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教孩子說話識字,孩子滿口方言,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嗎?

2020-09-21 凝媽悟語

文|凝媽

現在70%左右的家庭都是爺爺奶奶帶孩子,老人們也有一定的學識,或者接受了新的育兒理念。了解教育孩子很重要,不僅承擔起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重任,還想多教孩子一些文化知識。但是,問題來了,老人在教育孩子說話識字方面,還有些讓人啼笑皆非。

看到一個視頻,爸爸在一張紙上畫上蟒蛇、麻雀、螳螂、瓢蟲、毛毛蟲,教孩子看圖識字,結果寶寶說奶奶不是這麼教的,而應該分別是大長蟲、家巧、刀浪、花大姐、楊喇子。爸爸哭笑不得,趴在桌子上。

網友表示奶奶教的沒錯,自己小時候就是這麼學的。

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總結來說,老人教孩子說話識字會存在這些問題,看看你家是哪一種?

老人教孩子認字普遍存在的問題

*老人有地方口音,不會普通話

在我們國家,地域口音差距很大,即使在一個地區,不同的縣市、鄉鎮也有不同的口音。老人們長期在一個地區生活,一般不會說普通話,在帶孩子時也不能一下子學會普通話,帶有地方口音是必然。孩子跟著老人時間長了,自然也和老人是一個口音,一張嘴就知道是哪個地方來的。

*老人用地方方言,不會標準書面語

老人多年的認知、也形成了固定的習慣,對一些事物的叫法已經約定俗成,習慣性地用地方方言教孩子認識事物,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奶奶一樣。

這張圖上的奶奶是東北人,教孫子認識捲心菜時,就說是「疙瘩白」。

四川奶奶教孫子認識拖鞋,說:「拖板孩兒

孩子們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以後,到外地說出這些名字,沒人明白是什麼意思。

*老人識字量有限,複雜字讀錯

有很大一部分老人,小時候沒有上過學,識字量有限,但是又很想教孩子識字。遇到不認識的字,也很大膽地教孩子,生怕影響孩子的好奇心。

二寶2歲10個月,現在正處於識字敏感期,在路上走著看到牌子上有字,也會追問上面寫的什麼。一次看到牌子上寫著「小橋陡窄,注意安全」,奶奶就說「小橋走乍,注意安全!」二寶每次看到這塊牌子就這麼念,媽媽告訴他正確讀音,他還不高興。

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識字會有影響嗎

其實,家長們很欣喜爺爺奶奶能教孩子一些知識,但同時又擔心老人有口音、說方言、說錯字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真的有這麼嚴重嗎?為此,查閱了一些資料,看看結果如何。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不用擔心孩子會被兩種語言擾亂,特別是經常聽到的兩種語言,孩子可以同時學會它們。


劍橋大學研究發現,說兩種以上語言的人,記憶能力、注意力以及認知靈活性比起說單語言的人,記憶能力、注意力以及認知靈活性都有優勢。


挪威有研究發現,說雙語言的兒童在閱讀、數學以及英語的能力測試中成績更好。

從這些資料來看,學方言沒有什麼不好,反倒是讓孩子賺到了。

現在的主持人,字正腔圓、普通話標準,但是說方言也有模有樣,也是小時候薰陶的結果。康輝說河北話、撒貝寧說武漢話、朱廣權說東北話、尼格買提說維語、董卿說上海話,倒是平添了一份趣味,誰能說小時候說方言影響語言能力發展呢!

