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向,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晏幾道的《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文章閱讀時間大概需要9分鐘,感謝讀者們的耐心閱讀。
《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裡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秋天是個寄託相思的季節。大概是因為「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碧雲天,黃葉地,烏雁南飛」的景色又一次讓人想起執手相看淚眼的送別場景,也大概是因為「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個蕭瑟的時光不太適合荷池賞月,一片樹葉的落下、一隻燕子的南飛、一片清霜的落下都會觸動人最敏感的心弦,然後悵然若失於分飛的勞燕。
所以,送別詩和相思詩中瀰漫著濃得化不開的秋意。比如「一代詞宗」李清照的《一剪梅》,在「紅耦香殘玉蕈秋」的時節,無人陪伴的她更加敏銳地感受到萬物的蕭瑟,於是她輕解羅裳,緩登蘭舟,其實只是望穿秋水,等待遠方的那一封紅箋。可是,直到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也只是自己獨立蘭舟。晚上氣溫慢慢降低,秋意變濃,她定是比誰感受得都要強烈,因為內心早已「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一片無邊的秋色,寂寥而清冷。
在趙明誠赴任時,李清照在獨守空房的重陽佳節寫下《醉花陰》。薄霧、濃雲都給人一種窒息的壓抑和沉悶,總感覺心中的那一份鬱結要活活被壓出來。天氣陰冷,不宜外出,百無聊賴中只好靠撥弄家裡的香爐打發光陰。秋日是個寂寥的時節,越是寂靜,越能注意到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夜半月回才發現自己身下的玉枕紗廚是徹骨地涼薄,才發現東籬旁的黃菊在陣陣西風吹拂下早已變得纖細瘦弱,而自己早已是沈腰潘鬢消磨。
再比如範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秋天的天高雲淡、黃葉無邊、碧波蕩漾、天水一色,帶給自己的不是空曠悠遠,而是行路無涯,相思無垠。歸期未定,從此不敢獨登高樓遙望故鄉月明,只得把自己的愁腸在一杯杯的濁酒中麻痺灌醉。
層林盡染,黃花滿地,秋意如一杯釅釅的茶水,把清香和苦澀一併送到人的心裡。秋意微涼,最適合和人一起熱酒賞花,可是只能形單影隻地把思緒放飛,隨遊子飛到千裡之外。我不禁想起了那首《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復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在交通險阻的古代,生離就意味著死別。天涯海角的距離卻擋不住情深意切的思念。胡馬和越鳥尚且知道歸巢,離人何時能夠回家?小山這首詞裡的思念和《古詩十九首》裡異曲同工。
《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念並沒有一個童話般完美的結局。「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長久的思念換來的卻是遊子的疏遠和日益薄情。女子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可是思念的人卻是音信漸疏,足跡漸遠。而如花的韶華就在這無望的等待中虛擲了。長久的等待、失望和落寞最後煉成了無奈的豁達,「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化作對離人的祝福。
在這首詞裡,我們的主人公也面臨著這樣的苦楚和尷尬。翹首張望,放飛雲中誰寄錦書來的惦念,收穫的卻是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和悵惘。眼淚撲簌掉下,哀悼著逝去的甜蜜和承諾,迷惘著前路的無著。人生若只如初見該有多好,感情在不知不覺中腐爛變質,這到底是為什麼?
可是,還是想給思念的人兒寫封信箋,許是為了圓滿自己的思念,許是為了再為自己的愛情爭取一番。於是,鋪開薛濤箋,提起羊毛筆,一筆筆寫下思念的蠅頭小楷,如同一筆筆地走過當年共同攜手的情深時光。幸福的淚水湧上眼眶,終究是不後悔自己的人生裡有一段時光和他相伴。可是,一想到這封信箋可能是絕筆信,也可能如石牛入海,杳無音信,幸福的淚水旋即變成不舍、憂傷,緩緩變沉墜下,形成一串串的晶瑩瑪瑙。心在回憶裡穿梭,筆在紙張上走著,而淚水在臉上流淌,落到紙上,起初是清脆的叮咚環佩,聚得多了就只有遲鈍的回聲和暈開的墨跡。情到深處,淚到滂沱,而筆下的殷殷情意也就成了透明的無色字,這是愛到深處則成空嗎?
