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吳非:聰明的老師下課後讓你滿腹狐疑

2021-02-19 中國教育報

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


一回,學校搞「拜師儀式」,我收下鮮花,對青年教師說,不要信什麼「師徒制」、「導師制」,雖然不敢說是糊弄人的,但最終多流於形式;我不願掃大家的興,但我得告訴你:體制興這一套,也是隨俗應景;真想學點什麼,只能靠自己;有點時間不必到處聽課,或是寸步不離地跟一個老師聽上兩三年,你是教師,不是「粉絲」,也不是誰誰的門徒,要立足於自學,漸漸地「會學」;跟老教師學,未必每天去聽他的課,比較有用的,是觀察他業餘時間做些什麼,別人玩樂時他在做什麼,大家一窩蜂去做時他又在想什麼,慢慢地,你就明白了。

我說這樣的話,究竟有多大的用,青年能否聽得進,我沒數。

我也常用類似的話勸告學生,無論如何,要多動腦筋,不要盲目跟風,不要迷信老師。大家每天坐在教室裡,雖然因材施教,但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是一樣的,為什麼對同一學科的同一知識,同學們的理解會出現那麼大的差距?課前課後你們是怎樣度過的?

對課前預習的理解,差距很大,直到高中畢業,仍然有很多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預習」(同樣,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幾乎不用預習),也沒有分析過自己的預習狀態。

不善於思考,也就不會學習。有些學生非常勤奮,每天用大量時間接受各種「訓練」,如果老師沒有布置作業,他就不知道應當去做什麼;他常能在考試中考出一個比較高的分數,但很快也能把這知識忘得一乾二淨,大起大落,波動大。

他們把考試當作比武,志在必勝。有些學校特別看重考試,教室裡貼滿勵志標語,一副不成功即成仁、血戰在即壯志難酬的鬼樣子。你很難想像那是教室,以為是「戰場」、「陣地」。在那裡,學習不是為了獲取智慧,提高思維品質,而只是為了比武較量。有所學校的老師吹噓數學「複習過萬題,題型全記清」,和1964 年各行各業「大比武」背誦電話號碼一樣。可是,「記憶力強」與「聰明」不是一回事。

從時下教育評價的表達語言觀察,一些學生、老師和校長對教師教學的理解可能不太準確,他們認準並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上,始終沒有賦予其正確的內涵。最令我迷惑的,是很多教師無視學生思維品質成長的需要,仍然把自己當作課堂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人」。

我在從教之初也有過這種誤識, 但我很快就發現,即使我是個有智慧的人,我的「教」,遠不如讓學生能「主動地學」,因為是他在接受教育,我的工作首先是為了讓他獲得發展,他不是任憑我雕琢的玉石或木頭,他是有靈性的人,我的任務就是「啟思導疑」,讓他「敢想會想」。如果他們能發現並提出問題,能像我這樣終日而思,尋尋覓覓,一定比我來講述要有價值。

當年,學生評說我的課讓他「一切迎刃而解」,「有如醍醐灌頂」,「總能讓我豁然開朗」,我暗感欣慰,覺得沒有白幹。然而很快就發現,學生並沒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變得聰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總是沒完沒了地問,問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離開了老師,離開了教室,他們茫然不知所措。

其實他們仍然沒有真正地「思」,他們仍然不會學。胡適和魯迅都是了不起的教師,曾有人論胡適,說他像個驚嘆號,善於激勵青年,而魯迅像個大問號,總是推說不知道怎麼辦,逼使青年去冥思苦想。青年要奉魯迅為導師,魯迅則從不接受,總是主張讓青年自己去思考,有些言論甚至矯枉過正。

有智慧的教師在課堂上會關注啟發學生自主思維,引導他們關注事物以發現問題,而不僅僅是「解決難題」。如果學生的思維止於教師的「傳授知識」,止於教師的「傳道」,他的「惑」(或者是教科書上的問題)能為教師所「解」,上課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他在下課時什麼都明白了,如果認為這就是「學習」,未免膚淺。一節課,上得學生心曠神怡,上得學生如沐春風,讓學生如醉如痴,渴望著下一次課,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學狀態。

