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帶孩子在小區玩,碰到一個四歲多的小男孩,他主動過來打招呼,但是說了幾句話我都不明白他在表達什麼意思?
最後不得不提醒他:「你可以給阿姨指一下你在表達什麼意思嗎?」
男孩用手指了一下左腿的小肚子,看到他腿部有擦傷,於是問他是不是剛才受傷了?
這才聽清楚他剛才一直在強調的一個字眼「樓梯」——原來他下樓梯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下,小腿輕微蹭掉了一塊皮。
我連忙問他疼不疼,要不要找家長抹點藥,很顯然,後面男孩表達了什麼,我其實理解的不是很清楚。
淑的寶和新朋友玩了一會,聽到他倆對話,我這才意識到自己聽不清男孩說話的原因:
男孩咬字、吐字不清晰,同時普通話中夾雜著濃重的方言。
01父母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
老師點名呵呵在課堂上給大家朗誦一下《詠鵝》,呵呵認真地用一口濃重的方言讀完,沒想到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老師無奈地說:「你坐下吧」。
呵呵疑惑不解:難道我讀錯了,我爸爸就是這樣教我的。
呵呵回到家,母親訓斥道:「陳老師說你在課堂上用長沙話讀課文,擾亂了課堂紀律,嚴重影響大家學習。」
媽媽當即規定:所有人在家一定要說普通話,課爸爸卻站出來說方言不能丟。
少年語言競技節目《超能說學院》有一期辯題:【爸媽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
反方觀點:方言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承載著家的溫度,我們要尊重差異,傳承、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正方觀點: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掌握普通話可以減少交際成本,讓人迅速融入新環境。
聽完小學生的辯論,發現:普通話要學,但是方言也不能丟。
語言學習伴隨著孩子的整個成長,處於學齡階段的兒童,已經能夠熟練運語言為他的動機、他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服務,話語越來越成為一種自由的交流工具。
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存在私人空間(家庭)和公共空間(學校和社會)來回切換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家使用方言,但是在公共場合卻又要學會說普通話。
家庭生活中說普通話還是方言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選一,而是在一致性的基礎上包容差異。
02兩者都重要
既要確保孩子語言學習的統一性,同時又要兼顧方言的差異性,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呢?
首先:學齡前的兒童,家長要確保和孩子日常交流的時候使用的都是普通話。
學齡前的兒童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複或模仿他人的話。
如果父母日常用方言和孩子交流,孩子便會模仿父母說話,長此以往, 孩子便養成了用方言和他人交流的習慣。
但是,3歲之後,孩子就要開啟幼兒園生活,如果上幼兒園了才意識到孩子說方言和其他人交流有障礙,此時再去糾正,難免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應是:
父母教會孩子準確、清晰使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意願和需求,是學齡前兒童入園前的家庭必修課。
其次:父母(或爺爺奶奶)日常可以交給一些方言版的童謠、兒歌等,讓孩子充分體驗語言的豐富性,簡單說,就是讓孩子覺得好玩。
我曾經在電視上聽到過一首方言版的詩歌(用方言唱出來)——王維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聽到方言版演唱的《渭城曲》,當時覺得很好玩,一下子就給記住了,王維當年寫這首詩,說不定用的就是陝西話。
後來我高興地時候,就會用濃重高亢地、稍微誇張的曲調唱給孩子聽,沒想到淑的寶聽了一次上癮了,讓我再多唱幾遍,再後來,孩子便學會了用方言哼唱這首詩,就像他唱兒歌《小星星》一樣。
所以,不是方言不能說,是父母選擇以什麼方式讓孩子接觸方言。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有一些家長不讓孩子說方言是嫌方言太土(只有偏遠地區的人才說方言),認為方言是鄉巴佬說的話,其實不並是方言土,而是父母對方言有偏見。
如果說文化要傳承、要保護,用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才是父母應該要關注的重點。
最後:由爺爺奶奶日常照顧孩子視情況而定。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日常照看,有些老人來自農村,普通話說起來不是很熟練,更談不上標準了,這樣的情況下建議老人直接用方言和孩子交流,不用勉為其難。
如果奶奶說了一口的方言版的普通話,孩子跟著學了一口四不像的普通話,那還不如不學,所以,只要保證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用普通話交流即可。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