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吳婷婷)2014年年末,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開工建設,2019年9月25日,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對於距離最近的大興區榆垡、龐各莊、魏善莊、安定、長子營、採育等七個鎮子來說,大興國際機場通航後,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大興國際機場找到新的就業崗位,成為拿著工資、享受完善社保的上班族。
新京報記者從大興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近五年,大興區勞動力就業85002人次,共有2067名大興戶籍勞動力在大興國際機場實現就業。
原本住在大興國際機場建設區域的村民,搬進了環境更加優美整潔的空港新苑小區。受訪者供圖
拆遷上樓 村民住上安心房、用上天然氣
張妲是大興區榆垡鎮原黑垡村的村民,隨著大興國際機場開工建設,黑垡村拆遷,村民住進了樓房。前幾天張妲翻看地圖時,發現村子已經在地圖上消失了。對此,她很坦然,「如果沒有大興國際機場,生活可能還是圍繞著村裡那幾間平房,做飯還用煤爐子,屋裡冬不暖、夏不涼。」
同為榆垡鎮居民的謝松延一家,同樣因為村子屬於大興國際機場建設區域,搬進了空港新苑小區。這個小區緊鄰京開高速和大廣高速,出行方便。「拆遷上樓最大的變化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家裡用那種小爐子燒煤,特別不方便,還容易煤氣中毒。現在都用天然氣,乾淨、衛生、安全,我爺爺奶奶生活在這裡我們都挺放心的。」謝松延說。
最令謝松延欣慰的是,原先靠種地維持生活的爺爺奶奶如今轉成了城鎮戶口,每個月都能領退休金,徹底擺脫了看天吃飯的日子。另外,兩位老人還上了醫保,看病更加方便。
除了生活質量改善,小區的配套設施也很齊全。空港新苑小區附近有文化廣場,村民們喜歡在那兒遛遛彎、會會老鄰居;出小區過一個紅綠燈便是榆垡鎮醫院,有頭疼腦熱去看病很方便。
記者了解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回遷安置房嚴格按照「綠色建築二星」標準建設,所有住宅均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水平,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更加安心、放心、舒心。
應聘者參加大興國際機場相關崗位考試。大興區榆垡鎮供圖
最心儀的工作就在家門口
大興國際機場周邊的村民還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五年前,還在北京物資學院念大四的張妲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心儀的工作居然就在家門口。
當年畢業時,張妲投了不少簡歷,第一份工作雖說也在大興區,但是在那裡的工作狀態她不滿意。「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我想去市裡看看,感受下不一樣的工作狀態,所以,張妲第二份工作選在了中關村。」
榆垡位於北京城南,位置相對較偏遠,張妲和很多從外地來京的上班族一樣,住上了合租房,一日三餐以外賣為主。因為中關村房租太高,她選擇在天宮院地鐵站住,每個月房租1700元,再加上每天往返兩三個小時的通勤成本、就餐成本,當時工資6000-7000元的張妲每個月攢下的錢並不多。
2018年,張妲放假調休時在村裡微信群看到一條消息——負責為大興國際機場招聘員工的一家人力資源公司招聘人事專員,這家公司就在大興區禮賢鎮,離自己家非常近。這讓張妲精神一振,家門口就能找到對口的工作這讓她非常興奮。張妲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遞交了個人簡歷,經過兩輪面試後,她入職新公司。
如今,張妲在新公司已經工作了快兩年,這份工作不僅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而且因為單位離家特別近,她不再需要租房,一日三餐在家吃飯,睡到自然醒後踏踏實實去上班,開銷也省下不少。「現在感覺生活特別舒適,工作起來也很舒心,一個月下來我感覺自己都沒怎麼花錢,而且我回家住父母也放心多了。」
謝松延也在家門口找到了心儀的工作。此前,他的單位在北五環,而家住南六環,每天上下班得城南城北兩頭跑。2019年5月,謝松延在榆垡鎮社保中心進行了就業登記,準備重新找一份工作。大約過了半個月,社保中心工作人員詢問他要不要參加北京東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送餐員的面試。謝松延二話不說就決定去試一試,「這是個正規公司,又在大興國際機場上班,我從家抬腿兒就到單位,這多合適的工作啊。」經過兩輪面試,謝松延成功入職,成了在機場上班、拿著穩定的工資收入、享受完善社保福利的上班族。
航空公司招聘考試吸引了不少應聘者。大興區榆垡鎮供圖
疫情期間開展6場網絡招聘 涉及企業33家
