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由於父母工作繁忙,寶寶出生以後,白天幾乎都是由家中老人帶著的,但是寶寶一天天長大,開始要學習說話了,而家中老人大多都只會說方言不會講普通話。
我家就是這種情況,當時我婆婆來的時候就是一口的方言腔,我根本都聽不懂她在講什麼,所以我當時很發愁,一是愁寶寶學說話的時候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如果是方言的話,別的小朋友會不肯跟寶寶玩吧,二是愁家裡既有方言又有普通話,寶寶學習的時候會不會搞混,從而影響到寶寶學習說話呢?
@初學當媽90後:她爺爺每次做了筒子骨,就教女兒說:「這是鬼頭(骨頭)」真是哭笑不得!
@豬豬0615:我不能接受,豬豬的爺爺奶奶那時候就是教我他講客家話,「鳥鳥」就喊「屌崽」,「我」就「ai」,「餅乾」就是「bianbian」,我無法忍受,就是就是快要爆炸了,所以今年過完年,死活不要他們過來,豬豬正好是學話的時候,我不能接受豬豬一口我聽不懂的話!
@噹啷and哐當:你們還算好,我婆婆平時就喜歡念,這點是得到了我老公家族的公認。只要我回家,她就一天到晚對著寶寶念個不歇氣。扎(啄)木鳥,蟈蟈(哥哥)......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唱歌,「兩隻老鼠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腦袋,一隻沒有嘴巴.......」。字母歌就和英文混淆,而且每首歌都唱不完,還跑調,徹底的暈倒!
@小小媽:自從寶寶出生,公公婆婆就從老家過來照顧了。公婆不會說普通話,在家都說東北話,老公習慣了常說普通話,我呢時不時蹦出來幾句廣東話。小小現在已經1歲半了,除了喊「爸爸媽媽」比較清楚之外,其他話都是依依呀呀的口齒不清還隱約帶著東北腔。看著一些同齡的小朋友語言流利,自己很是擔憂。但醫院檢查並沒發現有什麼異常啊,是不是因為家裡人「各說各話」對寶寶學說話產生了影響?
語言環境對寶寶語言的發展確實很重要
儘管從出生起,寶寶就具備了學習和掌握語言的基本潛能,但最終的語言發展水平取決於周圍環境的影響。如城市裡的寶寶由於所處的環境需要用普通話去與人交流溝通,故普通話發展普遍較好。而農村裡的寶寶,有些地方甚至是學校,教師上課都用方言,更別提在家裡了,所以普通話發展明顯比城市緩慢。
寶寶會不會因為方言和普通話無法及時切換導致語言混亂?
1,寶寶學會講哪種話與接觸的頻率有關
一開始我是教寶寶講話的主力軍,所以寶寶跟我一起講普通話,後來奶奶是撫養寶寶的主力軍,所以寶寶跟奶奶學了方言,這2件小事充分說明了寶寶會講哪種語言,與接觸語言的頻率相關。就像我們學習英語一樣,有的時候我們會說,也知道這個單詞的意思,但是拼寫出來還是會錯。所以學習語言「說」的多肯定就都會了,你現在交流的時候英語和國語無法切換嗎?
2,寶寶在幼年期可以接受多語言的教育,不會弄混
我一直擔心寶寶會將方言和普通話弄混,但是最後的結果告訴我寶寶的大腦神奇多了,他可以同時記住兩種語言,並且這兩種語言是完全獨立的語系,互不影響。
所以,寶爸寶媽們真的不用擔心老人帶孩子時用方言跟孩子互動,或者教孩子說方言,這些都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再說了,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嘛!爸爸媽媽們不妨想想自己,小時候跟家裡人說方言,跟學校的老師講普通話,現在也能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無障礙切換,真的不用擔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