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讀懂「自誇」行為(上):炫耀是人類的第一生產力?

2020-12-18 36氪

編者按:吹牛、自誇的行為我們都見的不少,自己也難免時不時愛炫耀。在合適和場合,自誇可以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讓我們在社交活動中如魚得水,如果太直白或操作有誤,會適得其反。本文是一篇總結了不同自誇類型並探討其背後原因的文章,原文中的「brag」本意吹噓,炫耀,吹牛,自誇,自吹自擂,在中文中有細微的區別,根據語境有所取捨,如果「術語不統一」,請諒解。本文編譯自less penguiny的原題為「The Best Article Ever Written About Bragging」的文章。

一、牛魔王在召喚

幾年前,我在德國認識了一個人,當時我們在德國都待了半年,所以作為外國人,不免會討論到當地語言學習情況,「你的德語如何?」

「不怎麼樣。」我回答,感覺挫敗。

嗯,但是對方在來到德國三周之後就學會了德語。還是去酒吧學的,他補充道,說罷,還故意停頓了幾秒,等著看我的反應。他這麼聰明,三周就學會公認難學的語言,而且還「得來全不廢工夫」。

我的自信心猶如脫軌的火車。

和他接著聊下去,我發現,只要是能做比較的方面,他都比我強。可能他還有些比我強的地方,但我愚鈍,當時沒有意識到。

我自認對人的品味奇特,別人討厭的類型我有時會大加讚揚。但是,這天我真聊不下去,很想就地消失。我甚至再也不想見到這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就連把它當作一場社交實驗,測試一下自己的忍耐力,我都做不到。於是我離開了,走的時候,心裡還在想,不知道這個人的親媽能不能受得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反思了一下,為什麼自己在和他交流時那麼心塞?我能有理有據地反感他說的話嗎?還是說是我太脆弱敏感,像一朵雪花一碰就碎?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中迴蕩,像是個心理學謎題:大家應該都知道,人不喜歡和吹牛大王、愛炫耀的人打交道,既然知道,為什麼自己還要自誇討人嫌呢?

讓我最覺得困惑的是:為什麼我聽到有些人自誇覺得反感受不了,而有些人自誇我不但能忍受,還會很崇拜他們呢?難道自誇真的有那麼天差地別的分級,坎耶自誇被叫做裝X,而喬治克魯尼說什麼都體現品味呢?

我不聽說唱樂,我家太豪華,不適合聽說唱樂。

為了滿足自己心裡對收集例子、創建集合的渴望,我開始收集自己周圍看到、聽到的自誇言辭。大部分是我在社交場合中親身體驗的,有些是網上看到的,還有些是援引了流行文化中的例子。我發現,自誇的類型遠遠比我想的要多,有的聽著扎心,有的卻能鼓舞人心。吹牛、自誇的模式可能直接導致一個人在社交中得不到他人的信任,甚至招致嘲諷。然而,有些人卻能不動聲色,不露痕跡地設法抬高自己的地位,在對話中顯得十分自然,聽者甚至根本不會認為對方是在自誇。

在學習和分辨不同的自誇類型的過程中,比如謙虛式自誇、沾光式自誇、「比不過你死不休式」自誇,我意識到,其實自己也沒少自吹自擂。

二、 什麼是自誇

在我們直奔主題,探討自誇(bragging)的類型之前,先得對它做個定義。這個定義必須夠一刀切,能把實打實的自誇者拎出來,尤其是那些五分鐘把自己吹上天的類型。這個定義也得囊括一些邊緣案例,比如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分享,或者貌似謙虛實則自誇的類型。同時,這個定義還不能太寬泛,如果概念不夠清楚,那每個人說出的每句話都可以理解為自誇了。「小明不抽菸,就是暗地裡在顯示自己的意志力有多強大。」這樣解讀他人的性格雖有幾分是真的,但這和我們日常對吹牛、自誇的認知不相符合。

向他人揭示讓人印象深刻的事實,自然不能算作是自誇:假如有人問你你住在紐約哪裡,你恰好住在很好的地段,你誠實地回答問題,就不算是吹。不然,只要我們過的好、運氣好,說的每一句話就都是炫耀了。然而,如果你一幅自滿的樣子,詳細地告訴對方自己家的地址,等著看對方臉上羨慕的表情,還故意停下來等著聽他們的讚嘆,把自己住得好的事實誇張一番,以換得最大的戲劇化效果。這就是自誇無疑。如果你足夠敏感細心,知道自己的回答會讓人覺得高上,你也可以上點「反話」,或者說個笑話,這樣做就能優雅地回答問題,同時也不讓對方覺得你可能看不起他。

