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美國人建立中國方言地圖網站「鄉音苑」

2020-12-14 觀察者網

「月光光,照地堂,仔你乖乖瞓(音同訓)落床(睡覺)。」有人用粵語念兒時的童謠;「我俚奶奶其實是個地主人家個小姐,等伊長大之後呢,就到上海去工作。」有人用吳語講述著長輩的經歷;「漢武皇帝想做仙,石崇豪富苦無銀。西施對鏡嫌貌醜,彭祖點香祝壽長。人心不足何時足,山變黃金海變田。」有長者用福建屏南話吟誦著《不足歌》……

這些語音都被記錄在一個叫做「鄉音苑」的網站上。它的主頁是一張中國地圖,上面標滿了彩色的小圖標,五顏六色。藍色代表閩語、紫色代表吳語、黃色代表晉語、紅色代表客語……觀察者網編輯點進該網站後發現,可以試聽網友上傳的各地方言音頻,網頁中還附有普通話、英語的對照字幕。據悉,去年5月上線以來,各地網友們已經上傳了400多段方言錄音。

有意思的是,這麼一個收集中國方言的網站居然是司圓直和柯禕藍這兩個美國人建的。5月29日下午,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來到司圓直位於北京菜市口附近的辦公室採訪了他,隨後,又電話採訪了遠在臺灣清華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的柯禕藍。「用地道的方言說好玩的故事」,這是他倆最初建鄉音苑時的構想。

兩個美國人建立中國方言地圖網站,點擊圖中的小點,可以試聽不同地區網友上傳的方言

方言是給耳朵的甜點

今年45歲的司圓直曾經做過商業諮詢方面的工作,如今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經管,這個工作看似與方言毫不搭界。但他從小就對語言非常敏感,會說英語、西班牙語、韓語、拉脫維亞語,擁有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英語和語言學的碩士學位。

上世紀90年代末,他開始學習中文,2007年到北京工作,自覺中文水平還不錯,但很快被漢語的博大精深嚇了一跳。有一次,他和來自延慶的計程車司機聊天,發現那個司機的口音很明顯,「他不說延慶,說燕(音yān)慶。」後來,他發現,自己和外地來北京工作的朋友聊天,溝通得非常好;可當他們給老家打電話時,說的話自己完全聽不懂。

「對於中國人來說,你們會說這沒什麼呀。但對於我這個美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好像每個人都有一段深藏不露的『秘密』。」司圓直講著一口帶著濃厚兒化音的美式北京話,很流利,但聽起來有些擰巴。

司圓直

於是,破解方言背後的「秘密」,成了司圓直最大的興趣愛好。漸漸地,他養成一個習慣,手裡總是拿著個小錄音機,不管和別人聊什麼,都隨時隨地錄下來,然後截取有趣的片段放到自己的博客「北京之聲」上。有一天,一個叫柯禕藍的美國小夥給他留言,兩人都對方言感興趣,也有著相似的經歷,很快成了朋友。生於1981年的柯禕藍熱衷於研究語言,當時旅居在上海、南京、常州一帶,他本來也對自己的中文很自信,卻發現完全聽不懂當地人的話。「對我來講,方言是獨特的風景,不關心方言根本沒法深入當地人的生活。我覺得各種不同的口音都很動聽,像是給耳朵用的甜點。」柯禕藍告訴記者。

2009年,司圓直和柯禕藍在南京見了面,他們有計劃做一個中國方言網站,取名鄉音苑。但倆人只能用閒暇的時間來辦網站。經過幾年的準備和調整,網站終於上線了。「網站看著簡單,但每個細節都必須精細打磨。」柯禕藍幹過平面設計,但不會寫網站代碼。為此他自學了網站製作,完成了幾乎所有技術環節。而司圓直也想盡辦法,發動周圍的人加入收集鄉音故事的計劃。

