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後宮地圖三千,本期【每周資源】系列為大家帶來的是《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彙卷),由於圖片數量較多,在文章中就只展示一部分,更多內容請獲取分享連結下載後查看。喜歡你就關注一下唄~
☞微信後臺回復【每周資源137】即可獲取《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彙卷)所有高清原圖
《漢語方言地圖集》背景簡介
漢語方言歷史悠久,紛繁複雜,其差異性甚至遠遠超出歐洲許多語言之間的差異。漢語方言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之一,是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漢語方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地方言中的特殊現象正在急劇消失,一些弱勢方言甚至在走向衰亡。全面科學地調查描寫漢語方言的傳統面貌,及時搶救和保存漢語方言資料,保護民族語言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國語言學界一項迫在眉睫的歷史使命。
方言地圖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描寫、展示和保存大面積地區、眾多方言現象的面貌和分布狀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19世紀後期以來,許多國家如法國、德國、瑞士、義大利、丹麥、英國、捷克、美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泰國等都投入巨大力量,調查、編寫、出版了本國方言地圖集,例如吉葉龍(J.Gillifron)的《法國語言地圖集》(1902-1910年),崗德(F.Wrede)等的《德國語言地圖集》(1926-1956年),雅伯爾格(K.Jaberg)、保德(J.Jud)的《義大利瑞士語言地圖集》(1928-1940年),國立國語研究所的《日本言語地圖》(1966-1974年)和《方言文法全國地圖》(1989-2006年),等等。
早在20世紀20年代,林語堂、劉復等先輩已經提出在調查的基礎上編繪漢語方言地圖的宏偉設想。此後,趙元任先生主持了多次大規模的方言調查,並首次在《湖北方言調查報告》(1938年成書,1948年出版)裡收入66幅方言地圖。20世紀40年代,賀登松(W.A.Grootaers)先生把西方地理語言學引入中國,在大同、宣化等地調查方言,並發表了多篇附有方言地圖的論文。不過,由於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始終未有人實現編寫全國漢語方言地圖的夢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共同編寫出版了《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年),包括總圖5幅,漢語方言圖16幅,少數民族語言圖14幅,共35幅地圖。這是第一部漢語方言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分布和分區地圖集,具有開創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巖田禮先生等日本學者致力於漢語方言地圖的編寫工作,從1992年至2007年,以「研究成果報告書」的形式印行了《漢語方言地圖(稿)》等6種地圖集,每種收有幾十幅漢語方言特徵分布圖,均據已發表的方言材料編寫而成。日本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為編寫漢語方言特徵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重要的貢獻,不過由於材料所限,難以全面系統地反映漢語方言的基本面貌。
方言特徵分布圖(簡稱「特徵圖」)是方言地圖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是地理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類型學等語言學科的研究基礎。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熱切期待一部全面的漢語方言特徵地圖集的出現。在《法國語言地圖集》問世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沒有任何理由繼續留著這一巨大的空白了。儘管深知《漢語方言地圖集》調查、編寫工作的艱巨性,但歷史的使命感和科學創造的誘惑力,驅使我們義無反顧地投入《漢語方言地圖集》的工作。
《漢語方言地圖集》工作過程
