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社會會遇到形色各異的妖魔鬼怪,不同的價值觀相互碰撞,人生在世並非所有的事都稱心如意,也並非所有的人都對自己友好和善。
特別是在職場這種利益相爭的地方,你根本無法避免,等到有切膚之痛,
你就會知道,世間真情少,哪怕這是憐憫之情;做人要防備,不要輕易信任別人。
因為你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不免要碰到一些刁鑽古怪之人,他們會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場合對你進行有意習難。
職場中,副手突然"發飆",作為一把手的你如果惱羞成怒,對副手進行指責,就會激起對方的反唇相譏,由此陷人進一步的言語大戰。
這樣的話不僅在下屬面前丟了面子,還會在更上一級的領導心中降低對你的評分。
但是作為一把手面對副手的發飆刁難也不能表現過於溫和或者置之不理。
這樣會讓副手覺得你是一個軟弱可欺之人,下屬就會更加肆無忌憚步步緊逼,同樣也會讓其他下屬覺得你軟弱可欺錯覺,以後對你陰奉陽違。
面對副手的有意刁難,作為一把手既要保住自己的面子,又不至於因處理過硬有著仗勢欺人,所以說非常的難。所以,可以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應對措施:
1. 保持冷靜,沉得住氣
在副手發飆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能被副手給影響,既然已經發飆了,就等他完全說完他的言論,這樣可以讓副手猜不出你的意圖。
畢竟對著領導發飆要一定的氣勢,如同三軍作戰,三通鼓,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
讓他發現沒效的時候肯定心裡惴惴不安,為他製造無形的壓力。
清代帝師翁同龢有副對聯:人生難得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越是做大事,越要有靜氣。
所謂靜氣,就是要沉得住氣。
講個小故事:三國時期, 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錯用了馬謖, 導致了街亭的丟失,對戰局極為不利。
為了能夠安全的把百姓和糧草撤往漢中,隨著糧草的不斷的起運,最終諸葛亮手裡只有500軍士駐守在西城縣。身邊更無一員大將, 只有一班文官。
但是司馬懿的15 萬大軍, 已經往西城蜂擁而來。 諸葛亮登上城頭, 看到遠處的塵土沖天,諸葛亮當即傳令道: "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 軍士們各守衛在城上巡哨的崗棚, 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 殺! 大開四個城門, 每個城門用20個軍兵, 扮作百姓, 打掃街道。
魏兵到時, 不可亂動, 我自有計謀對付。"
傳令下去後, 諸葛亮披鶴氅, 戴綸巾, 引兩個少年攜帶一張琴, 來到城頭上, 憑欄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將這個情況報告司馬懿。
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 自己飛馬向前觀望。果然見諸葛亮在城樓上, 笑容可掬, 焚香彈琴, 左面一個少年, 手捧寶劍, 右面也有一個少年, 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 僅有二十餘名百姓, 低頭打掃, 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懷疑城中有重兵, 連忙指揮部隊撤退。
他的兒子司馬昭說: "莫非諸葛亮沒有多少兵力, 故意這樣的?父親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板著臉說: "諸葛亮平時一向十分謹慎, 從不冒險。今天大開城門,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們若是衝進去, 一定中計。你們懂得什麼?還不快退! "
所以說不管是任何時候,做為領導都要保持該有的冷靜,沉得住氣,就像諸葛亮一般,面對強敵照樣臨危不亂,要是諸葛亮亂了,估計就沒有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故事,而是諸葛亮被司馬懿生擒的故事了。要是就因為二把手而發飆就沒有了冷靜,無疑是太丟分的事情。
2. 以正勢壓人
作為一把手,在展現自己風度,不與副手爭執後要以職場大道理、為人基本素質來壓人,
直接表明他這樣子是錯誤的,比如說:作為一個領導,有事說事,何必大庭廣眾之下這樣子。作為一把手如果說,因為二把手的發飆,還需要自己去和他爭執,無疑是很丟分的事情。
要知道很多一把手都是有著一票否決權,堂堂正正的用一把手的權利去以勢壓人,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舉個例子:在春秋戰國時,五霸中的晉國,在晉襄公去世後狐射姑就跳出來了,說要立公子樂為主,更是列舉了一大堆的理由:第一,公子樂的老娘是晉文公寵愛的妃子,子以母貴;第二,是公子樂一直是在陳國中留學,自然和陳國的關係更好;第三,這時侯要是能夠立公子樂,肯定能把陳國爭取過來。
但是趙盾堅決不同意立公子樂,趙盾從晉國的實際利益出發,說:陳國是小國,而且離得還遠,不像秦國,不但是大國,還離得近,遠親不如近鄰嘛。再說,現在陳國本來就是我們的跟屁蟲,即使立了公子樂,也不過是讓陳國更加親近我們一點而已,但是秦國現在跟我們還是有點齟齬的,這時侯要是立了公子雍,那麼秦國就跟我們親近了,這是去一個敵人,而多一個朋友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呢?
趙盾的理由很充分,很光明正大,狐射姑辯不過,沒有辦法,誰讓趙盾是正卿,而自己是副手呢。就這樣,趙盾以正卿的名義,把這事拍板了,決定立公子雍為君,派先蔑和士會去秦國迎接公子雍。
這就是典型的趙盾用一把手的權威直接否決了二把手狐射姑的決策,以勢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