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

2021-02-08 汲古開新

我心目中的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


 

摘要:本文依照兩個大的方向展開,一是對《理想國》及柏拉圖思想的分析與批判性思辨,通過對理想國中描述的階級關係、所有制形式、所崇尚的價值觀念、教育思想論述分析,辯證認識;二是從個人角度出發,描繪個人願景,即我個人心中所構想的理想型社會或者說是理想國家,並提出具體操作方法,將從《理想國》中的所思所想和得到的經驗教訓運用到理想社會的建構之中,從而完成對知識的運用與深化。

 

關鍵詞:理想國,柏拉圖,讀後感

 

正文

 

一、柏拉圖的《理想國》

《理想國》一書是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哲學歷史發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通過對話辯論的方式,並在對話中設計了一個理想化政體,即理想國。

首先,理想國是以「社會分工」和「等級劃分」為基礎。柏拉圖認為每個人天生秉賦不同,因而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也是不同的,他們在社會上的分工也就應該不一樣。他把公民分作三個等級。第三等級的人由最普通的勞動者構成的生產階層,他們負責為城邦提供物質需要,同時也受到統治者的保護。中間等級的是護衛者或者管理者,負責保衛城邦免受外來勢力的侵略。第一等級的是統治者,人數很少,但卻具備人類最高的知識和智慧。這種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職業政治家,他們是一些被稱為「哲人王」的人。他們具有美好的公德、自律精神和豐富的知識,他們是唯一能夠被人民委以國家絕對權力的人。三種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在哲人王的統治和領導下,他們發揮各自的美德和能力,相互協調,這樣就會使城邦安定和諧,各人就會得到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表面來看,這種設計似乎很完美,人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整個國家和社會由處在頂層的精英來負責運轉以確保平穩發展。但是,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規定各個階級理應具備各自的美德,不能相互僭越,城邦才能實現「正義」。這就意味著階級固化,階級之間的流動會受阻,出現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底層或者弱勢群體的精英無法浮動到統治階級;再者,既得利益者即處於統治階級的群體也勢必費盡心機維護自身與後代權益,甚至動用國家權力與犧牲整個社會的利益來謀求自身地位的穩固。「官二代」「窮三代」也會產生於各個階層內部,血緣成了階級固化的鎖鏈,缺乏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導致階層不能合理流動,損害社會公平,長期下去勢必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社會動蕩或引發動亂。

在理想國的構建中,柏拉圖認為治理有效的國家就像痛癢相關的「一個人」,統一而且團結,理想國的正義是服務所有人,柏拉圖認為私有制和私有觀念是國家紛爭和災難的禍源,為避免內部產生糾紛,主張廢除私有制這種形式。平民可以擁有私人財產,但是擁有智慧的理想型正義者即護國者們被要求不得擁有任何私有財產,在統治者和護國者中間實行一種財產和家庭共有制度,財產共有,同時柏拉圖力主消滅家庭這一社會單位,妻子公有,將婚姻上升為整個社會的事而非個人,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給理想國生育優良的後代,從而實現統治階級內部的意志統一和養成集體主義精神。

誠然,柏拉圖大膽嘗試廢除私有制以期實現統治階級內部的和諧,不過他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土地歸誰所有?即土地這一重要的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柏拉圖沒有回答這一問題,一味強調公有而在關鍵問題上含糊不清。再者,公有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剝削,但理想國中所倡導的政治制度是為了服務奴隸主,本質上還是剝削。還有柏拉圖過分強調公有而忽視私有,集體利益凌駕於個人利益,忽視人性將人作為生育工具,泯滅情感。這種畸形的社會制度壓抑人的個性發展,忽視個人的合理訴求,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長遠發展。