柯禕藍

方言中保留了古董級的詞彙

鄉音苑的第一段錄音是一位北京退休大夫回憶了上世紀60年代,她被下放到甘肅農村的經歷。一天早晨,一個農婦抱著小孩從很遠的山裡來看病,小孩拉肚子,三度脫水。但家裡沒有錢買藥輸液,醫生就用糖、鹽和蘇打粉按比例配成水,讓農婦給小孩餵下去。農婦說不治了,要回家,因為他們那裡的風俗是如果死在外面就只能埋在外邊。醫生只好送了糖、鹽和黃連素,讓他們回家了。很久以後,這位醫生去山裡,遇見了那個農婦。農婦告訴她孩子活下來了,為了報答醫生,她用漆樹榨出來的油做了炸麵團,但這實在無法下咽。後來,農婦又給她做了面片,面片下臥著四五個雞蛋。聽了這個故事,有人感動,也有人留言表示不滿,認為退休大夫講的就是普通話,不是方言。但司圓直並不在意,「實際上,她是用北京話說的。更重要的是,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正是我們想要的,帶有口述史的色彩。」

在鄉音苑有一些這樣類似口述史的個人經歷,更多的是用很純正很地道的方言講的小故事。一位72歲的崇明老太講述了「烏女婿(傻女婿)」的故事。有心的網友發現了其中有「息息憦慒(音同澇曹)」一詞,「這個古董級的吳語詞彙竟然還活在方言口語裡!」這名網友還專門去查了《明清吳語詞典》,發現它意為「懊惱憂愁」,換到現代口語就是「苦悶死了」,他感嘆:「像挖出了一件文物,真古老啊!」

觀察者網編輯試聽了長沙話,圖為試聽界面,下方有對照字幕

司圓直還喜歡各種童謠、兒歌、搖籃曲,這些用方言講起來充滿著獨特的韻味。他饒有興味地談起鄉音苑上的一些童謠,如來自安徽太湖縣的「叫花子撿到一塊鐵,一天盤到黑(當個寶)」、「小孩盼望過年,大人盼望插田」、「叫你打鼓你要打鑼,叫你上山你要下河」。

有時遇到難以辨識的方言,司圓直就跑去找他認識的語言學教授。有一次針對一段來自海南島的語音,學識廣博的教授都說不清到底是哪個區域、哪些人說的方言。「你看,中國太大,方言太多了,連專家都說不準!」說起這些方言,司圓直總是很興奮。

有人稱讚他們的網站保護了正在消失的方言文化,他倆甚至還因此獲得了一個公益獎,頒獎詞是:「兩個外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搶救中國方言。文化無國界,傳承有情懷。」但司圓直覺得他們被拔高了:「談不上搶救、保護,我們只是保存。」

訴說鄉愁的「秘密花園」

鄉音苑有很多日常生活的片段,南京網友記錄:「昨天,我去街上買個條走(笤帚)、搓撥子(簸箕),我走到路上碰到個我個盆(朋)友,他昨天晚上回家的時候碰到了籟大鼓子(癩蛤蟆)。」有浙江溫州網友記錄回家沒買到座位票,在動車上擠來擠去,碰上了小學同學「世界真大,世界猶真細(又很小)」。

「有人可能覺得這些日常瑣事很沒意思,但我聽到這些似曾相識的細枝末節,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柯禕藍說。

對於很多離家在外的人而言,鄉音苑就像一個訴說鄉愁的「秘密花園」。一個留學美國的小夥子用武漢方言感嘆:「在異國聽到鄉音是蠻美好的事情。」有一天,他看到武漢籍作家池莉的文章,「真是太地道了,我不知不覺就脫口用武漢話念了出來,真是爽快。自己一個人,樂呵呵地笑出了聲。」

「離家很遠的人,偶然聽到家鄉的土話,感受是很溫馨的。對於我而言,語言更是能超越時空的,能讓我觸摸到那時那地的那個人。」司圓直一直珍藏著一段錄音,那是他出生於1882年的曾祖母講述經歷一場火災的情景。每當他聽到這段錄音時,他也如同坐在曾祖母身旁,感受那份溫暖的親情。

兩個老外就這樣一頭扎進了中國方言的海洋裡,起先他們只是因為興趣,幾年過去,這件事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司圓直說自己原來是一個「宅男」,不愛和別人交流,但鄉音苑打開了他性格的一扇窗;柯禕藍準備繼續讀博士,專門研究中國方言,「不管鄉音苑未來如何,我們都很享受這個過程。」

(作者:趙曉蘭,點擊查看該網站)