然而,在當今,我常常想的是,怎樣才能讓他們在下課時「滿腹狐疑」,「滿臉困惑」,而且我不想「告訴」,即使時間充裕。

如果他在教師的啟發下,發現了更多的問題,而且產生了更多的疑問,這些疑問讓他著迷,讓他預感到雖然困難重重,但前方有無窮的趣味,值得冒險,他下課後並不感到輕鬆,他的潛能被激發出來了,這可能才是比較有意思的課。

學生在課後產生了一些疑問,這些疑問令他好奇,他不得不用一些時間自行探究,找尋可能的答案,篩選信息,推理猜測,做出大致判斷,並渴望去和同學交流細節,這是有用的「教」。

影迷們常有這樣的經驗:一部電影扣人心弦,看了一遍有些摸不著門,饒有興味地看了兩三遍,想弄清故事的來龍去脈,並著急地和他人討論,最後發現每個細節都無比精緻,富有意味,這種作品,有可能被稱作「經典」。

經歷了一些冒險式的學習,有些東西才能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時不時地在起作用,即所謂的經驗與方法。

來源:人民教育



※※※※※※※※※※※※※※※※※※※※※※※※※※

為方便讀者查閱以往的精彩內容,小編特意精選出今年7月至9月以來最歡迎的6篇文章,回復「精選1」、「精選2」……至「精選6」或「001」、「002」……至「006」等關鍵詞查看相關信息

精選1:【特別關注】中國教師到底有多累?2014-09-16

精選2:【我是教師】讓學生喜愛的教師10條魅力,您有幾條2014-09-23

精選3:【育兒百科】尹建莉:寄宿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一生都難以彌補2014-09-11

