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茅臺酒的度數,我們在市場看到的多是53°的,偶爾看到43度和38度的,但要是喝,還是53度好喝。為什麼53度茅臺酒這麼受歡迎?
低度茅臺度數低,無法激發醬香型愛好者的喉舌味蕾;送禮及宴請賓客,贈送低度茅臺容易給客人不好的印象;且低度茅臺不耐存放,其收藏價值還有增值空間不高。在白酒界,大部分白酒不宜超過68°,否則不適合飲用。我們日常用來消毒的酒精,純度也只有75%。所以高度酒和好酒是沒有必然聯繫的,這一點大多數人也清楚,所以不會盲目追求高度數的白酒。
53度是茅臺釀造史一直想要靠近的標準,從18世紀茅臺酒誕生以來,特別是1951年茅臺酒廠國營之後,高度茅臺酒的度數一直在53°左右。歷史上也曾有過54°和53±1°的茅臺酒,後來隨著生產工藝的穩定和對茅臺酒品質認知的提高,最後確定高度茅臺酒的度數為53°,53°,是世界上所有蒸餾酒中最科學的酒精濃度。
39%VOL
1986年,39度茅臺研製成功,是茅臺第一款低度酒。降度後的茅臺,依然屬於烈酒。為了迎合國外的喝法,茅臺調整了出口版的背標「具有加水、加冰後不渾濁、風格不變等特點」,以此讓消費者像喝威士忌一樣加冰喝茅臺。但國外消費者依然覺得茅臺獨特的醬香口感比威士忌更烈,稱其是「流動的剃鬚刀片」。
43%VOL
1991年,43度茅臺問世,和39度最大的不同是保留了更多茅臺的風格和香氣。奈何國內外酒文化差異太大,依然沒能徵服國際友人的味蕾。
38%VOL
1992年,38度貴州茅臺酒上市,探索更低度數的同時,符合更多國家烈酒進口和關稅標準。
33%VOL
1997年,33度貴州茅臺酒通過貴州省級鑑定,是度數最低的茅臺酒。除了普茅外,還開發了八音盒、福祿壽禮盒、酒爵禮盒、雙座禮盒等,是早期茅臺對禮盒的嘗試。
前後調整了20年,茅臺國際化之旅卻並不順利。不止茅臺,其他名酒基本也沒有達到理想中的「走出去」,究其根本,國內外存在巨大的酒文化差異,高度白酒很難徵服國外消費者。
一把手親自站臺
雖然從出口額來看,茅臺五糧液名列前茅。但論出口量,甚至不敵米酒。而且米酒是真真實實賣到了國外,茅臺五糧液一大部分還被國人代購了回來。
白酒的風味不被國外消費者認可,低度的口感又不被國內認可。最終,白酒降度遺憾收場,國外也放寬了進口白酒度數標準,茅臺逐步取締低度酒,只保留43度,主要在國內流通,用於開闢醬酒市場。
另一邊,高度酒確立53度為標準,探索了30多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