那樣。人們各自說著南轅北轍的語言,共同生活在略小於九州的土地上。那就是臺灣社會。

打開臺灣的電視,除了說國語和臺語的頻道外,還有客語頻道和原住民語頻道。雖然是民主化臻於成熟的1990年代以後才有的,但對臺灣人民而言早已是理所當然的現象。在學校除了教官方語言的國語外,也實施母語教學教授其他語言。

收看電視的綜藝節目時,主持人先是講國語又臨時改成臺語,聽到的來賓也不以為意,習以為常地用國語回答。臺灣電影中出現國臺語夾雜的臺詞對白也是屢見不鮮。電視廣告上會出現父執輩說臺語,子姪輩則用國語回答的畫面。甚至有年輕女子用日語跟高齡祖父母說話的場面。看來是一種對老人家的的體貼表現,因為他們受過日語教育。

日語是經常存在於臺灣社會的外來語言。就學習經驗而言,固然在學校必修的英語比較普及;但深入日常生活的程度,或許日語更具有存在感。舉目一看臺灣街頭,源自日本的壽司店、拉麵店、牛丼店、定食店等招牌遠比來自美國的速食店醒目,電視也經常播放日本的新聞和動畫。臺灣人可和日本人同步表達對西城秀樹和櫻桃子(《櫻桃小丸子》作者)死訊的哀悼之意。

那麼日語在臺灣到底通不通呢?70年前或許可以,但現在可就難說了。在車站售票口和飯店櫃檯用國際語言的英語溝通會比較順利。

進入臺灣島的語言

搭乘環繞臺灣島的鐵路到東海岸旅行時,車內廣播變成了國語、臺語、客語和阿美族語。阿美族語是臺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約15萬人)的阿美族所使用的語言。

臺語、客語和國語同屬於漢藏語系,原住民族語則是和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語言同屬於南島語系。那是遍布在南太平洋地區,西從非洲海域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智利近海的復活節島、北從夏威夷島南到紐西蘭的語言群組。說話者的外貌和生活方式也都給人彼此類似的印象。

福佬人、客家人等不同時期來自中國大陸、講著不同方言的集團相繼渡海移民到臺灣原住民生活的小島上。大航海時代以後遠從歐洲來的荷蘭、西班牙,還有日本、美國等野心勃勃的國家來過又走。而史上最大的移民集團則是二戰後五年間跨海而來的150萬外省人集團。

