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老家,家長們除了擔心孩子吃不慣住不慣之外,還有最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情就是,老人們又要帶著孩子說方言了。
原本帶回去一個說一口標準普通話,乾淨利索穿著時尚的孩子,年後還你一個穿著大花棉襖,說話帶著濃濃口音的小花貓。
我記得我女兒沙沙兩周歲的時候,因為我和先生都正處在工作的上升階段,兩個人每天都很忙,也常常要加班,甚至有的周末都沒時間陪孩子。
所以我們選擇請了一位保姆,我們兩口子不在家的時候就把小沙沙送去毛阿姨家,讓她幫忙照顧。
她特別細心也特別慈祥,對孩子非常好,那段時間真的要感謝她替我們把沙沙照顧的無微不至。
可是有一天,我們接孩子回家之後,發現小沙沙說話的音調突然變了,有一股濃濃的山東味,還說了一些我不解其意的詞彙。
在東北,有很多老人包括我們不少人的父母都是從山東過來的,保姆阿姨也是其中之一,雖然在東北生活多年,可是家鄉的口音早已根植在腦海。或許是因為這些天跟毛奶奶接觸的時間比較長,加上孩子當時正處在語言模仿和形成的階段,所以小沙沙在無意之中解鎖了山東方言的技能。
聽她說著有模有樣的山東話,我和她爸爸真是哭笑不得。
出於作為一位播音主持工作者和語言藝術老師的職業敏感,我覺得這樣對孩子學說普通話很不利。包括如今我在給孩子們上語言課時,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要教會學生區分方言和普通話,糾正一些他們已經習慣的方言味,學著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誦詩歌、講故事、主持。
當時也正是出於這種擔心,害怕一旦小沙沙習慣了這種發音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口音,後期再想糾正讓她改過來就比較難了。
我跟沙沙爸爸交流之後,決定把孩子接回來,後來又換了一位保姆幫我們照顧。估計現在人在北京的小丫頭早已經忘了自己曾經還掌握過這樣一門語言吧。
在我們那個時代除了像我一樣從事語言相關工作的人對孩子說方言可能會比較敏感之外,大多數家長還是覺得沒什麼的。
不過到了今天普通話越來越普及,而老人帶孩子的情況卻越來越多,不少家長們就都開始擔心起孩子跟著爺爺奶奶說方言的問題來。
這不,一位網友因為孩子跟老人說方言好不好的事情跟自己的老公吵了起來,她無奈之下只好向大家提問,到底該不該教孩子學方言。因為這條提問,#該教孩子說方言嗎#的話題一度登上了熱搜。
其實像這樣的事情可真不少,甚至孩子說方言的事都成了婆媳間教育理念分歧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位來自杭州的媽媽就在論壇上吐槽自家的婆婆,說婆婆總教孩子土味普通話,還不聽勸。
這位媽媽舉了一個例子,說婆婆夾著豇豆教孩子說,「這個叫cándòu,來,多吃點,cándòu很好吃的。」在被她反駁之後,婆婆說:「我說的是長豆,長短的長。外面賣菜的都叫長豆,本地人才這麼叫。」
這樣的例子相信在你身邊也一定有吧。
我辦公室的一位同事就曾經跟我們講過孩子從奶奶家回來之後,看見小鳥會開心的喊:「小雀(qiǎo)兒!」以及親眼目睹奶奶叫孩子認字:「三,大山的三。」
甚至還有幾位堪稱「王者」級別的爺爺教孩子說話的視頻在網上被大家廣為流傳。
「雷一哦~六~星期lu的lu~」
「波哎~白~波哎~白,bei天的~bei~」
這個神轉折,差點閃了我的老腰。
孩子內心此刻應該是崩潰的,到底念啥,老師你能整準了嗎?這樣我很難辦啊。
其實語言習慣對於一個人來說真的至關重要,它決定了你在不知不覺時下意識說出話來的第一選擇。而毫無疑問,普通話是每一個現代年輕人的必備技能之一。
從小學好普通話對於孩子來說是讓他更好的跟世界接觸和交流的一個重要砝碼。
語言爆發期的孩子,每天會給你新的驚喜!
今天學會了叫「爸爸媽媽」 明天認識了蔬菜水果 後天就學會說各種動物的名字。
可是當學說話的孩子遇上了方言奶奶、方言爺爺、方言姥姥姥爺,東北的爸爸媽時不時聽到寶寶開口說:「嘎哈呀?」 河南的爸爸媽媽時不時聽到寶寶張口來句:「弄啥捏?」 四川的爸爸媽媽時不時聽到寶寶說:「你在抓子?」
寶爸寶媽內心不禁湧起一股淡淡的憂傷。
那麼是不是就不該讓孩子過多或過早的接觸方言,以免讓他們在語言敏感期和普通話的學習過程產生誤區呢?
