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約翰大學(英語:Saint John's University),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葉,美國聖公會在中國上海創辦的一所享有盛譽的高等教育學府,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被稱為「東方哈佛」。
校訓 Light & Truth(光明與真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聖約翰大學創建於1879年,原名是聖約翰書院(Saint John's College),是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而成,辦學初期設西學、國學和神學三門,用官話和上海話授課,1887年學校的英語老師卜舫濟牧師(F. L. Hawks Pott)開始完全用英語授課,這是中國首座全英語授課的學校。1886年年輕的卜舫濟出任校長,時間長達52年,對聖約翰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影響。
1892年起學校正式開設大學課程,並且將英語作為最重要的學科教授。1896年,改稱聖約翰學校。1905年,聖約翰書院正式升格為聖約翰大學,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註冊,大學設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四所大學學院以及一所附屬預科學校,成為獲得美國政府認可的在華教會學校。此時的聖約翰已經初具規模,擁有了一座禮拜堂(聖約翰座堂)、一座以創辦人名字命名的中國式教學樓「懷施堂」和另一座用庚子賠款所建起來的「思顏堂」(紀念學校的第二任校長顏永京牧師)。1913年,聖約翰大學又開始招收研究生。
聖約翰大學的校園位於上海市區西部蘇州河的一個轉折處,其建築設計結合了中國和西方的元素。1954年前曾是華東師範大學分部所在地[5],後為交付給新成立的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聖約翰大學歷史建築群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施堂,建於1895年,今韜奮樓
格致樓,建於1899年,今宿舍
思顏堂(Yen Hall),建於1904年,今教學樓(40號樓)[6]
思孟堂(Mann Hall),建於1909年,今宿舍
華商住宅,建於1911年前,今院長辦公樓
圖書館,建於1916年,今辦公樓
體育館,建於1919年
西門堂,建於1924年,今東風樓
交誼室,建於1929年,今禮堂
牌坊,建於1929年
樹人堂,建於1935年,今宿舍
裴蔚堂,建於1939年,今六三樓
辦學特色
聖約翰大學是首個將西方教學風格引入中國的學校,設文、理、醫三個學院。極重視英語,全英文授課;但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歷史等課使用中文授課。十分強調宗教、體育和課外活動。校內的體育設施完善,這裡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隊,聖約翰大學足球隊。其他的學生組織、活動也十分多,包括許多十分活躍的左派學生團體,曾十分活躍地參與了五四運動等政治運動。
聖約翰大學的入學考試長達6天,每天上午9點到12點,下午1點到4點,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其餘都使用英文。錄取之後每學期學費昂貴,要兩百多銀元。每年錄取人數不定,超過及格線都錄取,不及格則都不錄取,沒有既定名額。聖約翰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都上基礎課,二年級分文理科。
大學部稱為正館,分高、上、中、初四級,實即四個年級;中學部稱為備館,分成頭、二、三、四班。
全部學生一律住校,沒有走讀生。
知名校友
聖約翰大學嚴家淦畢業證書
聖約翰大學擁有許多著名的校友,曾對中國20世紀的歷史進程起到過重大影響,其校友多活躍於中國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學術界和醫務界,知名的校友包括了顧維鈞、宋子文、嚴家淦、林語堂、榮毅仁、鄒韜奮、周有光、凌道揚(林業學家、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第二任校長);法學家史久鏞;外交家施肇基;政治家俞大維、俞鴻鈞、鍾士元、魯平、錢李仁;教育家張伯苓、孟憲承、張建邦、馬約翰;作家劉以鬯、董樂山;作曲家瞿希賢;實業家劉鴻生、吳舜文、外交官和新聞官員王垂仍、經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建築學家沈祖海、張肇康、陳從周;宗教人士丁光訓、邱勵、徐誠斌;經濟學家蔣中一;科學家錢紹禎、蕭孝嶸;電影製片人鄒文懷等人。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則為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之畢業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