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son 編輯:蛋撻
去了一趟東南亞,才發現東南亞華語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太有趣了!
跟著導遊逛果園,導遊全程用七拐八拐的語調拖著長音介紹:
來看一下,左sou(三聲)邊第一棵似(是)三竹(山竹)樹,立色(綠色)的似(是)芒果,外面的龍遠(龍眼)就似(是)你們叫的貴遠(桂圓)。你們次不次(吃不吃)木奶果?次了木奶果兩天以後胸部就會變小。
同行的男女老少被逗得哈哈大笑,導遊的「怪味泰普」實在太魔性了,不出兩天,全團的口音都像是被安上了彈簧。
在出發之前,泰語只會「薩瓦迪卡」、英語也不太靈光的上流君還在擔心語言障礙,可到了那邊才發現,用普通話和當地人交流,竟然也能遊刃有餘?
除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華語使用也非常廣泛,其中「新馬華語」還擁有自己的百度和維基詞條。據維基百科,使用「新馬華語」的人數在800萬左右,這比新加坡2017年561.2萬的總人口數還要多。
part.1 東南亞華語,味道是怪了點
還記得在《非正式會談》中,來自泰國和印度的混血「天樂」介紹自己時,稱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名「鵝科醫生」。
管楊迪叫「養地」,管大左叫「大jio」,憑藉魔性口音和開朗性格,天樂穩坐節目的「搞笑擔當」一角。
雖然東南亞人操著一口帶有喜感的怪味華語,但細細琢磨還是能總結出一些他們的發音規律。
從語調上來看,東南亞華語最常混淆是四聲和一聲,「學校」在他們口中成了 「學銷」,「老師」被念成「老室」,平聲仄聲對他們來說,簡直難於上青天。
在語言習慣上,東南亞華語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閩粵兩地的語氣助詞以及方言用詞的習慣。具體說來,東南亞華語會引用閩南語(含潮汕話)中的個別用詞,也會借用廣東話中的助詞和倒裝句式。
視頻中的「做莫」便是一個閩南語用詞,是「幹嘛」的意思。除此之外,還有「趁採」(發音:qin cai),是「隨便」的意思。如果你在華人餐館點菜卻不知道吃什麼,可以嘗試說一下「qin cai」,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看到這兩個詞,潮汕的小夥伴肯定會心一笑,因為這兩個詞也普遍運用於當代潮汕話的口語中。
在東南亞華語口語的表達上,常用粵語的「咩」表示疑問,用「先」來實現倒裝。在他們的日常交流中,一般不會說「你先吃飯」,而是說「你吃飯先」。表示疑問時,用「你吃飯了咩」而不用「你吃飯了嗎」。
下次再聽到「咩咩咩」的聲音,可能不是羊,也可能不是廣東人,可能是東南亞人。
part.2 都是東南亞華語,但各國各領風騷
東南亞是世界華僑華人最集中的地區。數據顯示,到2017年,東南亞華僑華人總數約3348.6萬,約佔東南亞總人口的6%,約佔全華僑華人總數的73.5%。
從國家角度看,印尼華僑華人總數在1000萬以上,屬全球華僑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在馬來西亞2840萬公民中,華人佔23.4%,即約665萬人。這樣看來,華語在東南亞被廣泛使用也是情理之中。
東南亞華人比例圖
馬來西亞華語——混雜多種語言的集大成者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在日常華語的表述中,融入了馬來語、華語、英語、閩南語、粵語等等,和中英夾雜的Chinglish相比,馬來西亞華語可以說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實現了「多種語言匯成一句話」的奇妙玄學。
比如這句「teruk sia!學這個又兇、又顯、又沒用,then還要我學,really浪費時間leh!」你能看懂是咩意思嗎?
