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娃說方言會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或者兩個孩子,迫於生活的壓力,很多父母都會選擇找老人幫忙帶娃。老人帶娃和父母帶娃肯定會有許多地方需要進行磨合。
除了育兒觀念的差距之外,還有一點也讓年輕的父母們非常擔心,那就是溝通。
很多老人因為年紀的緣故,普通話說的並不好,甚至在不少地區老人根本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說方言,帶娃的時候自然也只能說方言。
方言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可能並不算什麼問題,雖然出門在外大都說普通話,和老人溝通說方言也沒什麼問題,但對於孩子來說,這確實有些麻煩。
父母說普通話,爺爺奶奶又說方言,會不會把孩子搞蒙了?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這是很多家長都會擔心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非常關心。
之前有觀點認為,多語言的環境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增加學習語言的困難,影響孩子學習說話,但近年來的多項研究發現,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多語言的環境非但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相反,雙語言(多語言)一起學習,還會起到一定的相互促進作用。
有研究證明,在雙語言(多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相比單語言環境的孩子在社交理解能力、認知能力、語言交流方面會有更多的優勢。
其實孩子天生就具備分辨不同語言的能力,在學習多種語言的同時,能夠很好的理解不同語言之間存在的差異。
說了雙語環境的問題,很多家長肯定會疑惑。「方言和普通話放在一起算是雙語嗎?」
很多人覺得應該不算,畢竟都是一種語言,不像漢語和英語一樣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但實際上還真不是這麼簡單的。想了解方言和普通話算不算雙語,首先應該明白雙語的定義。
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相互理解性(mutual intelligibility)」,指的是說某種語言的人對於另一種語言的理解程度。
而「相互理解性」的高低才是判斷兩種語言是否為雙語環境的主要標準。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方言和普通話,雖然東北話和普通話確實有著明顯的區別,但90%以上的內容是互通的,說普通話還是說東北話並不影響正常的交流溝通。這就是「相互理解性」高的情況。
另一些地區就不一樣了,印象最深的是我大學時候,三個來自河南不同地區的同學,平時說普通話的時候溝通絲毫沒有問題。但當他們三個都說自己家鄉地區的方言時,別說我們聽不懂,他們三個人之間溝通都很難。
換句話說,如果某一個說普通話的人搬去當地生活,和當地只說方言的居民溝通,基本上會很難。這就是「相互理解性」不佳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方言和普通話就算是雙語環境了。
簡單來講,方言和普通話算不算兩種語言環境,完全取決於它們之間的「相互理解性」程度。
答案是可以。
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說「兩種方言」、「一方言和一種標準語言」或者「多種語言」的人,他們的認知發育特點和我們認為的說傳統意義上雙語的人是類似的。
即「說方言和標準語」的孩子和「說傳統意義上雙語」的孩子其語言發育認知能力是相似的。
相比之下,這兩種孩子都比「說單語言」的孩子有更優的記憶能力、注意力和社交理解能力。
所以說,即便沒有「傳統的雙語環境」,但是方言和標準話一起說依然對語言發育和大腦發育十分有益。
其實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將情況分為以下幾種:
1)老人說難懂的方言,孩子父母說普通話
這種環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雙語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孩子的語言能力會被進一步開發,記憶力、社交理解能力都比單語言環境的孩子更有優勢。
2)老人說方言比較好懂,和普通話差異不大
這種環境裡的孩子和單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區別不大,但是也沒有語言發育受影響的顧慮。
3)老人和家長都說難懂的方言
這和種情況下孩子語言能力也不會受什麼影響,最多算是單語言環境,但隨著孩子長大,他總會接觸到標準語,這時候在學習標準語反而有優勢。
錦鯉媽咪有話說
所以由此可見,孩子被有口音的老人帶並不會影響語言的學習和發育能力,相反還會有很大程度的幫助,唯一需要擔心的可能只是孩子的口音問題,但這些都不算問題,後天都能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