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柏拉圖《理想國》」國內外開課情況概覽

2021-02-20 經略網刊

理解中西文明傳統、體會聖賢處事情境。在人文通識教育和經典閱讀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我們注意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在許多高校的通識教育中成為普遍開設的課程。《理想國》是西方古典人文經典,具備自由寬廣的哲思魅力和視野,令人揣摩的深刻內涵,且通篇為文學對話體,富於戲劇和文學性,學生也容易進入,因此很適合作為通識類大學課程來設置。國內外眾多高校的不同院系已在此方面作過很多嘗試,以下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出一概覽。


柏拉圖《理想國》 英譯本

在《理想國》的通識課程探索方面,國內的復旦大學無疑走在前列。復旦大學丁耘教授的通識課「《理想國》導讀」廣受學生歡迎,且多次被錄製成網絡課程,聲譽影響遠播海內外。該課程3學分,每周3學時,共64學時(即每周正課2學時,隔周再加一次2學時討論課),採用小班授課和討論的形式。每學期學生評教的平均分在4.73左右,中位數在4.85左右。

「《理想國》導讀」課程的前身是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在2004年左右開設的《西學經典導讀》課程中的一部分,當時只是一系列經典原著導讀之一。目前,「《理想國》導讀」課程已從本科生人文平臺課程變為復旦學院通識核心課程之一,選課人數連年增加,被學生評為全校最難選上的課程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在《理想國》課程開設方面也有非常成功的探索。該校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的張旭教授自2009年起面向全校同學開設自己設計的通識教育計劃:「西方經典普及系列」課程,多年來已開設的課程包括「柏拉圖的《理想國》」、「《聖經》」、「莎士比亞與哲學」、「《論語》與西方哲學」、「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託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等等。這些原典選讀類課程,在歷經多個學期的沉澱後,經學生們口耳相傳,廣受選課學生的讚譽。其中2011年開設的「西方經典普及系列:柏拉圖的《理想國》」一課更是創造了全校通選課記錄。

北京大學哲學系也非常重視專門針對柏拉圖及《理想國》進行課程設置。在此專題下,共開設有6門相關課程。除了吳飛教授的公選課「《理想國》」(含討論課每周6課時,共96課時,3學分)外,還有針對本科生的其它相關課程:「柏拉圖《理想國》入門」(學分2、周學時2、總學時32)、「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哲學研究」(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51)、「柏拉圖的《理想國》」(學分2、周學時2、總學時34)以及針對研究生的課程「柏拉圖與柏拉圖傳統」(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54)「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學分3、周學時3、總學時48)。李猛、吳增定等學界著名的教授學者,都先後投入過相關課程的教學中。

柏拉圖《理想國》的魅力經久不衰,哲理意味、故事情節都引人入勝,不論讀者是什麼樣的專業背景,都容易切身體會、迅速進入,因此尤其適合作人文通識類經典課程。一般而言,能開設《理想國》專業課程的學校,也就往往同時能開設出相關的通識課程。例如,重慶大學的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近年來發展很快,迅速匯聚學界和教育界目光。張文濤教授的博雅課程「柏拉圖《理想國》」,是重慶大學別具特色的博雅教育的必修課,深受學生們的歡迎。與此相應,重大博雅學院的老師們也面向全校學生連續開設了「柏拉圖《理想國》導讀」的通識課程,選課人數和好評率都一直令人稱道。

《理想國》中關於知識的分類與線段比喻

除上述高校外,我國其他眾多高校(包括港臺)開設的《理想國》相關通識課程還有:

清華大學宋繼傑老師的研究生課程「柏拉圖早期對話研究」、「柏拉圖自然哲學研究」(這些課程受歡迎程度高、教學效果優異,每門課程的教學評估成績均處於清華大學同類課程的前15%)。

此外還有中山大學郝億春老師的本科生課程「《理想國》導讀「、湖南大學舒遠招老師的「柏拉圖《理想國》導讀」、東北師範大學的學碩課程「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專題研究」(40學時,2學分)、臺灣大學哲學系徐學庸老師的「專題研究:柏拉圖《理想國》」(每周1學時,共18學時)、香港大學哲學系Wildish Mark老師的「柏拉圖」(6學分,1學期)等等。