答案揭曉:這句話中,「teruk」是馬來語,表示「很艱難」或「嚴重」的意思、「兇」是閩南語「傷」的音譯,這裡指「很辛苦,費神費力,很累人」,then和really是英語。
在馬來西亞口語中,有相當一部分詞彙來自馬來西亞語和英語。
「我要去巴剎」,這個「巴剎」便是借用馬來語「pasar」一詞,是「市場、市集」的意思;
「我來自甘榜」中的「甘榜」,其實是馬來語「kampung」,意為「鄉村」;
如果你要誇張一個人,可以說「你很pandai」,這個「pandai」(發音:班呆,也有發音「班奈」)其實是「聰明」的意思;
如果聽到有人說「你pattern很多咧」,意思是說「你花樣很多,別耍花樣」;
「percent」一詞,在馬來西亞華語中念做「巴仙」,「港普」中有時也會用到,馬來西亞華人的運用會講成「一百巴仙準的啦」,即「百分之一百準確」。
除了多種語言混雜,馬來西亞華語還偏愛在表達語意前加上助詞前綴和拖長尾音。比如「wa biang ne,今天真是熱到~~」,其中「wa biang ne」就是沒有實質含義的語氣詞,而「熱到」中的「到」字,則一定要拖得長一些才正宗。
泰國華語——是咖喱味本味沒錯了
說到泰國華語,近年來可謂是異軍突起。雖然泰國說華語並不是主流,但由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到泰國旅行,無形中也提升了泰國人學習華語的興趣。而泰國人講的華語相比新馬華語,可謂更加魔性。
泰國華人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廣東潮汕地區,他們的華語也是兼具了泰國口音和地方口音的味道。一般泰國華人家庭即使不會講普通話,也會保留講地方方言的傳統。
視頻中的導遊大叔,祖籍便是廣東汕頭人,自爺爺輩移居到泰國,他的口語中能聽出些許潮汕話的味道。
在泰語內,很多菜餚食物的名稱都有借鑑潮州話。比如管「粥」叫「糜 (muei)」,「河粉」是「粿條 ( guo diao)」,「餃子」是「餃 ( giao)」
泰國華語的詞彙算是比較接近大陸普通話,除了蜜汁語調,語速快、咬字不清晰等特點,都使得泰國華語聽起來頗具喜感。
除了馬來西亞和泰國,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語也是各有各的特點。
新加坡華語號稱是馬來西亞華語的「孿生兄弟」,但想要分辨出兩地人的口音,還是有跡可循,最大的不同便是新加坡華語更偏向英語詞彙的使用,中間也會引入一些閩南語和廣東話。
而在印度尼西亞,雖然有著東南亞國家中數量最多的華人群體,但華語的使用,在老一輩人中居多。
part.3 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說不好東南亞華語的華人,不是優秀的東南亞華人。說到東南亞華語,人們或許會有兩個疑問——為什麼有那麼多華人到了東南亞?來自閩粵各地的華人們,後來為何統一了標準音?
這就要從比較遠的故事說起:
華人下南洋自古有之,但是馬來西亞(泛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傳說以馬六甲王朝蘇丹滿速沙迎娶明朝公主漢麗寶為開端,到了清朝末年,大量的華工越洋謀生,包括泉漳人、廣府人、潮州人、福州人、海南人等等,其中又以廣府人、閩南人、客家人為主。
馬來西亞華語分布圖
圖中綠色部分代表受閩南語(包括潮汕話)影響較深的區域,橙色部分代表華語受粵語影響較深的地區,淺藍色部分代表受客家話影響,紫色則代表受多種方言影響。
在福建和潮汕,至今還保留一個詞,叫「過番」,番即番外,即指這些早年遠渡南洋的華人。
早年間,由於這些來自各處的華人語言不通,便形成各族成立的會館。如:新加坡福建會館、二府會館、柬埔寨福建會館。這些會館不僅為同族裔的人提供庇護保障,同時還行使教育、傳承華文文化的功能。這時的華人是各自講不同的方言。
後來,確立了標準漢語為國語,東南亞華人才以標準漢語作為通用語。例如早期新加坡的華語教育還保留文言文和20世紀初中國白話文的詞彙和特色,當年華語發音一律根據《國音字典》和《國音常用字彙》,因此即使到了當代,還有不少發音方面保留一些就讀音。
1911年新加坡華校的中文課本
新中國成立後,新加坡華語相對直接受到臺灣的影響,直至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陸的普通話(簡體字、拼音)才逐漸流入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其他地方,不少東南亞華人至今還在使用繁體中文。
這樣看來,去東南亞旅遊根本不用太過擔心語言問題。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