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博雅通識教育先行者:上海聖約翰大學

2021-02-23 崑山杜克大學

中美兩個大國,在近代以來,各個領域都有著頻繁的往來。儘管在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有著各自不同的背景,在某些時期中美關係也有著一定的摩擦,但是合作與交流仍然是兩個國家關係的主題。在高等教育領域,兩國開展了一個世紀的合作,佳話無數,碩果纍纍。從以「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名滿天下的燕京大學,到「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的金陵大學;從「妙手生花、救死扶傷」的協和醫學院,到譽滿海內外華人圈的廣州嶺南大學……

謹此,崑山杜克大學推出《中美合作教育百年史話》系列,向通識博雅教育的先行者們致敬。翻開這些塵封的記憶,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些歷史,感受那些在教育合作背後,充滿溫情,超越國界、種族、文化的情感。

上海聖約翰大學,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有「外交人才養成所」之雅稱,創下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多項第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該校學生第一年不選擇專業,實行博雅通識教育,成功培育了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雖然學校實體已然不存在,但其精神仍然啟發和影響著我們當下的教育。

聖約翰大學創建於1879年,原名聖約翰書院,是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將聖公會原轄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在滬西梵皇渡購地興辦。學校於當年4月14日破土動工,9月1日開學招入第一期學生。

聖約翰大學從創辦之初開始,就是始終強調小規模、精英化的辦學模式,專注博雅通識化的人才培養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創下了很多記錄。1890年5月,聖約翰應加拿大籍體育教師李藹門的建議,首次舉行了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由此成為中國體育運動會、田徑運動會的最早舉辦者。

聖約翰大學球類運動課程廣泛開設

1892年起,聖約翰正式開設大學課程,並將英語作為最重要的學科教授,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和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學校。1896年,聖約翰形成文科、理科、醫科、神學科及預科的教學格局,為當時上海唯一高等學府,對東南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1898年,聖約翰曾獲得兩江總督劉坤一所贈的200支槍,此後每周組織學生進行操練,是中國最早對學生實行軍訓的大學。1900年,聖約翰成立了同學會,是國內最早成立校友會的大學。而後聖約翰大學在1901年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正式的足球隊。

聖約翰大學英文畢業證書

1906年以後,聖約翰的畢業生還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各大學深造,耶魯大學甚至同意免試招收,所以吸引了大批學生報考。1913年2月1日,孫中山先生到聖約翰大學演講,充分肯定了聖約翰大學的辦學成績和影響力。

1921年,學校創辦了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新聞專業。1942年,聖約翰大學成立建築工程系,是上海高校中第一個建築系,也是中國近代時期最早全面引進現代建築思想的教學機構。

在短短數十年的辦學之中,聖約翰大學敢為天下先,一次又一次的引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始終走在當時高校的前列

聖約翰大學的入學考試長達6天,每天上午9點到12點,下午1點到4點,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其餘都使用英文。錄取之後每學期學費昂貴,要兩百多銀元。每年錄取人數不定,超過及格線都錄取,不及格則都不錄取,沒有既定名額,確保學生質量不受招生規模影響而下滑。同時聖約翰大學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會給予免費或一定的補助,保證優秀的學生不會因為無力支付學費而無法入讀聖約翰大學。

嚴苛的入學標準造就了優質的生源質量,同時相對高昂的學費也保證了學校能有充足的資金聘請到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學者,為學生提供高水準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完善的獎助學金機制又能確保優秀的同學不會因為家庭原因無力支付高昂學費而無緣聖約翰大學。三者有機結合,成就了聖約翰大學極具人文主義情懷的精英化辦學模式。

聖約翰大學極力推行博雅通識教育,學校廣泛開設各類課程。儘管在辦學成本上由於多門類課程的開設給學校帶來了龐大的教學經費開支,但是基於對學生全面發展負責的立場,聖約翰一直在堅持著這種模式,此後眾多學生受益於此,該辦學理念最終也通過了社會的檢驗,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聖約翰大學後來還被當時社會冠以了「東方哈佛」的美譽。

聖約翰大學合唱團

學校極其強調學生英文水平的培養。除國文課外,課內外都用英語作為交流語言。為了督促學生學好英文,1917年學校還出臺了一項特別規定:凡文理兩科學生,畢業時欲獲得學位者,須參加特邀名人監試的特別英文口試和筆試,且取得「優美之課績」,否則不授予學位。由此一來,聖約翰學生的英文水平在全國是最好的,因而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

