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個大國,在近代以來,各個領域都有著頻繁的往來。儘管在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有著各自不同的背景,在某些時期中美關係也有著一定的摩擦,但是合作與交流仍然是兩個國家關係的主題。在高等教育領域,兩國開展了一個世紀的合作,佳話無數,碩果纍纍。從以「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名滿天下的燕京大學,到「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的金陵大學;從「妙手生花、救死扶傷」的協和醫學院,到譽滿海內外華人圈的廣州嶺南大學……
謹此,崑山杜克大學推出《中美合作教育百年史話》系列,向通識博雅教育的先行者們致敬。翻開這些塵封的記憶,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些歷史,感受那些在教育合作背後,充滿溫情,超越國界、種族、文化的情感。
上海聖約翰大學,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有「外交人才養成所」之雅稱,創下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多項第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該校學生第一年不選擇專業,實行博雅通識教育,成功培育了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雖然學校實體已然不存在,但其精神仍然啟發和影響著我們當下的教育。
聖約翰大學創建於1879年,原名聖約翰書院,是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將聖公會原轄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在滬西梵皇渡購地興辦。學校於當年4月14日破土動工,9月1日開學招入第一期學生。
聖約翰大學從創辦之初開始,就是始終強調小規模、精英化的辦學模式,專注博雅通識化的人才培養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創下了很多記錄。1890年5月,聖約翰應加拿大籍體育教師李藹門的建議,首次舉行了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由此成為中國體育運動會、田徑運動會的最早舉辦者。
聖約翰大學球類運動課程廣泛開設
1892年起,聖約翰正式開設大學課程,並將英語作為最重要的學科教授,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和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學校。1896年,聖約翰形成文科、理科、醫科、神學科及預科的教學格局,為當時上海唯一高等學府,對東南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1898年,聖約翰曾獲得兩江總督劉坤一所贈的200支槍,此後每周組織學生進行操練,是中國最早對學生實行軍訓的大學。1900年,聖約翰成立了同學會,是國內最早成立校友會的大學。而後聖約翰大學在1901年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正式的足球隊。
聖約翰大學英文畢業證書
1906年以後,聖約翰的畢業生還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各大學深造,耶魯大學甚至同意免試招收,所以吸引了大批學生報考。1913年2月1日,孫中山先生到聖約翰大學演講,充分肯定了聖約翰大學的辦學成績和影響力。
1921年,學校創辦了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新聞專業。1942年,聖約翰大學成立建築工程系,是上海高校中第一個建築系,也是中國近代時期最早全面引進現代建築思想的教學機構。
在短短數十年的辦學之中,聖約翰大學敢為天下先,一次又一次的引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始終走在當時高校的前列。
聖約翰大學的入學考試長達6天,每天上午9點到12點,下午1點到4點,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其餘都使用英文。錄取之後每學期學費昂貴,要兩百多銀元。每年錄取人數不定,超過及格線都錄取,不及格則都不錄取,沒有既定名額,確保學生質量不受招生規模影響而下滑。同時聖約翰大學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會給予免費或一定的補助,保證優秀的學生不會因為無力支付學費而無法入讀聖約翰大學。
嚴苛的入學標準造就了優質的生源質量,同時相對高昂的學費也保證了學校能有充足的資金聘請到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學者,為學生提供高水準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完善的獎助學金機制又能確保優秀的同學不會因為家庭原因無力支付高昂學費而無緣聖約翰大學。三者有機結合,成就了聖約翰大學極具人文主義情懷的精英化辦學模式。
聖約翰大學極力推行博雅通識教育,學校廣泛開設各類課程。儘管在辦學成本上由於多門類課程的開設給學校帶來了龐大的教學經費開支,但是基於對學生全面發展負責的立場,聖約翰一直在堅持著這種模式,此後眾多學生受益於此,該辦學理念最終也通過了社會的檢驗,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聖約翰大學後來還被當時社會冠以了「東方哈佛」的美譽。
