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學經驗交流大會在凱原樓報告廳舉行。大會邀請到上學期和本學期開設的31門通識核心課的老師和助教,研討北京大學通識教育建設工作,交流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學經驗及學習體驗。北京大學副校長、教務長高松,副教務長李沉簡、方新貴,通識教育核心課教師、助教及學生代表,及來自校內外相關部門和院系教師代表參加了會議。教務部部長董志勇、副部長強世功分別主持會議。
高松首先致辭。他強調要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結合作為北大教育教學改革的方針,在專業教育中貫徹通識教育的理念,讓學生對所處的社會、自然、人本身產生客觀理性的認識,培養起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高松希望在核心課程的建設過程中能梳理出課程的目標、選擇的標準以及建設的方法。最後,他向工作的參與者們表示了衷心的感謝,並向北京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主講教師代表頒發聘書。
副校長高松與獲頒聘書的核心課程教師代表合影
為了推進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建設,學校擬成立通識教育專家組,李沉簡教授對此做了一些簡要的介紹。本著蔡元培老校長「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念,北大的通識教育委員會力圖做到這樣幾個平衡:一是教師資歷上老中青的平衡;二是學科間的平衡,不僅重視人文社科,也注重自然科學;三是組成人員上的平衡,不僅有學術工作者,也有行政方面的老師。世界各地和中國兄弟院校有很多通識教育的實踐,委員會將會參考他們的經驗,走出一條北大自己的通識教育的路。
北京大學邀請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陸一老師對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開展了系統調研,陸一在本次大會上向大家展示了她的調研報告。通過助教在課堂上向選課同學發放網絡問卷的方式,本次調研收集到了一千多份樣本,用教學指標(即學生對教師和教學的評價)、學習指標(即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評價)、收穫指標(包括學生對自己收穫的評價和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四個比較細膩的指標試圖刻畫出學生的上課情況,並對結果做歸因分析。結果顯示,由於課程設計的不同,各門課在各項指標上的表現有所差異,但總的來說,學生們的選課動機大多是積極的,對課程也有較好的反饋。
陸一老師作調研報告
隨後,「中國古代政治官僚制度」主講教師閻步克、「聖經釋讀」主講教師高峰楓、「化學與社會」主講教師卞江、「古代西方政治思想」主講教師李猛及他們課上的學生代表分別就他們開設的通識核心課與大家分享教學經驗,對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建議。
閻步克強調,要想在課堂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必須靠課程的思辨力。因此,他更為重視章節的建構,以讓學生有環環相扣的感覺,並通過適當地展示歷史細節幫助學生在文化上對制度形成更多的認識。
閻步克老師發言
高峰楓開設的「聖經釋讀」課程是與專業課合併上課的課程之一。高老師結合他對通識教育的理解,重新設計了課程,針對各個文獻不同的特點選取最適合它的方式去解讀。在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開放的課堂中,他也接觸到了很多來自不同院系的學生,展示出非常優秀的英語閱讀與寫作水平和文本領悟力。
卞江介紹了他對「化學與社會」一課所做的教學改革。一方面,他重新設計教學大綱,把課程重點放在化學與人文、社會的銜接上。此外,他強調閱讀,注重過程考核,希望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了解到科學與人文、宗教所不同的解釋世界的方式。
李猛分享了他在設計「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課程時的體會。他指出,通過設計系列課程和增加閱讀材料的多樣性,可以更好地幫助不同背景的學生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他還指出,通識教育不僅應當包括激發興趣或獲取某一學科基本知識的課程,更應包括一類具有更高課程難度和要求的課程,以達到學術訓練的預期效果。
李猛老師發言
在最後的討論環節中,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師陳徐宗、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師吳國武等人分享了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和對北京大學通識教育下一步建設與發展的期待。
最後,強世功作了會議總結,並介紹了北京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思路。他指出,將進一步確立穩定的核心課程體系,以期讓好的老師遇到好的學生,一起推動北大的課程建設。
編輯: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