同時,進入聖約翰大學的學生,在第一年不用選擇專業,都進行一些基礎課程和興趣愛好的培養,廣泛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潛力。學校第一年開設的課程裡,除了紮實的英語基礎課和文化課程外,還有十分有趣的禮儀課、體育課和課外活動課等。在第一年的學習中,學生們英語能力逐步增強,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學生也在一年的學習中漸漸理性的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為第二年的專業選擇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卜舫濟校長執教聖約翰大學54年,終老上海

除了課程學習之外,卜舫濟校長還支持學生組織各種社團組織(辯論會、演講會、體育會、科學會、繪畫會、攝影會、音樂會、青年會、同鄉會等,不下數十種),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校方還對這些活動予以物質上的支持,以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這樣的博雅通識教育培養下,聖約翰大學畢業生不僅在當時的中國評價很高,也廣受歐美知名大學青睞。他們當中很多人能較為容易的直接進入歐美名校深造,為後來的人生發展創造了很多的機會。

聖約翰大學校友、著名文學家林語堂 

在博雅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聖約翰學子,廣泛活躍於中國社會各個領域,他們當中有民國政府政要宋子文,前國家副主席、中信集團創始人榮毅仁,中國新聞出版工作先驅鄒韜奮,文學大家林語堂,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中國著名才女張愛玲,漢語拼音創始人周有光,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的相關院系被併入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經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和上海第二醫學院,聖約翰大學被撤銷在走過七十三年的坎坷長途後,如同夜色中的行者,隱沒進歷史煙雲。然後學校實體消失的背後並不代表著聖約翰大學先進辦學精神的消散,她的精神氣質仍然以別的方式繼續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發展。

1952年,聖約翰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併入華東師大,11萬餘冊藏書(包括盛宣懷後人捐贈給聖約翰大學羅氏圖書館的6萬餘冊「愚齋」古籍),6000多份生物標本以及家具等教學資源由華東師大繼承,成為華東師範大學起步和發展的重要基礎。2015年10月17日,聖約翰大學北京校友會在聖約翰大學第十一屆世界校友聯誼會上正式宣布加入華東師範大學校友會。華東師大正在籌建申江書院以傳承和紀念聖約翰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校園內聖約翰大學紀念牌坊 

1952年,華東政法大學在聖約翰大學原址上成立。聖約翰對華政的影響不僅是「饋贈」了校園和建築,更是理念和文脈的傳承、傳統和情懷的延續。重視體育教育是聖約翰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為傳承聖約翰大學文化,華東政法大學在中國奧委會舊址(該會曾借址在聖約翰大學宿舍樓辦公)建起了體育文化博物館,2016年10月17日正式開館。

1951年,前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會同前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香港聖公會領袖何明華等人,在香港創立崇基學院,以紀念包括聖約翰大學在內的中國大陸原13所基督教大學。崇基學院是香港第一所基督教中文專上學院,代表基督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傳統的延續,而崇基學院位於香港新界的校園則是由畢業於聖約翰大學的著名建築師範文照所設計。1963年,崇基學院與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合併組建香港中文大學,該校成為影響華人社會的世界頂級學府。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代表團來滬尋根,緬懷先賢創辦教會大學的氣魄與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未圓湖

當年在上海著力博雅通識教育的聖約翰大學,不僅僅培養了無數的社會精英,同時也以自己的成功,啟發人們思考當下的高等教育。

同為中美合作大學的崑山杜克大學,亦將積極推進新時代的博雅通識教育,在杜克大學超一流實力的支撐下,讓崑山杜克學子能夠獲得高水平的教育,收穫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完成一個精彩而有意義的自我。 

