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點亂。一個是突如其來的天津爆炸,一個是關於一些90後CEO的熱議,朋友圈裡,悲傷的,問責的,批評的,⋯⋯一時間紛繁蕪雜。
忽然想起前幾天在一本書裡看到的一句話:不要下結論,在我們沒有親自獲得充足的信息之前。其實,我們真正需要討論和反思的是我們的基本價值觀。不要認為這些和我們自己的創業和生活沒有關係。我們缺乏一個為社會全體所認可的價值觀,而在一個穩定的時代和社會,這原本是最基礎的共識。
剛剛讀完一本書,《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作者是寫《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的史蒂芬﹒柯維。該書指出了幾個需要人們特別警醒的存在——
一個是有知識性格卻不完整的人。性格殘缺令有知識的人比沒有知識的人更可怕,那些毒害同宿舍同學的名校學生便是最好的案例。其實不只我們的教育體系出了問題,美國公立學校的競爭同樣激烈,自殺的亞裔也不在少數。這些現象背後,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除了學習,其實我們什麼都沒有留給孩子去承擔,只有成績能夠決定孩子的命運和個體的價值,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在那些從小學一年級就需要和人競爭的機制和系統中,孩子們缺乏安全感,關注的是別人的進步而非自己的成長,對自己成功的判定依賴於對隔壁孩子或者同桌的超越。
一個是不關注道德的商業。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之前寫過一本書——《Moral Sentiment》(中文翻譯為「道德情操論」,我覺得不好,但也沒有更好的翻譯)。在這本書中,他提到,社會系統的成功基礎是道德,我們如何對待彼此,慈愛、服務與貢獻的精神是否存在,決定著社會整體的成敗。如果我們忽略了道德基礎,允許經濟體系不顧道德基礎而獨自運行,那我們的社會就會喪失道德原則,無法區分是非。他認為,每個交易對於交易的雙方都是一個道德挑戰。只有每個交易都是公平的,持續成功才能得以實現。雙贏的法則是雙方共同獲益而且公平交易,對於任何組織和商業體系均是如此,受損一方遲早會獲得相應的信息,從而使得交易與合作無法持續。商業社會與組織一樣,保持持續運行的基礎是遵守契約精神,每個夥伴都可以從合作中持續獲益。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違反協議的成本非常低,因為周圍的人都這樣,所以違約者並沒有道德愧疚與實際懲罰(或者很小)。但即使如此,當其他交易參與者用腳投票時,交易和合作還是會終結。出問題的公司或人,往往認為自己大多數情況下遵守了道德,出意外往往只是特別倒黴而已。僥倖心理往往為我們帶來嚴厲的懲罰。平衡被破壞後,產生的負能量往往相當可怕。
一個是不關注人性的科學。基因重組也好,人工智慧也罷,沒有人性的科學非常可怕。毀滅人類自己的,也許就是我們自己。另外兩個關於宗教和政治,就不在此討論了。
讀至此處,我們的社會出現亂象的根本原因似乎快找到了。我們對成功、財富的渴求,讓我們忽略了很多根本性的原則問題。我也曾經是個沒有原則的領導,要求同事進取,卻沒有看到自己在原地踏步。很多時候,公司沒有成長,是我們自己的心靈和格局沒有成長,我們太固執於安坐於自己的井中,看到巴掌大的天空,無法理解痛苦的根源。財富、權勢,往往會讓我們忽略人性和道德本身。不是說要創業者做一個清教徒,而是需要我們的CEO對人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對經濟原理有最基本的認識,遵守契約,用最簡單的方法創造一個公平、成長和富於貢獻精神的組織。這不僅符合基本的經濟和社會原理,也能讓我們的經濟和組織持續運行。
一個公司的缺陷,也許是創業者格局和夢想的缺憾。一個社會在某些方面的失效和失控,也許是一個教育體系和價值觀的失效和崩塌。在這個大時代裡,我們經常感覺自己只是螻蟻一隻,但我們可以選擇做一隻有原則的螻蟻,不困於心,不耽於行。
文| 南立新 創業邦CEO兼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