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奶奶教孩子土味方言,媳婦跟老公吵起來了,汪涵卻這樣說

2020-12-13 小雪老師讀書

過年回老家,家長們除了擔心孩子吃不慣住不慣之外,還有最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情就是,老人們又要帶著孩子說方言了。

原本帶回去一個說一口標準普通話,乾淨利索穿著時尚的孩子,年後還你一個穿著大花棉襖,說話帶著濃濃口音的小花貓。

我記得我女兒沙沙兩周歲的時候,因為我和先生都正處在工作的上升階段,兩個人每天都很忙,也常常要加班,甚至有的周末都沒時間陪孩子。

所以我們選擇請了一位保姆,我們兩口子不在家的時候就把小沙沙送去毛阿姨家,讓她幫忙照顧。

她特別細心也特別慈祥,對孩子非常好,那段時間真的要感謝她替我們把沙沙照顧的無微不至。

可是有一天,我們接孩子回家之後,發現小沙沙說話的音調突然變了,有一股濃濃的山東味,還說了一些我不解其意的詞彙。

在東北,有很多老人包括我們不少人的父母都是從山東過來的,保姆阿姨也是其中之一,雖然在東北生活多年,可是家鄉的口音早已根植在腦海。或許是因為這些天跟毛奶奶接觸的時間比較長,加上孩子當時正處在語言模仿和形成的階段,所以小沙沙在無意之中解鎖了山東方言的技能。

聽她說著有模有樣的山東話,我和她爸爸真是哭笑不得。

出於作為一位播音主持工作者和語言藝術老師的職業敏感,我覺得這樣對孩子學說普通話很不利。包括如今我在給孩子們上語言課時,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要教會學生區分方言和普通話,糾正一些他們已經習慣的方言味,學著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誦詩歌、講故事、主持。

當時也正是出於這種擔心,害怕一旦小沙沙習慣了這種發音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口音,後期再想糾正讓她改過來就比較難了。

我跟沙沙爸爸交流之後,決定把孩子接回來,後來又換了一位保姆幫我們照顧。估計現在人在北京的小丫頭早已經忘了自己曾經還掌握過這樣一門語言吧。

在我們那個時代除了像我一樣從事語言相關工作的人對孩子說方言可能會比較敏感之外,大多數家長還是覺得沒什麼的。

不過到了今天普通話越來越普及,而老人帶孩子的情況卻越來越多,不少家長們就都開始擔心起孩子跟著爺爺奶奶說方言的問題來。

這不,一位網友因為孩子跟老人說方言好不好的事情跟自己的老公吵了起來,她無奈之下只好向大家提問,到底該不該教孩子學方言。因為這條提問,#該教孩子說方言嗎#的話題一度登上了熱搜。

其實像這樣的事情可真不少,甚至孩子說方言的事都成了婆媳間教育理念分歧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位來自杭州的媽媽就在論壇上吐槽自家的婆婆,說婆婆總教孩子土味普通話,還不聽勸。

這位媽媽舉了一個例子,說婆婆夾著豇豆教孩子說,「這個叫cándòu,來,多吃點,cándòu很好吃的。」在被她反駁之後,婆婆說:「我說的是長豆,長短的長。外面賣菜的都叫長豆,本地人才這麼叫。」

這樣的例子相信在你身邊也一定有吧。

我辦公室的一位同事就曾經跟我們講過孩子從奶奶家回來之後,看見小鳥會開心的喊:「小雀(qiǎo)兒!」以及親眼目睹奶奶叫孩子認字:「三,大山的三。

甚至還有幾位堪稱「王者」級別的爺爺教孩子說話的視頻在網上被大家廣為流傳。

「雷一哦~六~星期lu的lu~」

「波哎~白~波哎~白,bei天的~bei~」

這個神轉折,差點閃了我的老腰。

孩子內心此刻應該是崩潰的,到底念啥,老師你能整準了嗎?這樣我很難辦啊。

其實語言習慣對於一個人來說真的至關重要,它決定了你在不知不覺時下意識說出話來的第一選擇。而毫無疑問,普通話是每一個現代年輕人的必備技能之一。

從小學好普通話對於孩子來說是讓他更好的跟世界接觸和交流的一個重要砝碼。

語言爆發期的孩子,每天會給你新的驚喜!

今天學會了叫「爸爸媽媽」 明天認識了蔬菜水果 後天就學會說各種動物的名字。

可是當學說話的孩子遇上了方言奶奶、方言爺爺、方言姥姥姥爺,東北的爸爸媽時不時聽到寶寶開口說:「嘎哈呀?」 河南的爸爸媽媽時不時聽到寶寶張口來句:「弄啥捏?」 四川的爸爸媽媽時不時聽到寶寶說:「你在抓子?」

寶爸寶媽內心不禁湧起一股淡淡的憂傷。

那麼是不是就不該讓孩子過多或過早的接觸方言,以免讓他們在語言敏感期和普通話的學習過程產生誤區呢?

