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夥建中國鄉音網站 繪製漢語方言地圖(圖)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司圓直

  無論怎麼看,司圓直都是個地道的老外,瘦高個兒,挺鼻梁,深凹的眼眶,說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

  正是這個純老外和他的另一個美國同胞,做了一件地道「中國味兒」的事情——建起一個收集中國鄉音故事的網站,並且還繪製出一份漢語方言地圖。

  無數人向司圓直拋出這個問題:「你們兩個美國人,為何操心中國方言啊?」有人在報紙上發表評論說,「站出來保護方言的是兩位美國人,此事很耐人尋味。」

  還有人甚至用「陰謀論」揣測他倆的動機:「這倆人是不是美國派來的間諜?」而面對這樣的質疑,司圓直會用一種美國範兒來回答——聳聳肩,攤開手,無奈地笑笑。

  兩個美國人給他們創辦的漢語方言網站,起了個帶有中國傳統語言色彩的名字——「鄉音苑」。

  在鄉音苑上,花花綠綠的「圖釘」插在一張電子地圖上,而每一顆圖釘代表著一段方言故事。點擊這些圖釘,可能會冒出粵語、吳語、贛語、客語、閩語、湘語……

  如今,這個頁面看上去還很簡陋的網站,一共收集了377段漢語方言錄音。而這個數字會一天天變化,新圖釘會被悄然插上這張地圖的某個角落。

  去年4月,鄉音苑正式上線後,這個網絡帶寬本就不強大的網站,曾經一度被擠得癱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關注這個老外辦的漢語方言網站。

  這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也發現,自打2007年來了中國,整個人越來越「北京範兒」。他說一口帶著京腔的普通話,舌頭往上一卷,輕而易舉地發出一個兒化音,比如「聊天兒」。他住在一個沒有電梯的老居民樓裡,經常跟樓下的大叔大媽拉家常。

  初到北京時,司圓直覺得自己的漢語還不錯,他大方地跟當地人交流,卻發現「完全出乎意料的東西」。比如,他坐在計程車上,跟一位來自延慶的計程車司機聊天,這位司機「不說延慶,說燕(音)慶」。理髮店的師傅、小賣部的阿姨和小區裡的大媽,說話的口音不完全相同。他身邊的朋友,不少人用一種奇怪的語言跟父母打電話,跟發小兒聊天,「好像每個人都有一段秘密生活」。

  「中國人會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就是這樣呀。但要知道,這對一個來自美國、講英語的人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體驗。」說起在中國的方言「奇遇」,這位老外,眉毛微微向上揚起,似乎還沉浸在一種難以掩飾的興奮中。

  在司圓直的母語世界裡,人們討論更多的不是方言,而是口音。他曾向人們展示一幅美國英語的「口音地圖」——看上去像是幾塊不同顏色的積木搭起來的拼圖。

  「從東北到南方,再到西邊,會有不同的英語口音,但是這些口音差別不大,無非是東北普通話和臺灣國語的差別」。而漢語方言遠超這個美國人的經驗,「有的方言,跟普通話完全不同」。

  很多中國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在一個老外眼裡,因為有了「陌生感」,而變得珍貴起來。2007年,司圓直建了一個語言博客,中文名叫「北京的聲兒」。他跟人聊天時,聽到有人講「好玩兒」的方言,就錄下來放到他的博客上。

  後來,司圓直在博客上認識一個同樣熱衷漢語方言的美國人。那是一位在臺灣研究中國方言學的留學生,他給自己起了個不少中國人會念錯的名字——柯禕藍。

  柯禕藍曾在上海和江浙一帶居住,令他感到驚奇的是,「來自一個地區的朋友,同樣說的是吳語,但幾乎聽不懂對方講的方言」。

  在領略漢語方言「博大之美」的同時,這兩個老外憑藉天然的「陌生感」,敏感地觀察到另一種容易被本地人「熟視無睹」的現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漢語方言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離開家鄉的年輕人,生活在普通話的世界裡。「他們用普通話與家人聊天、和同事寒暄、聽老友敘舊、找校友聚餐」。這不免令這兩個老外擔憂,「中國人的方言將不知不覺隨著時間而沉默」。

  司圓直在中國學會一句唐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但是,在他看來,「鄉音無改」幾乎只能是田園時代的故事。就說他的搭檔柯禕藍,先後走過幾個中國城市,漢語口音也發生著變化。他起初在上海學著洋涇浜味道的普通話,去臺灣後難免被同化為「臺灣腔」。

  事實上,擔心漢語方言逐漸沉默的人,不僅是兩個老外。國內一個有名氣的記者閭丘露薇,在她多年前一篇博客文章裡寫道,「回到上海,親戚朋友帶著孩子聚會。言談之間,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仔細一想,原來我們這些地地道道上海出生長大的人,在用普通話聊天」。

