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西文明傳統、體會聖賢處事情境。在人文通識教育和經典閱讀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我們注意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在許多高校的通識教育中成為普遍開設的課程。《理想國》是西方古典人文經典,具備自由寬廣的哲思魅力和視野,令人揣摩的深刻內涵,且通篇為文學對話體,富於戲劇和文學性,學生也容易進入,因此很適合作為通識類大學課程來設置。國內外眾多高校的不同院系已在此方面作過很多嘗試,以下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出一概覽。
柏拉圖《理想國》 英譯本
在《理想國》的通識課程探索方面,國內的復旦大學無疑走在前列。復旦大學丁耘教授的通識課「《理想國》導讀」廣受學生歡迎,且多次被錄製成網絡課程,聲譽影響遠播海內外。該課程3學分,每周3學時,共64學時(即每周正課2學時,隔周再加一次2學時討論課),採用小班授課和討論的形式。每學期學生評教的平均分在4.73左右,中位數在4.85左右。
「《理想國》導讀」課程的前身是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在2004年左右開設的《西學經典導讀》課程中的一部分,當時只是一系列經典原著導讀之一。目前,「《理想國》導讀」課程已從本科生人文平臺課程變為復旦學院通識核心課程之一,選課人數連年增加,被學生評為全校最難選上的課程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在《理想國》課程開設方面也有非常成功的探索。該校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的張旭教授自2009年起面向全校同學開設自己設計的通識教育計劃:「西方經典普及系列」課程,多年來已開設的課程包括「柏拉圖的《理想國》」、「《聖經》」、「莎士比亞與哲學」、「《論語》與西方哲學」、「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託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等等。這些原典選讀類課程,在歷經多個學期的沉澱後,經學生們口耳相傳,廣受選課學生的讚譽。其中2011年開設的「西方經典普及系列:柏拉圖的《理想國》」一課更是創造了全校通選課記錄。
北京大學哲學系也非常重視專門針對柏拉圖及《理想國》進行課程設置。在此專題下,共開設有6門相關課程。除了吳飛教授的公選課「《理想國》」(含討論課每周6課時,共96課時,3學分)外,還有針對本科生的其它相關課程:「柏拉圖《理想國》入門」(學分2、周學時2、總學時32)、「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哲學研究」(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51)、「柏拉圖的《理想國》」(學分2、周學時2、總學時34)以及針對研究生的課程「柏拉圖與柏拉圖傳統」(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54)「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48)。李猛、吳增定等學界著名的教授學者,都先後投入過相關課程的教學中。
柏拉圖《理想國》的魅力經久不衰,哲理意味、故事情節都引人入勝,不論讀者是什麼樣的專業背景,都容易切身體會、迅速進入,因此尤其適合作人文通識類經典課程。一般而言,能開設《理想國》專業課程的學校,也就往往同時能開設出相關的通識課程。例如,重慶大學的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近年來發展很快,迅速匯聚學界和教育界目光。張文濤教授的博雅課程「柏拉圖《理想國》」,是重慶大學別具特色的博雅教育的必修課,深受學生們的歡迎。與此相應,重大博雅學院的老師們也面向全校學生連續開設了「柏拉圖《理想國》導讀」的通識課程,選課人數和好評率都一直令人稱道。
《理想國》中關於知識的分類與線段比喻
除上述高校外,我國其他眾多高校(包括港臺)開設的《理想國》相關通識課程還有:
清華大學宋繼傑老師的研究生課程「柏拉圖早期對話研究」、「柏拉圖自然哲學研究」(這些課程受歡迎程度高、教學效果優異,每門課程的教學評估成績均處於清華大學同類課程的前15%)。
此外還有中山大學郝億春老師的本科生課程「《理想國》導讀「、湖南大學舒遠招老師的「柏拉圖《理想國》導讀」、東北師範大學的學碩課程「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專題研究」(40學時,2學分)、臺灣大學哲學系徐學庸老師的「專題研究:柏拉圖《理想國》」(每周1學時,共18學時)、香港大學哲學系Wildish Mark老師的「柏拉圖」(6學分,1學期)等等。
除了綜合類大學外,我國一些專業類大學也開始優化自己的人文類課程設置。比如北京體育大學於2019年3月成立了通識教育中心,著力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和通識核心課程的建設工作,其中初步確定的首輪重點建設的通識核心課程有蔣小傑的「西方政治哲學與文明智慧」,該課程每學期重點選讀一本經典著作,主要按照章節展開精讀。2019年秋季學期的核心文本選擇的便是柏拉圖的《理想國》。
