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與國辦近日聯合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這一古雅與新異交相輝映、科技與人文相互交融的文化工程的全面實施,將為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本培元,砥礪包括當代中國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國民賡續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擔當。
在全國中小學校和高等院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旨在通過創新和完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和手段,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不斷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這項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公益文化工程,通過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的組織和引導,重點鼓勵青少年熟背熟記古典詩詞文賦中的經典作品,使青少年以最便捷的路徑獲得傳統文化的滋養與薰染,讓新一代國人站在傳統文化基石上縱觀世界洞察未來、順應大勢明確方位,這是一件值得期許和讚賞的宏大意願。特別是置身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背景,對青少年進行以詩詞歌賦為重要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無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固本強基的功效。
從整體來說,一個民族的發展前行,不可能游離自身的文化傳統;而就個人而言,缺乏歷史縱深感的生活也必然顯得輕薄和膚淺。我們的先人創造了雄視世界的璀璨文明,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古代文學作為中華璀璨文明長廊裡的奇葩珍品,歷來為國人所鍾情和喜愛。誠然,像「精神勝利法」那樣,以「先前闊」來搪塞和敷衍當下文化的艱澀寒窘固然可笑,但從傳統文化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卓異創造力,以激發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進而以熱情姿態和激情風貌抒寫嶄新生活,卻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也許有人以為,古典和當代相去太遠,幾乎了無相干。但實際上無論社會生活發生怎樣的變化,就關乎人類生存本質的情感而言,古今卻不乏相通共同之處:「慈母手中線」永遠會牽繫起遠方遊子的桑梓情結;「明月幾時有」的天問即使被現代天文學所解答,但「把酒問青天」的浩渺情思依舊迴蕩在人們心中。文學展示著人類審視、確認、表現自身情感生活的過程,更彰顯著人們擺脫平庸瑣雜生活而趨向美與高尚的精神訴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典文學深厚綿長的文化底蘊,既能夠喚起蘊藏在人們生活中的詩意情懷,更能夠點繪和培植當代青少年的道德人格。
近年來,詩意情懷似乎被喧囂躁動的物質慾念和淺近浮華的世俗優越感衝刷殆盡,「成功男士」「白領麗人」成為各種傳媒經常向青少年推銷兜售的人生範例。裝扮或充塞青少年生活的,似乎僅僅是豪宅名車、錦衣玉食,這種浮幻式的影像,是對社會中原本粗俗心理的迎合和推崇。誠然,青少年的生活需要物質條件來安頓,需要金錢來裝點,但絕不應將物慾作為人生的最後停駐,「詩意的棲息」同樣值得崇尚和擁有,因為在對「詩意棲息」的追求中,人間才會升騰出更多的溫情與友善,而這又恰恰是詩意生活的根本來源。讓青少年站在中華歷史文化的巔峰,傾聽先哲聖賢們激蕩雲天的誦唱與歌吟,接受唐詩宋詞元曲的沐浴和洗禮,這是在為重建斯文優雅的文明中國植基培土。
毋庸置疑,中國歷史在古典時代終結後又向前發展許多。我們也並非希望通過一次簡單的重溫傳統文化,來補救和化解現實社會中青少年的教養缺失和道德危殆,而是要從現代社會的特點出發審視傳統文化的優長,發掘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少年的引領價值和規範意義。(作者是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