同樣,如果你在領英上更新自己的簡歷,寫了自己最近相關的工作成果,這也不能算是自誇,因為你只是回答了平臺希望你揭露的信息,合情合理。你沒有將自己的身份地位強加給看的人,是他們自己決定要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這就好比你在街上偶遇了大主教,以為他是個窮老頭,然後上領英查了一下他的背景,發現履歷上面寫著,「羅馬教宗,梵蒂岡城的領袖,羅馬大主教。我的廚藝也很不錯。」

所以,傲慢或者自利的世界觀就不在我們對吹牛的定義裡。我曾經在社交晚會上遇到過一位教養很好的女士,她的話題一直圍繞著一個點,「學音樂是讓大腦充分發育的關鍵。」聽到後來,我才知道這一點很關鍵,因為這是在為她後面說的話做鋪墊呢,不然她就不會說到自己學習小提琴十五年。雖說她這樣的做法只是利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讓自己顯得更優秀。我也不會說這算是自誇,因為她的本意不是為了告訴我自己的頭腦很發達。她只不過顯現出了自我感覺良好的一面。

在我提出自誇的定義之前,想先請各位讀者高抬貴手。本文不是《自然》雜誌的文章,看看全文的論調,就可見一斑。我的定義如下:

自誇,就是自行將自己覺得能抬高自己身份地位的想法強加到自己的聽眾身上。

「強加」不用解釋也很容易懂,因為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在交流過程中,自誇確實有一定的強迫性。「自行」抓住了自誇一般都是由說者自行開始的,是他們的自我推銷的舉動。而「自己覺得」又是為什麼呢?比如有人吹牛說自己喝得大醉,醉到連續失明三天,我們都會覺得這是吹牛,甚至吹牛者的地位還不升反降,但是吹牛者「自己覺得」這麼說是抬高自己。吹牛,就是在某人做出有傾向性的描述,覺得自己的說法能抬舉自己。但最後的結果如何,地位升還是降,倒不太重要。

III 自誇的17種類型

以下我將分別描述不同類型的吹牛和自誇,但是總結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類型實則不太好區分,要是不小心,類型之間就有很多交疊。

我會用100%科學的系統來給每種自誇類型打分,從0分到10分,分值越低,自誇水平越。

1. 直白又庸俗的自誇

在電視節目「the Apprentice」英國版上,選手羅斯在全英收視最熱的直播現場說自己「從統計學角度說,非常聰明」,自己是個「官方認定的天才」,十分自豪。

快進一下你就會發現,這樣的做法對年輕的羅斯沒什麼好處,不管是在評委蘇葛(Lord Alan Sugar)還是大批觀眾眼裡,羅斯都沒給他們留下什麼好印象。甚至有人評論說,「這個傢伙估計還住在媽媽家吧」,「從統計學角度說,是個混蛋。」

直白又庸俗的自誇,就是直接在聽者面前自誇,說自己很棒,很有錢,很聰明之類的。這類自誇的特點是毫不掩飾,聽者幾乎沒有反駁的機會,自吹自擂,吹牛吹得赤裸裸,聽者無需任何揣測就能明了。

直接自誇,如果有第三者介入,作為自己身份地位的「判斷」,可信度會稍微高一點,比如「我的上司說我很擅長做演示。」斯皮爾(Susan Speer)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說法:在自誇(或者如研究中所說的「自我推銷」)的時候,如果引用別人的觀點,會讓吹噓的話顯得更可信。不過也要注意應用研究理論的場景:十年來我的情感生活不太順利,和我常跟約會對象說「我媽媽覺得我很帥。」應該不無關係。

另外,比較聰明的自誇者一般不會直接放話說自己的智商高,就像羅斯一樣,適得其反,而是會不經意似的提到自己上周末見到了劍橋的朋友,讓聽者自己聯想推斷,有時也會弄巧成拙,「噢,你是說你開的公交車會經過那裡嗎?」

評分:8分

2. 「永遠比你高一茬兒」式自誇

我:我最近吃到了很棒的印度菜。「高」先生:哪家餐廳?說句實話,美國沒有正宗的印度菜,你得到印度去才能吃到當地的美味。我:說的對,我就是在印度吃的,昨晚我剛飛回來。「高」先生:啊,你是在Peep Kitchen吃的嗎?要三周才能預定到位置,但是確實很棒。我:天哪,他們的烤印度起司馬沙拉實在是太好吃了!「高」先生(激動地說):是嗎?!帕特兒先生有在給你們上印度薄餅的時候給你們唱上一整首獅子王嗎?!

