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首批開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2020-12-27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學校「多語種+」辦學戰略,強化通識教育,上海外國語大學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分批重點打造30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形成具有外語院校特色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政治哲學導論》就是本學期首批開設的6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之一。

源起書會,思考開課意義

政治哲學導論」這門通識課最初的起源,來自於郭小雨老師初到上外時開設的一系列讀書會。「在開設讀書會的過程中,我發現上外很需要這樣一個平臺,將來自不同專業,卻對某些經典文本感興趣的同學聚集起來,一起讀一些好書」。讀書會取得的良好效果使郭小雨老師開始思考將這種模式持續下去的方法。她意識到,通識教育課正是這樣一個平臺。

今年「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項目也特別強調在本科生中加強人文經典的系統閱讀。上外有一些針對語言專業學習設置的課程,意味著同學們學習過程中,選段性、碎片化的專業閱讀佔主導地位,學校開設「耐心讀完一本或幾本好書」的通識教育課程,與同學們的語言專業學習形成良好互動、互補的關係。這樣的契機下,「政治哲學導論」這門以閱讀和講解政治學經典作品的課應運而生。

郭小雨老師在課堂上提及,作為一所提出「培養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的學校,上外承擔的任務也是時代性的。時代不再能夠滿足一個優秀的人只是會說很多種語言,而是需要一個能夠使用語言來指出真正的問題,並有助於解決問題的人。政治哲學的意義是,「它能夠告訴你,人要以某些方式在一起共同生活,人性本身要面對哪些根本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深刻地影響了人們能夠建立怎樣的秩序,願意選擇什麼樣的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你們眼前的現實,並能夠幫助你們看一看逝去的歷史」。

珍惜課堂,探索教學方式

說到上外學生的特點,郭小雨老師談到她講授的《理想國》,「上外的學生會在阿德曼託斯、格勞孔這些人身上看到自己。剛到上外的時候感受很明顯,同學都比較文藝,這個文藝有好的一面,他們會對某些思想特別敏銳。我在講一些問題的時候,他們眼睛裡有光彩,感情上有波動,他們很容易切身體會那些問題。」

「政治哲學本身可以說是專治『文藝小清新』,政治哲學要講人與人的共同生活,這不是詩意盎然的個人浪漫體驗,裡面有十分嚴肅的生存和毀滅問題。」

實際上,郭小雨老師確實希望通過政治哲學的講授,訓練同學們嚴謹的思考與表述能力。她深知學生們需要持續、系統的閱讀,而非碎片化閱讀。在政治哲學導論課上,一個學期同學們至多讀兩個文本。「就是希望他們能把一本書讀下來,這是可以幫助克服他們浮躁的情緒。」為了讓同學們深入文本,郭小雨老師要求同學們寫讀書報告,希望同學們完整地、儘可能還原式地把作者的思想脈絡呈現出來。這實際上是一個訓練同學們思考與表述的過程。

在對課堂文本的選擇上,郭小雨老師用追尋經典的方式帶同學們領略其中魅力。她說選擇文本的過程中,一個標準是要可讀性,「它不能是一些非常晦澀的內容,而《理想國》就非常好,因為《理想國》是對話體,它有基本的戲劇性場景,讓大家能夠比較便捷地進入。」另外一個標準是在思想譜系中的代表性。「這學期的兩個文本,《理想國》《政府論》分別是古希臘城邦政治傳統和現代國家政治設計的代表,希望同學們讀了這樣一本書,能夠帶出來一系列他可能感興趣的書、一系列思想家,而這本書,就是進入其它文本的一個通道。

不可否認,政治哲學中確實存在一些非常專業的討論,郭小雨老師強調,要看到這些專業問題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理想國》中的這些問題,其實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重演。如果同學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覺得這些書晦澀難懂。經典文本和日常生活其實是互相關照、互相滲透的關係。」

對於課堂中難懂的內容,郭小雨老師則有自己的講解妙處。她分享到,「第一,儘量注意語言,對於老師來說很有挑戰性也很必要的任務是,將同學們不理解的專業性術語,還原成日常的表述。第二,注意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可以深入的階梯,層次分明地引導同學們去深入理解文本。」