以研究臺語聞名的王育德博士(1924-1985),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各種人來了又走,一再重複後,留在這個島上的人就是臺灣人。」近年來因為生育率下降造成勞動力不足,於是從東南亞引進勞工和配偶。結果街頭上賣越南料理、泰國菜的店家增多了,小學家長會上看到外國出身的媽媽也不足為奇,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這樣很好。如此,將臺灣說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移民社會也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臺灣方言:中國語言地圖的微縮樣本(全文)
    方言電影的先驅《東成西就》,只有臺灣的配音版才演繹得出來,裡頭山東話與閩南話齊飛,粵語共國語一色。這種方言雜沓,外人看來新奇無比,在於臺灣人卻是司空見慣,正是臺灣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生活與成長的真實環境。
  • 漢語七大方言,哪種方言最古老?
    其中兩宋之際(1126-1142 年)的移民原因及南下路線都和第一、二次大移民相似,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地區接受了最大量的移民,而移民對南方的深入又更進一步,福建、廣東、廣西都有移民的足跡。由於除江浙一帶外,移民分布較均衡,所以北方方言對南方方言的影響不如前兩次移民大。
  • 方言俚語|不懂方言,不足以談中國文化
    但其實總體上泉州話比廈門話古老,只是因為廈門是開放港口,方言容易流失,但是這個「冊」字被保留了下來。所以方言寫不出字來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找到它的本字。廣東人講看不講「看」,講「tai」,寫出來是「睇」。這個字漢代就有,揚雄《方言》記載,他逐個訪問各地的人,把各地的方言記下來。這種書2000年來只有一部,如果每隔一百年就有一位揚雄這樣的「好事之徒」,我們今天研究方言就方便多了。
  • 【邊疆時空】吳曉芳 | 從臺灣青年語言能力、母語認同看臺灣鄉土語言政策的成效
    臺灣方言母語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方言母語呈現弱化趨勢,喧囂塵上的「臺語」熱潮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造勢與考量。關鍵詞:臺灣 語言能力 母語 國語 閩南語 客語 原住民語臺灣是一個由不同語言、文化、政治、經濟、理念交融而成的典型混合型社會,現有人口2300萬。
  • 臺灣人看大陸:各地保有方言印象深 值得臺灣學習
    臺灣人看大陸:各地保有方言印象深 值得臺灣學習 2013年04月19日 10: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你的鄉音,曾經來自哪裡:從方言裡,走出的中國移民史
    閩語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東部及西南部、臺灣、海南、浙江東南部等地。客家語主要分布於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廣西東南部、湖南東南部、四川及香港、臺灣等地。粵語主要分布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海南儋州、香港、澳門等地。
  • 山西,中國真正的魔鬼方言區
    方言(2), 81-92. /1992年正月十五,山西忻州農村, 人們在看表演,雖然都過年 但你一定聽不懂他們的話/
  • BMW卓越城市|梁捷談認同、方言與城市邊界
    新上海人對上海怎麼定義,怎麼看,他們認同怎樣一個上海,希望一個怎樣上海,是否希望完全抹去上海的歷史痕跡,對未來上海的城市建設和發展路徑都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澎湃新聞:當我們談起身份認同時,放眼整個長三角,還會發現一個現象,蘇南地區對上海的認同感要明顯高於蘇北,這有什麼歷史上的原因麼?
  • 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七大方言佔了五種,鄰村說的話可能都不同
    福建就是這樣,福建位於我國東南沿海,西南與廣東交界,東北靠近浙江,西北與江西交界,東面與臺灣省隔海相望,許多外省人的遷移也使福建方言十分複雜,全國方言有7種,福建方言有5種,民話和客話比較常用,甘方言、五話、官話,真方言雜湯。
  • 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林倫倫:方言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地域方言,一種語言在這個地域裡人們使用這個語言的分支,比如說漢語到廣東,就有了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等。社會方言怎麼說呢,社會裡某一些群體這一群人,可能是大的,可能是小的,他們所經常使用的某一種語言的變體,這就是社會方言。
  • 你逃離北上廣的時候,香港年輕人正忙著移民臺灣
    香港人移民臺灣的熱潮有幾個階段,一個是80年代末,那一年移民臺灣的香港人達到歷史高峰,3000多人。一個是97前幾年,那時只要是在臺灣念書的香港學生,都有資格拿到「中華民國」身份證,並且享有投票權。還有一個就是近幾年,移民人數相比以往翻了兩倍。在這波移民大軍中,年輕人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力量。
  • 比粵語更古老的客家話:最不該消失的方言,卻是衰弱最快的語言
    客家話是七大方言之一,它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時期。歷史上,客家話曾是蘭芳共和國境內主要流通語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而如今,客家話卻淪為世界上衰弱最快的語言之一。客家話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四川等七省區,主要集中在廣東東部、中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地區。分布比較集中的客家話可以分為粵臺、粵中、粵北、惠州、汀州、寧龍、於桂、銅鼓八個片,包括梅縣、新竹、高雄、興寧、惠陽、韶關、和平、惠州、英德、長汀、寧都、龍南、於都、桂東、銅鼓、瀏陽等200多個縣市。
  • 北京方言形成的歷史音韻層次
    北京方言形成的複雜性近百年來,海內外眾多知名語言學家都曾投入北京話形成的歷史音韻層次研究,但情況複雜,眾說紛紜,迄無定論。從形成時間看,自先秦至清代的各個時期均有人主張。從形成機制看,主要有三種。一是同質說。指從古至今在北京地區居住者所操的漢語方言代代相傳,基本未受歷史上異族統治的影響,也未受到外來移民方言的影響,是歷史上北京地區居住者所說漢語方言自然演化的結果。當然此派學者的觀點亦不完全一致,這是因為各家所確認的北京話形成的源頭起點還不統一。目前多數學者所持觀點認為,北京方言今北京話就是元代大都話的直系後裔。
  • ——方言問答
    方言之間具有通約性的原因—— 1.漢語方言之間的統一性,和各方言區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即各方言區的形成大都是由中原地區的移民造成的。方言保留了中原語言的特徵,同時因為地理的阻隔,和本地土著語言的融合,方言發展出了自己的特點。 2.
  • 中國方言分七派,你老家的方言屬於其中哪一派?
    由於各民族之間存在差異,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語言文化習慣,就拿方言來說,中國的方言根據普遍的認可分為7大方言,分別是晉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不同的方言根據地區的不同,說話的特點也存在差異。
  • 臺灣:第三部分-社會和文化
    、臺灣客家文化、外省人、臺灣原住民、高山族族群結構中國大陸福建、廣東省漢族移民來臺路線圖 臺灣有98%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約2%則是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臺灣原住民族(高山族)。[259-261] 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後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臺移民至臺灣的外省人。
  • 印尼雅加達臺灣移民初探
    林博士對在印尼的臺灣移民做了很深入的觀察,文中的許多觀點讓我聯想起許多在印尼的大陸居民的生活狀態,二者之間有很多類似。很多情況確實存在,可是我在主觀上很少有自覺的意識,所以閱讀這篇文章給我很多啟發。強烈推介大家閱讀。文章比較長,如果沒時間,可以重點看第四部分的「發現與討論」。
  • 安慶移民遷陝南仍保留方言戲曲 民歌小調唱出 「黃梅戲味」
    由於融秦風楚韻、得 南北靈秀,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積 澱的厚重、兼移民文化的豐富廣博, 形成了商南人「北國之豪放」和「南 國之靈秀」的獨特風格。近日,安慶的一些專家學者走 進商南縣城關街道皂角鋪村大院 內,當鑼鼓響起,74歲的姚桂榮開 口唱起商南民歌,流露出的竟是原 汁原味的安慶鄉音。皂角鋪村的汪 禮強在該村開了一家榮祥農家樂, 與人交談時,也是一口 「安慶腔」。
  • 怎樣移民到臺灣?
    單說一說臺灣籍的取得吧!港澳籍人士取得臺灣籍自從2014年香港佔中事件之後,移民臺灣就成了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熱門話題。對於生活在香港的一部分民眾而言,撇除政治因素不說,單是高昂的生活壓力就讓人喘不過氣來,這也造成了不少香港人是從生活的角度選擇移民臺灣;而澳門的物價也越來越高,在一個香港人看來澳門人每年政府都有派錢的情況下居然也選擇移民臺灣,或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吧!
  • 海外華人新移民「陣痛」背後:同主流社會仍存隔閡
    路透社——中國新移民改變世界  像10多年前,開始席捲全球的中國製造所引發的驚呼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也開始改變目的地國的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文化。越來越多出手闊綽的買家,越來越多的中文標識和服務,越來越多中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越來越多的華人面孔的議員……這會引發什麼樣的文明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