除了綜合類大學外,我國一些專業類大學也開始優化自己的人文類課程設置。比如北京體育大學於2019年3月成立了通識教育中心,著力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和通識核心課程的建設工作,其中初步確定的首輪重點建設的通識核心課程有蔣小傑的「西方政治哲學與文明智慧」,該課程每學期重點選讀一本經典著作,主要按照章節展開精讀。2019年秋季學期的核心文本選擇的便是柏拉圖的《理想國》。

當然,除了單獨設置課程外,對柏拉圖和《理想國》的講授更多的是放在更大的母項課程中講授。比如清華大學歷史系彭剛教授的「西方文化名著導讀」課程,其中的「柏拉圖的《理想國》」章節被作為重頭戲講解,廣受歡迎。該章節的教學視頻作為獨立專題在中國大學公開課網站等平臺被廣泛擴散。還有如上海大學法學院的嶽林老師,其在「《法理學》大綱」課程的名義和框架下開展對《理想國》的精講。

《理想國》故事發生地的雅典城與港口

對柏拉圖和《理想國》的講授和研讀也以其他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著,尤其是在哲學系和人文類專業,《理想國》課程的重要性更是有目共睹。例如,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黃俊松老師的「柏拉圖《理想國》」同樣也是博雅必修課。浙江大學哲學系則專門設立了「柏拉圖哲學」系列講座,定期請專家學者圍繞柏拉圖哲學進行講授與討論。

此外,南京大學馬迎輝、趙精兵、王準老師在中國慕課開設了「《理想國》閱讀」(每周2課時,共42課時)。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畢世響教授在中國慕課開設了「教育是什麼—柏拉圖教育思想簡單引論」、「教育與愛欲和美——基於《斐德若》的言說」。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的詹文杰、北大歷史系的張新剛老師在「知止中外經典讀書會」的線上線下平臺講讀《理想國》等等。

《理想國》作為人文經典課程成為通識教育的必備特色選項,當然起源於歐美。哈佛大學1946年《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哥倫比亞大學「當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與芝加哥大學「偉大名著」(Great Books)系列課程都是這類人文通識教育設計的著名先驅和案例。

今天,柏拉圖《理想國》仍然是熱門通識課程。比如廣為人知的網紅公開課,耶魯大學的「政治哲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和「死亡哲學」(Philosophy:Death),前者每周兩節課,每節50分鐘,共24課時,其中用5課時來講解柏拉圖著作,《理想國》佔據3課時。後者共26課時,對柏拉圖及著作的講授佔據6課時。

而對柏拉圖和《理想國》的單獨設課則更是比比皆是。如牛津大學,其在本科階段實行複合性哲學課程教學,這一被稱為PPE(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的課程體系中,哲學必修課有四門,其中就有課程「柏拉圖的理想國」(Plato Republic)。

《理想國》中的洞穴比喻

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也設有柏拉圖研究中心 (PInC),出版刊物《柏拉圖研究》,該中心負責人、刊物主編伊琳娜·普羅託波娃(Ирина Протопопова)長期在學校開設關於柏拉圖《理想國》的討論課。

另外如美國喬治亞大學Laurence Bloom教授的「柏拉圖《理想國》講座課程」(Lecture Course in Plato's Republic)、愛丁堡大學的「柏拉圖的《理想國》」(Plato's Republic)、波士頓大學David Roochnik教授的《理想國》精讀課程「柏拉圖的理想國」(Plato's Republic)、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系約翰·霍爾博(John Holbo)的「理性與說服:柏拉圖的三篇對話」(Reason and Persuasion: Three Dialogues ByPlato)、日本千葉大學文學部的和泉ちえ教授的「柏拉圖的《理想國》及其他」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人文學系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Ма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教授的「《理想國》的政治哲學」、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副教授班杜洛夫斯基·康斯坦丁(Бандуровск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的「柏拉圖《理想國》解讀」、基輔國立大學安德烈·奧列格維齊(Андрій Олегович Баумейстер)教授的「柏拉圖《理想國》」等,都成為其所在高校或教學平臺頗受歡迎的哲學課程。