相關焦點

  • 美國小夥建中國鄉音網站 繪製漢語方言地圖(圖)
    正是這個純老外和他的另一個美國同胞,做了一件地道「中國味兒」的事情——建起一個收集中國鄉音故事的網站,並且還繪製出一份漢語方言地圖。  無數人向司圓直拋出這個問題:「你們兩個美國人,為何操心中國方言啊?」有人在報紙上發表評論說,「站出來保護方言的是兩位美國人,此事很耐人尋味。」  還有人甚至用「陰謀論」揣測他倆的動機:「這倆人是不是美國派來的間諜?」
  • 2名美國人收集中國各地口音建立有聲方言地圖(圖)
    中國有著極其豐富的語言多樣性,然而,隨著政府在學校和公共機構強制推行普通話,方言的生存空間似乎越來越小。比如在上海,很多年輕一代已經不能準確地講出祖輩的老上海話,而這種現象在各地方言中也普遍存在。  不過,這次針對這種現象而「做點什麼」的,卻是兩個美國人。
  • 訊飛輸入法啟動「方言保護計劃」 留住你的鄉音
    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與身邊朋友不由自主說起普通話,而只有和家人最親密的人在一起時才說方言。這樣下去,懂方言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對方言的傳承和保護應該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 你的鄉音,曾經來自哪裡:從方言裡,走出的中國移民史
    在中國的歷史上,因為戰爭、災荒等天災人禍,人們一直在不斷的遷徙,跟著這些人遠離故土的,還有鄉音,它塑造了新的方言。走到今天,時間已經把我們所使用的漢語篩選出了七類:官話、吳語、粵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語。
  • 5個打開世界大門的網站,也許你要收藏一下
    日子一天天的過,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上的東西是越來越多,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今天我給大家推薦5個有趣的網站,小夥伴們準備好了嗎網址:https://www.libvideo.com鄉音苑——Phonemica【鄉音苑】這個網站非常有意思,他是一個收集中國各個地方方言的網站,裡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方言,也有罕見的方言,另外裡面的方言地圖功能可以讓你知道中國各地各方言,也是非常有趣啊!
  • 保護傳承桐鄉方言,留住鄉音裡的鄉愁
    2019-02-28 13:24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陳亞萍探尋一地的文化,有一個有趣的視角,便是傾聽唇齒間鮮活著的鄉音。然而,不知從何時起,身邊講方言的人日漸少了。近期,一組《桐鄉方言詞語配音朗讀》的微信在桐鄉人的朋友圈激起了漣漪。它的傳播或許是對漸漸遠去的鄉音最好的記錄和傳承。《桐鄉方言詞語配音朗讀》分10次推送,由桐鄉市名人與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士傑撰稿、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李肇忠朗讀。
  • 中國語言文字政策被指偏「左」 保護方言不力
    中國在方言保護、保存這方面,做得很不夠。我感覺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有點偏「左」。推廣普通話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基本政策,這是寫進憲法的。「文革」前大力推廣普通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因為解放後啊,國內很多地方,光一個縣內就有幾種方言,不能溝通—福建省有些縣,一縣之內就有五六種方言,開個會都要找翻譯,弄得跟聯合國開會一樣。
  • 痴迷鄉音收集方言詞彙6800條《桐鄉方言》第三版將刊印出版
    平湖通過保護鈸子書曲藝,用說唱的方式傳承平湖方言;海寧尋找地道「發音人」,用「方言詞典」留住海寧方言;在桐鄉,有一位名叫鍾瀛洲的老人,傾注多年心血,完成了一本專門記錄桐鄉當地方言的書籍,這也是桐鄉第一部方言俗語輯錄。
  • 臺灣方言:中國語言地圖的微縮樣本(全文)
    方言電影的先驅《東成西就》,只有臺灣的配音版才演繹得出來,裡頭山東話與閩南話齊飛,粵語共國語一色。這種方言雜沓,外人看來新奇無比,在於臺灣人卻是司空見慣,正是臺灣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生活與成長的真實環境。
  • CHDer方言秀|你聽不懂的中國話,是我的鄉音啊!
    福建人:『心心相印』,東北人『印賊作父』,福建人『父相傷害』,東北人『害想咋地』。」 @櫻桃耳釘 「一個山東同學來到餐館,對服務生說:『我要扒根蔥』。服務生有些納悶,但還是照做了。後來,山東同學與盤子裡的八根蔥面面相覷。」 @魚香肉絲
