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4060字,預計閱讀時長8-11分鐘。
大多數配圖來自豆瓣的網友截圖。
每當夜深人靜,小章魚沉沉睡去,時鐘轉到成年人專屬時段。最近能讓我徹底放鬆、沉浸享受、不可自拔的深夜活動是:翻來覆去反覆刷九季《孤獨的美食家》。
老日劇,百多集劇情,一句話即可概括:一個熱愛美食的中年男人的出差吃播。主角五郎——觀眾親切地稱他為「叔」,是一個自由職業雜貨商,客戶遍布島國各地,行動軌跡偶爾延伸到中韓。如片頭介紹:不被時間和社會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時,那一瞬間,他已變得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劇名的題眼究竟是孤獨,還是美食?觀眾爭論不休。孤獨為人生常態,美食是治癒和慰籍。孤獨是五郎盡情享受食物最重要的前提條件,與其他拖家帶口的顧客相比,完全不受打擾、毫無顧慮——難怪在深夜檔播放,一個人過得那麼滋潤,堪稱反婚反育模板。五郎的扮演者松重豐吐槽說:老男人吃東西有什麼好看的——可能跟看吃播差不多吧?我沒有看過吃播,可想也是表演的一種,而松重豐演技極好,看他吃東西時滿臉感動滿足,完全想不到拍攝時吃撐的痛苦。
說是美食家,其實五郎的口味非常平民,不挑剔不做作,劇中餐館均為家常小鋪,沒有網紅店,沒有高大上的米其林法國菜壽司之神。只有大白天就坐滿酒鬼的居酒屋、外賣的食堂、擁擠到無法轉身的食肆——妙就妙在這裡,這部劇最吸引觀眾的,是劇中餐館都真實存在,開播前或只在當地小有名氣,上完電視據說預約都排到一兩年後了。說不挑吧,有的選的時候,叔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我不想因為肚子餓了就隨便找家餐館應付,那樣會後悔的。問問自己的胃,此刻最想吃什麼?」
每一集流程固定:工作(幾分鐘)、餓了、找餐館糾結、點餐糾結、吃、加菜、吃吃吃(戰歌起),埋單回家。前幾季工作或與友人來往篇幅略多、叔與餐館裡的顧客亦有互動,後幾季除了點菜,簡直進入平行時空了呢,「兩耳不聞鄰桌事,一心只吃眼前餐」——鄰桌的菜除外,別人點什麼一定是要學的,別人說哪個菜好吃聲聲入耳,至於別人拉家常聊八卦,則自動過濾漠不關心。叔的關注點永遠只在食物上,一心一意,全身心沉浸於吃這件事本身。我可太喜歡這種不bb,不說教的劇。吃飯宛如儀式,光看就能被治癒到,不需要更多深夜食堂心靈雞湯。我要學習叔的飲食之道:愛自己、不將就、尊重食物,吃好每一餐。雖然獨自用餐,外人看來沉默無語,其實叔的心理活動豐富至極,腦海中的碎碎念特別好玩,金句倍出——第九季第一集吃著油炸裡脊油炸可樂餅的叔,內心活動是這樣的:「什麼飲食要注意健康。我能這樣大口大口吃炸物,就是健康的證明。」
第五季第十集,叔扭傷住院,被病號餐和醫生折磨一宿,出院後吃了一份重口味純肝蓋飯,內心活動:「美味是健康的佐證,味覺是活著的證據。」
第八季第五集也有同樣的金句:「這份美味就是我活在當下的證據。」
