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地堂,仔你乖乖瞓(音同訓)落床(睡覺)。」有人用粵語念兒時的童謠;「我俚奶奶其實是個地主人家個小姐,等伊長大之後呢,就到上海去工作。」有人用吳語講述著長輩的經歷;「漢武皇帝想做仙,石崇豪富苦無銀。西施對鏡嫌貌醜,彭祖點香祝壽長。人心不足何時足,山變黃金海變田。」有長者用福建屏南話吟誦著《不足歌》……
這些語音都被記錄在一個叫做「鄉音苑」的網站上。它的主頁是一張中國地圖,上面標滿了彩色的小圖標,五顏六色。藍色代表閩語、紫色代表吳語、黃色代表晉語、紅色代表客語……觀察者網編輯點進該網站後發現,可以試聽網友上傳的各地方言音頻,網頁中還附有普通話、英語的對照字幕。據悉,去年5月上線以來,各地網友們已經上傳了400多段方言錄音。
有意思的是,這麼一個收集中國方言的網站居然是司圓直和柯禕藍這兩個美國人建的。5月29日下午,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來到司圓直位於北京菜市口附近的辦公室採訪了他,隨後,又電話採訪了遠在臺灣清華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的柯禕藍。「用地道的方言說好玩的故事」,這是他倆最初建鄉音苑時的構想。
兩個美國人建立中國方言地圖網站,點擊圖中的小點,可以試聽不同地區網友上傳的方言
方言是給耳朵的甜點
今年45歲的司圓直曾經做過商業諮詢方面的工作,如今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經管,這個工作看似與方言毫不搭界。但他從小就對語言非常敏感,會說英語、西班牙語、韓語、拉脫維亞語,擁有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英語和語言學的碩士學位。
上世紀90年代末,他開始學習中文,2007年到北京工作,自覺中文水平還不錯,但很快被漢語的博大精深嚇了一跳。有一次,他和來自延慶的計程車司機聊天,發現那個司機的口音很明顯,「他不說延慶,說燕(音yān)慶。」後來,他發現,自己和外地來北京工作的朋友聊天,溝通得非常好;可當他們給老家打電話時,說的話自己完全聽不懂。
「對於中國人來說,你們會說這沒什麼呀。但對於我這個美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好像每個人都有一段深藏不露的『秘密』。」司圓直講著一口帶著濃厚兒化音的美式北京話,很流利,但聽起來有些擰巴。
司圓直
於是,破解方言背後的「秘密」,成了司圓直最大的興趣愛好。漸漸地,他養成一個習慣,手裡總是拿著個小錄音機,不管和別人聊什麼,都隨時隨地錄下來,然後截取有趣的片段放到自己的博客「北京之聲」上。有一天,一個叫柯禕藍的美國小夥給他留言,兩人都對方言感興趣,也有著相似的經歷,很快成了朋友。生於1981年的柯禕藍熱衷於研究語言,當時旅居在上海、南京、常州一帶,他本來也對自己的中文很自信,卻發現完全聽不懂當地人的話。「對我來講,方言是獨特的風景,不關心方言根本沒法深入當地人的生活。我覺得各種不同的口音都很動聽,像是給耳朵用的甜點。」柯禕藍告訴記者。
2009年,司圓直和柯禕藍在南京見了面,他們有計劃做一個中國方言網站,取名鄉音苑。但倆人只能用閒暇的時間來辦網站。經過幾年的準備和調整,網站終於上線了。「網站看著簡單,但每個細節都必須精細打磨。」柯禕藍幹過平面設計,但不會寫網站代碼。為此他自學了網站製作,完成了幾乎所有技術環節。而司圓直也想盡辦法,發動周圍的人加入收集鄉音故事的計劃。
柯禕藍
方言中保留了古董級的詞彙