可見,基於對經典閱讀、通識教育的認同,更基於柏拉圖《理想國》自身經久不衰的魅力,國內外高校(及各類教學與研究平臺)的柏拉圖《理想國》課程設置已成為一種普遍趨勢。

以上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肯定不夠周全,如有遺漏,歡迎讀者評論區拍磚補充,一起來完善這一現象級的《理想國》課程開設情況。

相關焦點

  • 我心目中的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
    關鍵詞:理想國,柏拉圖,讀後感 正文 一、柏拉圖的《理想國》《理想國》一書是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哲學歷史發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在理想國的構建中,柏拉圖認為治理有效的國家就像痛癢相關的「一個人」,統一而且團結,理想國的正義是服務所有人,柏拉圖認為私有制和私有觀念是國家紛爭和災難的禍源,為避免內部產生糾紛,主張廢除私有制這種形式。
  • 淺析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理念
    本文主要分析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解讀並借鑑其教育思想的啟示。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
  • (二十九)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體系 ——《理想國》讀後感
    盧梭曾盛讚《理想國》,「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劉靈芝老師讀後梳理了柏拉圖闡述的教育理論,客觀分析了其中教育觀點的積極因素和存在的發展桎梏。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啟發我們,國家要重視教育,為人才的培養創建良好的環境。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規律,科學施教,為國家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賞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走進理想的大門
    作者:梅荷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一些哲學家的對話呈現出了他的哲學理論。讀《理想國》,會讓你感覺到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聆聽哲學大師們環環相扣的精彩對話。
  • 柏拉圖《理想國》:以直觀看到理念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理想國》,在昨天內容的最後為您留下一個思考題:「柏拉圖會如何評價中國人推崇的『寫物之工』?」事實上,柏拉圖對很多藝術形式都抱有深刻的敵意。簡單來說,他認為:詩歌的內容本質上是不夠節制的,它的存在不利於理想國的團結,所以詩歌是不應該存在的。同樣的,戲劇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也不應該存在,因為每部戲劇裡都有壞人,但演員作為好人,不應該模仿壞人;而來戲劇裡還有很多下等人的角色,而上等人更不應該模仿下等人。
  • 文藝教育、哲學、哲人——「柏拉圖《理想國》解析」第三課
    柏拉圖《理想國》解析」第三次課。前兩次課,我們從「什麼是理想的人」的問題出發,跟隨柏拉圖的邏輯——理想的人的靈魂是正義的。什麼是正義?——於是談論正義的定義。如何得到正義?——通過教育,其中重點是文藝教育。文藝教育之後?——進一步是哲學教育。這次課我們繼續下面的討論:什麼樣的人有潛質接受哲學教育?——哲人需要具備的天賦。
  • 上海外國語大學首批開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MBA中國網訊】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學校「多語種+」辦學戰略,強化通識教育,上海外國語大學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分批重點打造30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形成
  •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怎麼得 獲得方法分享
    18183首頁 最強蝸牛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怎麼得 獲得方法分享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怎麼得 獲得方法分享 來源
  •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光環技能是什麼
    18183首頁 最強蝸牛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光環技能是什麼 最強蝸牛柏拉圖的理想國光環技能是什麼 來源:網絡
  •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四隱喻
    這時可以設計某些巧妙的抽籤辦法,以使生育不出高質量孩子的人,在每次求偶的時候,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而不能怪治理者。優秀者的孩子,會帶到託兒所去交給保姆撫養,至於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秘密地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459C—460C)。這些古典話語和近代啟蒙話語看來是對立的。
  • 吳增定丨家庭與城邦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談起