✿ 注: 部分素材和圖片參考自百度百科:聖約翰大學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東方哈佛: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前世今生
    正是在卜舫濟的主持和推動下,西方的大學制度較早被引入中國,也促使聖約翰成為一所中西合璧、學科齊備的最高學府,設有神學院、醫學院、文理學院和土木工程學院等四個學院,所授學位被美國各大學認可。卜舫濟的理想是通過充分地英語和文學課程,給學生提供一個通識教育的平臺,以期開闊學生的思想,同時也傳授自然科學,不僅因科學有實用價值,還由於篤信科學與真理都來源於上帝。
  • 崑山杜克大學校長劉經南: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實際上是兩回事
    既是合作辦學,自然少不了美國那套博雅教育體系,不過在劉校長看來,既然是合辦,就不能只是簡單接受,而應進行再創新。如何把博雅教育融入本地特色並落地實施?外灘君與劉校長聊了聊,聽聽他是怎麼說的。文丨張燃編輯丨李臻東與上海毗鄰,西與蘇州相連,從上海市區驅車一小時出頭,便來到了崑曲的發源地崑山。坐落在市郊的崑山杜克大學是外灘君此行的目的地。
  • 東方哈佛——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前世今生
    卜舫濟的理想是通過充分地英語和文學課程,給學生提供一個通識教育的平臺,以期開闊學生的思想,同時也傳授自然科學,不僅因科學有實用價值,還由於篤信科學與真理都來源於上帝。1913年2月,卜舫濟邀請孫中山到聖約翰大學演講,受到師生們熱烈歡迎。孫中山說:「你們從《聖經》裡學到,你們有了光,就當給別人照亮道路。所以,你們在接受知識之後,就當去教導別人。一個民主國家的基礎就是教育。
  • 周有光 我與聖約翰大學
    周有光談通識教育:所謂博雅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漢語翻譯,這個翻譯非常好,把意境提高了。也有的譯為「通識教育」,雖然沒有前者那麼「雅」,但是我覺得,可能跟原來的意思更接近一點。什麼叫通識教育呢?我的看法是,它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個內容是,要培養基礎知識。
  • 「通識博雅」教育,讓我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作為一名崑山杜克大學的學生,我驚嘆於自己不屬於任何學院,也不屬於任何班級。換句話說,我是校園裡一個完全獨立「行走」的個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可以在四年內的任何一個學期選擇任何一個專業的任何一門課。——2023屆本科生 潘時禾在高三承受巨大擇校壓力的時候,我第一次聽說了崑山杜克大學「通識博雅」的教育理念。
  • 上海最早的大學:聖約翰大學
    「約大」的入學考試長達6天,每年錄取人數不定,超過及格線都錄取,不及格則都不錄取,沒有既定名額。學生入學後每周的課程也有6天,每天上午9點到12點,下午1點到4點,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有趣的是,聖約翰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都上基礎課,二年級分文理科,很有些現在提倡的通識教育的意味。 「約大」學費昂貴,每學期學費高達兩百多銀元。
  • 中小學博雅(通識)教育整體解決方案 | 創新周專稿
    博雅雲課堂成立之初,就定位於中小學博雅教育的內容提供商和服務商。那麼,什麼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做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課程如何設計?博雅教育和我們當下的中小學教育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我們經常會被問到。有來自合作夥伴的,有來自用戶的,有來自投資人的,更多的時候,是博雅雲課堂內部的自問自答。
  • 昆杜詞典|引領創新教育的「通識博雅」
    在崑山杜克大學,通識博雅專指以小班授課、蘇格拉底式的啟發研討式教學。眾多世界商界政界領袖,如美國第44任總統貝拉克・歐巴馬,蘋果公司創始人、前CEO史蒂夫・賈伯斯,Youtube CEO蘇珊・沃西基,高盛集團前董事長兼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星巴克創始人、前CEO霍華德・舒爾茨,均在大學時選擇通識博雅教育!通識博雅教育到底給學生帶來怎樣的變化?
  • 復旦通識|狐狸、刺蝟以及博雅教育在現代大學中的角色
    鑑於所有這些在當今經濟環境中對本科博雅教育價值的擔憂,對大學管理者來說,如何去實現課程的平衡,就變成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我們需要去實現這種平衡,不僅要繼承為本科生提供廣泛的通識教育的優良傳統,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密集型的技能教育來滿足僱主們日益增長的需求。
  • 崑山杜克大學通識博雅本科教育探析,附課程體系及16大專業解讀
    崑山杜克大學是世界一流的以通識博雅教育為特色的大學,位於中國江蘇省崑山市,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提供一系列高質量的創新學術項目。崑山杜克大學由美國杜克大學與中國武漢大學聯合創辦,於2013年9月獲得中國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
  • 博雅兒童通識教育,將世界帶給孩子|全國優秀教育創新成果在線展播