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樹立了諸多價值觀念,包括正義、智慧、勇敢和節制。《理想國》一開篇就展開了關於正義問題的辯論,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與當時流行的四種正義觀展開辯論。四種正義觀依次是正義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正義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正義是強者的利益、不正義比正義有利。就以上四個命題而言,準確地說,第一個正義說的就是誠實守信,第二個正義是義氣,兩者都是個人層面的品質,第三和第四則是政治意義上的,包含「強者」、「弱者」、「利益」等。在柏拉圖看來,以上四種關於正義的定義都是錯誤的,那麼真正的正義是什麼呢?《理想國》433A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表述:「我們在建立我們這個國家的時候,曾經定下一條總的原則。這條原則就是:必須每個人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賦的職務」,三個等級各司其職,兢兢業業,這就是正義。433B和434A進一步補充說,正義是每個人只做自己的事,不改做他人的事和兼做他人的事。如果一個人違背此原則,會對國家造成危害。實現了正義之後,會進而影響城邦的其他屬性。政治上的正義是國家的美德,國家的善,它有一種能力,「能使節制、勇敢、智慧這三種美德在城邦中產生,並且在它們產生之後一直保護著它們。」正義的城邦是智慧的,因為在這個國家中,首先就能清楚感受到的就是智慧美德,這種智慧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知識,而是指用來考慮整個國家的大政方針,改進它的內外關係,這種知識才能稱之為智慧,具有這種智慧的人很少,尤為當權的統治者所擁有。正義的城邦是勇敢的,在正義原則建設下的城邦具有勇敢,勇敢美德體現在為了保衛正義的城邦而上戰場參與戰鬥的人身上。「立法者和護國者挑選戰士並給予音樂和體操的教育也是要竭力達到這個目標,要像羊毛接受染色一樣,最完全的相信並接受城邦的法律」,這種信念,關於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且符合法律的正確信念的完全保持就是勇敢。正義的城邦是節制的,表現為人「靠理性和正確觀念幫助,由人的思考指導著的簡單而有分寸的欲望」。但是這種美德只會在少數人身上存在,即「天分最好且又受過最好教育的人」,又表現為「為數眾多的下等人的欲望被少數優秀人物的欲望和智慧統治著」,在政治層面體現在「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在應當由誰來統治這一問題達成共識」。

這些價值觀念集中體現了柏拉圖對於理想國秩序維護的思考。柏拉圖所說的正義在我看來其實就是社會分工,各行各業的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柏拉圖對社會分工限制的過於死板,將一個人的貢獻只局限於某一領域或某一工作,當然在當時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奴隸社會尚可實施,但隨著社會進步,社會分工會越來越精細化,把個人局限於一個領域或角色很不現實,在社會進步的大潮中,一個人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複雜,這是生產力進步的必然要求。就當前大學教育來說,通識教育已成為共識,就就業而言,不一定人人從事的行業都符合自己所學或所長,有的人一生可以嘗試多種領域。柏拉圖將智慧只授予一部分人擁有,但是「人人皆可為堯舜」,有點類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文化面前人人平等。同樣,勇敢、節制這些美德也不能局限於某一階層或特定人群,美德是可以集中體現的。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重視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柏拉圖認為首先要進行音樂與體育訓練與學習,二者缺一不可,同時也提到必須重視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辯證法的學習。尤其是辯證法的學習。他說「如果前提是不知道的東西,結論和達到結論中間步驟也就是由不知道的東西組成的。這種情況下結果的一致又怎能變成真正的知識呢?」所以僅僅靠這種學習是不夠的,必須要了解和學習辯證法,掌握辯證法,哲學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為原型,建設人間的理想國並守衛它。另外,《理想國》中也重視對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受到各種各樣的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而言,人文精神更能體現人全面發展的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受教者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更為可貴的是《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同時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以往的傳統觀念,認為教育面前男女平等,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超時空的教育思想。與中國先賢一樣,《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對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相關規劃與說明。他認為,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裡接受考驗,積累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將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見到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裡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不斷接受考驗最終才會看到善,走向頂峰。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再僅僅局限於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全部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值得肯定與借鑑。

