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 我與聖約翰大學

2021-02-19 通識聯播

周有光談通識教育:

所謂博雅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漢語翻譯,這個翻譯非常好,把意境提高了。也有的譯為「通識教育」,雖然沒有前者那麼「雅」,但是我覺得,可能跟原來的意思更接近一點。

什麼叫通識教育呢?我的看法是,它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個內容是,要培養基礎知識。近現代以來的傳統是,把國(文)、英(語)、算視為基礎知識。基礎要培養得好,主要工作做在中學階段,因此中學是最重要的。如果基礎培養不好,以後的教育就困難了。現在好多大學生忙得要死,為什麼呢?他們進了大學還要讀英文背單詞。可是我們那時候,中學時代就能很好的應用英文了,中學畢業出來就可以達到ABE(Adult Basic Education,成人基礎教育)水平了。到了大學,學生就可以運用基礎知識來獲取更高層次的純知識。因為基礎知識,特別是語言知識,不是純知識,而是工具知識,是獲取知識的知識,是一種工具。即使懂得幾種語言,也還是沒有知識。

通識教育的第二個內容是,學習邏輯思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那個時候聖約翰大學有一本小冊子,專門給來訪客人參考的,裡面就講本校的宗旨是「培養良好品德」。現在有人說要「培養高尚人格」,「高尚人格」的講法就太高了吧。

在我們那個時代,大學畢業生都不是專家,只不過是受過一些基本訓練的普通人,專家要在大學畢業以後再培養。解放以後,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中國學習蘇聯的教育模式。在蘇聯,大學畢業就是專家了。

我在聖約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我想,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怎麼自學。學問是要自己學的,老師只不過指示道路給學生。


