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與真理」
楊彬彬 • 2010-06-11 • 來源:北京周報網
聖約翰大學校門
說起上海的大學和各個大學最著名、最有權威性的專業,盡人皆知的是復旦大學的新聞,同濟大學的建築,華東師大的中文,上海財經大學的經濟,第二醫科(現已併入交通大學)的醫科。當然還有其它的,難以逐一列舉。如果再多問一句為什麼,估計會難倒大多數。「傳統」是一個精闢而又籠統的答案,那這個「傳統」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和我們文章標題中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又有什麼關係呢?
上海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 是建國前我國14所教會大學之一。它創建於1879年,原名是聖約翰學院,是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 (S. J. Sekoresehewsky) 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而成。
1879年9月1日聖約翰開始招收第一期學生,設西學、國學和神學三門,用國語(即現在的普通話)和上海方言授課。1892年起學校正式開設大學課程,並且將英語作為最重要的學科教授。1896年學校形成文理科、醫科、神學科及預科的教學格局,為滬上唯一高等學府,對東南地區高等教育的改革產生深遠影響。1905年,學校成為正式的大學,並在美國華盛頓註冊,大學設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四所大學學院以及一所附屬預科學校,成為獲得美國政府認可的在華教會學校。1913年,聖約翰大學開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開始招收女生。上海聖約翰大學後來發展成為一所擁有五個學院(原來的四所加上後來的農學院)16個系的綜合性教會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學校直到1947年才向國民政府註冊。
聖約翰的歷史上有兩次重大事件。一是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曾有部分教職員及學生因對學校當局不滿而離開聖約翰大學,另組光華大學。二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聖約翰大學與滬江大學、東吳大學、之江大學四校組成上海聯合基督教大學。
說起聖約翰,必定要涉及一位重要人物,卜舫濟 (F. L. Hawks Pott) 校長。卜舫濟是美國人,生於1864年。年輕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神學,得到神學士學位,後來得到三一學院、愛丁堡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贈予的名譽神學博士學位。他先是在中國傳教團當牧師,於1881年開始在聖約翰教授英語。1886年出任校長,時間長達52年,對聖約翰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他的主要貢獻在三個方面:第一,多方籌資擴建學校。卜舫濟利用回美國休假的機會籌款,還通過學生和校友會,以及社會上知名人士和當地士紳來解決學校的資金問題。第二,倡導英語教學,開創了全英語授課的先河,使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得到提高,造就了不少人才。第三,嚴格治理學校。他不僅關心環境整潔,還要求嚴格遵守紀律。經濟方面也以節儉為原則。他在創辦和發展聖約翰大學中,在溝通中西文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教育家。更難得的是他對中國的感情,他說:「這兒是我的家,我要永遠在這兒,直到老死。」1947年3月7日,他死於上海,實現了他的心願。
在其存在的73年歷史中,聖約翰大學先後培養了近萬名學生,其中不乏商界巨子、學界泰鬥、政界領袖、醫界精英和教會名牧,被譽為中國現代工商和外交人才的搖籃,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知名的校友包括了顧維鈞(外交家)、林語堂(作家)、經叔平(金融家)、貝聿銘(建築師)(I.M. Pei)、董鼎山(作家)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