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寶寶講方言,我和寶寶講普通話,寶寶學習語言要注意什麼

2020-08-27 十二媽

「寶寶,親(qin三聲)娘抱(無錫話叫奶奶親娘)」奶奶抱著寶寶在樓下逗他玩。

看到一起玩的小朋友,奶奶帶他過去,和人聊著聊著不自覺普通話切換到無錫話,她講的起勁,小朋友也很興奮的哇啦哇啦搭話,只有一邊站著的媽媽一臉懵逼。場面好笑又略微尷尬。

奶奶一直強調,寶寶一定要從小學好無錫話。爸爸和媽媽又想他能從小學英語。而外公外婆每次打電話,都是一口山東腔。於是好擔心寶寶在這麼多的語言環境下會混亂。

我觀察了下十二反應,和他講任何一種語言他好像都懂的樣子,一臉認真,偶爾還咿咿呀呀搭話,並沒有像成人一樣懵掉的樣子。

於是十二媽媽去查一些關於寶寶語言的資料發現。不需要過多擔心多語言環境給寶寶造成不良影響。

研究表明從小接觸多種語言的寶寶3歲內表達能力可能會有一點落後,但3歲之後的表達能力會有爆發式進步,對今後交流無任何影響。

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大自然送給孩子的神奇禮物。他們總能以倍於成人的速度學習掌握一門語言

嬰兒出生後接受家庭自然語言(家庭成員第一交流語言,不論是英語,還是地方方言)刺激就好,不建議刻意控制嬰兒接受的語言種類。

翻看一些寶寶語言啟蒙課程,請教一些經驗媽媽,十二媽媽總結了以下幾個教寶寶學說話需要注意的點:

1.和寶寶交流不建議使用小兒語

寶寶在最開始學語言時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會用一些小兒語。但是他們並不是只懂這些。家長在和寶寶交流時候一定不要遷就寶寶一起說小兒語,這樣可能會影響孩子說整話的進程。家長要根據寶寶語言階段特點,正確教育引導寶寶從短語到整句一步步進階。

2.指代清晰不加幹擾項

以教寶寶顏色詞語為例,家長可以拿幾塊形狀相同顏色不同的積木,指著和寶寶說紅色、黃色、藍色。而不是拿一塊紅積木,一條黃絲巾,一個藍氣球教寶寶紅黃藍,這樣的話寶寶容易以為指代其他特徵而混淆。

3.詞語簡短,不用長的描述句

我們經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喜歡用很長的句子去描繪事物,比如教寶寶蘋果就喜歡說「寶寶看,媽媽手裡是什麼,這紅紅的圓圓的香香的就是蘋果」,這樣其實不對,太多孩子抓不住重點。教寶寶學說「蘋果」,指著蘋果說「蘋果」就行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你家寶寶在學說話的過程中還遇到過哪些問題,你對教寶寶說話有什麼好建議,歡迎留評討論。