  作為一個語言學研究者,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建設對漢語方言的生存現狀頗感憂慮,「即使在廣東、福建等方言強勢省份,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方言逐漸被擠壓的現象」。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趙麗宏提交了一份保護方言的提案。他在提案裡寫道,「方言是地域生活和文化的口頭表達。方言如果消亡,鄉音會變味,鄉愁會無處寄託」。

  早在2008年,司圓直和柯禕藍心中有了一個宏大的計劃——繪製一份漢語方言地圖。這份方言地圖,從一個大膽的想法變成現實,花去了將近四五年時間,「因為這個工程大得難以想像」。

  鄉音苑初具雛形時幾乎毫無名氣,而網站上收集的方言錄音只有零散幾段。為了推廣鄉音苑,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任教的司圓直,有時會「蹭」中文系的課。運氣好時,他可以佔用課堂上幾分鐘時間,號召更多中國年輕人加入他們收集鄉音故事的計劃。

  北大哲學系的女生武翔鳳,在方言課上聽到司圓直介紹鄉音苑後,激動地寫信表示想成為一個志願者。鄉音苑的志願者隊伍變得越來越龐大,他們中有臺灣教客家話的中年女教師,留學美國的90後湖南男生,以及在波蘭實習的年輕助教。

  目前,他們繪製的漢語方言地圖的版圖在不斷地延伸。起初,這張地圖只有中國沿海地區的一小塊,後來擴展到內陸地區。如今它沒有國界,向東延展至韓國首爾,向南抵達越南胡志明市。

  密密麻麻的小圖釘幾乎佔據半張地圖,有的小圖釘緊挨著重疊在一起,當電子地圖被滑鼠不斷放大,才能找到它們清晰的位置。

  不過,這份地圖至今仍留有不少空白。有人寫信問司圓直:「為何這張地圖上沒有我們家鄉的方言?」司圓直回答,「只有上傳你的家鄉方言,那裡才不會是一個空白」。

  在司圓直看來,這個宏大的漢語方言收集計劃,單靠他們兩個老外,簡直是天方夜譚。在他的眼中,鄉音苑是一個保存漢語方言的平臺,「就像維基百科」。在這裡,每一個用戶都可以貢獻一段家鄉方言,也可以幫助網站將每段方言轉錄為普通話以及英文。

  遍布五湖四海的中國人,在這個外國人辦起的網站上,找到一個可以大大方方吐露鄉音的地方。而對於很多遠離家鄉的人而言,鄉音苑就像一個可以訴說鄉愁的「秘密花園」。有人用吳儂軟語講述「我俚公公奶奶(我的爺爺奶奶)愛情故事」,有人用江淮官話回憶「雨從早到晚譁譁直倒,卡車在直刺(直衝)過去,踩著爛淤泥子回家」的童年經歷,還有人用粵語念兒時的童謠「月光光,照地堂,仔你乖乖瞓落床」。

  一個在美國留學的小夥子用武漢方言感嘆:「在異國聽到鄉音是蠻美好的事情。」有一天,他在寫語言學論文時碰到幾段漢派作家池莉的語料,「真是太地道了,我不知不覺就脫口用武漢話念了出來,真是爽快。自己一個人,樂呵呵地笑出了聲」。

  在這張漢方言地圖上,最南端的一個小圖釘地處越南胡志明市。點開那個代表閩語的深藍色小圖釘,可以聽到一位在國外生活多年的中年婦人喃喃地說:「我無愛互此撮將來此撮囝弟許,唔記得潮州話做呢呾,互俺個祖公個潮州話傳落來(我不希望將來那些後代,不記得潮州話怎麼說,讓我們祖先的潮州話傳承下來)。」

  這兩個美國人收穫的遠不止點擊量。一家媒體給他們頒發了「公益行動獎」,頒獎詞是「兩個外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搶救中國方言,這是什麼精神?文化無國界,傳承有情懷」。

  司圓直不願給鄉音苑賦予過分「高大」的意義,反而總是強調「我們對方言,說不上保護,是保存。」鄉音苑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無力阻止這樣的改變,但是我們希望保留住方言這份文化遺產。」

  就在兩個美國人挽救中國方言的美談被人們津津樂道時,他們創辦的鄉音苑卻時刻面臨著生存危機。自從創辦鄉音苑以來,司圓直和柯禕藍一直自掏腰包。他們試圖募集資金,但是帳上的數字仍然不令人滿意。

  因為缺錢,他們只能給網站租用普通的伺服器,以至於音頻播放時時常會磕磕巴巴,「難免有人會被嚇跑」。 「修改意見拉出一條長長的單子」,但又沒錢聘用專業的網站設計者——全靠柯禕藍自學編程和代碼,將這個網站維護至今。