而我最有共鳴的是有一集叔吃餃子時想的:「口中被餃子佔領的幸福感,這份幸福感漸漸消失的惆悵,這種複雜的心情要如何排解呢。」叔你為什麼要讀我的心裡話,完全講出好東西吃到最後幾口那種依依不捨的感受呢!看孤獨的美食家最需要注意什麼呢?準備食物?不,關掉彈幕。你們可以想像,無論劇中出現任何食物,都會有這樣的彈幕飄過:「跟我大中華美食比起來blablabla」,劇中出現的中餐館更是被嘲到爆。與其說是對中華美食充滿自信,不如說是傲慢與偏見。一點不奇怪,年輕時我也是傲慢與偏見的一員:老外真可憐,西餐全是垃圾,唯有中華美食博大精深,正宗中餐能讓沒見過世面的老外痛哭流涕。直到年紀與閱歷漸長,我逐漸反過來發現,沒見過世面的是我,絕大部分老外也不會喜歡正宗中餐。萬聖節微博流傳一個段子,大意是給外國孩子發大白兔奶糖,讓他們一吃難忘,尋覓一輩子——就真的想太多。大多情況下看到方塊字包裝敢不敢吃、扔不扔都難說,我發過——小章魚的德國小朋友並不喜歡大白兔。只有一個1/4韓國混血驚為天人——有些口味大概隱秘駐紮在亞洲基因裡。也不是只有中國人為食物自豪,劇中,吃納豆/味增湯/刺身/甚至白米飯時都會經常出現「生為日本人真是太幸福了」的感慨,與此同時飄過去「來中國吃吃看」的彈幕——完全兩個世界的思路。別說口碑本就不錯的日料,即便是以「地獄最好的廚師在德國」聞名的德菜,在德國人心目中也是「祖母的配方」「母親的味道」般存在。如果你在秋日陽光下見過15點吃Schweinebraten的德國老人(到底算哪餐),你也能從他一臉滿足的表情中讀到:「生為德國人真是太幸福了。」縱然現在我已經放下對絕大多數西餐的偏見——誰要讓我吃Schweinebraten,我們還是不能做朋友。第八季叔吃的德國菜,Frikadelle配土豆泥(雖然不是Schweinebraten,依然長在我的雷點上)
對食物的喜好並不僅僅取決於食物本身,更重要的是鄉土的模樣、家庭的溫暖、愛的回憶,這些會被鐫刻在基因裡,在隱秘中代代流傳。它們是生命的影子,平時會忽視,但不會忘記,一被觸動便浮上心頭——食物才是真正的時空伴隨者啊!說回《孤獨的美食家》,電視劇裡出現過形形色色吃食,有日料有中餐、韓餐、西餐、東南亞、西亞、拉丁美洲.叔對食物極其包容、敢吃,且完全沒有地域偏見。即便看客如我,一百多集也有沒看完甚至跳過不看的。我的觀劇偏好是「洋食」——泛指受西方飲食影響的日本料理。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洋食有:咖喱飯、炸豬排、可樂餅、蛋包飯.第一季第七集,拿波裡意面配漢堡排、味增湯,下米飯——這很日本人。日本人從早餐開始吃米飯,對他們來說,麵包、麵條、餃子,都不能算主食,主食只有米飯,只能是米飯。第一次在拉麵店看到蓋飯+餃子+拉麵定食說實話我是震驚的。第九季第四集中華料理,不算小菜一口氣三份主食刈包+茄子涼麵+蒲燒鰻魚炒飯,爆碳的快樂我也很想體會!
日本洋食早已遠離本源,自成風格自有體系——包括日本中餐,你在中國聽說過天津飯嗎?為啥要糾結這個中餐正不正宗呢,正所謂入鄉隨俗,海外餐廳面向外國顧客,自然需要迎合當地口味,只做中國人生意的中餐館不會長久,生活在海外的人都懂。正如一個中餐館老闆告訴你他的理想是「向外國人弘揚中華美食文化」,不必當真,餬口而已。吃上海料理,叔無師自通把番茄炒蛋鋪在白米上,正宗吃法美食家天然懂。
洋食吸引我的主要緣故——自然是勾起家鄉回憶,上海人的西菜,即海派西餐:紅菜湯,炸豬排,土豆色拉.它們都是從大名鼎鼎的西餐名菜演變來的,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上海炸豬排和日本炸豬排就像穿旗袍的弄堂老阿姨與相撲力士。日式咖喱同東南亞咖喱完全兩個物種,奶油一般香甜。上海咖喱牛肉粉絲湯則是清湯咖喱,湯不厚重,咖喱味濃鬱然而並不辛辣,大約是牛肉湯借了咖喱香的感覺。中國人並不喜吃咖喱,上海咖喱大約是開埠之後,隨西菜社傳入的。咖喱牛肉粉絲湯為海派西餐原創,一般搭生煎吃。還有咖喱角,把煮好的濃稠咖喱菜搗爛包在酥皮裡油炸,風味非常東南亞,當是百分百舶來。第六季第三集,北海道湯咖喱,看完立刻自己煮了一鍋。