「永遠比你高一茬兒」式自誇的「聽者體驗」真的很差。它的特徵在於其觸發點——涉及到他人身份地位相關的信息時立刻做出的反應。至於開啟話題的人是不是在吹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高你一頭」先生將自己抬到與聽者相當的地位上(另有「回應式」自誇,見下文)。

「高你一茬兒」的自誇者最可恨之處,在於搶走了原先起話頭人的風頭,讓對方得意不起來。

既然談到了,我們延伸一下,講講「高你一茬兒」自誇者中最奇葩的一類——他們不僅僅是非要和先開始炫耀的說者較出個高下,還能把天聊死,這樣對方就無法撼動他們「高你一茬兒」的地位。學著點:

我:我累死了,昨晚只睡了兩小時。「高」先生:你還沒有孩子,哪知道什麼叫真的累?

這個例子也會用於後續的「比死人不償命」式自誇,這個接下來會細說。

評分:10

3. 「來而不往非禮也」:回應式自誇

在美劇《How I Met Your Mother》中有一集「媒人(matchmaker)」,主角泰德 莫斯比邂逅了一名醫生,對人家有好感,

醫生:「你好,我是歐布萊恩醫生。」泰德:「你好,我是莫斯比建築師...不好意思,我也想告訴你我的職業。」

我喜歡這個場景,通常泰德說話做事都傻乎乎的,但是在這個例子中,他只是在對方表明自己職業的時候做出同類型的回應,是醫生先提的職稱。他的回應還算比較幽默,所以例子中的「回應式自誇」恰到好處。

值得注意的是,回應式自誇和更為人不齒的 「高你一茬兒」式自誇還是有區別的。兩者都是自誇者在對方提到自己身份地位時做出的回應,但是回應式自誇的目標不是要和別人比個高低,不在於證明你比別人強,而是為了拉近和他人的距離,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他們相當。同樣,假如對方對揭露自己的地位覺得不自在,聽到回應之後,也會比較輕鬆。所以結果是積極的。

評分:3分

4. Bullshit Brag 24K純吹牛——胡說式自誇

我有一次獨自參加技能分享會,心裡七上八下,自慚行穢。和一些英國程式設計師聊天的時候,不知為什麼,我開始吹牛說自己用的是一些很牛的程式語言,沒幾個人會的那種。我聲稱自己用的程式語言是 Haskell和Lisp, 相當於說自己是個另類音樂迷。英國來的程式設計師一副很心悅誠服的樣子,但我知道,這只是他們禮貌的回應罷了。因為在技術界,聽到有人編程用 Haskell或者Lisp,不表示一下敬意是不合規矩的。所以,我暫時沉浸在靠吹牛得到的崇拜裡,但是後來後悔了好幾周,我甚至有想過去學習那兩門語言,讓自己心裡好受一點。總的來說,我覺得自己為了別人看得起自己而吹牛,跟猴子耍花招以換香蕉沒什麼兩樣。

胡說式自誇不需要到沒臉沒皮、胡編亂造的程度,有意誤導聽者或者遺漏細節也算在此範圍內。如果自誇者的薪水正好是100000美元,他們可以模糊地說自己收入是六位數,說來也不算撒謊,但是聽者想像中的六位數應該不止這個數。但是,如果自誇者的收入是99999, 你猜他會說五位數還是99k?

另外一個雖然略顯奇怪,但是很常見的誤導人的例子就是「表演性進食」。阿比蓋爾很瘦,雖然還沒有厭食症,不過估計也快了。每次和她出去吃飯,她都會點正常人吃的分量,卻總是過分強調自己的胃口有多大,甚至說其他食客點了吃不完「弱爆了」。她最喜歡的話題就是談論自己驚人的食量。但是,阿比,說實話,你吃得根本就不多,要是真吞下去了,能瘦成這樣嗎?再說了,你的「健康飲食」是每天只吃一頓晚飯,其他時間只喝黑咖啡、抽菸,也算不得什麼大胃王。

