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方言保護中去 汪涵:沒了鄉音何談鄉愁?

2020-12-12 遼寧頻道

  要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方言保護中去

  汪涵:沒了鄉音,何談鄉愁?

  【汪涵保護方言】「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

  「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忘記你從哪裡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

  在汪涵四十歲生日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將來與這個世界告別時的身份到底是什麼,不是明星,也不是節目主持人,他更希望等那一天到來時,人們記住他的是,一個語言保護者。

  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

  從汪涵擔綱主持第一檔方言類節目《越策越開心》伊始,「那確(quo)實」這句湖南話一夜之間傳遍湖南的大街小巷。《天天向上》,雖然這不是方言類節目,但是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裡秀過不下20種方言。

  小時候,汪涵隨著父親在江蘇和湖南之間來來回回。他樓上住的是四川的阿姨,樓下住的是湖北的婆婆,住在對門的人則來自蘇州和上海——從小就生活在多方言的語言環境裡。每天到了下午五六點鐘的時候,有用四川話喊自己孩子回家吃飯的,還有用湖北話和上海話拉家常的,好不熱鬧,這種多語言的生活語境一直都駐在他的腦子裡,「聽大人講話,像聽音樂一樣,像聽唱歌一樣,就覺得很美。」

  「長大了以後,學的普通話裡面,這些方言裡表達情感的優美的詞語都沒有了,就被規範掉了,普通話只有四個音,但是我們講方言的時候,真的就像唱歌一樣,很流暢,很舒服。」這種對於方言的特殊感情,不經意間在汪涵小時候的內心深處埋下了種子。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只會揚著頭說普通話,卻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這種事情越來越多的時候,汪涵心裡就有一種緊張,「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長沙人不會說長沙話,憑什麼證明你是長沙人?」

  在走紅的同時,汪涵也愛反思,「雖然我的節目會給別人帶去歡聲笑語,但是笑過之後,我到底留給別人什麼?我『生產』的東西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一個工人生產一個碗,他可以拿它來裝水裝飯,這是實實在在的有用。我們在現場讓大家哈哈一笑或者傻樂一下,高級嗎?」

  「方言就是,我說,你懂,他不明白;也可能是,我說,你不懂,他也不懂。但是沒關係,至少我說得很親切,這就夠了。我們接下來要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乃至金錢去尋找這種『親切』。」

  四十歲生日那天,汪涵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我要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方言保護中去,這是屬於我40歲之後的『詩篇』。」

  傅雷在兒子傅聰寫的信裡面被問:「我們做文化做音樂,最終該往何處去?」傅雷回答:「往深處去。」汪涵對傅雷的這句話感同身受:「做中國的傳統文化,到底該往何處去?還不是往深處去。往深處去就是往泥土裡走,當你真正意義上兩隻腳踏進泥土裡的時候,你和泥土碰撞迴響出來的聲音,有大地的傾訴,也一定會有方言。」

  兩年前,他出資465萬,在湖南發起一項方言調查「響應」計劃,「響應」其實就是對應「鄉音」這兩個字。他們計劃用5年到10年的時間,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資料庫整理後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博物館永久的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