當然,除了單獨設置課程外,對柏拉圖和《理想國》的講授更多的是放在更大的母項課程中講授。比如清華大學歷史系彭剛教授的「西方文化名著導讀」課程,其中的「柏拉圖的《理想國》」章節被作為重頭戲講解,廣受歡迎。該章節的教學視頻作為獨立專題在中國大學公開課網站等平臺被廣泛擴散。還有如上海大學法學院的嶽林老師,其在「《法理學》大綱」課程的名義和框架下開展對《理想國》的精講。
《理想國》故事發生地的雅典城與港口
對柏拉圖和《理想國》的講授和研讀也以其他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著,尤其是在哲學系和人文類專業,《理想國》課程的重要性更是有目共睹。例如,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黃俊松老師的「柏拉圖《理想國》」同樣也是博雅必修課。浙江大學哲學系則專門設立了「柏拉圖哲學」系列講座,定期請專家學者圍繞柏拉圖哲學進行講授與討論。
此外,南京大學馬迎輝、趙精兵、王準老師在中國慕課開設了「《理想國》閱讀」(每周2課時,共42課時)。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畢世響教授在中國慕課開設了「教育是什麼—柏拉圖教育思想簡單引論」、「教育與愛欲和美——基於《斐德若》的言說」。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的詹文杰、北大歷史系的張新剛老師在「知止中外經典讀書會」的線上線下平臺講讀《理想國》等等。
《理想國》作為人文經典課程成為通識教育的必備特色選項,當然起源於歐美。哈佛大學1946年《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哥倫比亞大學「當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與芝加哥大學「偉大名著」(Great Books)系列課程都是這類人文通識教育設計的著名先驅和案例。
今天,柏拉圖《理想國》仍然是熱門通識課程。比如廣為人知的網紅公開課,耶魯大學的「政治哲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和「死亡哲學」(Philosophy:Death),前者每周兩節課,每節50分鐘,共24課時,其中用5課時來講解柏拉圖著作,《理想國》佔據3課時。後者共26課時,對柏拉圖及著作的講授佔據6課時。
而對柏拉圖和《理想國》的單獨設課則更是比比皆是。如牛津大學,其在本科階段實行複合性哲學課程教學,這一被稱為PPE(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的課程體系中,哲學必修課有四門,其中就有課程「柏拉圖的理想國」(Plato Republic)。
《理想國》中的洞穴比喻
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也設有柏拉圖研究中心 (PInC),出版刊物《柏拉圖研究》,該中心負責人、刊物主編伊琳娜·普羅託波娃(Ирина Протопопова)長期在學校開設關於柏拉圖《理想國》的討論課。
另外如美國喬治亞大學Laurence Bloom教授的「柏拉圖《理想國》講座課程」(Lecture Course in Plato's Republic)、愛丁堡大學的「柏拉圖的《理想國》」(Plato's Republic)、波士頓大學David Roochnik教授的《理想國》精讀課程「柏拉圖的理想國」(Plato's Republic)、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系約翰·霍爾博(John Holbo)的「理性與說服:柏拉圖的三篇對話」(Reason and Persuasion: Three Dialogues ByPlato)、日本千葉大學文學部的和泉ちえ教授的「柏拉圖的《理想國》及其他」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人文學系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Ма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教授的「《理想國》的政治哲學」、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副教授班杜洛夫斯基·康斯坦丁(Бандуровск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的「柏拉圖《理想國》解讀」、基輔國立大學安德烈·奧列格維齊(Андрій Олегович Баумейстер)教授的「柏拉圖《理想國》」等,都成為其所在高校或教學平臺頗受歡迎的哲學課程。
可見,基於對經典閱讀、通識教育的認同,更基於柏拉圖《理想國》自身經久不衰的魅力,國內外高校(及各類教學與研究平臺)的柏拉圖《理想國》課程設置已成為一種普遍趨勢。
以上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肯定不夠周全,如有遺漏,歡迎讀者評論區拍磚補充,一起來完善這一現象級的《理想國》課程開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