2021年《孤獨的美食家》第九季拍攝播出於新冠疫情期間,電視劇中也有細微的體現:戴口罩的顧客、廚師;進門先消毒手、量體溫。為了支持遭受打擊的餐飲業,劇組特地回顧了以前光臨過的小店。疫情爆發以來,除了外賣,我們只在夏天去過一次高山小屋的戶外餐廳。我點了農家麵包配高山奶酪,非常普通,但畢竟是堂食呀!摘下口罩沒有心理負擔地吃東西,世界何時才能回歸這樣的理所當然?第九季最後一集,叔到橫濱,路過中餐泰餐義大利餐,感覺都不對。最後選擇了一家充滿昭和情懷的日式西餐館,點了日本最常見的洋食:漢堡排配米飯、牛排、義大利麵、雞排。復古的配樂中,叔回憶起兒時與家人在百貨公司大樓吃飯的往事——看過古早日本動漫比如機器貓的人腦海中一定有畫面。
鄰桌客人落座點餐,叔突然感想道:這稀鬆平常的畫面,此刻的我看來,卻是無可取代的珍貴畫面。所以最後一集的主題約是返璞歸真,吃最尋常的日本家常菜,懷念疫情前平凡的世界、家與家人的味道。
喜歡的菜太多,記不住集數。發一點記得的。
第八季第四集,蜂蜜蛋糕鬆餅。叔被香甜的味道勾引,一路找到咖啡店。鬆餅還在烤,叔為了它等足30分鐘。上桌時手柄仍是燙的,黃油在溫熱的鬆餅上迅速融化,外殼鬆脆,餐刀切割時沙沙作響,內裡卻極為柔軟。當頭澆下楓糖漿,蛋糕發出被叔稱為「色情」的聲音——看過的人一定和我一樣擁有強烈印象和食慾。
第九季第三集,Musaka。希臘名菜,看完毅然點了希臘菜外賣。德國希臘館子普遍好吃,不過大部分是烤肉快餐,正經有Musaka或烤肉以外主菜的反倒不多。我收到的Musaka和電視劇裡的外形不太像,劇中說Musaka是Lasagne鼻祖,沒想到味道完全不一樣。討厭Lasagne的我可以接受。熱量炸彈。第七季第一集,奇蹟裡脊。誰不喜歡油炸食品呢,最喜歡看叔吃炸物!出於健康原因,我們家平均兩個月吃一次油炸吧,叔一定會嗤之以鼻
北海道出差SP,蟹肉可樂餅、炸多線魚。北海道、大雪、油炸食品、塔塔醬,怎麼看怎麼搭。我這最近每天都在下雪,三個月沒吃過油炸了,是不是該炸個豬排什麼的?
第四季第三季,奈良屋點心。可愛的葫蘆人偶脆餅,餡料按自己喜好裝填。第七季SP:京都・名古屋出差篇紅豆餡吐司。甜口早餐並豆沙愛好者瘋狂想吃。說起來製作難度不大,打發奶油+豆沙餡,熱麵包,涼奶油。只是一大早誰打奶油呢?哪天用奶油奶酪代替一發吧。德國私房點心團購泛濫、幾乎到了有個烤箱就敢賣蛋糕的地步,跟風過踩雷過,還是對聖安妮餅屋情有獨鍾——雖然不是來自荷蘭本店而是加盟商。中規中矩,古早中式西點的味道,算不上驚豔,但非常溫柔懷舊。小章魚最喜歡腸仔包——這也是我記憶裡港式西點的味道,九十年代天山路婁山關路有一家美心,入口是麵包房,裡面有快餐廳。媽媽經常買腸仔包給我當早餐,現在輪到我給我的女兒買腸仔包了。
總是夢到回家,擁抱完媽媽就出門覓食。先喬家柵來一碗酒釀圓子(現實中喬家柵並沒有酒釀圓子),兩盒寧波酒釀餅。做夢做出經驗,圓子和酒釀餅付完錢先吃一大口,打包完夢就會醒。可夢裡的吃食沒有味道!大多點心零食亞超都能買到,就是沒有雙釀團、赤豆糕、桂花糕、糖年糕、寧波米糕、苔條餅.離家多年,已經饞到定勝糕都想吃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