聖約翰大學合唱團
學校極其強調學生英文水平的培養。除國文課外,課內外都用英語作為交流語言。為了督促學生學好英文,1917年學校還出臺了一項特別規定:凡文理兩科學生,畢業時欲獲得學位者,須參加特邀名人監試的特別英文口試和筆試,且取得「優美之課績」,否則不授予學位。由此一來,聖約翰學生的英文水平在全國是最好的,因而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
同時,進入聖約翰大學的學生,在第一年不用選擇專業,都進行一些基礎課程和興趣愛好的培養,廣泛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潛力。學校第一年開設的課程裡,除了紮實的英語基礎課和文化課程外,還有十分有趣的禮儀課、體育課和課外活動課等。在第一年的學習中,學生們英語能力逐步增強,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學生也在一年的學習中漸漸理性的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為第二年的專業選擇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卜舫濟校長執教聖約翰大學54年,終老上海
除了課程學習之外,卜舫濟校長還支持學生組織各種社團組織(辯論會、演講會、體育會、科學會、繪畫會、攝影會、音樂會、青年會、同鄉會等,不下數十種),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校方還對這些活動予以物質上的支持,以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這樣的博雅通識教育培養下,聖約翰大學畢業生不僅在當時的中國評價很高,也廣受歐美知名大學青睞。他們當中很多人能較為容易的直接進入歐美名校深造,為後來的人生發展創造了很多的機會。
聖約翰大學校友、著名文學家林語堂
在博雅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聖約翰學子,廣泛活躍於中國社會各個領域,他們當中有民國政府政要宋子文,前國家副主席、中信集團創始人榮毅仁,中國新聞出版工作先驅鄒韜奮,文學大家林語堂,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中國著名才女張愛玲,漢語拼音創始人周有光,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的相關院系被併入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經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和上海第二醫學院,聖約翰大學被撤銷,在走過七十三年的坎坷長途後,如同夜色中的行者,隱沒進歷史煙雲。然後學校實體消失的背後並不代表著聖約翰大學先進辦學精神的消散,她的精神氣質仍然以別的方式繼續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發展。
1952年,聖約翰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併入華東師大,11萬餘冊藏書(包括盛宣懷後人捐贈給聖約翰大學羅氏圖書館的6萬餘冊「愚齋」古籍),6000多份生物標本以及家具等教學資源由華東師大繼承,成為華東師範大學起步和發展的重要基礎。2015年10月17日,聖約翰大學北京校友會在聖約翰大學第十一屆世界校友聯誼會上正式宣布加入華東師範大學校友會。華東師大正在籌建申江書院以傳承和紀念聖約翰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校園內聖約翰大學紀念牌坊
1952年,華東政法大學在聖約翰大學原址上成立。聖約翰對華政的影響不僅是「饋贈」了校園和建築,更是理念和文脈的傳承、傳統和情懷的延續。重視體育教育是聖約翰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為傳承聖約翰大學文化,華東政法大學在中國奧委會舊址(該會曾借址在聖約翰大學宿舍樓辦公)建起了體育文化博物館,2016年10月17日正式開館。
1951年,前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會同前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香港聖公會領袖何明華等人,在香港創立崇基學院,以紀念包括聖約翰大學在內的中國大陸原13所基督教大學。崇基學院是香港第一所基督教中文專上學院,代表基督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傳統的延續,而崇基學院位於香港新界的校園則是由畢業於聖約翰大學的著名建築師範文照所設計。1963年,崇基學院與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合併組建香港中文大學,該校成為影響華人社會的世界頂級學府。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代表團來滬尋根,緬懷先賢創辦教會大學的氣魄與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未圓湖
當年在上海著力博雅通識教育的聖約翰大學,不僅僅培養了無數的社會精英,同時也以自己的成功,啟發人們思考當下的高等教育。
同為中美合作大學的崑山杜克大學,亦將積極推進新時代的博雅通識教育,在杜克大學超一流實力的支撐下,讓崑山杜克學子能夠獲得高水平的教育,收穫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完成一個精彩而有意義的自我。
✿ 注: 部分素材和圖片參考自百度百科:聖約翰大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