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歌劇你會想起什麼?《卡門》《圖蘭朵》,還是《茶花女》《蝴蝶夫人》?
歌劇作品當中鮮有中國故事,但是,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代表作《紅樓夢》做到了,「中國文化走出去」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有效到達」!
歷時五年,花費三百多萬美元,眾多華人頂級藝術家傾力加盟,歌劇版《紅樓夢》於2016年9月在舊金山世界首演,大獲好評,震翻歌劇界。隨後的2017年3月在香港藝術節上,歌劇版《紅樓夢》也取得了各界人士的認可。
該劇即將於9月8日和9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為中國的觀眾帶來具有「世界級,中國味"的國際頂尖視聽盛宴。
歌劇版《紅樓夢》的成功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
歌劇版《紅樓夢》為何能在美國火?
該怎樣給老外講述「中國故事」?
歌劇《紅樓夢》背後的人
將《紅樓夢》以歌劇形式搬上西方舞臺,最初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旨在弘揚和傳播中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機構——傳龍基金會向舊金山歌劇院提議的。
時任舊金山歌劇院院長的大衛·高克利非常熱衷於推動新的原創作品,他主動聯繫到曾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的美籍華裔作曲家盛宗亮,邀請他作曲及編劇。盛宗亮又找到出生於美國、曾獲美國託尼獎的劇作家黃哲倫一起創作劇本。
歌劇《紅樓夢》的成功離不開強大的製作團隊。該劇的華人主創班底被譽為「華人夢之隊」,包括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著名美籍華人作曲家盛宗亮擔任作曲及編劇,首位華裔託尼獎得主黃哲倫擔任聯合編劇,臺灣戲劇大師、《如夢之夢》《寶島一村》導演賴聲川擔任導演,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臥虎藏龍》) 葉錦添擔任舞臺及美術設計。
作曲家、編劇盛宗亮
用音樂熔不同文化為一體,源於對文化的深刻理解
導演賴聲川
掌控舞臺與節奏,表達磅礴宏大的情感與故事
舞美及服裝設計葉錦添
中國東方詩意美學使畫面沉澱在夢幻裡
此番英文版歌劇《紅樓夢》的創作演出正是由這樣一群英文背景良好、深諳中英文化的華裔美國人完成的。導演賴聲川在一次採訪中這樣說道:
黃老師是全美最著名的華人劇作家,他很好玩,他是不會說中文的,有人會奇怪這樣的人怎麼來改編《紅樓夢》?反而我認為他可以從另外一種觀點跳出來看,我們中國人包袱太多,看《紅樓夢》情感上的東西太多,這個不捨得那個捨不得,最後就會變成一個七八個小時的東西。
為了讓西方觀眾更好的了解《紅樓夢》的內容,主創團隊除了劇本,還在各個方面下大功夫。
作曲家盛宗亮用現代音樂來講述這個悲歡離合、家族興衰的故事。他根據人物性格的不同設計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在西方元素當中也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比如寶玉、黛玉在竹林對詩的時候加入了古琴,而寶玉大婚的場景則加入了滬劇的「紫竹調」。
葉錦添的舞臺設計和服裝設計中國元素濃厚,賈府整體上以棕色為主,同時以紅色和金色輔助,黛玉的服飾主體是淡綠色,寶玉為棗紅色,寶釵為米白色。從寶玉的太虛幻境到黛玉的葬花,舞臺設計虛實相間。
正是這樣的團隊保證了「英語作品」的質量,同時也讓我們依稀看到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未來圖景:將有越來越多「打通兩種文化」的華裔人才,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優秀部分,然後以有效的方式展示於國際舞臺。
從歌劇《紅樓夢》看中國文化走出去
通常我們所說的「走出去」是指國內團隊去國外演出,但英文歌劇版《紅樓夢》卻不一樣,它的原創地在美國,創作者只是「選擇」了中國經典文學作為題材,可謂是做了一次「中國文化輸出」的嘗試。
文化批評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劉巽達是這樣看待歌劇《紅樓夢》的:
哪些「中國元素」最容易輸出?