普通話可以通過後天訓練變得標準,孩子會逐漸形成兩套語法和發音系統,對孩子來說是有利的。有些家長發現多語言家庭中,孩子說話晚,那是因為孩子要建構兩種系統,需要一段時間。

當孩子學會兩種語言後,會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自如切換。我上大學的時候才開始學普通話,有兩周時間忽然不會說方言,適應了就能自如切換了。

多語言家庭中,會對孩子語言能力造成影響的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頻繁更換照看人,孩子還沒等熟悉一種語言,又換人了,孩子適應困難。

另一個是爸爸媽媽發現孩子說的不對,立即糾正,把孩子搞懵,不知道該怎麼說話。我也曾經立即糾正過孩子,孩子直接拒絕說話,遇到那個字就會跳過去。

所以要儘量讓孩子有穩定的看護人,不要著急糾正,再找合適的機會跟孩子解釋,將影響降到最低。

父母應該怎樣減少老人教孩子說話識字的影響

《整體養育》中說,祖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一些父母想像中那麼可怕。父母的作用,就是為孩子提供條件和幫助。

只要父母多付出一些時間,和孩子親密相處,讓孩子更信賴父母,就會對孩子產生更多的影響。

&多和孩子說話

《從出生到3歲》中提到,從寶寶剛出生就開始和他「說話」,絕對是個好主意。寶寶6個月左右就開始懂得詞語的意思,早養成說話的習慣,對於語言教育來說是最好的。

父母要多和孩子說話,談論孩子關注的事情,在陪孩子玩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在給孩子換衣服的時候、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利用一切機會,用自己的語言影響孩子。讓孩子潛移默化中更多向父母的說話方式學習,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老人對孩子的影響。

&多給孩子聽正確的聲音

很多父母都是上班族,白天一般不能陪孩子,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音箱,讓孩子聽唐詩、聽兒歌、聽故事、聽國學經典、聽英語,用標準的發音影響孩子。孩子聽力能力強,學習速度快,也很容易受到正確語音的影響,還能學會更豐富的知識。

有家長擔心聽音頻,孩子吸收少,事實不是這樣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做過一項研究,證明通過有聲讀物、音頻文件來吸收信息,無論是聽還是讀同樣的材料,他們處理語義信息的方式都是相似的。

&多給孩子讀書

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提到:孩子要學會閱讀,理解印在紙上的字詞句子或者篇章的意思,越早開始閱讀培養,越能訓練兒童的書面語言能力。

如果父母感覺和孩子聊的話題不夠多,最好的方式是閱讀。準備一些繪本,每天給孩子讀繪本、討論繪本,養成習慣之後,孩子愛上閱讀,會從書中學到大量的書面語言,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結語