表演性進食,上:你在別人面前才吃的食物; 下:你在身邊沒人的時候吃的食物。

阿比蓋爾的做法有點怪,也算是胡說,因為她知道自己在誤導聽者。先不說她吹噓的一面,她傳遞的信息就引起了別人的注意力。她到底想說些什麼?請聽下回分解,因為我最愛賣關子。

社交媒體上很多炫耀型的帖子、消息都算是胡說式自誇,因為發布者通常只說事情好的一面,壞的一律忽略。有些生活方式(比如出差)就是如此,他們看起來很自在,在美麗的異國城市裡欣賞風景,但是出差也有很多苦處,比如早上3點起床,就為了9點準時和客戶見面,見面的工業園可能離朋友圈裡美麗的風景十萬八千裡遠。但是他們只發了這些美好的瞬間,看的人常常被誤導,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很瀟灑。這幾乎成了社交媒體的通病。

評分:8分(減去2分,因為我覺得這類型自誇者也很可憐。)

5. 「冷不丁」自誇

我:...所以,我就不喜歡油炸鷹嘴豆餅就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冷不丁自誇者:「我一想到自己最近生意旺,就高興的不得了。這個季度銷售量達到40萬美元!哈!」我:「我為你感到高興,不過我沒問你...」

冷不丁自誇者有時候會完全脫離語境,隔空打牛似的開始拋出一些跟當前話題毫不相關的話,讓對方覺得莫名其妙。

冷不丁自誇者的數量相對較少。通常這種「晴空霹靂」式的自誇,都是在自誇者迫切地需要得到別人的崇拜、認可帶來的多巴胺刺激時,按捺不住要分享,根本等不及到合適的時機再說。冷不丁自誇者的問題在於,因為自己吹的牛完全和當前的話題不相關,更是讓別人覺得他們是在表揚自己,所以他們在所有愛炫耀的人中都算是鶴立雞群了。

Facebook和相關的社交媒體差不多就是為了這些冷不丁自誇者打造的天堂。不管你發的狀態是什麼主題,什麼內容,每次發了東西,你就開啟了新的對話。對某些人來說(你心裡估計也知道是誰),發布內容的功能簡直就是他們炫耀自己生活方式,讓看的人覺得羨慕的不二法門。

我本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老早就把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別人發布的內容都設置為不可見了。這個決定是我這幾年在保持自信上最正確的舉動。此前,我每天都收到下面這些內容的「洗禮」: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新家這麼美!#自然 #光線好 #高高的天花板 #分期建築 #私家花園 #諾丁山 #感恩 #激動人心 #正式搬家

可能會有人質疑說,這不算是自誇吧。在社交媒體上,別人發布的內容是不是炫耀,其實很難界定。我將在「激情自誇 」做進一步介紹。

評分:9分

6. 「行動派」自誇

有一次,為了幫朋友的忙,我在德國時有一天晚上見到了一個羅德學者(獲得羅德獎學金的牛津大學博士後)。那天晚上,每次聊天有空白的時候,他就會用德語自言自語(「Ach so, meine Nase ist aber JAHRHUNDERTEALT」 我的鼻子簡直有一百歲這麼老!),但旁邊的一群來自天南地北的旅客,包括我都根本聽不懂他講的半個字。他的這種行為正是「行動派」自誇的最好的例子。我覺得,他肯定以為自己找到了炫耀自己聰明的絕妙方法,在無需直白地宣稱「我的頭腦是亞歷山大圖書館被摧毀以來最特別最偉大的知識寶庫」的同時,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他的學識多麼淵博。

這種自誇類型和其他類型的不同之處在於,炫耀者採取了實際行動,不是光動嘴皮子。這麼做有個好處,對於自誇者來說,他們可信度更高了,因為行動不像動嘴皮子那麼簡單,那麼容易偽裝。如果我不管不顧,突然唱起歌來,而且唱的很好聽的話,你可能討厭我惺惺作態,但是不能說我水平和技巧在那兒,很難否認。

有時候, 行動派自誇者的表演甚至對周圍的人都有好處,要是你的朋友廚藝很好,又很愛炫耀,你就有口福了。不像羅德學者這種自利的炫耀,如果你炫耀的是自己的廚藝,你的朋友估計都沒什麼怨言。