曾經年輕時候的我也是這麼認為,所以對於孩子說方言的事情我一直非常在意,小心提防,一聽到她說方言就立刻糾正。

可是現在我覺得,學好普通話和會說方言之間並不是二選一的衝突

很喜歡一位叫做@尼德丶霍格丶的網友留下的一段評論:「普通話讓你走出來,方言讓你想起你從哪裡來。

有時方言給你帶來的親切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是無可取代的

我因為常年的播音工作,就習慣了時刻保持唇舌力度和字正腔圓的發音,即便是在一些比較輕鬆的場合也會不自覺的如此說話,有的朋友就笑我「太官方」。

甚至連打車的時候,很多司機師傅聽我說話都會問我是不是從事播音主持行業的,或者是不是是不是外地人。

我每次都會跟他們說我是地道的東北人,並且要說幾句方言來證明一下時,而每當方言一出口,就感受到了濃濃的自在和歸屬感,和對方的距離也會瞬間拉近。

每一次出差在外,人生地不熟時感觸更深,當我在陌生的城市、機場的茫茫人海裡偶然聽到一兩句東北話時,都會覺得無比親切,甚至有想要上前搭訕的衝動。

在微博上這次#該教孩子說方言嗎#的PK中,更多人也選擇了「應該」這一選項。因為大家都知道,教孩子說方言,不代表放棄讓孩子學普通話。

@眼神裡的孩子氣:以後我的娃 湖南話河南話普通話英語日語

@Antony765:會啊,一定傳承下去,當然普通話也要好好學

@冰皮麻薯:覺得應該,方言也是代表地方特色,也是一種文化遺產,應該傳承和保護。

@愛吃橘子的胡文靜-jing:會啊,家鄉話挺好聽的啊,而且不覺得在外面碰到家鄉的人一起說方言很暖嘛

@何囧囧_e6:主要跟老一輩的人好溝通 看著長輩跟小輩語言不通而無法交流就覺得很心酸

@十年you你我:要教的,方言也是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中華文化才能如此與眾不同,而且學方言和學普通話也不會衝撞的

是的,方言象徵著我們的家鄉的文化與傳承。

如果說普通話是在外行走必備的通行證,那麼方言就是回到家打開家門的一把鑰匙。

誰會願意把自己家的鑰匙丟掉呢?

作為在這個國家普通話水平絕對堪稱頂級的主持人汪涵,深知說好普通話的重要,可是他也不斷告訴我們,要留住方言。

汪涵說,方言是「你說,我懂,他不明白」的浪漫情話。

作為民間語言保護人,汪涵在一次活動上動情的說:「我在40歲的時候開始思考未來將用什麼樣的身份向這個世界告別,我不希望是以一個節目主持人的身份,我更希望大家能夠以『語言保護者』的身份記住我。」

為此,他曾經向太太特別申請,自己花費500萬來保護方言,發起了方言調查「響應」計劃,對湖南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

「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我覺得很可惜。」

「因為只有當你繼續使用這些語言時,它才會活著,活著總比『活化石』好。」

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

汪涵對於方言的熱愛與認同溢於言表。在節目中,他常常可以說出各種方言來跟嘉賓拉近距離,而聽到他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很多嘉賓真的一下子就放鬆了下來,氣氛很快就融洽起來。

在說普通話的節目當中,方言成了無障礙的、自如的、溫情的交流方式。

前些年,上海也有部分地區開設了專門的「滬語課」,編寫了滬語教材。

在國際化的摩登大都市裡,人們也在想著要讓孩子別忘了家鄉的聲音。

普通話和方言從來不是硬幣的兩面,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擁有的區分語種能力也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強大。

那些從小中文外語一起說的混血孩子也從來沒有把兩門語言搞混。

從小學好普通話,和了解自己的方言,完全是可以同步進行的語言教育。

只要家長能夠注意幫助孩子區分,並且說明二者不同的應用方式與場合,並且進行科學合理的語言教育(比如上小雪老師的語言課,或者每天聽小雪老師講故事都是不錯的選擇哦)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掌握走出去的能力,也找到的回家的路。

你覺得該教孩子說方言嗎?會擔心孩子跟著老人說方言嗎?

