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是七大方言之一,它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時期。歷史上,客家話曾是蘭芳共和國境內主要流通語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而如今,客家話卻淪為世界上衰弱最快的語言之一。
客家話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四川等七省區,主要集中在廣東東部、中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地區。分布比較集中的客家話可以分為粵臺、粵中、粵北、惠州、汀州、寧龍、於桂、銅鼓八個片,包括梅縣、新竹、高雄、興寧、惠陽、韶關、和平、惠州、英德、長汀、寧都、龍南、於都、桂東、銅鼓、瀏陽等200多個縣市。
客家話曾有過5次歷史大遷徙,才慢慢成型,對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都造成深遠影響。
第一次:兩晉之際,河南、山西移民進入江西北部和江浙西部地區。
第二次:唐末黃巢起義後,兩晉以後遷居江西北部和浙江西部的中原移民再次南下遷徙到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廣東韶關地區;第二次南遷到達贛南、閩西,移民語言仍然沒有融入當地方言,日後獨立形成了客家方言。
第三次:宋元之際客家人由贛南、閩西徙居粵東以及廣西欽州、廉州地區;宋末蒙古元人南下,客家人第三次遷徙,到達粵東、粵北,客家話隨之擴散到那一帶。「客家」之稱也許是相對於當地有土地的「主戶」而言,亦或是對當地少數民族「土家」而言。源自中原的客家人三次南遷長達千年,深刻地影響了所到之處的方言,至今仍能觀察到某些痕跡。
第四次:清初客家人由閩粵進入江西北部、廣東西部、四川和廣西中部地區。
第五次:清代鹹豐同治年間,廣東發生土客大械鬥後,粵西客家大量遷徙海南島、廣西中部以及海外地區。
全國乃至國外說客家話的有6500萬人,而近20年,卻不斷衰弱,如今只有不到3000萬人。客家話不應該消失,為什麼?
它曾是客家民系的認同標誌,無論你來著天南海北,國內海外,只要會說客語,堅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會互相視為「老鄉」、「自家人」。而不會說客語,沒有客家認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統,一般也被視為客家後裔,而非客家人。
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方言的「活化石」。之前已經提到,客家話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應就此沒落。
而如今隨著普通話的廣泛使用,新一代客家人的使用率和流利度不斷降低,甚至很多從小在城裡長大的年輕人不會說客家話。客家話幾乎喪失了社會功能,縮小為家庭內部的交流語言。
1988年臺灣曾經發起過「還我母語運動」使得客家話在現代社會繼續傳承下去。而如今的客家人,就應該有客家人的覺悟,客家人有權利講客家話,更有義務講客家話,把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傳承的擔子抗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