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聖約翰大學撤銷,院系拆並,校址劃歸華東政法學院。
歷史沿革
聖約翰大學創建於1879年,原名聖約翰書院,是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S.J.Sekoresehewsky)將聖公會原轄培雅書院(1865年)和度恩書院(1866年)合併而成。1878年,施約瑟用虹口一帶教會產業作為抵押,購得84畝滬西曹家渡蘇州河以南土地,作為籌建教會學校的地基。次年4月14日,校舍奠基,不久,一所校舍,連同幾幢宿舍就落成了。當年9月1日,學校開學。最初的聖約翰,並不是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它的中文名字也叫做聖約翰書院,原先聖公會所辦的神道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均歸併其內。聖約翰的第一批學生有39人,他們免費獲得學校提供凡人衣、食、住、書籍和生活用品。第二年,學生人數增至71人,書院分設「正館」和「備館」,教授國文、神學兩種課,並成立附屬高中部,增設醫科,學制為4年。1892年,聖約翰書院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896年,同仁醫院附屬的醫校併入學校,聖約翰醫學院成立。至此,聖約翰書院設文、理、醫學、神學諸科,初具正規大學雛型。1905年11月,學校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註冊,正式稱聖約翰大學,設文理學院(後分設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以及一所附屬預科學校(後發展為附屬中學),成為獲得美國政府認可的在華教會大學,畢業生可直讀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此時的聖約翰已經初具規模,擁有了一座1884年美國紐約克拉克遜女士巨額資助興建的教堂,後經重建成為該校禮堂兼聖公會教堂(該禮堂80年代末被拆除改建為華東政法學院圖書館),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創辦人名字命名的中國式教學樓「懷施堂」(1951年改稱「韜奮樓」)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賠款所建起來的「思顏堂」(紀念第二任校長中國籍牧師顏永京先生)。1952年,機械工程系併入交通大學;經濟系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政治系併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併入華東師範大學;醫學院參與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後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取消神學院,學生轉入南京的金陵協和神學院;聖約翰大學附中與大同大學附中二院合併為上海市五四中學。
入學考試
聖約翰大學的入學考試長達6天,每天上午9點到12點,下午1點到4點,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其餘都使用英文,錄取之後每學期學費昂貴,要兩百多銀元。每年錄取人數不定,超過及格線都錄取,不及格則都不錄取,沒有既定名額。
辦學特色
聖約翰大學的英文課程很深,中學部高三上即讀維克多·雨果的《Les Misérables》,高三下讀查爾斯·狄更斯的《A tale of two cities》。除國文課外,課內外都用英語作為授課語言。為了督促學生學好英文,1917年學校還作出了一項特別規定:凡文理兩科學生,畢業時欲獲得學位者,須參加在上級或高級時舉行的特邀名人監試的特別英文口試和筆試,且取得「優美之課績」,否則不授予學位。聖約翰大學是首個將西方教學風格引入中國的學校,除了極重視英語教學以外,也十分強調禮儀、宗教、體育和課外活動。聖約翰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都上基礎課,二年級分文理科,體育是一、二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因英語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許多畢業生都赴歐美名校繼續深造。卜舫濟主政聖約翰期間,主張教育與政治分離,反對學生以學校為基地從事政治活動,為此曾多次與熱衷於從事政治運動的學生發生衝突。他還致力於宗教課程的改革,使學校宗教課程和宗教活動從早期的必修課和必須參加的活動逐步改為選修課和學生自願參加的活動。他把體育列為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體育鍛鍊的觀念,希望每一個學生在運動中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聖約翰大學的學生體育組織和學生體育運動隊,在當時的高校中數量最多,在各種大賽中為學校爭得了不少榮譽。卜舫濟支持學生組織各種社團組織(辯論會、演講會、體育會、科學會、繪畫會、攝影會、音樂會、青年會、同鄉會等,不下數十種),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校方不但對這些活動予以精神及物質上的支持,以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還鼓勵教授們熱誠參加、予以協助。聖約翰大學各年級都有學生自治會,在某些時候,如學期考試之時,校方甚至交由學生自行監考,予以絕對信任。聖約翰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會給予免費或一定的補助,每年約30個名額。1929年以後,聖約翰大學校友開始進入學校董事會,參與學校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學校經費的預決算。學校的辦學經費來自學膳費收入、教會津貼和社會各界及校友捐贈。