精選4:【域外】美國優秀教師回答中國教師最困惑的16個問題2014-07-29

精選5:【深呼吸】一段值得所有老師和家長深思的對話2014-09-25

精選6:【百家】畢淑敏:告訴孩子人生有三件事不可儉省2014-09-03

※※※※※※※※※※※※※※※※※※※※※※※※※※

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到中國教育報微社區「讀書匯」、「家長匯」看看。

相關焦點

  • 聰明的老師下課後讓你滿腹狐疑
    學校搞「拜師儀式」,我收下鮮花,對青年教師說,不要信什麼「師徒制」、「導師制」,雖然不敢說是糊弄人的,但最終多流於形式;我不願掃大家的興,但我得告訴你:體制興這一套,也是隨俗應景;真想學點什麼,只能靠自己;有點時間不必到處聽課,或是寸步不離地跟一個老師聽上兩三年,你是教師,不是「粉絲」,也不是誰誰的門徒,要立足於自學,漸漸地「會學」;跟老教師學,未必每天去聽他的課
  • 吳非:套路往往是死路
    如果有人教你學作文套路(或是讓你「背範文」),那一般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你這個人太不會動腦筋,簡直笨極了,沒法子教了,老師束手無策,對你感到絕望,只能教你些套路讓你去混條活路了;二是老師本人只會教套路,當年他也是憑藉作文套路矇混過關的,如今,他帶著你們「守株待兔」。不要因為曾經用套路混過關或者討了便宜,便放棄有價值的學習,投機取巧,那樣做貽害無窮。
  • 對教師而言,教育是一場修行——讀吳非老師《不跪著教書》(二)
    翻閱吳非老師的這本書,我們能感受到一個或者說一代知識分子的氣節與胸懷,他們雖然經歷過苦難、挫折,仍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國家,他們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對國家、對社會有超強的使命感,責任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吳非老師寫下了大量的雜文,這一篇篇的文章對社會、對教育、對教師是有著警示的作用的。
  • 吳非:作文,要老老實實地去寫
    原創作者|吳非(原名王棟生,筆名吳非,南京人,著名雜文作家,江蘇省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教師,南京市名教師。)網友們在網上議論紛紛,你是如何看待這篇滿分作文的?到底什麼樣的作文是好作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吳非老師在他的作文教學筆記中給出了自己的思考。之所以強調要「老老實實地去寫」,並非我的學生不誠實,而是因為他們的文章太「花」。不知什麼時候興起來的,剛剛高一的學生,文章開頭,二話不說,劈頭蓋臉就是一組排比句!
  • 老師都說答得好。這位老師想幹啥|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對課堂充滿興趣的學生快要下課的時候,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老師,大公雞叫得好聽,它的腿很好吃。你知道公雞有幾條腿嗎?」王老師笑了笑說:「這位同學回答得太好了,反應真快。」學生乙舉手回答:「我覺得應該有3條腿。」可能老師沒有說甲回答是對的,他就往少了說吧。王老師微笑著說:「您的回答真好,聲音洪亮。」學生丙謹慎地舉起手:「我覺得大公雞是4條腿。」老師撫摸了丙的頭,說道:「真聰明,知道取中間的數,回答不錯。」
  • 永不下課的王老師
    王永貴老師晚年骨質疏鬆,原來一米八的個子,到去世的時候不到一米六,加之王老師常年坐著看書寫字,脊柱就出現了嚴重的偏斜。解剖室的老師就決定將王老師的骨架安放在他生前常坐的那張木製座椅上,座椅的扶手上擺放了一本人體解剖學教材。  王老師的骨架就那麼靜靜地坐在博物館的座椅上。教室裡再也見不到王老師生前的影子了。
  • 一個好老師,對孩子一生影響有多大?百家講壇老師給你孩子講歷史
    一個好老師,對孩子一生影響有多大?百家講壇老師給你孩子講歷史今天是教師節,我們來談論2個話題:1、遇到一個好老師,對孩子的一生有多大的影響?2、如果能請到《百家講壇》的老師,給你的孩子講歷史,你願意花多少錢?
  • 為何有老師不讓孩子當老師?為教育懲戒權叫好,吳非:不跪著教書
    假期回老家,聽以前的同事說了一件事:一女老師在教室批評一男生,該生當場扇了她兩耳光後衝出校門,為避免追責,女老師馬上停下手裡的事到處去找這個學生。類似這樣的新聞現在網上到處都能看到,每次看到就會看到下面的評論分成針鋒相對的兩派:一派說老師不容易,一派在罵老師。
  • 都挺好:蘇明哲或是最大的惡人,吳非也表裡不一,兩人觀念差異大
    或許真的要如網友說的那般,讓蘇明哲照顧蘇父一段時間後,才能讓其真正體會到蘇父的作妖能力了。   而吳非呢?小編起初對於她還是十分看好的,甚至也曾感嘆過「幸好明玉的身邊有吳非」等等,不過隨著這麼多劇情下來,對於吳非的人設也是有點摸不清楚了。