  他們最終在全國找到十幾位湘籍語言學家,帶領他們的研究生,搭建了十一個組,在57個方言點,利用寒暑假,回到湖南,做田野調查。

  「響應」計劃已經做到第三個年頭,今年湖南省博物館要做「湖南人」大型展覽,他們目前的收錄成果,已經撐得起方言展覽這一板塊的所有「語料」。文/張書旗

相關焦點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孩子不能只會普通話英語
    原標題:汪涵自費近500萬保護方言:鄉音每2周消失一種,孩子們只會普通話和英文很可惜!汪涵的語言天賦極高,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他精通上海話、粵語、湖北話、四川話等多種方言。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裡秀過不下20種方言。這種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風格,讓汪涵成為無數人的「老鄉」。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孩子不能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我們接下來要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乃至金錢要去尋找這種『親切』。」汪涵在很多場合都說過上面這句話,他覺得是時候為方言做點什麼了。四十歲生日那天,汪涵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我要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方言保護中去,這是屬於我40歲之後的『詩篇』。」他把保護方言稱為「四十不惑」。
  • 汪涵自掏500萬保護方言:不能讓孩子們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唯一能夠區別你是哪裡人的,是你能講那兒的方言,只有你能講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你才能拍著胸脯說我是那兒的人。」在汪涵看來,方言是一種很美妙的詞語,但是大量的方言正在從身邊消失。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
  • 保護傳承桐鄉方言,留住鄉音裡的鄉愁
    當下青年一代特別是中小學生,好多已經不會說桐鄉方言了,即使會說,其韻味亦與老一輩所說的迥然不同。2015年,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啟動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通過選點定點,開展對各地方言的調查、採錄、保存和研究等工作。這意味著方言保護已被納入國家文化戰略。「地方傳統文化在人們身上的印記之鮮活,莫過於他們鄉音未改的方言俗語。」
  • 汪涵、馬可再集結玩轉六省方言 《多彩中國話》長沙開錄
    紅網長沙4月5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朱青)從湖南本土方言轉戰全國方言,由湖南經視《越策越開心》原創特別節目《方言聽寫大會》轉變的《多彩中國話》日前在長沙進行錄製,除開節目內容增加至面對湖南、湖北、安徽等六省方言,汪涵、馬可組合的再次集結成為節目亮點。
  • 汪涵:方言是「你說,我懂,他不明白」的浪漫情話 | 世界語保大會
    9月19日,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長沙開幕。中國著名媒體人、民間語保人汪涵在現場向他最熱愛的語保事業「真情告白」。在汪涵看來,方言的美好是在用的過程中產生,而他要做的,就是保護住年輕人願意說方言的那些興趣,找到他們的興趣點,對他們精準進行語保的傳輸,「因為只有當你繼續使用這些語言時,它才會活著,活著總比『活化石』好。」
  • 訊飛輸入法啟動「方言保護計劃」 留住你的鄉音
    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與身邊朋友不由自主說起普通話,而只有和家人最親密的人在一起時才說方言。這樣下去,懂方言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對方言的傳承和保護應該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 方言聽寫大會總決賽 汪涵馬可一年半後再聚首
    今晚《越策越開心》特別企劃《方言聽寫大會》第二季播出總決賽,汪涵、馬可這對黃金搭檔也在時隔一年半後再聚首。 據悉,復播後的《越策越開心》原本應由汪涵、馬可共同主持,但前期馬可身在國外,後期汪涵又要錄製《偶像來了》,因此兩人直到最後一期總決賽時才有機會同臺。
  • 家長糾結:兒童該不該接觸方言?