    提到通識課程,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大學課程,我國也確實是最先在大學推廣通識課程的。但如果僅僅是上大學了才有通識課程,沒有中小學通識教育基礎,大學的通識教育將會陷入無水之源、無木之本的窘境,出現脫節現象。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中小學通識教育的理念還沒有被普及,通識教育的課程資源更是非常匱乏,有待充實。
  • 王國維:中國近代教育的先行者
    他對中國近代學術的多個領域皆具篳路之功。同時,他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創者之一。1897年,初抵上海《時務報》館的青年王國維,在維新思潮的影響下,提出了在海寧籌辦師範學堂和小學堂的構想,並將具體方案告訴好友,希望轉達海寧知州,可惜最終未能付諸實踐。維新變法失敗後,在家養病的他致函汪康年,認為教育是今後中國的「第一要著」,其早年教育救國思想可見一斑。
  •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首屆「對話教育的未來」博雅教育研討會圓滿...
    他提到應對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蘇聯式的細分專業教育已經不再合乎時宜;大學教育不應該止步於專業技能教育,而應該追求它的本然價值,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自成立以來即以創新教育為內核,以成立遠景學院為試點,實施博雅教育,培養完整的人;並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在全校範圍內推行通識教育。
  • 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思考
    通過實施大類培養,讓學生的眼光更寬,將來能夠參與世界性的競爭,通識教育的課程就是圍繞這一目標而設計的。  學校人才培養的定位是由其大學的定位決定的。南京大學校長陳駿就認為,通識教育可能不一定適合所有大學,而可能更加適合某些一流大學。
  • 通識教育在中國的艱難實驗:成大學裡的「怪胎」
    通識教育在中國:艱難的實驗  從北大元培、復旦學院,到中山博雅、北航知行……通識教育一度在中國大陸風生水起。(本刊記者/陳薇 文/邢榮發自上海實習生陳薇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國的通識教育能否撼動本科教育體制,能否形成一整套成熟模式,仍然是個問號  「我只能告訴你很好,但是我現在還不想說。」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甘陽不太樂意回答記者們關於保研學生去向的提問。他幾乎可以預見到,再過一年,最早入學的2009級學生畢業時,媒體將把目光密集投向這裡。
  • 上海「網」事(之一):久違了,聖約翰大學
    文/圖:《網球》雜誌  對於很多人來說,上海是一個迷城。  走進茂名路的1931咖啡店,把玻璃門輕輕帶上,周旋的嗓子顫微微地從每一個角落裡傳來。在這裡,時光是可以流轉的,現代化的數碼技術處理過的周旋,仍然可以讓人拾起一個六十年前的舊夢。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近年來,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問題突出,統領性原則和理念被肢解、學科結構不平衡。今年秋季,哈佛大學啟動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旨在幫助學生做好準備,在當今世界智慧地生活,使他們成長為深思熟慮、富有貢獻的社會成員。
  • 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與真理」
    上海財經大學的經濟,第二醫科(現已併入交通大學)的醫科。它和我們文章標題中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又有什麼關係呢?上海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 是建國前我國14所教會大學之一。它創建於1879年,原名是聖約翰學院,是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 (S. J. Sekoresehewsky) 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而成。
  • 新聞學教育應注重博雅通識
    望者」,新聞人必須具有人格完善、知識廣博、心智發達和視野恢弘等品性,而這些品性的獲得,則主要依賴於博雅教育的薰陶,和人文素養的積累。新聞教育與新聞人的必備素養世界各國的新聞教育,雖然有的偏向於實務訓練(如美國),有的偏向於學術教育(如日本),甚至像英國一直將新聞教育排除於大學之外,但在關於新聞人和新聞專業的價值判斷方面,各國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新聞不是一門技術,而是一種崇高的職業,用普利茲的話說,是「有學養的職業」。
  • 最好的教育是博雅教育
    文匯報記者任思蘊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界進行了一些博雅教育方向的改革試驗,如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北京大學的元培實驗班等。日前,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院士,將其多年來對博雅教育實踐和管理的思考匯集成新作《博雅教育》,於年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