    家庭與城邦從柏拉圖的《理想國》談起文章源自「通識聯播」公眾號丨吳增定1眾所周知,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也就是完全廢除私人的婚姻和家庭。中國有句古話叫「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通俗地說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其實,這種衝突不光發生在中國古代,而且也發生在古希臘時期。所以現在我們把古希臘當作一個背景,一面鏡子,先看看他們是怎麼理解這個問題。那麼,我為什麼會關心這樣一個問題呢?這要從我在北大的教學經歷談起。我在北大講授了很多次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們知道,《理想國》中最容易引起爭議的部分就是廢除家庭。
  • 何懷宏: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四隱喻
    ——的視角,通過考察柏拉圖《理想國》裡的四個著名隱喻,試圖提出一種理解和闡釋柏拉圖正義觀的思想線索,並圍繞著這一線索來展開探討一些政治哲學中的重要問題。柏拉圖所設想的哲學家王就不能不必然是一種烏託邦,只有思想的意義,而沒有實踐的意義。而柏拉圖的思想在歷史中實際上也沒有產生這樣的實踐後果,並沒有一個人或一個階層試圖去「喚醒」或動員多數實現柏拉圖的這一理想。這也許恰恰是因為在這一理想中已經包含了自我防範的因素。所以,波普爾將其對封閉社會和專制主義的批判追溯到柏拉圖,也許是過於提高警惕了。柏拉圖之後,人類又有了兩千多年的思想和實踐行程,有許多的岔路口。
  • 列奧·施特勞斯 |論柏拉圖的《理想國》(一)
    而另一方面,柏拉圖的《理想國》,與《政治學》相反,卻不是一部專著,而是柏拉圖以外的人之間的對話。在閱讀《政治學》時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聆聽亞里斯多德,而在閱讀《理想國》的時候我們卻永遠聽不到柏拉圖。在柏拉圖的對話中,他什麼都沒有說。因此我們不能從這些對話中了解柏拉圖在想什麼。
  •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 《理想國》小組第四次讀書會
    回顧:2020年12月19日,《理想國》讀書小組第四次讀書會。範圍:505a至第七卷結束。內容: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分別為日喻、線喻、穴喻)是《理想國》全篇的核心和凝練,也貫穿了柏拉圖對話錄。
  • 柏拉圖《理想國》《斐多》《智者》,古希臘經典著作
    《理想國》中譯本《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共十卷,所談論的內容十分廣泛。蘇格拉底通過對別人的詰難的辯解論述了一個理想的國家應該具有怎樣的制度,等等,這作為全書的主旨,或者說是書名的由來。當然,書中不乏許多對人性問題的思考,——爭論的根源主要就是由於正義這個話題。
  • 杜威與赫欽斯論戰: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可以說,赫欽斯在耶魯大學接受的崇尚古典語言和古典著作的教育為他後來的通識教育立場奠定了基礎。他1929年出任芝加哥大學校長後推行「芝加哥計劃」和「名著教育計劃」都是從這一立場出發的。杜威和赫欽斯這場論戰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通識教育觀。從性質上看,論戰的核心圍繞著「什麼是有用的通識教育」,即圍繞著通識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等問題展開。
  • 劉小楓: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底應該怎麼譯?
    該書收入劉小楓晚近幾年所作數篇習讀柏拉圖的札記,是他在施特勞斯講課稿的指引下閱讀柏拉圖的心得。在這本書裡,劉小楓教授重新識讀了柏拉圖的數篇希臘文原典,在親自重譯的基礎上,對思想史上的一些經典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理解。重點涉及的篇章包括《克力同》《理想國》《會飲》《普羅塔戈拉》等。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選摘《王有所成——關於柏拉圖Politeia的漢譯書名》部分內容。
  • 科學網—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意味著更高標準
    無關「風花雪月」 老師在臺上講中國史中的先秦,學生要同步閱讀《左傳》原文;講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也要求學生閱讀柏拉圖的論著和荷馬史詩。 這些都發生在中大的通識教育課堂上,如此之嚴格,在一些大學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陳春聲和中山大學通識教育總監甘陽看來,「本質上,通識教育就意味著更高標準」。 2009年開始,中山大學推行了面向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方案,共分為四大類:中國文明,全球視野,科技、經濟、社會,人類基礎與經典閱讀,迄今已經建設起近200門核心課程。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哲學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唯心主義哲學鼻祖柏拉圖曾提出過關於「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觀念。我們後來經過了成百上千你按的研究基本知曉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大概念。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在文明的傳承和傳統的延續方面,「強調廣博的知識教育和多種能力的培養」是中西方文化演進的共通之處。[1]我國傳統儒家學派以「六經」為教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而在西方,通識教育傳統源自於古希臘文化,算術、幾何、天文學、音樂「四藝」,以及文法、修辭、辯證法「三藝」,經過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以「七藝」為基本科目的自由教育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