  在司圓直和柯禕藍的設想中,那張漢語方言地圖,可以擴展到更遠的地方,地圖上,中國的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個村莊,都會被插上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小圖釘。

  不過,司圓直最擔憂的是,「鄉音苑有一天會撐不下去」。

相關焦點

  • 兩個美國人建立中國方言地圖網站「鄉音苑」
    有長者用福建屏南話吟誦著《不足歌》……這些語音都被記錄在一個叫做「鄉音苑」的網站上。它的主頁是一張中國地圖,上面標滿了彩色的小圖標,五顏六色。藍色代表閩語、紫色代表吳語、黃色代表晉語、紅色代表客語……觀察者網編輯點進該網站後發現,可以試聽網友上傳的各地方言音頻,網頁中還附有普通話、英語的對照字幕。據悉,去年5月上線以來,各地網友們已經上傳了400多段方言錄音。
  • 2名美國人收集中國各地口音建立有聲方言地圖(圖)
    中國有著極其豐富的語言多樣性,然而,隨著政府在學校和公共機構強制推行普通話,方言的生存空間似乎越來越小。比如在上海,很多年輕一代已經不能準確地講出祖輩的老上海話,而這種現象在各地方言中也普遍存在。  不過,這次針對這種現象而「做點什麼」的,卻是兩個美國人。
  • 【每周資源】第一三七期·《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彙卷)
    不過,由於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始終未有人實現編寫全國漢語方言地圖的夢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共同編寫出版了《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年),包括總圖5幅,漢語方言圖16幅,少數民族語言圖14幅,共35幅地圖。這是第一部漢語方言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分布和分區地圖集,具有開創意義。
  • 你的鄉音,曾經來自哪裡:從方言裡,走出的中國移民史
    粵語主要分布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海南儋州、香港、澳門等地。圖/《中國語言地圖集》「進校,請說普通話!」中國漢語方言地圖 圖/《中國語言地圖集》 吳語區版圖的此消彼長伴隨著政權中心的更迭和中原文化向南的擴張。今天的吳語區領土只剩下了江蘇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
  • 國外小夥建了個賣手繪遊戲地圖的網站,每張至少賺2000美元
    國外小夥建了個賣手繪遊戲地圖的網站,每張至少賺2000美元 2-Minute Tabletop是一個專門為桌上角色扮演遊戲(簡稱:TTRPG)提供手繪地圖的網站,玩家只要下載地圖並列印在大張的海報紙上就可以開始玩遊戲了
  • 數字時代的古舊地圖搜尋記:用語言學和資料庫打開地圖寶庫
    我國傳統的古舊地圖,一般收錄於圖經或方志之中。到了明朝,我國還出現了首部地圖集《廣輿圖》,它是東亞現存最古老的地圖集,為明朝著名製圖學家羅洪先繪製。上述這些我國古舊地圖,如今多數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在國內圖書館網站或是網盤搜索到,近年來也可以收藏到翻刻的古舊地圖集或古舊地圖專著。
  • 漢語方言怎麼分才合理?十大方言?八大方言?哪個才正確?
    地方方言,一般指的是漢語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關於方言的分法,是目前流傳最廣的官方學術分法:漢語分成十大方言,除了官話區全國人民都大致聽得懂外,其他九種方言之間在沒有普通話作為橋梁時是無法互相溝通的。
  • 漢語方言研究70年(二)
    一、 繪製語言地圖集代表性成果有:(一)李榮等主編《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1990,以下簡稱《地圖集》)(國家社科「六五」重點項目)。(二)熊正輝、張振興等主編《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2012)(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
  • 美國展出十七世紀西方繪製的中國地圖(圖)
    這座由美國鐵路大王杭廷頓先生捐贈的園林博物館,其中的圖書館以收藏西方古典作家手稿和圖書而聞名於世,謹對教授級學者開放。  今年這裡興建的中國園一期工程順利完成,八月五日起向公眾開放預展六個月。館方為配合中國園預展,特意薈萃全美的蓮、蘭、梅、竹、菊形象的詩書畫、織品、陶瓷、玉器等中國精品,舉辦以中國古代傑出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意境藝術展。  藝術展以十七世紀西方精心繪製的中國地圖拉開序幕,它是1664年一套荷蘭世界地圖的第九冊,描繪了古代中國的北京和一些省份。  歷史學家認為,歐洲精工出版中國地圖,證實了當時西方世界對東方中國的濃厚興趣。
  • 中國語言分布地圖集
