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個寶寶九個黃。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也是新手爸媽基本都會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有關黃疸的治療,網上和坊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民間治療方法。儘管現在科普知識越來越普及,但很多新手父母面對黃疸還是有很多焦慮。
在新生兒科有時會發生這樣完全相反的情形:
情景一
醫生
寶寶的膽紅素水平明顯升高,必須住院照藍光治療。
家長
還要住院啊?黃疸嘛,回家曬曬太陽就好了。
後續:寶寶的黃疸越來越嚴重
情景二
家長
醫生,你看寶寶黃疸了,食慾還好,要不要住院啊?
醫生
不用太焦慮,黃疸數值在安全的生理範圍,食慾好,是正常現象。
後續:寶寶沒事,但是媽媽擔心得夜不能寐
7月8日上午,在龍巖市新生兒救護中心龍巖市第一醫院新生兒科接待窗口,一位奶奶很不耐煩地聽取醫生對其孫子的病情介紹,不時大聲地對醫生的喊道:「我不管,無論如何,我孫子明天早上都得出院回家。」其實這位奶奶的孫子黃疸數值還很高,還未痊癒,只是稍有好轉,固執的奶奶不聽勸告,硬要把孩子接回家,她這樣做有可能把孩子帶到萬劫不復的深淵。
回眸過去,警示未來。筆者用新生兒科的見聞和讀者談「古」說今。
這是發生在龍巖市某縣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小寶出生時本是一個健康的嬰兒,卻因為家屬的無知葬送了小寶的生命。去年,龍巖某縣出生第三天在當地醫院產科測經皮黃疸值15mg/dL,但其奶奶和親屬拒絕患兒的黃疸治療,想用「土方」治療黃疸,經醫生、護士反覆多次溝通仍無效,家屬拒絕治療。該嬰兒從產科出院後,家人用曬太陽、黃梔子、梧桐葉煮水擦洗等一系列五花八門的土方治療黃疸,幾天後嬰兒出現不吃、不哭、不鬧,反應極差時,家人才抱患兒來龍巖市第一醫院新生兒科就診、住院治療,血液化驗結果顯示:總膽紅素高達700umol/L,並有」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入院後雖經數小時搶救,嬰兒已回天乏術,這可憐的小寶寶還是離開了人世,其家人後悔的哭喊聲在天空迴蕩......
不久前,我市一位嬰兒出生第三天時,總膽紅素250umol/L,又是一位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所致的溶血病患兒,也是醫務人員所說的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病)。就是這樣一位患兒,醫生、護士反覆勸說需住院治療,但其家人卻口徑一致,拒絕了醫務人員的勸說,抱著孩子回家了。數天後情況不說,你也許知道結果,真是應證了一句古話:無知者無畏!等其家人發現病情嚴重時,趕緊來院求治,雖經換血等多方對症治療,保住了小生命,但已經造成小孩嚴重的腦損傷(膽紅素腦病),後果極其嚴重,對此家人哭幹了眼淚.....
醫生的話
新生兒科主任
鍾榮華主任醫師
鍾榮華主任醫師介紹,常說的「新生兒黃疸」可從新生兒期一直持續到出生後兩三個月。
新生兒出生48小時之後,可以通過眼睛觀察到皮膚微微泛黃,一般在出生後3天到5天黃疸會到達高峰期,出生之後一個星期之後,黃疸會慢慢減退。這個時候,可以通過黃疸值的測定,和正常的新生兒進行對比,如果黃疸值不超過15mg/dl就屬於正常的範圍,一般不需要進行治療。
新生兒黃疸主要分為三類,即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病理性黃疸。新生兒的大部分黃疸都是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一段時間之後會自行消退。
值得家長重視的是病理性黃疸。如果新生兒的黃疸數值一直居高,並且長時間不消退,被稱為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可能是由於某些疾病引起膽紅素不能正常的代謝,從而不斷累積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症狀。膽紅素水平較高,可能會透過血腦屏障,造成中樞神經功能障礙。如果不系統地進行治療,可能會遺留神經系統的後遺症,比如聽力障礙、眼球運動障礙,有的孩子會出現抽搐、智力低下、腦癱,最嚴重的會造成死亡。
龍巖市第一醫院新生兒科團隊
龍巖市第一醫院新生兒科主管護師黃碧容是一位熱心科普的「掃黃隊長」。她就當前市民在黃疸認識中存在的誤區說,現在不少人還在用土方、祖傳秘方,什麼銅鎖、梧桐葉、茶葉、黃梔子煮水各種中草藥煮水擦拭黃疸患兒,更有甚者扎針拔罐,床下燒草布煙燻等五花八門的來退黃,這些方法是不可取的、不科學的、也是無效的,希望廣大家長特別是產婦要相信科學,相信醫生,到醫院就診治療,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文 字:嚴先藍
編 輯:鍾麗玲
審 核:陳秀雲
監 制:陳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