二、我心目中的理想國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國,我於閒暇之時也在腦海中建構過。我心中的理想國是物質文明發達,精神文明得到滿足,生產力持續進步,人民素質提升,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各得其所、人盡其才,貧富差距縮小但不可消失,社會犯罪率持續下降,國家行政效率高,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自然環境與生態得到恢復與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把公平真正落實。整個國家與社會崇尚自由、民主、平等。

在政治上,首先是公權力的行使。如同明清之際「改土歸流」那般,「廢土司,設流官」,不能以血緣劃分公權力行使的歸屬,應當「唯才是舉」,讓真正有才能的人為國家建設發揮作用,建立有效的官員選拔制度,讓社會階層之間流動流動起來,優勝劣汰,不進則退,讓各個階層的面貌在競爭中煥然一新,從而推動社會的創新與進步。第二,廢除黨派制度,從源頭切斷利益集團滋生的土壤,防治「朋黨」的出現,淨化官僚隊伍,。第三,分權制衡,同時要控制官員數量,防止出現蜀漢和宋朝的冗官冗員現象,精簡官僚機構,提高行政效率。第四,政治上男女平等,讓女性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而不是拒之門外或只是形式上的參與,讓民主不再有死角與陰暗。第五,明確國家歸屬,國家屬於全體自由的人們,也就是國家實際意義上的統治階級。第六,加強軍備與國防力量,維護國家主權與和平。第七,切實加強對一切權力的監督,有權不可任性,加強對官員的考評制度,讓能者居之,罷免尸位素餐、無所作為的官員。

經濟上,實行生產資料國有,按生產能力分配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動態分配,讓生產資料發揮最大潛力,逐步集中生產,提高生產效率,讓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做大蛋糕。第二,實行合理的分配製度,比如切蛋糕的人可以最後選,優化分配方案,提高分配效率,切實維護生產者利益,讓勞動者得到與付出相對等的酬勞。第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要把控風險,合理進行宏觀調控,。第四,抑制壟斷,鼓勵行業競爭,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並重。第五,控制房價、物價、商品流通成本,真正為民謀福祉。人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費能力增強,物價水平保持穩定,

文化上,第一,大力發展教育,人才培育手段多元化,以人為本,培養專精人才、複合型人才等滿足各行各業需要。第二,樹立文化自信,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軟實力。第三,開展文化交流,吸收優秀文化。第四,解放思想,勇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正視歷史。第五,言論自由,勇於表達,廣開言路,讓人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與不滿,將其作為考核政府政績的一項指標。

社會風尚方面,人民崇尚道德,將道德作為信仰與信條,社會風氣積極向上,婚姻自由,人們不將金錢作為最高的評判標準,人們的價值與成功不再取決於賺錢的多少,不會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會再出現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減少。人們友好和諧,互相信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社會安定有序。

在社會保障方面,建立良好的社會保障與福利制度,讓遭遇不幸的人們有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讓勇於創新的人們得到社會支持,讓辛勤工作的人們無後顧之憂,總體而言,讓人們的生活有穩定保障。

人與自然關係方面,加強生態保護,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把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與具體的制度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一種普遍的、能夠約束和規範人們行為的制度性的力量,環境保護成為社會共識、常識。實行生態化的生產,實現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我心中理想國雖有雛形,但它只是心中美好願景的組合。真正的理想國度需要人類齊心協力去完成。

 