「每節課郭老師都會為我們梳理文本的脈絡。這些文字往往都是晦澀難懂的,翻譯也不一定能把意思表達的十分清楚。郭老師通過幫我們梳理故事情節的發展,讓我們明晰每一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一位同學如此描述郭老師的課堂。

說起對課堂的理解,郭小雨老師說最想達到的上課氛圍,是讓學生們忘記老師的存在。 「我希望,有可能有一個時刻,他們可以忘記我的存在,真正能夠聽到柏拉圖或者洛克在對他們說話,或者說,他們能主動地和洛克或者柏拉圖之間有交流,並且從其他同學的眼神和狀態中間確認自己體會過這樣的時刻。最好的課堂狀態,是學生把老師忘掉,直接進入了文本內容。」

經典為媒,聯結廣闊時空

郭小雨老師和通識教育課一直有不解的緣分。她本科去北大遊學期間,在所修的通識課上遇到了政治哲學。「當時老師講了著名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的著作,上完那堂課,我準確的找到了興趣點。」

廣泛地閱讀經典作品是郭小雨老師一直提及的學習方法,「對一個大學生來說,你需要知道一些』更大的事情』。更大的事情不是指一種技能,而是指與更廣闊的時空交流的可能。更廣闊的時空,會由某些更敏銳、更高級的頭腦揭示出來,那就是經典」

郭小雨老師說,「讀書的意義,可能首先並不在於紙面上的知識,而是可以一種受益終生的能量。讀書帶來的樂趣,是當你完全沉浸到書本中時,逐漸獲得的專注力和平靜感。在越來越多的焦慮和越來越複雜的生活中,專注力和平靜感將本身將會成為一種非常值得珍惜的快樂,當你年歲漸長,它們可能越重要。

郭小雨老師用雨果在《悲慘世界》裡的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靈」 勉勵同學們不斷前行。