我是十二媽,育兒路上和你一起學習成長,交流分享。喜歡記得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爺爺奶奶說方言父母說普通話,你的寶寶說哪國語言?
    很多家庭,由於父母工作繁忙,寶寶出生以後,白天幾乎都是由家中老人帶著的,但是寶寶一天天長大,開始要學習說話了,而家中老人大多都只會說方言不會講普通話。我家就是這種情況,當時我婆婆來的時候就是一口的方言腔,我根本都聽不懂她在講什麼,所以我當時很發愁,一是愁寶寶學說話的時候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如果是方言的話,別的小朋友會不肯跟寶寶玩吧,二是愁家裡既有方言又有普通話,寶寶學習的時候會不會搞混,從而影響到寶寶學習說話呢?@初學當媽90後:她爺爺每次做了筒子骨,就教女兒說:「這是鬼頭(骨頭)」真是哭笑不得!
  • 四家人講四種方言 孩童被「迷糊」三歲語不成句
    四家人講四種方言 孩童被「迷糊」三歲語不成句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四名家長四種方言  三歲孩童被「迷糊」得不會說話  媽媽講孝感話,爸爸是安徽口音,爺爺奶奶分別講南昌方言和東北方言,南腔北調共處一室,3歲的寶寶懵了,至今語不成句。
  • 多種方言影響寶寶語言發展嗎?
    作者:寶寶知道 MMYYFF33Q:我們家的語言有3種,奶奶說當地話,外婆講廣東話,我說普通話,寶寶現在10個月了,還不肯說話,這樣混亂的語言環境會不會影響他說話呀?A:10個月的孩子語言發展水平屬於單詞句階段,說話的積極性不高,只在有強烈需要的時候才說出相應的單詞,而且具有以詞代句、一詞多義和單音重疊的特點。例如「mao-mao」可能代表一句話「我看見了貓」,還可能指帶毛的物品。1歲半以後的寶寶進入雙詞句階段,說話的積極性突然高漲,語言表達能力迅速提高,出現電報式語言,例如「媽媽車」可能表示「媽媽,你看汽車來了」。
  • 媽媽講故事要掌握的幾個小技巧,可以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上
    媽媽們都知道,講故事可以豐富寶寶的大腦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力,還可以安靜地讓寶寶入睡。那麼怎麼樣才能講故事,更好地被寶寶接受及吸收呢?三,講故事時要聲情並茂,讓寶寶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給寶寶講故事可以添加一些寶寶易懂的詞語,為今後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描述事情經過打基礎。
  • 說疊字會讓寶寶語言發展滯後?父母和寶寶交流要注意什麼?
    作者:寶寶知道 兒科鮑秀蘭很多父母在和寶寶交流的時候會不自覺採用疊字,聽說說疊字會讓寶寶語言發展滯後,這是真的嗎?家長到底要不要和寶寶說兒語?和寶寶說兒語有哪些好處呢?父母和寶寶交流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一起來看看吧。養孩子難,教育孩子更是難上加難。家長們好不容易在寶寶餵養的路上摸爬滾順利通關,又要開始面對各種寶寶早期教育難題。
  • 孩子3歲了,是先學家鄉話還是普通話?抓住寶寶語言敏感期是關鍵
    最近網傳一個小視頻,視頻裡的爸爸在糾結給3歲的寶寶,先學普通話好還是家鄉話好,寶爸表示:如果先學普通話怕以後家鄉話說不標準,先學家鄉話又怕上幼兒園聽不懂老師說什麼?看長遠一點,肯定先學普通話,他以後要出去,去外面讀書學習,甚至工作,家鄉話學了後再講普通話會有口音,而且現在學校他們這麼大的孩子之間主要的交流方式都是說普通話的,學好普通話更重要一些。周圍這麼多人說家鄉話怎麼可能聽不懂。
  • 寶寶聽完奶奶講故事,嚇得發燒,寶媽詢問後得知奶奶講了這故事
    奶奶講故事,嚇壞寶寶 隔輩親,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情感,隔代帶娃的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開心。 五年前,王奶奶喜得孫子,由於兒子兒媳都要工作,王奶奶順理成章地進城去「抱孫子」了。
  • 寶寶學說話該不該跟他說方言
    爺爺奶奶在家裡說方言,爸爸說廣東話,媽媽是說普通話。家裡複雜的語言環境讓媽媽很擔憂,兒子寧寧已經兩歲了,除了喊「爸爸媽媽」比較清楚之外,其他話都是依依呀呀的口齒不清。看著一些同齡的小朋友語言流利,媽媽真是很焦急。醫院檢查並沒發現有什麼異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因為家裡人「各說各話」對寶寶學說話有影響?
  • 方言+普通話「雙語環境」就在身邊,你卻忽略
    事實證明,方言不會影響寶寶說話的口音。那麼真正影響寶寶口音不對的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語言環境很重要,城市裡的寶寶大多用普通話交流,而偏遠地區的孩子他們連上課老師的普通話都不標準,寶寶的口音怎麼會標準?爸爸媽媽如果說方言標準,寶寶也不會跑偏,爸爸媽媽如果普通話標準,寶寶也會很標準,不存在搞混的情況。之前有專家表示:多語言環境會讓寶寶感到困惑,更容易混淆,寶寶學習語言會有難度,所以寶寶說話會晚。