    事實上,一部國產動畫電影為何要發行方言版?這也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日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熊出沒·原始時代》出品方之一,宣發方樂創文娛高級副總裁黃紫燕,她表示,希望通過嘗試,讓國產動畫通過「鄉音」來服務中國觀眾,從而體現方言的魅力,推動方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相關語言專家也表示,說方言是屬於孩子的一筆財富,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傳承。
  • 痴迷鄉音收集方言詞彙6800條《桐鄉方言》第三版將刊印出版
    平湖通過保護鈸子書曲藝,用說唱的方式傳承平湖方言;海寧尋找地道「發音人」,用「方言詞典」留住海寧方言;在桐鄉,有一位名叫鍾瀛洲的老人,傾注多年心血,完成了一本專門記錄桐鄉當地方言的書籍,這也是桐鄉第一部方言俗語輯錄。
  • 作為主持人的汪涵主持風格親切,有很高的語言天賦和好人緣
    汪涵,是小編很欣賞的一位主持人。他1974年出生於蘇州,後來隨父母去湖南生活,父親是蘇州人,母親是湖南常德人。是湖南衛視的主持人,跟何炅一樣屬於湖南衛視的扛把子。臺上的汪涵相當睿智、幽默,主持功力很強,他的節目也很有深度,能讓人在輕鬆幽默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開闊眼界。
  • 兩個美國人建立中國方言地圖網站「鄉音苑」
    柯禕藍方言中保留了古董級的詞彙鄉音苑的第一段錄音是一位北京退休大夫回憶了上世紀60年代,她被下放到甘肅農村的經歷在鄉音苑有一些這樣類似口述史的個人經歷,更多的是用很純正很地道的方言講的小故事。一位72歲的崇明老太講述了「烏女婿(傻女婿)」的故事。有心的網友發現了其中有「息息憦慒(音同澇曹)」一詞,「這個古董級的吳語詞彙竟然還活在方言口語裡!」這名網友還專門去查了《明清吳語詞典》,發現它意為「懊惱憂愁」,換到現代口語就是「苦悶死了」,他感嘆:「像挖出了一件文物,真古老啊!」
  • 《老虎拔牙》松江方言版,你聽過沒~丨童聲鄉音小星星
    《老虎拔牙》松江方言版,你聽過沒~丨童聲鄉音小星星 2020-12-13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言:玩得火熱 傳承卻寂寞
    語言學家口中「方言正在消失」的表述使人震驚,也把方言的傳承與保護拉入了大眾的視野。但是,在專業人士對方言衰落充滿憂慮的同時,網絡上和社交平臺上分明興起了一波波「玩轉」方言的熱潮。在這一冷一熱、一沉一浮之間,方言究竟以何種形式存在著?當我們說保護方言的時候,我們要保護的到底又是什麼?
  • 武漢投278萬留鄉音 好多老武漢「兵敗」方言測試
    方言說得溜?敢不敢考個試,不見得拿滿分哦!前天,一條《沒想到啊!汪涵花500萬做的事,武漢人已經行動起來了》的消息,吸引了過萬網友轉發評論,該消息裡有一個武漢話測試,可是好多老武漢都丟了分,一個深深的疑問迴蕩在他們腦海裡,麼樣才叫正宗武漢話?  他們錄製的方言會流傳千古  「爺爺,我幫您報名吧!」
  • 美國小夥建中國鄉音網站 繪製漢語方言地圖(圖)
    但要知道,這對一個來自美國、講英語的人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體驗。」說起在中國的方言「奇遇」,這位老外,眉毛微微向上揚起,似乎還沉浸在一種難以掩飾的興奮中。  在司圓直的母語世界裡,人們討論更多的不是方言,而是口音。他曾向人們展示一幅美國英語的「口音地圖」——看上去像是幾塊不同顏色的積木搭起來的拼圖。
  • 方言+普通話「雙語環境」就在身邊,你卻忽略
    文|福林媽咪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五季的時候,實習爸爸鄧論和小山竹這對「父女」組合,小山竹的東北話讓人印象深刻,極富感染力,連鄧論都被帶「跑偏」了。方言更是拉近了他們「父女」倆的關係。我的大學同學,陝西榆林人,他們說話分不清前鼻音和後鼻音,大一第一次上英語課時,老師讓她讀段對話,我……沒忍住,不厚道的笑出了聲,很多同學都笑了,下課後,她問我她的英語口語問題很大嗎?我耿直的說有點大,她說她們老師就是那樣讀的。回歸到寶寶身上,同樣的道理。
  • 平江方言,融入我生命的鄉音
    最近,我讀到一段很精闢的話:「鄉音是什麼?是一種密碼,一種印記。出生後接受的第一種語音,一輩子也不會丟棄。要不然,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什麼不用人人都能聽懂的普通話,而要讓全世界都洗耳恭聽他的韶山鄉音呢?」儘管我的祖籍是江西省高安市,但我去卻生在平江,長在平江,私下思忖自己的鄉音是什麼時,我會毫不遲疑地哇(說)那是我們的平江方言。
  • 贛州方言要火!被列入國家保護工程?這裡有一份石城方言考試題,你能得幾分?
    鄉音難改  方言是一種地方文化
  • 八成家長覺得孩子需要學方言 相關部門一直在推動方言的保護和傳承
    其中,有120位家長表示「需要,幼兒學語言時就開始學」;有50位家長表示「需要,學好普通話再學方言」;只有10位家長表示「不需要,學好普通話就可以通天下了」;還有30位家長表示「無所謂,看小孩自己有沒有要求學」。自從報導刊發後,不少網友表示方言需要好好保護和傳承。微友「victor!」:麗水方言一定要好好保護和傳承!我們家裡和娃交流是一半普通話一半麗水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