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小學生: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2021-01-11 淑的寶麻麻

前幾天帶孩子在小區玩,碰到一個四歲多的小男孩,他主動過來打招呼,但是說了幾句話我都不明白他在表達什麼意思?

最後不得不提醒他:「你可以給阿姨指一下你在表達什麼意思嗎?」

男孩用手指了一下左腿的小肚子,看到他腿部有擦傷,於是問他是不是剛才受傷了?

這才聽清楚他剛才一直在強調的一個字眼「樓梯」——原來他下樓梯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下,小腿輕微蹭掉了一塊皮。

我連忙問他疼不疼,要不要找家長抹點藥,很顯然,後面男孩表達了什麼,我其實理解的不是很清楚。

淑的寶和新朋友玩了一會,聽到他倆對話,我這才意識到自己聽不清男孩說話的原因:

男孩咬字、吐字不清晰,同時普通話中夾雜著濃重的方言。

01父母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

老師點名呵呵在課堂上給大家朗誦一下《詠鵝》,呵呵認真地用一口濃重的方言讀完,沒想到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老師無奈地說:「你坐下吧」。

呵呵疑惑不解:難道我讀錯了,我爸爸就是這樣教我的。

呵呵回到家,母親訓斥道:「陳老師說你在課堂上用長沙話讀課文,擾亂了課堂紀律,嚴重影響大家學習。」

媽媽當即規定:所有人在家一定要說普通話,課爸爸卻站出來說方言不能丟。

少年語言競技節目《超能說學院》有一期辯題:【爸媽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

反方觀點:方言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承載著家的溫度,我們要尊重差異,傳承、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正方觀點: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掌握普通話可以減少交際成本,讓人迅速融入新環境。

聽完小學生的辯論,發現:普通話要學,但是方言也不能丟。

語言學習伴隨著孩子的整個成長,處於學齡階段的兒童,已經能夠熟練運語言為他的動機、他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服務,話語越來越成為一種自由的交流工具。

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存在私人空間(家庭)和公共空間(學校和社會)來回切換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家使用方言,但是在公共場合卻又要學會說普通話。

家庭生活中說普通話還是方言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選一,而是在一致性的基礎上包容差異。

02兩者都重要

既要確保孩子語言學習的統一性,同時又要兼顧方言的差異性,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呢?

首先:學齡前的兒童,家長要確保和孩子日常交流的時候使用的都是普通話。

學齡前的兒童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複或模仿他人的話。

如果父母日常用方言和孩子交流,孩子便會模仿父母說話,長此以往, 孩子便養成了用方言和他人交流的習慣。

但是,3歲之後,孩子就要開啟幼兒園生活,如果上幼兒園了才意識到孩子說方言和其他人交流有障礙,此時再去糾正,難免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應是:

父母教會孩子準確、清晰使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意願和需求,是學齡前兒童入園前的家庭必修課。

其次:父母(或爺爺奶奶)日常可以交給一些方言版的童謠、兒歌等,讓孩子充分體驗語言的豐富性,簡單說,就是讓孩子覺得好玩。

我曾經在電視上聽到過一首方言版的詩歌(用方言唱出來)——王維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聽到方言版演唱的《渭城曲》,當時覺得很好玩,一下子就給記住了,王維當年寫這首詩,說不定用的就是陝西話。

後來我高興地時候,就會用濃重高亢地、稍微誇張的曲調唱給孩子聽,沒想到淑的寶聽了一次上癮了,讓我再多唱幾遍,再後來,孩子便學會了用方言哼唱這首詩,就像他唱兒歌《小星星》一樣。

所以,不是方言不能說,是父母選擇以什麼方式讓孩子接觸方言。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有一些家長不讓孩子說方言是嫌方言太土(只有偏遠地區的人才說方言),認為方言是鄉巴佬說的話,其實不並是方言土,而是父母對方言有偏見。

如果說文化要傳承、要保護,用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才是父母應該要關注的重點。

最後:由爺爺奶奶日常照顧孩子視情況而定。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日常照看,有些老人來自農村,普通話說起來不是很熟練,更談不上標準了,這樣的情況下建議老人直接用方言和孩子交流,不用勉為其難。