  • 奶奶帶娃說方言,孩子時常蹦出一句「幹啥呢」,三分可愛七分憂心
    稚嫩的童音,帶著濃重的東北味,把芸汐逗得哈哈大笑:「寶寶學會這麼多話了!」說完寵溺地摸了摸閨女的頭。小寶寶說方言,總是帶著一股子可愛勁,可是芸汐也免不了憂心。自己平時和孩子互動少,孩子一直跟著奶奶說方言,以後的語言發育可咋辦呢?
  • 混血萌娃講中英散裝語言,網友:像極了說「散裝英語」的我
    當寶寶到了說話的年紀,父母為了培養子的語言能力總會藉助各樣的工具,繪本教育、給孩子看開發語言潛力的動畫片、和孩子每天不斷地訓練說話……要想讓孩子有優秀的語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語言環境;隨著對外語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有一口流利的英語甚至送孩子出國留學,讓孩子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更好地學習
  • 孩子到了語言敏感期,家長這麼做,提升寶寶語言表達能力
    ①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這裡主要是指多語言環境,家庭語言應該統一。現在很多爸爸媽媽都是和孩子講普通話,但孩子的外公外婆講的是一種方言,爺爺奶奶講的又是另外一種方言。無論在做什麼事情,和寶寶說話的時候,儘量讓寶寶看到你的嘴部動作,以便寶寶可以更好的觀察與學習。
  • 孩子說話晚、說方言,愁壞爸媽!能不能說方言,看看專家們怎麼講
    寶媽說並不是不喜歡方言,而是自己要教孩子普通話,還想等孩子再大些教英語單詞。那麼寶寶和奶奶在一起,這樣又是方言,又是普通話的,孩子會不會說話晚?會影響寶寶的說話能力嗎?帕特裡夏庫爾研究發現:當嬰兒聽到不同方言時,就會在大腦組織神經細胞,加以識別並儲存。
  • 掌握這8個小技巧,讓寶寶愛上聽你講故事
    ,我們要根據寶寶的年齡來選擇不同內容的故事。比如,1歲以內的小寶寶,可以用兒歌、順口溜來代替;2~3歲的寶寶,可以給他們講些動物、植物等故事,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動、情節要簡單。02 臨睡前是好時間建議育嬰師選擇在寶寶睡覺前講故事。因為在臨睡前,是寶寶一天精神狀態最穩定、最平靜的時候。
  • 寶寶兩歲仍舊不會說話,多數和語言環境有關,三種情況寶媽需注意
    於是小王帶著寶寶去醫院進行檢查,最後醫生診斷寶寶身體非常健康,至於寶寶為什麼還不會說話,多數是外界的原因。經過醫生的一番詢問分析,發現寶寶說話這麼晚。極有可能和他所處的語言環境有很大關係。原來小王是四川人,雖然普通話非常標準,但小王為了讓寶寶學習四川話,總是在寶寶面前說四川話方言。
  • 寶寶一般在什麼時候會叫媽媽?你對寶寶的語言發展都了解嗎?
    一般寶寶在6-7個月的時候,就會開頭喊「媽媽」了,第一次聽到我家寶寶叫我「媽媽」的時候,我心裡跟蜜一樣甜,心想為娘養育你這麼久,你終於會叫我媽媽了,但馬上又發現哪裡不對勁,因為他面對爸爸、奶奶,在求抱抱、要吃奶、要找人和他玩等等事情時,都會叫「ma ma」,於是我失望地知道原來寶寶口裡的「ma ma」並不是自己。
  • 「我的jio」,孩子方言版普通話,讓人摸不著頭腦,更讓寶媽頭疼
    「不是,就是那個什麼什麼山……哦——想起來了,碟中諜3(shan)」很多父母覺得,讓孩子說方言,到時候普通話說的不標準,對以後跟人交流上會讓人看不起。其實呢,受影響的不光是在和人交流上,在孩子的學習上影響也不小。
  • 多語言環境影響寶寶說話早晚?是否要學習多語言,問題其實不複雜
    而在中國雖然用通用漢語,但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比如南方地區,可謂是隔一村就有一種語言,就拿閩南話來講,和普通話相差極大,只會普通話的人來閩南語區根本聽不懂,說是兩種語言都不為過了。因此,對於方言和普通話相差很大的孩子來說,他們生來就處於多語言的環境下。
  • 3歲寶寶說話結巴,被診斷語言障礙,我用1招讓孩子口齒清晰,打臉眾人!
    不,我可以改變。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我,孩子的生理髮育沒問題,可能是孩子的思維比較慢,所以意思不清楚,家長要多多引導。 於是我花了半年的時間,每天給孩子講故事,講完後再一一給孩子分析每個角色,重複故事裡的經典臺詞,就這樣,在我的引導下,孩子說話一天比一天流暢。
  • 寶寶在語言發育階段要注意什麼?
    寶寶的語言能力一般在4歲左右會有一個重大的進步,雖然寶寶在這段時間,大部分語音發得都很準了,但是有的一些寶寶還是存在少數發音不準的情況。對於即將到4個歲的寶寶來說,大約可以讀出1500個單詞。當寶寶到5歲的時候,既可以在這一年期間增加大約1000個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