參考書籍

《理想國》 張竹明譯 譯林出版社 2018.3南京

從《理想國》到《法律篇》:柏拉圖思想最大的變與不變申林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

論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和諧思想 孫菁 《牡丹》2016年


相關焦點

  • (二十九)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體系 ——《理想國》讀後感
    盧梭曾盛讚《理想國》,「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劉靈芝老師讀後梳理了柏拉圖闡述的教育理論,客觀分析了其中教育觀點的積極因素和存在的發展桎梏。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啟發我們,國家要重視教育,為人才的培養創建良好的環境。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規律,科學施教,為國家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賞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走進理想的大門
    作者:梅荷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一些哲學家的對話呈現出了他的哲學理論。讀《理想國》,會讓你感覺到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聆聽哲學大師們環環相扣的精彩對話。
  • 柏拉圖《理想國》:以直觀看到理念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理想國》,在昨天內容的最後為您留下一個思考題:「柏拉圖會如何評價中國人推崇的『寫物之工』?」事實上,柏拉圖對很多藝術形式都抱有深刻的敵意。簡單來說,他認為:詩歌的內容本質上是不夠節制的,它的存在不利於理想國的團結,所以詩歌是不應該存在的。同樣的,戲劇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也不應該存在,因為每部戲劇裡都有壞人,但演員作為好人,不應該模仿壞人;而來戲劇裡還有很多下等人的角色,而上等人更不應該模仿下等人。
  • 淺析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理念
    本文主要分析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解讀並借鑑其教育思想的啟示。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
  •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怎麼得 獲得方法分享
    18183首頁 最強蝸牛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怎麼得 獲得方法分享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怎麼得 獲得方法分享 來源
  • 通識教育:「柏拉圖《理想國》」國內外開課情況概覽
    除了吳飛教授的公選課「《理想國》」(含討論課每周6課時,共96課時,3學分)外,還有針對本科生的其它相關課程:「柏拉圖《理想國》入門」(學分2、周學時2、總學時32)、「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哲學研究」(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51)、「柏拉圖的《理想國》」(學分2、周學時2、總學時34)以及針對研究生的課程「柏拉圖與柏拉圖傳統」(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54)「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
  •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光環技能是什麼
    18183首頁 最強蝸牛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光環技能是什麼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光環技能是什麼 來源:網絡
  • 吳增定丨家庭與城邦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談起
    家庭與城邦從柏拉圖的《理想國》談起文章源自「通識聯播」公眾號丨吳增定1眾所周知,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也就是完全廢除私人的婚姻和家庭。中國有句古話叫「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通俗地說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其實,這種衝突不光發生在中國古代,而且也發生在古希臘時期。所以現在我們把古希臘當作一個背景,一面鏡子,先看看他們是怎麼理解這個問題。那麼,我為什麼會關心這樣一個問題呢?這要從我在北大的教學經歷談起。我在北大講授了很多次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們知道,《理想國》中最容易引起爭議的部分就是廢除家庭。
  •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四隱喻
    三、洞穴之喻(514A—521B)在《斐多篇》中,柏拉圖描述了一個從大海深處或大地凹處逐漸上升,看到大地,看到雲端,最後脫離大氣層,進入一種澄明之境的故事,但這還只是描述對真理的認識,還沒有涉及理想正義的最高問題:哲學與政治、智慧與統治的關係。
  • 柏拉圖《理想國》《斐多》《智者》,古希臘經典著作