    中國漢語方言圖,體現了中國漢語方言學界集體合作,協同攻堅的優良傳統。工作過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在此之前所取得的漢語方言研究成果,以及積累起來的豐富的調查材料,同時,又組織力量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面上的調查和核查。這些調查與核查涉及到600多個市縣或相當於市縣的方言點,調查人員的行程達數萬公裡。因此,在這個基礎上繪製的漢語方言分區圖和隨圖的文字說明,不僅精練地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漢語方言的研究成果,同時包含了大量漢語方言研究的最新成果。
  • ...丨邢向東教授團隊:與時間賽跑,行走在西部大地上,做鄉音守護者!
    利用暑期時間,該工程的核心專家組成員、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項目組負責人、我校文學院邢向東教授和課題組負責人吳偉軍深入黔西南,開展瀕危漢語方言子課題「晴隆喇叭苗人話調查」工作,作為整個課題組的試點。從2015年國家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開始,每個寒暑假,邢向東和他的團隊幾乎都奔走在方言的紙筆調查、攝錄採集、資料整理過程中,趕在這些活生生的方言消失之前,留下世代相承的文化根脈。
  • 想不到十九世紀美國女學生地圖繪製得這麼好
    攝影:LITCHFIELD LEDGER  上面這張精美細緻、繪製於19世紀早期的美國地圖,倘若放在今天出售,肯定會被某位收藏家迅速搶購下來。但其搶手的原因並非由於其出自某位著名製圖師或者久負盛名的地圖出版商之手。這張地圖其實是由一位15歲女孩手繪的課堂作業。  在19世紀初期的一段時間內,許多美國女學生被要求精緻地臨摹現有地圖,這是她們主要的學習內容。
  • 臺灣方言:中國語言地圖的微縮樣本(全文)
    方言電影的先驅《東成西就》,只有臺灣的配音版才演繹得出來,裡頭山東話與閩南話齊飛,粵語共國語一色。這種方言雜沓,外人看來新奇無比,在於臺灣人卻是司空見慣,正是臺灣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生活與成長的真實環境。
  • 如何正確繪製中國示意性地圖?編輯給您提建議
    對於公開出版、傳播和展示的地圖,我國有嚴格的審核流程。科技期刊中涉及到的中國地圖大多是「示意性」地圖,若地圖中存在錯誤不能通過審查,則需要修改後再次送審;反覆送審將影響到論文的出版,並嚴重延長論文的出版周期。那麼,作者在繪製中國示意性地圖時常見的錯誤有哪些呢?現將編輯工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並以實例進行說明。
  • 使用REmap繪製中國地圖
    上次我們介紹了使用ggplot2繪製中國熱力地圖,需要溫習的同學可以點擊以下連結 使用ggplot2繪製中國地圖  。
  • 漢語方言去除義標記的多功能性研究
    ),我們繪製了一張去除義標記的語義地圖,如圖1所示。(益陽)  為更好說明二者的語法意義,我們繪製了下面兩張圖。去除義標記與「了」的時間圖示如下所示。  戴耀晶1996贛語泰和方言語法的完成體,張雙慶主編《動詞的體——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二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戴耀晶1997《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 保護傳承桐鄉方言,留住鄉音裡的鄉愁
    近期,一組《桐鄉方言詞語配音朗讀》的微信在桐鄉人的朋友圈激起了漣漪。它的傳播或許是對漸漸遠去的鄉音最好的記錄和傳承。《桐鄉方言詞語配音朗讀》分10次推送,由桐鄉市名人與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士傑撰稿、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李肇忠朗讀。
  • 方言大師趙元任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繪製了66幅方言地圖,首先以地圖的形式表現湖北方言分為4個區的大致情況,而後的64幅方言現象分布圖分別反映聲韻調、特字、詞類等的異同。最後的綜合圖用語言同言線反映湖北方言各種現象的分布情況其方言條目的選擇、符號的畫法、同言線的使用,都成為後來的方言專著附圖的仿效對象。趙元任定居海外後,仍堅持漢語方言的研究。
  • 老師收集2250餘條四川最難懂方言:聽鄉音成奢求
    老師收集2250餘條四川最難懂方言:聽鄉音成奢求 2016-04-25 13:01:01  劉敘老師在鄉間採風 (受訪者供圖)  四川新聞網瀘州4月25日訊(記者 嶽東)據之前媒體報導,四川話雖然很流行,不過在網上流傳的「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
  • 訊飛輸入法啟動「方言保護計劃」 留住你的鄉音
    日前,科大訊飛執行總裁胡鬱在全球 1024 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啟動訊飛輸入法「方言保護計劃」,邀請全民一起共同建立「中國方言庫」,用人工智慧技術加快推進保護中華語言文化遺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方言,不是只停留於理念層面,更離不開新科技、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