老人帶孩子不可避免,對孩子的語言影響也不會少,但是這並不是壞事,讓孩子多掌握一種語言,還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各種能力。如果想儘量減少老人對孩子的影響,那就要多陪伴孩子,多用自己的方式影響孩子。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老人帶娃滿口方言,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嗎?看看權威機構研究結果
    網友表示奶奶教的沒錯,自己小時候就是這麼學的。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總結來說,老人教孩子說話識字會存在這些問題,看看你家是哪一種?*老人識字量有限,複雜字讀錯有很大一部分老人,小時候沒有上過學,識字量有限,但是又很想教孩子識字。遇到不認識的字,也很大膽地教孩子,生怕影響孩子的好奇心。二寶2歲10個月,現在正處於識字敏感期,在路上走著看到牌子上有字,也會追問上面寫的什麼。
  • 老人帶孩子滿口方言,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嗎,聽育兒專家研究結論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出一個奶奶教育孫子看圖識字的視頻,奶奶分別將麻雀、拖鞋、傍晚教成了家巴子、拖孩、黑將來,讓一旁觀看的媽媽很是無語。相信這樣的場景也是很多家裡經常遇到的,在處於語言發展時期的孩子,語言學習最好的途徑就是來源於模仿,但是家裡的老人早已經習慣了方言的固定用法,很多老人對於有些東西甚至根本不知道用書面語該如何表達,所以在教孩子時
  • 老人帶娃滿口方言,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他們甚至還會擔心「學習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口音」「同時處於方言和普通話兩種語言環境中,會不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等等。學習方言究竟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隨著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方言是否還有傳承的意義呢?
  • 家裡方言多,影響寶寶說話?多語言環境怎麼養孩子,你知道嗎?
    普通話普及之後,很多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普通話說的更好,要求周圍其他人都用普通話和自己的孩子交流。一旦爺爺奶奶出現方言,他們就會異常的生氣,甚至不太願意讓自家孩子和老人交流,害怕孩子之後說一些土方言。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孩子和老人呆久之後,他們在說普通話之時會存在一定的困擾。可是實際危害真的像我們所想的這樣大嗎?多種語言存在,真的會對孩子的言語造成一定的傷害嗎?
  • 老人帶娃說方言,孩子語言能力會受影響嗎?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父母說普通話,爺爺奶奶又說方言,會不會把孩子搞蒙了?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這是很多家長都會擔心的問題。多語言環境會影響孩子的說話能力嗎?之前有觀點認為,多語言的環境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增加學習語言的困難,影響孩子學習說話,但近年來的多項研究發現,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多語言的環境非但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相反,雙語言(多語言)一起學習,還會起到一定的相互促進作用。
  • 老人帶孩子說方言,會影響孩子的說話能力嗎?
    孩子媽:不是juo,是腳!媽,你要教孩子普通話!孩子媽看老人沮喪也有些內疚,可是也覺得委屈:為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自己也沒有做錯啊!或者你也曾經為了家中的方言和普通話並存而苦惱,不知道怎樣才好?而所謂「不同的語言」,最好是彼此之間差異越大越好,可以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比如廣東話和普通話,江西話和福建話),可以是兩種相關的語言(比如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比如英語和中文)。
  • 家裡方言多,影響寶寶說話?多語言環境教育孩子,這3點很重要
    現在是一個國際化的世界,很多父母都非常的貪心,他們不僅希望孩子能夠學好普通話,學好中文,更多的父母研究其想培養孩子多門語言,從小就學會英語,甚至是更難的語種,覺得如果從小培養孩子以後再接觸到這些語言就不會那麼吃力了,而且這些語言還能夠真正的應用,而不是像之後學校教的英語那樣,只是啞巴英語只會寫不會說。
  • 因奶奶教孩子土味方言,媳婦跟老公吵起來了,汪涵卻這樣說
    不過到了今天普通話越來越普及,而老人帶孩子的情況卻越來越多,不少家長們就都開始擔心起孩子跟著爺爺奶奶說方言的問題來。這不,一位網友因為孩子跟老人說方言好不好的事情跟自己的老公吵了起來,她無奈之下只好向大家提問,到底該不該教孩子學方言。因為這條提問,#該教孩子說方言嗎#的話題一度登上了熱搜。
  • 孩子說話晚、說方言,愁壞爸媽!能不能說方言,看看專家們怎麼講
