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親(qin三聲)娘抱(無錫話叫奶奶親娘)」奶奶抱著寶寶在樓下逗他玩。
看到一起玩的小朋友,奶奶帶他過去,和人聊著聊著不自覺普通話切換到無錫話,她講的起勁,小朋友也很興奮的哇啦哇啦搭話,只有一邊站著的媽媽一臉懵逼。場面好笑又略微尷尬。
奶奶一直強調,寶寶一定要從小學好無錫話。爸爸和媽媽又想他能從小學英語。而外公外婆每次打電話,都是一口山東腔。於是好擔心寶寶在這麼多的語言環境下會混亂。
我觀察了下十二反應,和他講任何一種語言他好像都懂的樣子,一臉認真,偶爾還咿咿呀呀搭話,並沒有像成人一樣懵掉的樣子。
於是十二媽媽去查一些關於寶寶語言的資料發現。不需要過多擔心多語言環境給寶寶造成不良影響。
研究表明從小接觸多種語言的寶寶3歲內表達能力可能會有一點落後,但3歲之後的表達能力會有爆發式進步,對今後交流無任何影響。
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大自然送給孩子的神奇禮物。他們總能以倍於成人的速度學習掌握一門語言。
嬰兒出生後接受家庭自然語言(家庭成員第一交流語言,不論是英語,還是地方方言)刺激就好,不建議刻意控制嬰兒接受的語言種類。
翻看一些寶寶語言啟蒙課程,請教一些經驗媽媽,十二媽媽總結了以下幾個教寶寶學說話需要注意的點:
寶寶在最開始學語言時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會用一些小兒語。但是他們並不是只懂這些。家長在和寶寶交流時候一定不要遷就寶寶一起說小兒語,這樣可能會影響孩子說整話的進程。家長要根據寶寶語言階段特點,正確教育引導寶寶從短語到整句一步步進階。
以教寶寶顏色詞語為例,家長可以拿幾塊形狀相同顏色不同的積木,指著和寶寶說紅色、黃色、藍色。而不是拿一塊紅積木,一條黃絲巾,一個藍氣球教寶寶紅黃藍,這樣的話寶寶容易以為指代其他特徵而混淆。
我們經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喜歡用很長的句子去描繪事物,比如教寶寶蘋果就喜歡說「寶寶看,媽媽手裡是什麼,這紅紅的圓圓的香香的就是蘋果」,這樣其實不對,太多孩子抓不住重點。教寶寶學說「蘋果」,指著蘋果說「蘋果」就行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你家寶寶在學說話的過程中還遇到過哪些問題,你對教寶寶說話有什麼好建議,歡迎留評討論。
我是十二媽,育兒路上和你一起學習成長,交流分享。喜歡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