相關焦點

  • 夫妻吵架,只因爺爺奶奶教孩子學方言,到底要不要學呢?
    同學前幾天訴苦,說是孩子的爺爺教他小孩說家鄉方言,他妻子聽到了,很不高興,不讓小孩學,他覺得小孩學學挺好的,跟妻子爭執中,兩個人還為此吵了一架。今天看到網上也有個微頭條,上面寫著孩子奶奶幫帶娃,奶奶教孩子說方言,媳婦也不讓教,他覺得學學沒什麼,問大家學方言好還是不學好。
  • 我,30歲寶媽,因孩子學說方言與婆婆大吵一架,寶媽們應該這麼做
    最近,郭女士來向我諮詢婆婆和媳婦在生活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出現無法調和的矛盾該怎麼辦。郭女士有一個四歲的小女兒,平時她與老公工作忙的時候,就由她婆婆帶孩子。可是有一天,郭女士突然發現她女兒張嘴就是一口濃重的方言。郭女士一家好久才弄明白,原來女兒是跟著婆婆學的,郭女士當時就很生氣。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孩子不能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
  • 爺爺奶奶說方言父母說普通話,你的寶寶說哪國語言?
    我家就是這種情況,當時我婆婆來的時候就是一口的方言腔,我根本都聽不懂她在講什麼,所以我當時很發愁,一是愁寶寶學說話的時候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如果是方言的話,別的小朋友會不肯跟寶寶玩吧,二是愁家裡既有方言又有普通話,寶寶學習的時候會不會搞混,從而影響到寶寶學習說話呢?@初學當媽90後:她爺爺每次做了筒子骨,就教女兒說:「這是鬼頭(骨頭)」真是哭笑不得!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孩子不能只會普通話英語
    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
  • 汪涵自掏500萬保護方言:不能讓孩子們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汪涵的語言天賦極高,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他精通上海話、粵語、湖北話、四川話等多種方言。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裡秀過不下20種方言。這種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風格,讓汪涵成為無數人的「老鄉」。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
  • 奶奶教孩子說話識字,孩子滿口方言,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嗎?
    網友表示奶奶教的沒錯,自己小時候就是這麼學的。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總結來說,老人教孩子說話識字會存在這些問題,看看你家是哪一種?老人們長期在一個地區生活,一般不會說普通話,在帶孩子時也不能一下子學會普通話,帶有地方口音是必然。孩子跟著老人時間長了,自然也和老人是一個口音,一張嘴就知道是哪個地方來的。*老人用地方方言,不會標準書面語老人多年的認知、也形成了固定的習慣,對一些事物的叫法已經約定俗成,習慣性地用地方方言教孩子認識事物,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奶奶一樣。
  • 汪涵:方言是「你說,我懂,他不明白」的浪漫情話 | 世界語保大會
    從小汪涵就生活在一個多語言的環境中,隔壁的阿姨總是用四川話訓斥她的孩子;樓上的叔叔招待遠道而來的親戚,會用上海話表達自己的思念;樓下的湖北兩兄弟在爭吵誰的糖果分得多;而時常敲門的是他最好的夥伴,正在用西安話約著出去玩。這種熱鬧的、多語言的環境,不經意間將方言的美留在了他的心裡,他覺得「好奇妙」。
  • 因為用手機跟老公大吵一架,卻被孩子全程看在眼裡
    因為用手機的問題跟老公大吵一架。為了養成孩子到家寫作業的習慣,還有減少他對電子產品的喜好,我思考之後,覺得作為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到家之後放下手機,沒有特殊情況就不再用了,然後把這個想法也跟老公說了,他沒有表態,我就當他默認了。
  • 寶寶學說話該不該跟他說方言
    有媽媽擔心,寶寶已經到了學說話的年齡,平時在家跟他主要是說方言的,有時候也說幾句普通話,不知道這會不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研究發現,如果多種語言混雜,可能會導致寶寶說話晚。專家建議,為了避免讓孩子「開不了口」,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從小就用標準的普通話。1、媽媽疑惑:複雜語言環境對寶寶說話有影響?爺爺奶奶在家裡說方言,爸爸說廣東話,媽媽是說普通話。
  • 孩子說話晚、說方言,愁壞爸媽!能不能說方言,看看專家們怎麼講
