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前幾天訴苦,說是孩子的爺爺教他小孩說家鄉方言,他妻子聽到了,很不高興,不讓小孩學,他覺得小孩學學挺好的,跟妻子爭執中,兩個人還為此吵了一架。
今天看到網上也有個微頭條,上面寫著孩子奶奶幫帶娃,奶奶教孩子說方言,媳婦也不讓教,他覺得學學沒什麼,問大家學方言好還是不學好。
這種情況現在似乎很普遍,全民普通話時代,很多媽媽只讓學齡前孩子學習普通話和英語,對於家鄉方言比較拒絕。
我有個表弟,她妻子也是只教普通話,家鄉話孩子到現在都不會說,每次回家相遇,一大家親戚朋友,只有她家那兩個孩子不會說方言。感覺相對比較生分些,沒有說方言的孩子親切。
在我看來,學習方言利大於弊,語言畢竟是用來溝通的,多會一門語言就多門溝通能力,用得到的時候好處很多,就像讀書一樣用到時才會覺得讀得少,方言還是有必要學習的。
小孩3-7歲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時間,此時學得特別快,基本不怎麼教,聽著跟著說就會了。此時接觸的語言越多,大腦記住的就越多,而且基本上是終生不忘。多學幾門語言,對他們的大腦開發就越多。
我侄女,從3歲開始,經常聽家裡說方言,普通話,我們那有兩種方言,結果四歲三種語言說得都特別流利。這個時候的小孩,學語言真的是快得讓人無法想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外突然聽到有人在旁邊說著久違的家鄉話,感覺特別親切?我有時候聽到,會特別感動,尤其是在想家的時候,有時候忍不住就會跟說話的人用家鄉話聊上幾句。
孩子會說方言,回家鄉的時候,同樣的,除了更容易跟家鄉的人溝通,同樣也會有一種親切感和歸屬感,這種感覺讓大家彼此不那麼陌生,更有利於維繫這份親情。
等到孩子長大,方言還能像英語一樣,有助於自己的工作。特別是跟業務相關的工作,如果你的客戶剛好是會那種方言的人,那你就完全可以靠這方言與他交流,效果肯定比用普通話好很多。
我國是個大國,各地區的方言都不相同,方言種類特別多。每種方言都在各個地方靠人們日常交流溝通流傳著。各種方言是一種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若是後人們不去學習,不去說,那這種語言就會消失,這種無形的文化也就會消失。所以,學習方言,也是在傳承一種語言文化。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詩裡面,方言多麼美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生活畫卷。
學習方言真的不丟人,不學才是一種損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