孟郊在《歸信吟》有「淚墨灑為書」一句,與之有相似的意境,是以淚作墨。而陳匪石《宋詞舉》對這一句有段極為透闢的分析:「『漸』字極婉轉,卻激切。『寫到別來、此情深處』,墨中紙上,情與淚粘合為一,不辨何者為淚,何者為情。故不謂箋色之紅因淚而淡,卻謂紅箋之色因情深而無。」而晏幾道的另一首《兩同心》也有相似的意境:「楚鄉春晚。似入仙源。拾翠處、閒隨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塵。心心在,柳外青簾,花下朱門。對景且醉芳尊,莫話消魂。好意思、曾同明月,惡滋味、最是黃昏。相思處,一紙紅箋,無限啼痕。」
小山汲取了前朝白描的技巧,著重用一兩筆把景物的輪廓和神態勾勒出來。所以他筆下的景色工麗而雅致,宛如一幅嫻靜的風景靜畫。真正好的藝術品因為藝術家投入的心血,仿佛具有生命而形神兼備,你能通過外形感受到內部潛流的情感張力。小山筆下的景色也是這樣,如一位妙齡少女,身姿窈窕,姿態翩飛,讓人感受到青春活力。但是你總是能從某個地方嗅出一點感傷、憂鬱的影子,許是她略微蹙起的遠山眉,許是她一直望向遠方的、帶有一絲迷茫和空虛的眸子,許是她身體半躺、百無聊賴的放鬆姿態。感傷,就這麼輕飄飄地流動著。
這兒的景色描寫也是這樣。在一個春天的晚上進入夢鄉,這裡是一個類似桃花源的神仙世界。你看那楊柳拾翠處到處是蜿蜒流水,綠映其中;青草漫步處,有暗香浮動。這些美景如桃花源裡的村落,寧靜安詳,可還是隱隱地讓自己感到不安。因為自己的心思全被女子的那處舊址所帶走了,直直地被帶到楊柳天外,花叢深處。佳人舊址仍在,可是芳蹤難尋。每每晚上來臨,自己就有複雜的情緒,一方面喜悅於兩個人曾有明月夜的溫軟相思,另一方面想到日暮時分,獨自迎接黑夜的到來,不禁悲涼感湧上心頭。還是不要想著尋覓佳人的事情,在金樽中暫時麻醉自己吧。醉裡還不忘提筆寄託相思,把別離後對歡愛時刻的無盡相思、自己撿盡寒枝不肯安歇的執拗和默默等待的堅守一併寫入詞中。情到深處,一張信箋,滿面淚痕。
怎麼會如此巧合?晏殊在他的《清平樂》裡也描寫了和他的兒子差不多的意境。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在紅箋上用工筆寫成行行小字,把心中的無限情意說盡,其實只想說給他聽。無奈兩個人無論在空間上和地位上之間的距離都仿佛鴻雁和魚,只好懷著滿腔惆悵將這封紅箋保存在自己的手中。這時的晏殊再也不是權高位重、機智老成的宋朝宰相,而是像他的兒子和千萬個墜入愛河的少男一樣,此刻只是為相思而輾轉的普通人。看來,在他的富貴悠閒的外表下,還是有個角落藏著青春的思念。
當然,晏殊的相思和兒子的熾熱有所不同。寄不出信箋,他的心情開始惆悵,趕緊遠離了書桌這個封閉的空間。慢慢地,他踱步到西樓樓頂,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憑欄遠眺能看到遠方點點青山,也能看到綠波東流。廣闊的景色讓他惆悵的心情稍微得到緩解,可是看到遠方的水天一色,不禁又開始想像自己惦念的她又身在何方呢?沒有哭泣,沒有酒盞,沒有迷離玄幻的夢境,只有淡淡的憂傷和思索,這才是成年人愛情的姿態吧。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裡,喜歡小編的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和分享,我們下期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