行動派式的炫耀在跟錢有關的場合常常出現。比如你和3個朋友一起打的,你到達目的地了,米表讀數27.5美元,你拿出30美元,然後大搖大擺地要走,沒打算要零錢。另外3個人都「抗議」說你給的錢太多,超過自己該給的份子。你卻說「哎呀,沒關係」,說的時候心裡自豪的很,覺得自己富裕又大方。這就是典型的行動派炫耀。你身邊應該有不少這種例子,看看餐館裡爭著吵著搶著買單的中年人就知道了(除非他們是德國人)。

評分:4分

7. Undercover Brag 明修棧道 暗地自誇

暗地自誇這個分類是社會上接受度較高的一類。其中比較普遍的就是貌似抱怨、祝賀、建議或感謝,但實則為了表現自己優越的吹噓。

7a. 謙虛式自誇

XX 心情低落——剛剛拿到96分的考試結果,毀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完美記錄。

看看圖片中的內容,注意其措辭:「心碎」,屬於雙重吹噓,因為TA不但最近一次考試拿了96分,而且一直以來成績都非常好,接近完美。

謙虛式自誇的實質,就是將能抬高自己身份地位的話偽裝成抱怨或者謙虛的言辭,比如,「我不喜歡這款遊戲,太簡單了,玩著無聊。」我們所有人都吹過謙虛牛,我覺得這和亙古不變的面試問題「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有關,標準答案一般是,「我工作太努力,個人生活有時候顧不上」,最好同時你還「不喜歡孩子」。

比起直截了當地炫耀,謙虛式自誇的接受度是較高還是較低呢?根據這項研究顯示,故作謙虛實則炫耀的自我營銷並不是很有效。研究有一個分組,讓實驗助手在大學校園裡讓學生幫忙在請願書上簽名,助手在和學生聊天時候說,「你今年暑假有什麼計劃?」等學生回答之後,助手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一是直接炫耀說,「聽起來不錯,我也找到了理想的實習機會,還拿到了去巴黎的補助!」二是謙虛地炫耀說,「聽起來不錯,我也找到了理想的實習機會,還拿到了去巴黎的補助!唉,真不知道該選哪一個!」如果助手說的是後者,籤名的學生比例是64.9%(37/57),而前者要高很多,85.7%(48/57)。

7b. 祝賀式自誇

塔維斯是個連續創業者,13年來創業都沒成功過。他在Facebook上有4000個好友,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發布的內容,沒有一次不是在自誇。有時候,他發布的內容第一眼看上去不像炫耀,但是我都會把它當作數獨來思考一下,看看他是怎麼布局籌劃,從而美化自己。畢竟,這傢伙就連別人的哀悼詞都能拿來拐彎抹角讚揚自己。

有一天下午,我正刷Facebook, 發現Travis 發了一條祝願某某明天參加奧運桌球賽成功的消息,多麼無私又真誠的祝願啊。仔細一看,塔維斯後面接著寫道,自己和這個奧運選手小時候在澳大利亞決賽也交手過,他們那時候8歲。你猜誰贏了?當然是塔維斯。

看啊,果不其然!

塔維斯有個綽號,我們在他背後管他叫「塔維斯大人」,理由很充分。他的自誇有點類似「高你一茬兒」式自誇,不過「矮他一頭」的對象並不知道他的炫耀。最讓我覺得扎心的地方就是塔維斯覺得自己的炫耀掩飾得很好,不露痕跡。好像看到的人會天真到看不出他在炫耀,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但大家都能看出他多麼虛偽。

7c. 行善式自誇

在超市裡,有個媽媽推著嬰兒車,車裡有個十一個月大的寶寶。突然有個傲慢自大的女士上前來,對著媽媽說,「你的孩子不會走路,就是因為你讓他躺在車裡。我的孩子7個月大時, 就會走路了。」這個女士可能這樣想:

我向你提出建議的時候,就意味著我是方面的專家,你什麼也不是。那麼,兩者關係中的權力天平完全向一方傾斜,另一方自然會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尤其是在自己完全沒要求對方給出建議的時候。如果這個建議中炫耀的意味很濃厚的話,另一方的體驗就更差了。

7d. 對著全世界發「私人」致謝

Facebook上有個熟人為了讓自己顯得更高大上,發了一條感謝信息:

「我和朋友們(沒錯就是你們 @Singularity Team)在國際空間大學 @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 (ISU)創造的美好回憶 (@J Aldwin) 是無價的。很高興能夠加入。感謝@Douglas 和其他團隊成員組織這一切,感謝@Saturn Capital 的獎學金,感謝@Elon Musk百忙之中抽空和我們賤民啊。你們都是傳奇人物。現在我的心都化了。」

