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
一回,學校搞「拜師儀式」,我收下鮮花,對青年教師說,不要信什麼「師徒制」、「導師制」,雖然不敢說是糊弄人的,但最終多流於形式;我不願掃大家的興,但我得告訴你:體制興這一套,也是隨俗應景;真想學點什麼,只能靠自己;有點時間不必到處聽課,或是寸步不離地跟一個老師聽上兩三年,你是教師,不是「粉絲」,也不是誰誰的門徒,要立足於自學,漸漸地「會學」;跟老教師學,未必每天去聽他的課,比較有用的,是觀察他業餘時間做些什麼,別人玩樂時他在做什麼,大家一窩蜂去做時他又在想什麼,慢慢地,你就明白了。
我說這樣的話,究竟有多大的用,青年能否聽得進,我沒數。
我也常用類似的話勸告學生,無論如何,要多動腦筋,不要盲目跟風,不要迷信老師。大家每天坐在教室裡,雖然因材施教,但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是一樣的,為什麼對同一學科的同一知識,同學們的理解會出現那麼大的差距?課前課後你們是怎樣度過的?
對課前預習的理解,差距很大,直到高中畢業,仍然有很多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預習」(同樣,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幾乎不用預習),也沒有分析過自己的預習狀態。
不善於思考,也就不會學習。有些學生非常勤奮,每天用大量時間接受各種「訓練」,如果老師沒有布置作業,他就不知道應當去做什麼;他常能在考試中考出一個比較高的分數,但很快也能把這知識忘得一乾二淨,大起大落,波動大。
他們把考試當作比武,志在必勝。有些學校特別看重考試,教室裡貼滿勵志標語,一副不成功即成仁、血戰在即壯志難酬的鬼樣子。你很難想像那是教室,以為是「戰場」、「陣地」。在那裡,學習不是為了獲取智慧,提高思維品質,而只是為了比武較量。有所學校的老師吹噓數學「複習過萬題,題型全記清」,和1964 年各行各業「大比武」背誦電話號碼一樣。可是,「記憶力強」與「聰明」不是一回事。
從時下教育評價的表達語言觀察,一些學生、老師和校長對教師教學的理解可能不太準確,他們認準並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上,始終沒有賦予其正確的內涵。最令我迷惑的,是很多教師無視學生思維品質成長的需要,仍然把自己當作課堂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人」。
我在從教之初也有過這種誤識, 但我很快就發現,即使我是個有智慧的人,我的「教」,遠不如讓學生能「主動地學」,因為是他在接受教育,我的工作首先是為了讓他獲得發展,他不是任憑我雕琢的玉石或木頭,他是有靈性的人,我的任務就是「啟思導疑」,讓他「敢想會想」。如果他們能發現並提出問題,能像我這樣終日而思,尋尋覓覓,一定比我來講述要有價值。
當年,學生評說我的課讓他「一切迎刃而解」,「有如醍醐灌頂」,「總能讓我豁然開朗」,我暗感欣慰,覺得沒有白幹。然而很快就發現,學生並沒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變得聰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總是沒完沒了地問,問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離開了老師,離開了教室,他們茫然不知所措。
其實他們仍然沒有真正地「思」,他們仍然不會學。胡適和魯迅都是了不起的教師,曾有人論胡適,說他像個驚嘆號,善於激勵青年,而魯迅像個大問號,總是推說不知道怎麼辦,逼使青年去冥思苦想。青年要奉魯迅為導師,魯迅則從不接受,總是主張讓青年自己去思考,有些言論甚至矯枉過正。
有智慧的教師在課堂上會關注啟發學生自主思維,引導他們關注事物以發現問題,而不僅僅是「解決難題」。如果學生的思維止於教師的「傳授知識」,止於教師的「傳道」,他的「惑」(或者是教科書上的問題)能為教師所「解」,上課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他在下課時什麼都明白了,如果認為這就是「學習」,未免膚淺。一節課,上得學生心曠神怡,上得學生如沐春風,讓學生如醉如痴,渴望著下一次課,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學狀態。
然而,在當今,我常常想的是,怎樣才能讓他們在下課時「滿腹狐疑」,「滿臉困惑」,而且我不想「告訴」,即使時間充裕。
如果他在教師的啟發下,發現了更多的問題,而且產生了更多的疑問,這些疑問讓他著迷,讓他預感到雖然困難重重,但前方有無窮的趣味,值得冒險,他下課後並不感到輕鬆,他的潛能被激發出來了,這可能才是比較有意思的課。
學生在課後產生了一些疑問,這些疑問令他好奇,他不得不用一些時間自行探究,找尋可能的答案,篩選信息,推理猜測,做出大致判斷,並渴望去和同學交流細節,這是有用的「教」。
影迷們常有這樣的經驗:一部電影扣人心弦,看了一遍有些摸不著門,饒有興味地看了兩三遍,想弄清故事的來龍去脈,並著急地和他人討論,最後發現每個細節都無比精緻,富有意味,這種作品,有可能被稱作「經典」。
經歷了一些冒險式的學習,有些東西才能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時不時地在起作用,即所謂的經驗與方法。
來源:人民教育
※※※※※※※※※※※※※※※※※※※※※※※※※※
為方便讀者查閱以往的精彩內容,小編特意精選出今年7月至9月以來最歡迎的6篇文章,回復「精選1」、「精選2」……至「精選6」或「001」、「002」……至「006」等關鍵詞查看相關信息
精選1:【特別關注】中國教師到底有多累?2014-09-16
精選2:【我是教師】讓學生喜愛的教師10條魅力,您有幾條2014-09-23
精選3:【育兒百科】尹建莉:寄宿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一生都難以彌補2014-09-11
精選4:【域外】美國優秀教師回答中國教師最困惑的16個問題2014-07-29
精選5:【深呼吸】一段值得所有老師和家長深思的對話2014-09-25
精選6:【百家】畢淑敏:告訴孩子人生有三件事不可儉省2014-09-03
※※※※※※※※※※※※※※※※※※※※※※※※※※
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到中國教育報微社區「讀書匯」、「家長匯」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