  • 普通話還是鄉音,不是單選題
    因此,我國語言文字工作應適時、適地、適情,採用差別化語言政策,處理好「推廣普通話」與「保護語言資源」之間的關係,既要在漢語方言、民族語言複雜的老少邊窮地區大力開展語言扶貧、推廣普通話,完成脫貧攻堅的偉大使命;又要在普通話高度普及、方言衰落的經濟發達地區保護語言資源,留住鄉音鄉愁。
  • 陝西建立方言資料庫 海選方言發音人
    解密陝西方言密碼,全面保存「陝西記憶」。今年,陝西方言語音建檔工作開始,要用錄音、影像留住祖先的聲音。  從4月起,我省在10個設區市、楊凌、韓城、西鹹新區,各選擇一個主城區試點開展方言語音建檔,以縣為單元建立方言資料庫。目前,陝北部分區縣已經啟動實施。
  • 《老虎拔牙》松江方言版,你聽過沒~丨童聲鄉音小星星
    《老虎拔牙》松江方言版,你聽過沒~丨童聲鄉音小星星 2020-12-13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江方言,融入我生命的鄉音
    最近,我讀到一段很精闢的話:「鄉音是什麼?是一種密碼,一種印記。出生後接受的第一種語音,一輩子也不會丟棄。要不然,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什麼不用人人都能聽懂的普通話,而要讓全世界都洗耳恭聽他的韶山鄉音呢?」儘管我的祖籍是江西省高安市,但我去卻生在平江,長在平江,私下思忖自己的鄉音是什麼時,我會毫不遲疑地哇(說)那是我們的平江方言。
  • 贛鄱鄉音 | 江西方言知多少
    贛鄱鄉音,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當然從她的語言開始啦~那接下來我們就給各位看官簡單介紹江西方言的幾種分(槽)類(點)吧。作為全國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個自治區、23個省中最沒有存在感的省份,江西卻以它「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的獨特方言文化,讓外省的人體會到了「語言的魅力」~(甚至來自同一個省的同學都可能聽不懂彼此的話)在非·阿卡林省地區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 老師收集2250餘條四川最難懂方言:聽鄉音成奢求
    老師收集2250餘條四川最難懂方言:聽鄉音成奢求 2016-04-25 13:01:01  劉敘老師在鄉間採風 (受訪者供圖)  四川新聞網瀘州4月25日訊(記者 嶽東)據之前媒體報導,四川話雖然很流行,不過在網上流傳的「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
  • 留住方言,留住寄寓在鄉音裡的濃濃的鄉愁
    現在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了。這當然與大力推廣普通話是有關係的。推廣普通話是必要的,但是方言記錄了一個地方的風俗與人情,是活的文化,更需要好好傳承。現在學校都說普通話,我覺得倒是應該開設一門「方言」課,讓孩子們學學老俗話,聽聽先輩對我們的教訓。看電影,我喜歡看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孫說浙東方言,好罵「娘希匹」,這才是蔣介石!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央視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再獻一曲《別君嘆》,在原汁原味的陝西方言唱腔與800年前南宋古琴弦鳴中,流傳千年的盛唐離愁絕唱被喚醒,縈繞心間的鄉音也被喚醒。在中國,那數不清的方言就是每個人的鄉音。有如植入心間的一張「聲」份證。
  • 鄉音傳情,中建青年在「浙」裡用方言表白祖國!
    聽慣了普通話表白祖國, 想不想聽一聽方言版表白? 正所謂 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 方言如同「胎記」 南腔北調,各有千秋。
  • 要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方言保護中去 汪涵:沒了鄉音何談鄉愁?
    要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方言保護中去  汪涵:沒了鄉音,何談鄉愁?  「長大了以後,學的普通話裡面,這些方言裡表達情感的優美的詞語都沒有了,就被規範掉了,普通話只有四個音,但是我們講方言的時候,真的就像唱歌一樣,很流暢,很舒服。」這種對於方言的特殊感情,不經意間在汪涵小時候的內心深處埋下了種子。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只會揚著頭說普通話,卻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