相關焦點

  • 上海市高校創業指導站風採——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系國家教育部2004年批准的上海首批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賢達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學校依託上海外國語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以及外語教學與研究等方面的優勢,構建以語言、經濟類學科為重點、其他學科(專業+英語)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目前開設涉及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和藝術學6大門類22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近8000人。學校注重實踐教學,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培養。
  • 武漢大學開設全校通識教育必修課 對新生啟蒙教育
    ­  7226位武漢大學新生的大學生活將以「經典悅讀」的方式提前開始。7月31日,武漢大學對外發布稱,與校長竇賢康院士籤發的「高顏值」錄取通知書同時寄出的,還有《人文社科經典導引》與《自然科學經典導引》(以下簡稱「導引」)兩本通識教育必修課教材。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首批畢業生叩響名校之門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首批(2020級)畢業生共收到了186封來自世界一流大學的錄取和預錄取。不僅所有畢業生都拿到了他們心儀的海外大學錄取,而且平均每位學生拿到了4封錄取信,這些成績是學生們自身實力的印證,是老師們的驕傲,也是來自世界一流大學的認可。
  • 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度通識核心優質課程頒獎典禮暨教學經驗分享會...
    2018年9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度通識核心優質課程頒獎典禮暨教學經驗分享會在閔行校區陳瑞球教學發展中心會場舉行。會議由教務處主管通識教育的林彥教授主持,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吳靜怡教授出席會議做重要講話並一一為獲獎教師頒獎。來自全校28個院系、所的50餘位老師參與了此次研討會。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但是,在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依然有一些問題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例如,通識教育的模式選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通識課程體系應當如何安排,等等。本文結合中國政法大學通識課程的建設現狀,對通識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推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給你展示哥大芝大的「核心課程」就懂...
    在這些情況下,也許我們應該把目光轉向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P.S.補充一點,隨著我們國家推動素質教育政策,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很多大學開始借鑑美國的經驗,推行通識教育計劃。
  • 大學通識類課程如何「擠出水分」
    在11月17日舉行的第二屆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上,400位專家學者圍繞「通識教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實踐」主題展開研討,關注通識教育的意義,並就通識課程中的「水課」現象、表達交流課的開設策略等議題進行交流。
  • 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立北外學院 打造外語特色通識教育
    中國日報4月9日電 4月9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北外學院在京成立。該學院的命名借鑑美國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校的做法,以大學名稱直接命名本科生學院,意在構建具有北外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探索培養國家戰略亟需的複合型、復語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打造國內最優質的「外語特色本科教育」,為人才培養提供發展潛力和空間。
  • 「懂中國、懂世界、懂自己、懂社會」——北大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2016年3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學經驗交流大會在凱原樓報告廳舉行。大會邀請到上學期和本學期開設的31門通識核心課的老師和助教,研討北京大學通識教育建設工作,交流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學經驗及學習體驗。北京大學副校長、教務長高松,副教務長李沉簡、方新貴,通識教育核心課教師、助教及學生代表,及來自校內外相關部門和院系教師代表參加了會議。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華東師範大學:359門次課程築起通識教育金字塔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 通訊員 吳瀟嵐)近日,華東師範大學新一輪本科生選課開啟,記者發現,量子科學已經走進了本科生通識教育課堂,受到學生熱捧。近年來,華東師大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持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英語、公共計算機、公共體育等公共必修課程改革,並大力推進以思維培養為特色的狹義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下學期開設的359門次狹義通識教育課程分為四個層次,整個體系猶如金字塔型。塔頂是「人類思維和學科史論」課程,首批推出8門,希望學生從人類學科史中汲取「思維自由」的養分。
  • 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思考
    目前,應中山大學甘陽教授邀請,我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七屆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上做了一個主題報告。結合最近對國內部分一流大學校長以及學院院長的訪談和自身經歷,我談一些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思考。   通識教育的定位  1.
  • 第三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年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參加會議的有聯盟理事長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和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聯盟副理事長中山大學副校長黎孟楓、武漢大學副校長周葉中、重慶大學副校長廖瑞金,聯盟成員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賈文鍵、貴州大學副校長向淑文、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董維春和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劉蘭娟,以及來自全國50多所高校的有關代表。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創新可以由研究所來完成,作為創新的基礎的文化傳承才是大學的根本使命。因此,在大學開展通識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解決文化傳承的問題。  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從追問大學教育本質意義的角度談通識教育。他認為:今天的受教育者決不是空洞的容器,準備讓教育者來灌輸。
  • 近代博雅通識教育先行者:上海聖約翰大學
    該校學生第一年不選擇專業,實行博雅通識教育,成功培育了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雖然學校實體已然不存在,但其精神仍然啟發和影響著我們當下的教育。聖約翰大學創建於1879年,原名聖約翰書院,是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將聖公會原轄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在滬西梵皇渡購地興辦。
  • 擇校直通車: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向你發來邀請函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了解本次參展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為孩子了解這所優質的學校,提前做好升學擇校規劃吧。學校介紹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簡稱:「北外ICC」)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直屬的教學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集團負責實施教學的國際高中。
  • 2020年央廣網教育峰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簡稱:「北外ICC」)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直屬的教學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集團負責實施教學的國際高中。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位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西校區內,依託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與海外學校、大學和教育機構的合作,旨在打造國際和本土教育相融合的特色國際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走向全球優質教育的直通車。
  •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因為是全新的課程,自2009年實施以來,教師們下了很大的工夫,社會上討論也不少,還引起了國外不少的注意。說是全新的課程,也不準確。早在1992年,香港就開始設立類似的預科課程,不過採用的學校不多。現在的通識課程自全面設立以來,逐漸成熟,這裡面涉及幾個課程發展的基本問題。2002年的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究
    在美國,通識教育的演進史就是大學發展史的主軸或縮影,通識教育在大學裡受到重視程度的起起伏伏,正好說明了美國大學每一階段的蛻變。為了固化思想、穩定統治者的政權,國民政府時期不斷加強帶有明顯政黨色彩的通識教育,《大學規程》要求大學開設黨義、國文、體育、軍事訓練及第一外國語、第二外國語等公共必修課程;抗日戰爭爆發後,《文理法三學院各系整理辦法草案》注重學術廣博基礎的培養,將三個學院的基本學科定為共同必修,大學一年級注重基本科目,不分系,第二學年起分系。
  • 上海市首個波蘭語本科專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開設
    10月11日,上海首個波蘭語專業開設儀式暨波蘭文化周開幕式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今年9月,上外波蘭語專業首批13名學生正式入學。在未來四年本科階段學習中,這批學生將學習波蘭語語言、文學、歷史、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達到具備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較好素質和較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