這種以感謝信形式出現的炫耀一般都是公開發,而不是私下一個個發。如果我懷著最刻薄的心(我的個人特徵)來揣測這則內容背後的意圖,我覺得他可能是這麼想的:向他人致謝,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是崇高的,沒人能指指點點。只要我找準要哪個環節為什麼要謝誰,我就可以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榮光」。這個策略更高明之處就在於,如果我艾特了這些人,他們會處於社交規則帶來的壓力而回復我,這麼一來,我的信息涉及範圍就更大更廣了,我受到全球人民的矚目。

評分: 9分

8. 把「自誇」外包出去

舉個例子,我要通過郵件或者在派對上把你介紹給別人認識,我可以說,「這是愛麗絲,她在所有主要期刊上都發表過文章,都是關於她在草莓薄荷果醬方面的大膽實驗。她最新的研究論文光是在今年就有上百萬人引用。可今天才一月二號耶!」我這麼一說,你就能不用自己動手,卻得到吹噓帶來的所有好處,不用付出任何代價。而且,這種介紹他人的形式,在身份地位和職業成就很有分量的場合裡,是很好的破冰方式。

所以,如果說時常炫耀自己是自吹自擂,那把「自誇」外包出去,就是讓別人代你敲鑼打鼓。這種建立自己地位的方式最好之處在於你不用自己做,有別人幫你做,讓人有「久仰大名,如雷貫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感覺。聖經中的箴言27:2提到「要別人誇獎你, 不可用口自誇; 等外人稱讚你, 不可用嘴自稱。」 「自誇」外包帶來的好處不是只有名人才能享受到。同樣的外包效果,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有所體會,只是規模和效應比較小,

本段第一個例子是比較正式的介紹,但是不正式的場合,比如靠「兄弟」,同樣能起到作用,雖說不那麼有品味,效果也沒那麼好。大學時我在派對上認識了傑夫,我心裡管他叫「仗義傑夫」。只要你是仗義傑夫的朋友,他就一定會在你認識新朋友的時候幫你說好話,特別是在你有好感的對象面前。只要是傑夫圈子裡的朋友,他都會捧上天,說些非常誇張的讚美之詞。「這個傢伙可謂是音樂天才。你可別錯過他的演奏啊!」通常這些好話的作用會超出你的想像,讓新來的人感興趣,對話裡基本一直說自己圈子裡的人多麼多麼牛。我不知道傑夫朋友圈有沒有指定某人專門負責整個團體的公關,還是內部另有戰略性分工。我只知道一開始他們談到的是完全不相關的話題。

你可能有注意到,本段中寫的是」自誇「外包中,「自誇」都加了引號。這是因為,如果有人願意替你表揚自己,那不能算是你在自誇,因為這種類型不符合我們前面給出的定義中的「自行」成分。不管這場公關活動是不是經過策劃的,都不是你自行做出的舉動。然而,說到這裡,我們就必須考慮到下一類型的炫耀,「沾光式自誇」,而此處界限就開始模糊了。

9. 沾光式自誇

我深深地懷疑,上一類型中提到的「仗義傑夫」之所以一直幫兄弟們說好話,背後是另有所圖。他的所圖,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仗義傑夫」的幻想就是自己所在的圈子都是精英,正如上世紀20年的海明威或40年代的費曼一樣,身邊都是很有才的人。所以說,雖然「仗義傑夫」一直是在捧自己的朋友,但實際上他是在捧自己。他的邏輯是,「我和這麼厲害的人交朋友,也就是說,既然這樣強的人願意和我為伍,那我也就和他們地位相當。」所以,沾光式自誇捧的雖然是別人,但是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受益,因為自己和被捧的人是有關聯的。

校長說我家小天使是學校裡最受歡迎的!