    最近,我認識的一個寶媽很苦惱,眼看產假要結束,讓婆婆來帶娃,可婆婆說一口方言。她的婆婆並不是說大地區方言,而是特別偏遠地區的方言,語調很奇怪,平翹舌音不分,前後鼻音不分,還有很多偷懶而省略掉的音等等,聽起來土裡土氣。
  • 內涵段子:給媳婦打電話,她那邊很吵,我問她在哪呢這麼吵,媳婦亮著大嗓門,說:老公,我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我問:「要我說真話,你不會生氣?」老婆:「不會的。」我笑著說:「當然是選年輕一些的。」老婆笑著說:「好吧,女兒歸你了,隨便你帶她去哪裡玩都行,我就可以自己去逛街了。」我臉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3、吃完中飯,公司門口來了一個帥哥,捧著一大束玫瑰在打電話,大伙兒都湊過去圍觀。
  • 要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方言保護中去 汪涵:沒了鄉音何談鄉愁?
    【汪涵保護方言】「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  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  從汪涵擔綱主持第一檔方言類節目《越策越開心》伊始,「那確(quo)實」這句湖南話一夜之間傳遍湖南的大街小巷。《天天向上》,雖然這不是方言類節目,但是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裡秀過不下20種方言。  小時候,汪涵隨著父親在江蘇和湖南之間來來回回。
  • 孩子說普通話 還是方言呢?
    你有沒有發現,周圍和孩子說普通話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尤其在一二三線城市,為什麼呢?二,家長想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環境,就儘量和孩子說普通話。[這樣會有兩種結果]一,當地方言不會說,但聽得懂。還是需要聽得懂當地語言,在生活中還是有很多說方言的人,就像學英語一樣,最少得聽得懂別人罵你的話。二,聽得懂方言,也會說,但習慣用普通話溝通交流。
  • 媽媽:孩子跟老人學了一口方言,上學會不會被嘲笑?答案在這裡
    以至於孩子現在一張嘴說話,就是婆婆那邊的方言。對此,美美很是鬱悶:一邊擔心孩子會因說方言而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一邊又怕孩子入園太晚。其實,在我們身邊美美的這種情況很常見——自己工作忙,老人幫忙帶孩子,孩子和老人學了一口的方言。
  • 婆媳關係不好,真的就是媳婦的原因嗎?或許是你老公的原因!
    婆媳關係不好,真的就是媳婦的原因嗎?或許是你老公的原因!我曾經認識一個人,這個女孩子呢心直口快,非常單純,結婚之後呢,她的性格也沒發生什麼變化,但是這樣的性格在結婚之後真的是非常吃虧的。後來女孩子生了孩子之後兩個人發生了很大的爭執,每天就是因為一些瑣事吵架。這個女孩嫌棄她的婆婆不懂得乾淨,不愛打掃衛生,她的婆婆覺得這個女孩子非常挑剔,天天就會找事情。兩個人的矛盾越吵越大越吵越大,彼此也是越來越不滿,現在兩個人相處的時候,連個笑容都沒有。
  • 嶽父母要求外孫稱呼他們爺爺奶奶,網友評論卻吵翻了天
    這位網友的留言竟然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網友們針對姥姥姥爺能不能被叫成嶽父嶽母而吵了起來,更有人表示嶽父嶽母讓還是叫自己爺爺奶奶,是為了和爺爺奶奶搶孩子。我就奇怪了,很多人覺得爺爺奶奶這樣的稱呼只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北方是姥姥,姥爺)讓孩子叫自己爺爺奶奶,簡直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奶奶老對孩子說媽媽不好,你可以用這幾招制止
    奶奶(即婆婆)的行為,其實是與孩子的媽媽在「搶」孩子,這種行為背後其實反映出了奶奶內心最深層的想法!兒子結婚以後,兒子與奶奶的親密關係被媳婦所取代,奶奶內心難免會有媳婦「搶」走了兒子的感覺,「失去」兒子的奶奶或多或少心中有些難受,於是對媳婦內心產生一些忌恨,這些內心的忌恨有意或無意的在帶hai子裡表現出來!
  • 《安家》宮蓓蓓跟老公扎心吵架:為什麼大多數女人不願跟公婆同住
    工作繁忙,她下班回來卻看到公公還在給上中班的大寶餵飯,為了讓孫子多吃一口飯,公婆不惜讓孩子一邊看ipad一邊吃飯。宮蓓蓓作為母親怎麼能忍?她教育兒子,要求他自己吃飯,吃飯不許看ipad。婆婆卻在一旁說風涼話:我都問過了,這小區的爺爺奶奶哪個不是讓孩子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飯的。
  • 「媽,你心情不好關孩子什麼事?能不能不要老說孩子,遷怒他們」
    程冰就會頂她幾句,這時候老人往往不服輸的連程冰也說起來,於是又是一頓吵。孩子在的時候,他們家經常會傳出吵鬧聲,弄得在這小區那是一個眾人皆知。程冰有時候也覺得不好意思,但是她婆婆則還不自覺,還經常在外面說程冰和孩子的不是。這讓程冰很無語,說自己可以理解,可是說孩子,那可是她的孫子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