如果奶奶說了一口的方言版的普通話,孩子跟著學了一口四不像的普通話,那還不如不學,所以,只要保證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用普通話交流即可。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普通話學習訓練技巧
    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普通話的重要性清楚明晰,關於版圖廣闊的我國來說,許多當地的方言口音較重,與普通話的發音相差甚遠,所以普通話的學習與廣泛也很有必要。教訓孩子學習聲母、韻母、全體認讀音節,都會為普通話的學習打下根底。因而,在學拼音中,就需求孩子細心學習,家長要細心對待。把握普通話中的「特別情況」。這些「特別情況」,包括變調、音變、輕聲、兒化。只學好根底的漢語拼音是不可的,普通話中有許多變調,運用得好,可以使說話、朗讀顯得更為天然,賦有改變,簡略表達豐厚的情感。
  • 孩子說普通話 還是方言呢?
    ,父母平時就是普通話的交流。二,家長想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環境,就儘量和孩子說普通話。[這樣會有兩種結果]一,當地方言不會說,但聽得懂。還是需要聽得懂當地語言,在生活中還是有很多說方言的人,就像學英語一樣,最少得聽得懂別人罵你的話。二,聽得懂方言,也會說,但習慣用普通話溝通交流。
  • 「推普周」你說普通話路上的絆腳石是誰?
    根基不穩的我很快就被帶偏了,說出了普通話和四川話混合的「川普」,就很搞笑~小乙:我本來普通話說得很好,就怪我爸經常說四川話,就把我給帶偏了!小丙:我爺爺奶奶的普通話很不標準,所以我的普通話說的也不是很好!
  •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同行的男女老少被逗得哈哈大笑,導遊的「怪味泰普」實在太魔性了,不出兩天,全團的口音都像是被安上了彈簧。 在出發之前,泰語只會「薩瓦迪卡」、英語也不太靈光的上流君還在擔心語言障礙,可到了那邊才發現,用普通話和當地人交流,竟然也能遊刃有餘?
  • 普通話手抄報:怎樣學好普通話
    但是,如果你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那不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也能應對自如。但是,從小沒有學過普通話的人,要如何學好普通話呢?  普通話與地方方言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語音上。對於不同的地域,這種區別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對應規律。例如,張掖、臨澤一帶的人分不清sh和f、an和ang等。我們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掌握了這種規律,糾正方言,正確練習,學習普通話就不是很難的事了。
  • 為什麼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不是因為數學的用處特別多,而是因為有數學思維的人,總能化繁為簡,直擊本質,做起事來一通百通。但問題是:究竟怎麼才能建立數學思維呢?數學好的人就一定有數學思維嗎?數學不好的人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嗎? 為什麼要學數學?數學不是理工科人才的專屬,而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武器」。
  • 爺爺奶奶說方言父母說普通話,你的寶寶說哪國語言?
    很多家庭,由於父母工作繁忙,寶寶出生以後,白天幾乎都是由家中老人帶著的,但是寶寶一天天長大,開始要學習說話了,而家中老人大多都只會說方言不會講普通話。我家就是這種情況,當時我婆婆來的時候就是一口的方言腔,我根本都聽不懂她在講什麼,所以我當時很發愁,一是愁寶寶學說話的時候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如果是方言的話,別的小朋友會不肯跟寶寶玩吧,二是愁家裡既有方言又有普通話,寶寶學習的時候會不會搞混,從而影響到寶寶學習說話呢?@初學當媽90後:她爺爺每次做了筒子骨,就教女兒說:「這是鬼頭(骨頭)」真是哭笑不得!
  • 規範職場說普通話很有必要
    帖子稱一家公司向員工發布通知:禁止員工在上班時間說方言,違反者公司將予以通報批評或者是解除勞動合同。(揚子晚報5月17日)公司規範職場時間禁止說方言,必須說普通話,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壯大具有戰略意義。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方言紛繁複雜。尤其是南方地區,有十裡不同音的狀況,可見我國方言種類繁多。
  • 廣東,上海本地人都在說方言,為什麼西安本地人喜歡說普通話?