舌尖上的輸出,就比較簡單直接;武術的輸出,也容易偏於「術」的層面;書法藝術的輸出,雖其要在形式美,但象形文字的深奧容易讓老外望而生畏。
而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堅密質地」的部分,當推我們的文學經典,如《紅樓夢》,它可謂中國意境與中國審美的「最佳形象代言」。
當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群被這部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的歌劇所打動時,「中國文化走出去」才算是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有效到達」。
其實,在歌劇版《紅樓夢》上演之前,這部經典文學作品就已經名揚海外。自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從浙江乍浦港與貨物一起飄洋過海流傳到日本長崎開始,《紅樓夢》在海外傳播歷史至今已經有223年。
19世紀30年代進入到俄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希臘、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荷蘭、西班牙等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世界文學經典之一。據統計,世界各國翻譯出版《紅樓夢》的語種有23種,據相關統計,截至2015年底,依然在全世界各大圖書館流通的譯本有21種、166個版本。
除了《紅樓夢》,老外還喜歡哪些文藝作品
《茉莉花》: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
據我國音樂理論家錢仁康先生考證,《茉莉花》是「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
1792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馬嘎爾尼勳爵率使團以賀乾隆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使團財務總管的約翰·巴羅聽到《茉莉花》後大為喜歡,記譜並翻譯了英語歌詞,使得乾隆年間《茉莉花》的完整曲調得以保存下來,並在短短三四年間,廣泛在歐洲各國流傳,甚至有了英、法、荷、德等不同文字的版本。在19世紀德國、英國、丹麥、美國等西方音樂家所編著的音樂史著作和音樂曲譜中,巴羅記錄下的《茉莉花》均被作為東方音樂的典型加以介紹。
《漁光曲》: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獎,中國影片《漁光曲》位列第九名,獲得了正式的榮譽證書,被評價為「優越地、勇敢地嘗試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與優良性質的現實主義的描寫」。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80多年過去了,中國電影也走過了光影百年,愈發在國際電影市場佔領先機,贏得外國觀眾青睞。今年上映的《戰狼2》更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票房成績,讓人期待國產電影的「大片時代」。
從《西遊記》到《甄嬛傳》
追溯國產電視劇最早的出口源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遊記》《三國演義》《渴望》等電視劇都曾在海外播出過,上世紀90年代《還珠格格》《神鵰俠侶》都曾對東南亞國家影響深遠,甚至時隔20年還有越南的粉絲對上述兩部劇進行翻拍和惡搞。
2011年的《甄嬛傳》不僅霸佔內地各大衛視銀屏,還風靡亞洲,在日本播出點擊率超高位居第二。同時,該劇也在美國的中文頻道多輪播放。
《步步驚心》曾改名為《宮廷女官若曦》在日本播放。開始播放後不久就立刻成為BS JAPAN電視臺訪問量最多的節目(這電視臺放的基本都是韓劇),力壓第二名。
《陸貞傳奇》《美人心計》《何以笙簫默》等很多作品也曾在韓國電視臺上映,均獲得韓國觀眾的火爆反響。
國產動畫嶄露頭角
除了電視劇,國產動畫憑藉內容取勝,也逐漸贏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
中國首部長篇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系列產品從2007年面世以來,新媒體點擊數突破20億次,堪稱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原創動畫品牌之一。囊括亞洲電視節3D最佳推薦影片獎(2012)、美國AUTODESK最佳作品(2010)、法國坎城電視節亞洲展映會最佳作品(2011)等獎項,並在北美建立了負責當地業務的玄機官網。
中國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遠。
我們期待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走出國門,
登上外國舞臺!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光明網,新京網
圖片源於網絡
本期編輯:邢妍妍 孫金行 金知曉(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