除了榆垡鎮,大興區還有禮賢、龐各莊、魏善莊、安定、長子營、採育共7個鎮因為機場建設被徵用了土地,因而產生了大量勞動力。如何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與大興區出臺了不少辦法,包括聯合制定機場建設地區就業政策,用機場的崗位反哺因為機場建設而失地的農民。
大興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數據顯示,近五年,大興區勞動力就業85002人次,共2067名大興戶籍勞動力在大興國際機場實現就業。2015-2019年,大興區促進機場地區4128人實現就業,累計申請機場建設地區補貼達2731萬元。
以榆垡鎮為例,2017年至今,該鎮共向村民推薦大興國際機場相關崗位3600多個,截至目前已有611人在大興國際機場找到工作,其中包括今年1月份以來在大興國際機場新上崗的工作人員93人。用人單位有中航油、東航地服公司、南航地服公司、航食公司、機場商貿公司等。崗位也越來越豐富,包括保潔員、商務、人力資源等等,滿足了不同學歷就業者的需要。
北京市榆垡鎮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主任佟雲介紹,今年1月份疫情發生以來,榆垡鎮的就業招聘信息一直沒有停止,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6場網絡招聘,涉及企業33家,與大興國際機場相關的工作崗位1809個,工種涉及消防監控員、客橋運行、飛機配餐員等。已上崗大興國際機場相關崗位的員工中,40歲以上就業者比例約佔五分之一。
大興國際機場預計為北京帶來超8.6萬億經濟貢獻
大興國際機場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遠不僅包括就業,定位於「國際航空樞紐」的大興國際機場將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按照規劃,大興國際機場遠期規劃年旅客吞吐量1億人次以上,年貨郵吞吐量400萬噸,飛機起降88萬架次。大興國際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姚亞波曾表示,北京新機場的建成將為周邊地區引進高端生產要素,不僅使北京南城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還能優化北京市的產業布局。未來20年,北京新機場將為北京市帶來超過8.6萬億元的經濟貢獻,年均提升北京市生產總值增長率1個到2個百分點,南城三區(房山、大興、亦莊)佔北京市生產總值比重將提升至32%左右。
與此同時,隨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發展的臨空經濟區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2019年10月,北京市和河北省正式批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2019—2035年)》,標誌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邁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這一臨空經濟區總體定位為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承載區、國家航空科技創新引領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到2025年,建成直接為大興國際機場服務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京冀共建共管、經濟社會穩定、產業高端、交通便捷、生態優美的現代化綠色臨空經濟區。
問答
新京報:過去五年,在你身上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張妲:身份的轉變。五年前我還是一名大學生,現在已經成為一名職場人。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留在心底,我慢慢適應了職場人的身份。
新京報:你覺得這五年來北京發生了哪些變化?
張妲:我家就在大興國際機場附近,所以感受最深的還是大興國際機場的變化。從它破土動工、到航站樓建成,再到飛機通航,可以說我們是看著機場一天天都在改變,日新月異。
大興國際機場的建成也給我們帶來了生活改變。比如居住環境變得更好了,全家人搬進新樓房,上下樓有電梯。家裡用上天然氣、用上了集中供暖,生活方便太多了,整體衛生條件也得到了改善。
新京報:未來你最期待看到的變化是什麼?
張妲:最大的希望是疫情趕緊過去,儘快讓工作、生活走上正軌。疫情期間,大興國際機場航班量減少,希望它儘快回到滿負荷工作的狀態。同時,我也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大興區的小夥伴都能不出大興就能找到好工作。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