曾經年輕時候的我也是這麼認為,所以對於孩子說方言的事情我一直非常在意,小心提防,一聽到她說方言就立刻糾正。
可是現在我覺得,學好普通話和會說方言之間並不是二選一的衝突。
很喜歡一位叫做@尼德丶霍格丶的網友留下的一段評論:「普通話讓你走出來,方言讓你想起你從哪裡來。」
有時方言給你帶來的親切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是無可取代的。
我因為常年的播音工作,就習慣了時刻保持唇舌力度和字正腔圓的發音,即便是在一些比較輕鬆的場合也會不自覺的如此說話,有的朋友就笑我「太官方」。
甚至連打車的時候,很多司機師傅聽我說話都會問我是不是從事播音主持行業的,或者是不是是不是外地人。
我每次都會跟他們說我是地道的東北人,並且要說幾句方言來證明一下時,而每當方言一出口,就感受到了濃濃的自在和歸屬感,和對方的距離也會瞬間拉近。
每一次出差在外,人生地不熟時感觸更深,當我在陌生的城市、機場的茫茫人海裡偶然聽到一兩句東北話時,都會覺得無比親切,甚至有想要上前搭訕的衝動。
在微博上這次#該教孩子說方言嗎#的PK中,更多人也選擇了「應該」這一選項。因為大家都知道,教孩子說方言,不代表放棄讓孩子學普通話。
@眼神裡的孩子氣:以後我的娃 湖南話河南話普通話英語日語
@Antony765:會啊,一定傳承下去,當然普通話也要好好學
@冰皮麻薯:覺得應該,方言也是代表地方特色,也是一種文化遺產,應該傳承和保護。
@愛吃橘子的胡文靜-jing:會啊,家鄉話挺好聽的啊,而且不覺得在外面碰到家鄉的人一起說方言很暖嘛
@何囧囧_e6:主要跟老一輩的人好溝通 看著長輩跟小輩語言不通而無法交流就覺得很心酸
@十年you你我:要教的,方言也是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中華文化才能如此與眾不同,而且學方言和學普通話也不會衝撞的
是的,方言象徵著我們的家鄉的文化與傳承。
如果說普通話是在外行走必備的通行證,那麼方言就是回到家打開家門的一把鑰匙。
誰會願意把自己家的鑰匙丟掉呢?
作為在這個國家普通話水平絕對堪稱頂級的主持人汪涵,深知說好普通話的重要,可是他也不斷告訴我們,要留住方言。
汪涵說,方言是「你說,我懂,他不明白」的浪漫情話。
作為民間語言保護人,汪涵在一次活動上動情的說:「我在40歲的時候開始思考未來將用什麼樣的身份向這個世界告別,我不希望是以一個節目主持人的身份,我更希望大家能夠以『語言保護者』的身份記住我。」
為此,他曾經向太太特別申請,自己花費500萬來保護方言,發起了方言調查「響應」計劃,對湖南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
「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我覺得很可惜。」
「因為只有當你繼續使用這些語言時,它才會活著,活著總比『活化石』好。」
「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
汪涵對於方言的熱愛與認同溢於言表。在節目中,他常常可以說出各種方言來跟嘉賓拉近距離,而聽到他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很多嘉賓真的一下子就放鬆了下來,氣氛很快就融洽起來。
在說普通話的節目當中,方言成了無障礙的、自如的、溫情的交流方式。
前些年,上海也有部分地區開設了專門的「滬語課」,編寫了滬語教材。
在國際化的摩登大都市裡,人們也在想著要讓孩子別忘了家鄉的聲音。
普通話和方言從來不是硬幣的兩面,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擁有的區分語種能力也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強大。
那些從小中文外語一起說的混血孩子也從來沒有把兩門語言搞混。
從小學好普通話,和了解自己的方言,完全是可以同步進行的語言教育。
只要家長能夠注意幫助孩子區分,並且說明二者不同的應用方式與場合,並且進行科學合理的語言教育(比如上小雪老師的語言課,或者每天聽小雪老師講故事都是不錯的選擇哦)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掌握走出去的能力,也找到的回家的路。
你覺得該教孩子說方言嗎?會擔心孩子跟著老人說方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