    寶媽說並不是不喜歡方言,而是自己要教孩子普通話,還想等孩子再大些教英語單詞。那麼寶寶和奶奶在一起,這樣又是方言,又是普通話的,孩子會不會說話晚?會影響寶寶的說話能力嗎?帕特裡夏庫爾研究發現:當嬰兒聽到不同方言時,就會在大腦組織神經細胞,加以識別並儲存。
  • 孩子什麼時候進入語言發育期?一家人3種語言會不會影響孩子學說話
    很多家長留言詢問: 「老人帶娃用方言,會影響寶寶說話表達嗎?」 「我們一家三種語言,會不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育」 「孩子語言發育階段,該用普通話還是方言?」 ... ...
  • 孩子說話晚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於是,父母們就難免會擔心,如果自家的孩子說話晚,是意味著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嗎?每個孩子說話時間早晚不同,說話晚並不一定就是語言發育遲緩,而語言發育遲緩是表現在孩子說話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理解能力上都有明顯落後於同齡人的跡象。孩子不僅僅是不懂得用說話來表達自己,並且對於周圍的事物以及他人說話的內容也會出現理解不清的症狀。
  • 老人說方言,孩子說話晚?原來真相是這樣!
    因此,孩子學說話,最主要的模仿對象,就是操著各種方言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許多家長擔心:方言對孩子學說話有不良影響。果真如此?心理學家告訴您真相。兒子末末說話比較晚,能說的幾個詞兒還帶著濃烈的湖南味。一位朋友善意提醒我:末末的姥姥姥爺帶孩子時間長,讓他們跟末末講普通話,孩子學說話會快一點,將來適應幼兒園也容易些。
  • 奶奶帶娃說方言,孩子時常蹦出一句「幹啥呢」,三分可愛七分憂心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在孩子語言發育的啟蒙時期,周圍人說話的方式,會給寶寶的語言形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老一輩只會說方言,帶出的娃也個個精通方言,看起來放非常可愛有趣。從小說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以後學語呢?看到隨口說方言的孩子,寶媽只覺得三分可愛,剩下的七分,更多的是焦慮。
  • 全家幾種方言,如何讓孩子順利說話
    奶奶幫著帶貝貝,和爸爸是說廣東話。媽媽和爸爸和貝貝之間是說普通話,每周一回到外婆家,外婆家說的都是上海話。媽媽很得意,經常說:貝貝什麼方言都會講一點,聰明著呢!可等到孩子兩歲多,才發覺貝貝並不是個很善言的孩子。而且由於表達上的障礙,使得貝貝性格上有些執拗和急躁。
  • 夫妻吵架,只因爺爺奶奶教孩子學方言,到底要不要學呢?
    同學前幾天訴苦,說是孩子的爺爺教他小孩說家鄉方言,他妻子聽到了,很不高興,不讓小孩學,他覺得小孩學學挺好的,跟妻子爭執中,兩個人還為此吵了一架。今天看到網上也有個微頭條,上面寫著孩子奶奶幫帶娃,奶奶教孩子說方言,媳婦也不讓教,他覺得學學沒什麼,問大家學方言好還是不學好。
  • 孩子說話早晚竟然能決定孩子智商?你家孩子幾歲會說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見關於孩子說話的這兩句俗語,一句是「貴人語遲」,一句是「孩子會說話越早越聰明」,不管自家孩子是哪種情況,其他人都能找到吉祥話,讓做父母的聽著很是受用。可是,私下無人的時候,我們也會疑惑,孩子說話早晚,真是和智商有著很大關係嗎?
  • 抓住孩子學說話關鍵期,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開啟孩子社交之門
    語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本能。語言表達能力,是構建孩子和父母以及外界溝通能力的重要基礎。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智力發展水平高,理解能力強,社會性發展好。需要遵循的總原則是:在生活中教孩子說話,讓孩子在生活中學說話。孩子的爸爸媽媽,包括孩子的其他撫養人,比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要充分利用孩子周圍生活的場景,多跟孩子說話,為孩子提供說話的素材和機會,引導孩子把自己的需求用語言說出來。
  • 4歲語言能力相當於1歲!想要孩子說話,別錯過語言發育黃金期
    之前龍龍媽媽帶兒子看過當地的醫生,醫生說孩子大腦沒問題,讓回家自己教,但效果不大好...這個媽媽也太心大了!除此之外,這些原因也容易讓寶寶惜字如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有各自的方言,家裡同時混雜著多種方言和普通話
  • 3歲孩子還不會說話,找到原因做好調整,輕鬆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兒童基本的語言形成在三歲左右,有的孩子開口說話早,基本到了兩歲半以後就能使用流利的語言進行正常的交流;有的孩子開口說話晚,即使快到三歲或者已經滿三歲了,還不太會說話,也屬於正常情況。當然這些範圍裡也要排除一些本身就有語言障礙,大腦發育遲緩的孩子。
  • 3歲孩子還不會說話,找到原因做好調整,輕鬆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大部分孩子在1歲左右會開口說話,從簡單的一個字,兩個字的詞語,三五個字的短句子開始,孩子開口說是通過模仿家長的口語來進行學習的,通過模仿練習,來感覺語言的音韻,並不斷重複使用語言,在使用中把語言內化,這是孩子學習說話的方式。所以如果在孩子的語言建設期,家長口頭語言不規範,不準確,不文明,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