鄉音苑的第一段錄音是一位北京退休大夫回憶了上世紀60年代,她被下放到甘肅農村的經歷。一天早晨,一個農婦抱著小孩從很遠的山裡來看病,小孩拉肚子,三度脫水。但家裡沒有錢買藥輸液,醫生就用糖、鹽和蘇打粉按比例配成水,讓農婦給小孩餵下去。農婦說不治了,要回家,因為他們那裡的風俗是如果死在外面就只能埋在外邊。醫生只好送了糖、鹽和黃連素,讓他們回家了。很久以後,這位醫生去山裡,遇見了那個農婦。農婦告訴她孩子活下來了,為了報答醫生,她用漆樹榨出來的油做了炸麵團,但這實在無法下咽。後來,農婦又給她做了面片,面片下臥著四五個雞蛋。聽了這個故事,有人感動,也有人留言表示不滿,認為退休大夫講的就是普通話,不是方言。但司圓直並不在意,「實際上,她是用北京話說的。更重要的是,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正是我們想要的,帶有口述史的色彩。」
在鄉音苑有一些這樣類似口述史的個人經歷,更多的是用很純正很地道的方言講的小故事。一位72歲的崇明老太講述了「烏女婿(傻女婿)」的故事。有心的網友發現了其中有「息息憦慒(音同澇曹)」一詞,「這個古董級的吳語詞彙竟然還活在方言口語裡!」這名網友還專門去查了《明清吳語詞典》,發現它意為「懊惱憂愁」,換到現代口語就是「苦悶死了」,他感嘆:「像挖出了一件文物,真古老啊!」
觀察者網編輯試聽了長沙話,圖為試聽界面,下方有對照字幕
司圓直還喜歡各種童謠、兒歌、搖籃曲,這些用方言講起來充滿著獨特的韻味。他饒有興味地談起鄉音苑上的一些童謠,如來自安徽太湖縣的「叫花子撿到一塊鐵,一天盤到黑(當個寶)」、「小孩盼望過年,大人盼望插田」、「叫你打鼓你要打鑼,叫你上山你要下河」。
有時遇到難以辨識的方言,司圓直就跑去找他認識的語言學教授。有一次針對一段來自海南島的語音,學識廣博的教授都說不清到底是哪個區域、哪些人說的方言。「你看,中國太大,方言太多了,連專家都說不準!」說起這些方言,司圓直總是很興奮。
有人稱讚他們的網站保護了正在消失的方言文化,他倆甚至還因此獲得了一個公益獎,頒獎詞是:「兩個外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搶救中國方言。文化無國界,傳承有情懷。」但司圓直覺得他們被拔高了:「談不上搶救、保護,我們只是保存。」
訴說鄉愁的「秘密花園」
鄉音苑有很多日常生活的片段,南京網友記錄:「昨天,我去街上買個條走(笤帚)、搓撥子(簸箕),我走到路上碰到個我個盆(朋)友,他昨天晚上回家的時候碰到了籟大鼓子(癩蛤蟆)。」有浙江溫州網友記錄回家沒買到座位票,在動車上擠來擠去,碰上了小學同學「世界真大,世界猶真細(又很小)」。
「有人可能覺得這些日常瑣事很沒意思,但我聽到這些似曾相識的細枝末節,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柯禕藍說。
對於很多離家在外的人而言,鄉音苑就像一個訴說鄉愁的「秘密花園」。一個留學美國的小夥子用武漢方言感嘆:「在異國聽到鄉音是蠻美好的事情。」有一天,他看到武漢籍作家池莉的文章,「真是太地道了,我不知不覺就脫口用武漢話念了出來,真是爽快。自己一個人,樂呵呵地笑出了聲。」
「離家很遠的人,偶然聽到家鄉的土話,感受是很溫馨的。對於我而言,語言更是能超越時空的,能讓我觸摸到那時那地的那個人。」司圓直一直珍藏著一段錄音,那是他出生於1882年的曾祖母講述經歷一場火災的情景。每當他聽到這段錄音時,他也如同坐在曾祖母身旁,感受那份溫暖的親情。
兩個老外就這樣一頭扎進了中國方言的海洋裡,起先他們只是因為興趣,幾年過去,這件事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司圓直說自己原來是一個「宅男」,不愛和別人交流,但鄉音苑打開了他性格的一扇窗;柯禕藍準備繼續讀博士,專門研究中國方言,「不管鄉音苑未來如何,我們都很享受這個過程。」
(作者:趙曉蘭,點擊查看該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