    《理想國》中譯本《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共十卷,所談論的內容十分廣泛。蘇格拉底通過對別人的詰難的辯解論述了一個理想的國家應該具有怎樣的制度,等等,這作為全書的主旨,或者說是書名的由來。當然,書中不乏許多對人性問題的思考,——爭論的根源主要就是由於正義這個話題。
  • 何懷宏: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四隱喻
    ——的視角,通過考察柏拉圖《理想國》裡的四個著名隱喻,試圖提出一種理解和闡釋柏拉圖正義觀的思想線索,並圍繞著這一線索來展開探討一些政治哲學中的重要問題。柏拉圖所設想的哲學家王就不能不必然是一種烏託邦,只有思想的意義,而沒有實踐的意義。而柏拉圖的思想在歷史中實際上也沒有產生這樣的實踐後果,並沒有一個人或一個階層試圖去「喚醒」或動員多數實現柏拉圖的這一理想。這也許恰恰是因為在這一理想中已經包含了自我防範的因素。所以,波普爾將其對封閉社會和專制主義的批判追溯到柏拉圖,也許是過於提高警惕了。柏拉圖之後,人類又有了兩千多年的思想和實踐行程,有許多的岔路口。
  • 列奧·施特勞斯 |論柏拉圖的《理想國》(一)
    而另一方面,柏拉圖的《理想國》,與《政治學》相反,卻不是一部專著,而是柏拉圖以外的人之間的對話。在閱讀《政治學》時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聆聽亞里斯多德,而在閱讀《理想國》的時候我們卻永遠聽不到柏拉圖。在柏拉圖的對話中,他什麼都沒有說。因此我們不能從這些對話中了解柏拉圖在想什麼。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主觀的世界史人為的,這一派別的人認為是思考決定了世界萬物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不過對於物質世界來說,世界最根本的是物質的誕生,隨後才有了人類。哲學的探討都是自然、物理、宇宙等多項學說的綜合,如今哲學界的主流認為自然界物質都是有形的,並且構成物質的原子與分子永恆,這被稱為自然哲學。幾十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們的研究都在攻擊唯心主義的「反科學」。
  • 劉小楓: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底應該怎麼譯?
    該書收入劉小楓晚近幾年所作數篇習讀柏拉圖的札記,是他在施特勞斯講課稿的指引下閱讀柏拉圖的心得。在這本書裡,劉小楓教授重新識讀了柏拉圖的數篇希臘文原典,在親自重譯的基礎上,對思想史上的一些經典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理解。重點涉及的篇章包括《克力同》《理想國》《會飲》《普羅塔戈拉》等。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選摘《王有所成——關於柏拉圖Politeia的漢譯書名》部分內容。
  • 西方哲學的開山之作《理想國》,思維碰撞語言交鋒,詮釋正義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西方哲學的開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經典著作之一,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哲學於我而言是一種思想上的玄學,是枯燥乏味,難懂的。《理想國》的對話體寫作方式讓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來了我們中國的孔子。
  • 文藝教育、哲學、哲人——「柏拉圖《理想國》解析」第三課
    柏拉圖《理想國》解析」第三次課。2.對學習的熱愛「我和許多青年打過交道,在他們中間我還沒有發現有人像他(蘇格拉底)那樣擁有極好的資質。他敏捷的理智和從容的氣度,與無比的勇敢精神結合在一起,這是我不敢想,更別說曾經見過。
  • 買得起的理想國,給孩子的更好選擇!
    該書的作者是柏拉圖(約公元前429—公元前347年),貴族出身,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雅典唯心主義者。公元前386年,柏拉圖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體育場開辦了一所學校,有很多政治家都是柏拉圖的學生。是的,這本書就是《理想國》。無獨有偶,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早已經叫響了鄭州,那便是「普羅理想國」。
  • 柏拉圖的理想心靈——讀《理想國》第十卷
    理想國中的人處在嚴格的等級制中,而且詩人是被排斥在外的。  在《理想國》第十卷,「理想國」不僅僅是一個理想城邦,而且代表著柏拉圖對心靈的最高理想。換言之,「理想國」是柏拉圖的理想心靈。在此,柏拉圖詳細地闡述了詩人為何不受歡迎。  柏拉圖認為,人的心靈包含兩部分:較高貴的部分和較低賤的部分。前者是較好的那部分,後者是較差的部分。
  • 《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一本不是那麼好讀的書
    【書名】: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適合人群】:大學及以上相關人群,主修位哲學或者哲學愛好者,最好看過《理想國》,否則很難讀下去【可讀性】:差【知識性】:強【粗略用時】:估計12小時以上我很久很久以前看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於是想著看一本
  • 探究《理想國》中提出要考察「文學作品好壞」的原因及現世影響
    因為《理想國》實際上是柏拉圖假借蘇格拉底言論闡發自己思想的著作,蘇格拉底其他弟子(如色諾芬)的著作也沒有提到蘇格拉底就此問題發表看法,因此文中蘇格拉底對文學作品的闡釋基本上可以認定為是柏拉圖自己的認識。就這些認識、其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這些認識如何服務於當代社會,對現世的影響。我進行了探討並產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與君共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