  • 吳非比蘇大強父子更可怕
    「不是省油的燈」可不是中性詞很多仍然站吳非的瓜友,用「不是省油的燈」是中性詞可褒可貶來為吳非開脫。肥鳥很理解你萌的心情,蘇明玉已經很慘了,如果全心全意對待的大嫂都背後捅刀子,相信很多瓜友都接受不來。之前肥鳥說吳非別有居心,拿「小咪」當肉票,還被很多支持吳非的瓜友問候。
  • 《都挺好》小咪被吳非打後反應真實,5歲的她演技秒殺流量小花?
    在姚晨、郭京飛等人主演的電視劇《都挺好》最新劇情中,吳非(高露 飾演)因為在孩子和工作之平衡不了一直出錯,快要崩潰的她把氣發在了閨女小咪(石雨鑫 飾演)身上。小咪原本是坐在沙發上畫畫的,因為彩筆不能寫字了,她好奇地去夠桌子上的東西,導致東西撒了一地,吳非看到後立馬冷著臉問她動這個(東西)幹嗎?還打了她幾下。見媽媽生氣了,小咪立馬哭了起來,她一邊哭著一邊還喊著要媽媽,這個反應太真實了,不少追劇的觀眾看到小咪這種可憐的樣子,心也跟著揪了起來。
  • 都挺好吳非打小咪是哪一集 很多觀眾也被這個小演員圈粉
    都挺好吳非打小咪是哪一集 很多觀眾也被這個小演員圈粉時間:2019-03-21 14:26   來源:海峽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都挺好吳非打小咪是哪一集 很多觀眾也被這個小演員圈粉 海峽網綜合 正在熱播中的電視劇《都挺好》,每天劇情更新幾乎都會上熱搜。
  • 《都挺好》吳非和小咪過得艱難,工作也不好,為什麼不回國發展?
    以前看劇,就是霧裡看花,只看個風花雪月,現在看劇,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帶著痛點,深深地扎著屏幕外的你我。比如,十年前看《蝸居》,羨慕海藻遇到了宋思明;十年後再看《蝸居》,海藻這個角色的確不討喜。越來越多的觀眾看劇不再只是消遣,而是從劇中人物的百態人生,去思考我們如何避免走這一條彎路。
  • 吳非真是不可理喻!
    妻子吳非衝在一線,為蘇大強賣老宅、看新房,攪和在明玉和朱麗之間,左右為難。蘇明哲自始至終,什麼也沒做過。可他在知曉明玉不起訴明成之後,對妻子吳非說:通過這件事,你是不是看明白了,蘇家離不開我這個老大,要不是我給蘇明玉打電話,明玉能把明成給放了?我爸親自求到明玉門上,她都沒答應,所以這個家離不開我。
  • 專訪丨吳非:從中國打工旅行第一人到推理作家,自由而無用的人生
    在《勝》的故事開頭,警方就通過群眾舉報,發現了一起將於一小時後發生的綁架,留給警方的時間已經不多——故事的張力從一開頭,就到達了高峰。  東方網:有沒有自己比較喜歡的推理小說或者作者?  東方網:你曾經被譽為中國打工旅行第一人,這段經歷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這幾年有繼續堅持嗎?  吳非:我在紐西蘭短暫的一年中,體驗了十幾份不同工作。在農場和果園的季節性工作只能算是常規操作,更五花八門的工作有些連我自己回憶時都覺得不可思議。
  • 《都挺好》中蘇明玉為何最後和吳非疏遠,卻和朱麗成了閨蜜?
    蘇明玉對朱麗第二次改觀,應該是蘇明成把蘇明玉打成重傷住院後。朱麗三番五次來醫院看望蘇明玉,只希望蘇明玉能原諒蘇明成。蘇明玉當時直接就說了,蘇明成能找到這樣的媳婦真是好福氣。蘇明玉對朱麗第三次改觀,應該是朱麗找蘇明玉借二十萬給蘇大強買房。蘇明玉自己都說了那二十萬自己出,可朱麗堅持用借的不然就不要。
  • 等你下課,等你的一句喜歡
    前不久周杰倫發了一首新歌:《等你下課》八分鐘一萬評論一個小時六萬評論
  • 為什麼有些老師上課時很嚴肅,下課後卻很不「正經」?過來人都懂
    相信大家從學生時代走過來,一定碰到過各種各樣的老師。不過,在學生們的心目中,老師可能一般都是比較嚴肅的,在學生違反了課堂紀律或者是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老師都會提出嚴厲的批評。因此,很多學生都是比較怕老師的。但是,很多老師上課和下課完全是兩個人,上課的時候非常嚴肅,下課的時候非常親切,甚至還有些不「正經」,這是為什麼呢?
  • 都挺好吳非打小咪是哪一集什麼梗 吳非打小咪背後原因揭秘
    電視劇《都挺好》裡面,吳非由於壓力大,不得已打了自己的親閨女,很多人也是表示理解,下面咱們一起來看看具體內容吧!  吳非打小咪是哪一集  38-39集。  吳非的喪偶式婚姻也是現實的一個反照,很多的家庭全部是媽媽在負責所有的事情,爸爸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是一種悲哀。
  • 大學老師上課只念PPT 遭學生投訴後「下課」
    大學老師上課只念PPT 遭學生投訴後「下課」 前不久,一名老師因學生不滿意而「下課」。  最新事件  老師被調離教學崗位  不久前,成都中醫藥大學一位教師因教學質量不佳引發學生不滿,最終被調離教學崗位。公共衛生學院大三的張佳琦告訴記者,該名老師主要教授食品安全檢測相關的兩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