沾光式自誇最典型的就是父母曬自家孩子,他們通過孩子的成就來感受自己的成功。「我的女兒覺得上學很無聊,雖然她才一年級,閱讀水平已經到五年級水平。她還會用日語數數,能數到四呢!(我們只要每天花400小時給她灌輸知識就行了!)」或者「我家兒子的Facebook頭像帥呆了,簡直是少女殺手(這孩子可能是「少女殺手」,但是不是好的那種)」

祝賀式自誇通常也離不開沾光式自誇。我的朋友有個姑姑常常在社交媒體上發祝賀他人的圖片,照片千篇一律, 每次都是和獲得成功和認可的人並肩站的合照。

評分:5分

10. 過度透露細節式自誇

貝蒂最近剛升職當了大公司的高管,生活很光鮮。我們見面敘敘舊,談及她在不同城市的見聞。她提到了裡約的一個會議,我問她要不要參加,她說,「我也不知道。我昨天剛看了自己的開銷,上個月掉兩萬五美元。我覺得還是別這麼鋪張了。」聽到她這麼說,我覺得她是特地把具體的數字「兩萬五」說出來,而不是說「花太多了」,也就是說,她沒有選擇後者這個炫耀意味比較淡的,而選了前者。另外,貝蒂哪裡來的這麼多錢?他們公司買iPad來當蒼蠅拍用嗎?

如果談話中的抬高了自己身份地位的細節是在直接回答問題,或者對問題背景做必要的說明時自然提及的,那在很多人眼裡就不算是吹噓炫耀。在這種情況下,說者無意將自己的地位強加到對話中來,所以對話仍然是有序的。而過度暴露細節式自誇正是利用了這樣例外的情況,在合適的時機,透露不必要的細節。因為這種炫耀屬於灰色地帶,說者可以否認自己在炫耀。事實上,有時候也很難判斷說者是不是在炫耀。