Honour System
聖約翰大學首創的「榮譽制度」(Honour System),亦稱作「不監考制度」。所謂「榮譽制度」是指學校對學生的一種教育措施,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尊自愛的品德,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榮譽感,倡導考試時無人監考也無人作弊。該制度於1913年起在大學三、四年級實行,由學生投票決定是否採用這一制度。每次考試時學生需在卷末書寫誓言「此番大考,未曾助人,亦未曾求助於人」。對此,校友周有光曾回憶道:「進入二年級,學校通知學生討論『榮譽制度』,這是考試無教師監考的信任制度。目的是培養人格,培養道德,培養青年自己站起來做人。『榮譽制度』以課程為單位,如果同班、同課程的同學大家同意,就可以申請實行。我們經過多次討論之後,提出了申請。同學自己去取考題,老師不來監考,的確無人作弊。」有趣的是,從聖約翰大學分立出來的光華大學也繼承了這一傳統,稱之為「信譽制度」,並成為後人讚許有加的光華大學辦學四大特色之一。
校訓
聖約翰的校訓初為「Light and Truth」(光與真理),後加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半句出自基督教信仰,後半句則為孔子名言。聖約翰校刊《約翰聲》如此詮釋校訓道:「我們要使聖約翰大學成為中國之光和真理的火炬,沒有再比此目標更崇高的了。我們將努力給予我們的學生一個廣闊的和豐富的基督化教育。我們將充分地教授英語和文學,相信這將有助擴大學生的智能水平。我們將傳授科學,不僅因科學有實用價值,還由於科學真理和所有真理都來源於上帝。」校歌Leaving the lowlands,faces to the dawning, Scaling the mountain heights, heeding not fears warning, Sons of the Orient, children of morning, Seekers of light we come!Heirs to the wisdom,taught by saints and sages,Gathered from every clime,treasures of ages. Never closing wisdom’s book, turning still new pages,Seekers of truth we come!Then college days done,stirred by high ambition,Armed』 gainst the foes of man,vice and superstition,Our native land to serve, this shall be our mission,So light and truth shall come!
榮毅仁(紅色資本家,原國家副主席,中信集團創始人)鄒文懷(香港電影教父,締造出李小龍和成龍兩位國際巨星及許多演藝明星,香港嘉禾集團創始人)林語堂(文學家,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學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學創始人)潘序倫(中國現代會計之父,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創始人)經叔平(老上海商業巨子,民生銀行創始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容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創始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吳宗錫(評彈界裡程碑式的人物,原上海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劉以鬯(經典電影《花樣年華》的原著作者,原香港作家聯會會長)丁光訓(愛國宗教領袖,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馬約翰(體育教育家,原中國田徑協會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席)魯平(原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
聖約翰校友中,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龔嶽亭、肖碧蓮、劉彤華、黃量、蔣錫夔、江紹基、翁心植、魏敦山、李繼侗、周勤之等;
工商屆的還有劉吉生、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陳行、陳邃衡、孫梅堂、孫廷芳、童少生、黃振聲、吳舜文等;政治屆的還有史悠明、張祥麟、刁作謙、刁敏謙、黃金祺、朱啟禎、鍾士元、錢李仁等;文藝屆的還有嚴停雲、成幼殊、陳驫、曾楚霖、董鼎山、董樂山、董愛琳、何佔春、黃沙、瞿希賢、沈湘、盧燕等;教育屆和學術屆的還有沈嗣良、趙修鴻、曹雲祥、嚴鶴齡、嚴鳳霞、蕭孝嶸、劉廷芳、劉恆椽、楊蔭瀏、曾虛白、陳鶴琴、陳文鏡、朱傳一、範敬宜、吳冠芸、吳元黎、胡明揚、魏宗舒、蔣中一、錢紹昌、陸如山、倪哲明、王永年、高尚全等;建築屆的還有范文照、沈祖海、羅小未等;醫學屆的還有刁信德、牛惠霖、牛惠生、林樹模、戴士銘、黃銘新、屠規益、董方中、徐德隆、徐家裕、夏求明、吳潔、錢紹禎、錢貽簡等;宗教領袖還有陳永恩、徐誠斌、韓文藻、曹聖潔等。
被聖約翰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的有顏惠慶、李登輝、張伯苓、黃炎培、王寵惠、伍連德、陳光甫、陶行知、吳貽芳、晏陽初、誠靜怡、鄭和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