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4月9日電 4月9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北外學院在京成立。該學院的命名借鑑美國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校的做法,以大學名稱直接命名本科生學院,意在構建具有北外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探索培養國家戰略亟需的複合型、復語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打造國內最優質的「外語特色本科教育」,為人才培養提供發展潛力和空間。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大良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共同為北外學院揭牌。
據彭龍介紹,北外學院作為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特區,是通識教育的主要載體,其核心特色就是通識教育,要培養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領者。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學科的分化與綜合,許多問題的解決有賴於人們具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和能力,單一領域的專門人才很難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然而,無論具體知識內容如何變化,許多通過教育習得的基本素質,如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較強的思辨能力、勇於擔當的責任感、寬廣的全球視野、自我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等是融通中外文明的領軍人物的基本條件。這些素質和通用能力的培養更加需要深入人格修養的通識教育。
他說,長期以來,外語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湧現出很多具有創建性的成果。但在改革的過程中,由於現有教育理念和教學組織模式的限制,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應具有更鮮明的外國語大學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應更重視素質與通用能力的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方面缺乏體制機制改革的配合,還沒有打通多元人才培養的通道。
彭龍說,北外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大學,始終秉承延安精神,以服務國家發展為己任。在新的歷史時期,北外主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在成功組織實施「外語專業本科國際化戰略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上,通過北外學院這塊「試驗田」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豐富人才培養內涵,以「成人」教育統領「成才」,將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協同育人,真正培養出國家亟需,可堪大用的高端人才。
據悉,新成立的北外學院將打通各院系、專業壁壘,變革本科教育組織模式,最大範圍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培養基本學術能力,構建具有北外特色的高端人才培養體系,為學生提供全面、自由、多元發展空間。具體而言,北外學院的建設任務主要有三個:
一是創新本科教育組織模式,建設北外學院制度,統籌協調本科教育資源配置,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適應國家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淡化招生錄取的專業身份。通識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礎知識,凡進入北外學院的學生,在接受通識教育的同時,可自主選擇專業。
二是探索複合型、復語型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北外學科特色和優勢,為學生成長提供多元發展的通道,培養「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領者」,即對中外文化融會貫通,致力於促進中外文明的互融互通。彭龍表示,北外將選拔英語能力強的學生進入北外學院,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和外語專業教育,學生在進一步提升英語能力的同時學習另一門外語(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或一門非通用語);在高年級,學生根據意願選修國際政治、國際金融、國際法、國際傳播、區域研究、世界文明與文化等方向的課程。
三是為國際組織學院儲備人才。彭龍說,北外將響應國家研究生招生推免特殊政策,深化本碩(博)一體化培養路徑。充分利用現有國際組織項目班資源,挖掘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潛力,在北外學院基礎上,培育覆蓋本科和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國際組織項目,為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創設制度環境。
據了解,北外學院作為北外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和「雙一流」建設的試驗田,將在內部小範圍試行包括單獨入學考試、完全學分制、開放式選課制度、動態管理機制等人才培養理念和措施。學院還將對辦學效果、影響和全校推廣前景進行科學化、常態化的跟蹤研究,不斷摸索、優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待試點成熟後,逐步向全校範圍推廣,全面提升北外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才培養質量。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