評分:4分

未完待續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情商】想要自誇?不如真誠點
    官方定義「凡爾賽文學」是用雲淡風輕的氛圍完成「不經意間的炫耀」。網友開始了「#凡爾賽大師、#反向凡爾賽大師、#凡爾賽終結者」等一系列調侃話題,豆瓣上創建了「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目前已經有近4萬名成員。有網友總結了凡爾賽文學的三要素:先抑後揚、明貶實褒;自問自答;第三人稱視角。舉個例子:頂著方才從被窩裡出來還沒來得及梳理的雞窩頭,卻仍舊能在街上被帥哥瞅上,好迷惑哦!
  • 一文讀懂電容傳感器
    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0、一文讀懂光纖傳感器 11、一文讀懂溫溼度傳感器 12
  • 一文讀懂磁傳感器(必須收藏)
    【點擊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一文讀懂接近傳感器 3、一文讀懂磁傳感器 4、一文讀懂流量傳感器
  • 獨家 | 一文讀懂Adaboost
    前面已經說明了Adaboost算法其最終模型訓練集的誤差是有上確界的,也就是說該算法是確切可以收斂到誤差界的。這一點保證了Adaboost算法的可收斂性。算法的優劣勢:前面就Adaboost算法分析了這麼多,那麼它到底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呢?
  • 一文帶你讀懂 WaveNet:谷歌助手的聲音合成器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wavenet-google-assistants-voice-synthesizer-a168e9af13b1一文帶你讀懂WaveNet:谷歌助手的聲音合成器有沒有想過有可能使機器合成的人類聲音幾乎和人類本身的聲音一樣自然?
  • 一文帶你讀懂計算機視覺
    關於facenet和face embeddings非常有趣的事情就是使用它你可以識別只有幾張照片或者只有一張照片的人。計算機視覺是高度計算密集型的(在多個gpu上進行數周的訓練)並且需要大量數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為人臉計算出通用的嵌入embeddings。另一種方法是採用現有網絡並在其他數據集上重新訓練,訓練時僅僅訓練其中的幾層。
  • 一篇帶你讀懂貓咪的行為語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講到貓咪之間是如何交流的,這篇文章,就來為大家揭秘,貓咪是如何與人類進行交流的。可能你以前都不知道,原來我們身邊的小貓咪一直在努力地通過身體行為、叫聲等來表達著自己,也一直在學習著我們的人類語言哦~外國的朋友也做了一些研究來探索貓咪行為的秘密,請觀看以下視頻:一、圖解貓咪尾巴的秘密貓咪會通過尾巴和人類進行交流,它們會通過尾巴來告訴人類鏟屎官自己的感受
  • 一文讀懂Python裝飾器
    打開APP 一文讀懂Python裝飾器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4-28 10:48:00 這時,你就可以把 wrapper 函數指定關鍵字函數:
  • Stone 石紀元:科學和文明才是人類的第一生產力!
    如果某一天,全世界因為不知名原因迫使整個地球上的人類瞬間石化,而且還會讓人類石化好幾百年,但是意志堅定的人類還能擁有自己的意識,我們該怎麼辦呢?末日已經來臨,我們要怎麼面對這一切。那麼《Dr.但是當復活的人類越多的時候,大家的思想碰撞出來的可能不一定是火花,還有可能會是對人性思考的不同,那個時候,善良這種特質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定義,但是,這個世界最美的還是擁有科技力量支撐的文明社會呀。如果世界末日來臨,我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在這個世界上並且讓這個世界更有意思呢?
  • 一文讀懂歐洲的人種(2)
    上次在《一文讀懂歐洲的人種(1)》(點擊閱讀)中,講完了印歐人的上古故事。今天,讓我們走進「閃米特人」的上古故事,他們和印歐人普遍在北邊的溼潤寒冷地區不同,他們生生世世生活在乾燥炎熱的沙漠地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東」。可能有同學會問了:標題明明講的是歐洲的人種問題,怎麼跑到中東了?要知道,歐洲和中東那可是近鄰啊,隔海相望啊,怎麼可能不發生聯繫?是不?
  • 都市奇幻文《人類觀察計劃》,女主非人類,不僅神秘,還活了好久
    有好看的小說跟鯨分享嘛,鯨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都市奇幻小說,這類文還挺有意思的。《人類觀察計劃》何鳶&時遷【片段節選】何鳶與他不期而遇。 二人互相望了一眼,沒說話。何鳶是個單幹主義者,恰好時遷也是。兩人貌合神離的弄了個辦案組合,實則都在各幹各的。
  • AI能讀懂人類情緒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智能相對論(aixdlun),作者|胡蝶很多人都想擁有一個能陪伴自己的暖心「大白」,但能像大白一樣讀懂人類情緒的機器人真的存在嗎?近日亞馬遜稱其語音助手Alexa能夠通過分析用戶指令的高低和音量等反應,識別出「快樂、高興、憤怒、悲傷、煩躁、恐懼、厭惡、厭倦、壓力」等情緒,並對相應指令做出回應。
  • 一篇文,帶你讀懂無錫過去的225天
    一篇文,帶你讀懂無錫過去的225天 > 與2017年相比,香港繼續獨佔鰲頭 而我則繼續位居 城市宜居競爭力排行榜第二位(內地第一) 作為顏值與內涵並存的我 絕對擔得起宜居這個美號!
  • 人類的本質是什麼,人類迷惑行為又如何去了解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讀懂他人想什麼呢?如何才能更好的的與人相處呢?如何才能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呢?我們因何而存在,我們究竟在幹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你只需要了解人類的本質就行了。了解人類的本質是什麼,你就能更加直觀的了解他人的行為邏輯,就能更好的了解世界。
  • 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能改造大自然,能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遠距離通訊、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以及生物工程的發展,都使人類對科技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能徵服、改造大自然,科技能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想飛的時候就可以飛起來。車底的輪子也可以收起,變為滑浪板,再加上噴氣裝置,就可在海上遨遊了。
  • 1988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itute a...
    1988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itute a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 中國日報網
  • 一文帶你讀懂自然語言處理 - 事件提取
    憑藉獲得信息上下文的能力,可以關聯時間上互相獨立的事件,汲取其影響,發現事件序列如何隨著時間推移展開。這些科技洞見力正驅動諸如 EventRegistry和 Primer.AI等組織,用科技服務各個市場。本文將構建一個簡單的事件提取腳本,接收新聞輸入處理後輸出事件。首先需要收集數據。
  • 一文讀懂「2020限塑令」!
    一文讀懂「2020限塑令」!06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張圖讀懂限塑令新規
  • 5個數字帶你讀懂習近平B20演講
    5個數字帶你讀懂習近平B20演講發布時間:2016-09-04 10: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中青報·中青在線導讀3日,G20杭州峰會正式開始了!當天下午,習近平出席G20工商峰會(B20峰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全面深入闡述了對中國經濟、世界經濟和全球經濟治理的看法和主張。
  • 獨家 | 一文讀懂Hadoop(三):Mapreduce
    讀者可以通過閱讀「一文讀懂Hadoop」系列文章,對Hadoop技術有個全面的了解,它涵蓋了Hadoop官網的所有知識點,並且通俗易懂,英文不好的讀者完全可以通過閱讀此篇文章了解Hadoop。本期獨家內容「一文讀懂Hadoop」系列文章先介紹Hadoop,繼而分別詳細介紹HDFS、MAPREDUCE、YARN的所有知識點,分為四期內容在近幾天推送。敬請關注後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