    有位來西安旅遊的網友好奇提問:其他地區的本地人都講方言,為什麼西安本地人都喜歡說普通話?以下是我針對該網友的回答,分享給大家供有同樣好奇心的朋友參考。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說明提問者觀察細緻。我是80年代生人,從小在家和父母、鄰居、小區大院裡的小夥伴們都說的是本地方言,也就是典型的關中話,這個時期完全都是方言對話環境;隨後進入幼兒園,幼兒園的老師是以普通話教學的,並且引導同學與老師、同學與同學之間都以普通話交流(例如老師提問要求普通話回答問題、幼兒園組織活動表演都是普通話等等),但是放學後回到家,尤其是父母來幼兒園接自己的時候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最近,網友們開始討論一個問題:媽媽的媽媽,該如何稱呼?叫外婆還是姥姥?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爆料說: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不光是《打碗碗花》,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了「姥姥」這一表述。
  • 創新學校李玲麗老師有感:說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這周,我有幸代表重慶市涪陵創新計算機學校,參加全區教師普通話培訓,本次培訓收穫頗豐。12月30日,是本期普通話培訓的第三天。記得那天儘管天氣異常寒冷且,但卻擋不住老師們學習的熱情!大家早早的來到了學術廳!《口語交際》是普通話測試中的難點。
  • 自學普通話方法,在家自學普通話怎麼學
    自學普通話方法首先你要弄清字詞的正確拼音,也就是讀音,如有些字必須分清前鼻音後鼻音,還有「l、n」這樣的鼻音,這樣你的普通話的發音才標準。這點你可以多聽教材裡的錄音,聽那些標準的發音。然後就是多讀了,純粹是多讀,讀的多了,熟練了,就行了。有人說跟北方人學發音,其實北方人說的並不是標準的普通話,只是他們的發音更接近普通話而已。舉例說,北京話就是。
  • 說普通話很高級?方言就很low?
    但是問題來了,不知各位發現沒有,似乎在孩子們的世界裡,說方言會惹人恥笑,細細想來似乎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剛剛走出小城到大城市去,因為不會說普通話面臨的窘境,孩子們在接受小學教育時,被禁止使用本地方言。或是一個在外奮鬥多年小有成就的幼時夥伴,用很認真的口氣告訴你,我已經忘記了方言,只記得普通話怎麼說。似乎不知不覺中普通話開始高人一等?說方言就會顯得很嘍或者是沒禮貌?
  • 孩子究竟應該先學方言,還是先學普通話呢?
    小西平時在家,家人都是與她說當地方言(長沙話),小西自然而然就說方言,普通話聽得懂,但不會說。①孩子父母不是同一個地方人,父母平時就是普通話交流。我家就是這種情況。②家長想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環境,就儘量和孩子說普通話。比如我堂姐和姐夫都是本地人,但是堅持在家和侄兒說普通話。
  • 普通話——高效溝通的「萬能鑰匙」
    不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從國內來看還是從國際來看,普通話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之間語言文化差異巨大,統一語言普通話的廣泛使用,有效減少語言不同帶來的溝通不便和交流障礙,使跨民族、跨地區的語言交際更加順暢。
  • 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
    3、普普通通說普通話,文文明明做文明人。4、推廣普通話,靠你、靠我、靠大家。5、要想闖天下,先說普通話。6、普通話——最潔淨的牙膏,淨化您的口腔。7、做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講地地道道的普通話。8、說好普通話,「知音」遍華夏。
  • 孩子剛學會說話,先教方言還是普通話?
    西西媽媽表示:自己其實也向不少的兒童心理專家諮詢過,查閱過不少的資料,都說可以先教孩子說方言,因為學習方言的好處其實是非常多的。那麼,孩子剛學會說話,先教方言有什麼優勢呢? 和家人以及家鄉人的交流更流暢 其實在很多偏遠的小城鎮人們一般都是習慣性的說方言,包括學校、超市、醫院等這些公共場所,他們都能夠聽懂普通話,但都是以方言交流為主。所以家長在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就教普通話,可能會導致孩子聽不懂方言,到時候和家鄉人之間的交流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 如何自學普通話,自學普通話怎麼學
    如何自學普通話學習普通話必須兼顧語音、語法、詞彙三個方面。漢語方面的分歧突出地表現在語音方面,不但各大方言區之間的語音系統差別大,就是一個地區、一種方言內部也常在語音方面有明顯的差異,而在詞彙和語法方面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是有限的。可以說,語音差異是造成交際困難的主要原因。
  • 學齡前孩子有必要學好普通話嗎?
    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會講普通話就可以和各省各市各個不同地區的人交流。學會普通話,方便你我他。如果不會普通話,不但別人聽不懂你說什麼?而你也聽不懂別人說什麼?就會產生「雞同鴨講眼睩睩」的現象。會給以後的生活、社交帶來很多的麻煩與不便。
  • 「普通話」不等於"Chinese"!「方言」又該如何說?漲姿勢啦
    01Chinese我們都知道,Chinese 除了有表示「中國人」的意思,還有表示「中國話」的意思。而「中國話」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它的範圍很大,包括普通話和方言。說完「普通話」,各位一定想知道「方言」該如何用英語表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