自1997年以來,我們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開展「漢語方言地圖集」課題研究的申請計劃。2001年12月7日,「漢語方言地圖集」獲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2001年12月12日,「漢語方言地圖集」獲批准為北京語言大學「十五」規劃項目。研究工作自此正式全面啟動,整個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2.1前期準備(2001.12-2002.11)
在此期間,舉行了多次研究課題論證會和調查條目論證會,集中精力完成了選定調查點、擬定調查條目、制定工作規範的工作,並分別對全國各大方言進行了20次試驗調查。在反覆調查、反覆修改之後,於2002年10月印製了專門供本課題調查使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調查手冊》
(後於2003年2月由澳門語言學會正式出版),於2002年11月印製了《漢語方言地圖集工作手冊》。
2.2調查(2002.12-2006.12)
整個調查過程共持續了4年時間。第一個點於2002年12月5日開始調查,最後一個點於2006年12月19日完成調查。
2.3資料整理、資料庫建設和圖目編寫(2005.3-2006.12)
(1)錄入
有37個調查點的材料是調查時用電腦直接記錄在電子文件裡的,其餘893個點的材料都是先記在《漢語方言地圖集調查手冊》上,然後再錄入電腦。調查材料的錄入工作,大約有70%調查點是由調查人自己負責錄入的,其餘約30%調查點由課題組聘用的錄入員錄入。每個點的材料按語音、詞彙、語法分別錄入到統一制定的3個Word表格裡面,重點點還把《方言調查字表》的材料錄入到另一個Word表格裡面。國際音標一律使用lpaPanADD3.0版字體。
(2)校對
從2006年5月開始,課題組先後組織36人(包括課題組成員和在讀研究生),對已錄入調查材料的電子文件進行校對。校對實際上還包括對材料的核實以及統一用字等工作。除了錄入人自己所做過的校對以外,課題組的校對工作通常分為一校、二校和終校,但也有不少點實際上進行了四校甚至五校。為了規範校對工作,我們編印了《漢語方言地圖集校對手冊》,其中包括用於統一用字的「用字規範」。
(3)資料庫建設
完成調查材料的終校後,把所有Word表格轉換成Excel表,然後再導入資料庫。至2006年12月底,建成全部930個調查點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資料庫」。
(4)圖目編寫
「圖目」是指地圖條目。編寫圖目的工作從2005年上半年著手進行,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討論和修改,至2006年底,基本上確定了語音、詞彙、語法各卷的圖目。
2.4分類和畫圖(2007.1-2007.12)
「分類」是指對圖目的方言材料進行歸類,分類的結果即體現為圖例裡的各種類型。分類工作的程序包括從資料庫提取材料、編寫分類表、提交討論、修改、審定等,所有圖的分類表都由主編終審。分類表終審後,在Excel表裡填寫分類信息(類碼),再導入資料庫。由畫圖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繪製方言地圖。初圖畫出後,經過校對、核查和修改等程序,最後定稿。為了規範分類和畫圖階段的工作,我們編寫了《漢語方言地圖集編圖手冊》,其中包括詳細的「分類規範」、「畫圖規範」等。
從2007年1月開始進入分類階段,大部分的分類工作集中於上半年完成,但分類表的終審工作一直持續到2007年12月。試驗畫圖工作從2005年就開始了,經過長期的摸索和改進,逐漸確定了樣圖的形式。語音卷的畫圖工作主要集中在2007年9-10月進行,全部畫圖工作於2007年12月底完成。
此外,自2005年以來,先後舉行了6次地圖集編寫工作會議,以及幾十次編委會的討論會,對調查、資料整理、資料庫建設、分類、畫圖等各個環節的工作進行了反覆討論。
1.調查點圖
2.「太陽」下山了
3.「虹」
4.「稻子」(指植物)
5.馬鈴薯
6.茄子
7.「閹」公豬
8.「雞蛋」
9.「鳥兒」
10.「客人」
11.「爸爸」(呼稱)
12.「娶」妻子
13.「外孫—外甥」說法的異同
14.「嘴」(人的)
15.「拳頭」
16.「屎」
17.「乳房」(女性的)
18.「脫」鞋
19.「喝」酒—「吃」飯說法的異同
20.饅頭
好啦,本期【每周資源】就到這裡,微信請後臺私信【每周資源136】獲取《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彙卷)所有高清原圖。如果你有哪些想在本平臺推送的的地圖、想了解的地方,歡迎私信推薦我們~(有獎勵哦)
【轉發獲福袋】轉發公眾號任意一篇文章,即可憑轉發截圖獲得地圖資源福袋一份(多轉多得),一堆高清地圖、pdf圖冊等你來領哦~
整合全球地圖資源、分享全網地圖資訊,歡迎關注後宮地圖三千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文章、第一時間獲取推送。
喜歡就關注並轉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