‍‍‍(‍本段摘自《今日中國的大學與大學教育》,載《讀書》‍‍2010年第10期)‍‍‍‍‍‍‍

相關焦點

  • 上海聖約翰大學的風華歲月
    周有光顧維鈞、宋子文、嚴家淦、劉鴻生、林語堂、潘序倫、鄒韜奮、榮毅仁、經叔平、貝聿銘、顏福慶、張愛玲、周有光等等。這批聲名顯赫的校友,都是佩帶過聖約翰大學校徽的學生。位於上海萬航渡路的聖約翰大學聲名遠揚,享有「東方哈佛」、「外交人才的養成所」等盛名。       可惜的是在1952年秋,聖約翰大學撤銷,院系分別併入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第二醫學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院,校址劃歸華東政法學院。歲月流逝,聖約翰大學依舊存在於歷史的長廊中,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
  • 周有光先生印象 邢小群
    他勤奮一生,思考一生。「讀他的文字學著作,是把我們帶進世界文明史中遨遊;讀《周有光百年口述》,則讓我們知道他的知識分子立場是怎麼形成的,又何以有當今的世界眼光。」圖為年輕時的周有光與張允和。 認識周有光先生時,他已經99歲。他過虛百歲生日,小範圍請朋友吃飯,請了我們夫婦。記得那天,我將自己剛出版的口述史《往事回聲》恭送周老。
  • 112歲周有光去世:笑看風雲人未老
    然後再僱了輛獨輪車去梵皇渡,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一帶,聖約翰大學就在那兒。」獨輪車吱吱嘎嘎地行進在崎嶇不平的田野上——半個多世紀後再回憶這一幕,周有光發現其極具象徵意義:據他考證,獨輪車跟歷史博物館裡的指南車在工藝水平上相似,而根據《宋史》,指南車造於1027年。所以,「坐著獨輪車進大學,這一下子我就在文化上跨越了900年」。老人又呵呵笑起來,似乎很得意自己的發現。
  • 周有光:49歲半路出家研究語言學(圖)
    談起自己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經歷,周老娓娓道來:我本來名字叫「周耀」,民國後大家都不喜歡單字取名,改為「周耀平」。在常州中學上學時與呂叔湘是前後屆同學。呂叔湘從小就會背許多古文,會背《詩經》,我會得沒有他多,但同他一樣對語言文字很感興趣,常常相互討論。1923年我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經濟學,選修語言學。
  • 美國歷史系列133:執掌上海聖約翰大學53年的傳教士卜舫濟
    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照片:公有領域)說起上海現在的大學,復旦、交大鼎鼎大名,但在20世紀上半葉,聖約翰大學在上海灘名頭更加響亮,
  • "東方哈佛":上海聖約翰大學
    73年的辦學歷程中,聖約翰大學享有「東方哈佛」、「外交人才的養成所」等盛名,並於1921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新聞專業。聖約翰大學作為私立教會綜合性大學,每學期學費高達兩百多銀元,所以考入聖約翰大學的都是富家子弟,每到周末,接學生回家的汽車便會在聖約翰校門口排起長龍,這在舊上海也是一個奇觀。當然,聖約翰對成績優異的學生也會給予免費或一定的補助,每年約30個名額。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昨去世
    周有光曾經公開表示,一生中沒有不得不說的假話、違心話。在「謊話連天」的年代,「我就不講話」。  生日那天,江蘇常州老家的親友都來了。從1923年入讀聖約翰大學算起,他已經離鄉90多年了。常州青果巷,這條長不過數華裡,曾誕生過瞿秋白、趙元任等一時人傑的小街,成了他永恆的鄉愁。
  • 上海最早的大學: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的第一批學生有39人,他們免費獲得學校提供凡人衣、食、住、書籍和生活用品。第二年,學生人數增至71人,書院分設「正館」和「備館」,教授國文、神學兩種課,並成立附屬高中部,增設醫科,學制為4年。1892年,聖約翰書院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896年,同仁醫院附屬的醫校併入學校,聖約翰醫學院成立。至此,聖約翰書院設文、理、醫學、神學諸科,初具正規大學雛型。
  • 「民國上海聖約翰大學」百件珍貴文物入藏上海歷博
    圖片說明:聖約翰大學校友會文物文獻捐贈儀式  東方網記者程琦5月3日報導:日前,在漢口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會議室裡,幾位年逾古稀的聖約翰大學校友會校友代表向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移交了一批「民國上海聖約翰大學文物文獻
  • 周有光為何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的父親周葆貽以教書為生,娶了姨太太后,周有光長年與生母徐雯生活,與父親接觸不多。周有光是長子,在家中排行第六(後庶母又生一子,即周鳳樵)。1923年,周有光考入聖約翰大學,在當時「比考狀元還難」。兩件事給周有光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報名需照片,可家鄉照相師傅不知怎麼打領帶、領結,結果給周有光打上領帶,又在上面結了一個領結。
  • 聽過這所民國的大學嗎?譽為「東方哈佛」的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成為中國第一所完全用英文授課的學校,這「頭啖湯」讓聖約翰書院名聲大增。但卜舫濟沒有滿足,在1892年,他成立了大學部。1896年,大學部得到美國教會方面認可,聖約翰改組為「聖約翰學校」。1905年12月,「聖約翰大學」正式在美國紐約註冊,畢業生還可以進入美國的大學深造。這時的中國,剛廢除了科舉制。 聲名遠揚的聖約翰大學,已經不再是那所用免費來吸引學生的三流學校了。
  • 周有光:「我考漢字書寫會得零分」
    原標題:周有光:「我考漢字書寫會得零分」  近些年,周有光有了一個新發現:在手機普及的掌上時代,漢語拼音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了。「我起初買了一個手機,但我耳朵不靈,用起來不方便,就給了保姆。」周有光說,他後來發現,保姆天天用這個手機發簡訊,而且是用拼音輸入進去的。周有光細一打聽才知道,這位保姆在小學就學過漢語拼音,所以即使不用人教,也能無師自通發簡訊。
  •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周有光和楊絳什麼關係
    100歲出版了《百歲新稿》、104歲出《朝聞道集》、105歲出《拾貝集》、108歲出《周有光文集》,110歲時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問世。  「我的身體狀況還是好的,只是年紀大了一些。年紀老了,但思想不老。」昨日,著名經濟學家、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迎來111歲生日。
  • 回首中國高校發展史,東方的哈佛聖約翰大學孕育上海多所名校
    年12月,聖約翰大學正式宣布與美國聖公會脫離關係。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被拆散併入上海多所高校,原校址所在地現在是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地址是上海萬航渡路1575號,1949年聖約翰大學(新聞系)併入國立復旦大學,現發展為復旦大學,1951年聖約翰大學(土建系科組)併入同濟大學,1952年聖約翰大學(經濟系)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現發展上海財經大學,聖約翰大學(政治系)併入華東政法學院,現發展為華東政法大學,聖約翰大學(理科各系、教育系、中文系
  • 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書房
    「高山流水知音有,經世濟文兩同光」。我國當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書房裡的東牆上,懸掛著慶祝復旦大學校慶一百周年為這位百歲老教授做的鏡框,上面赫然寫著的這樣兩句話。   老人住北京朝陽門內後拐棒胡同一座不高的樓房裡,遠沒有想像的那樣老態龍鍾,身穿紫紅色的毛衣,益顯精神飽滿。   舊式的樓房、舊式的家具。乾淨整潔、怡然舒適。書房不大,東西牆放著沙發,顯見常有人來訪。
  • 聖約翰大學老校友向歷博捐贈史料,勾勒民國上海教育
    聖約翰大學1924 年畢業年刊據聖約翰大學校友聯誼會副會長,88歲高齡的華家騌介紹,在世的聖約翰大學校友們均年界耄耋,在滬校友中,尚還健在的約2000餘人,由於年歲和精力所限,去年他們舉辦了最後一屆世界校友聯誼會,意味著聖約翰大學校友聯誼會這個名字也將永載史冊。
  • 百歲周有光 新推「真話集」《朝聞道集》
    周有光稱,《朝聞道集》融會他近年來所觀所感,可以代表他一生當中最後一個階段的思想。  周有光,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1923年至1927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華大學、江蘇教育學院和浙江教育學院;任職新華銀行,由銀行派駐美國紐約。作為一位資深的經濟學家,新中國成立後,周有光先生先後擔任了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
  • 語言學家周有光迎110歲大壽 主導建立漢語拼音系統
    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1918年,入常州高級中學(江蘇省立第五中學)預科,一年後升入中學,與後來同為語言學家的呂叔湘成為同學。1923年,周有光中學畢業,儘管成績優異,但其時已家道中落,本只能選擇免交學費的師範學校,但無意中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得親友資助,為周有光湊齊了200元學費,遂入學。
  • 被稱為「東方哈佛」的上海聖約翰大學(英語:Saint John's University)
    1886年年輕的卜舫濟出任校長,時間長達52年,對聖約翰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影響。 1892年起學校正式開設大學課程,並且將英語作為最重要的學科教授。1896年,改稱聖約翰學校。1905年,聖約翰書院正式升格為聖約翰大學,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註冊,大學設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四所大學學院以及一所附屬預科學校,成為獲得美國政府認可的在華教會學校。
  • 永遠的光芒——訪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不喜歡被叫「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周有光」原本是其筆名。60年寫了40部書的周老說自己搞語言文字是半路出家。周有光的祖上是常州的望族,出身書香門第。1923年,周有光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經濟學,兼讀語言學的課程,後赴外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