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初中那會,家長和同學口中就流行著這麼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時的家長,認為語文、歷史、政治這些咬文嚼字的東西沒用,只有學理科的人才是在學習最前沿的技術;
那時的學生,私底下也默默地形成了一條鄙視鏈,好像理科學得好的人才聰明,而學文科那些人,正是因為理科學不好,才不得不選擇了更為簡單的文科。
這種偏執的思想,把一些很多原本喜歡文科的學生,被逼迫著選了理科。
事實上,文科和理科思維,就像我們的左右腦思維一樣,一個代表感性,另一個代表理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抬高一方而貶低另一方,都會讓人的能力發展產生偏頗,就是我們常說的偏科。
語言表達能力,公文寫作能力,寫文章的能力,相對於數理化這些理科知識來說,更像是一種軟實力,在很多工作中都極為重要。
除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其他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也同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人。
比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這句話簡直正確到無以反駁。
從邏輯角度分析,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當然是每個行業都有狀元。
比如打藍球、體操、英語、鋼琴、廚藝,不論哪個行業,都有頂尖的人才,這些技能攀登到了頭部的個體,都可以說是事業有成。
但問題是,大家忽視了這幾個問題:
這個頭部有多難達到?
如果達不到第一的水平,第二、第三,或者第十名,能否以此為生?吃不到肉,湯能不能喝到一點?
比如籃球球等體育項目為例,除非你達到了國家級隊員的水平,要不然,你藍球打得還好,但是不算頂尖,你也不可能靠藍球來作為自己的事業。
再比如醫生這個行業,有些醫生是高等院校畢業,三甲醫院培推出來的,自然能在更好的醫院工作,拿更高的收入。
但是,一些稍微差點的院校出來的醫學生,也是可以去社區醫院、縣醫院工作,也能作為一門事業的。
所以,把籃球和醫生這兩個行業進行對比,很明顯就能看出不同點:
籃球只有頭部的選手能事業成功,其他的人只能算個愛好,不足以以此為事業養活自己;
而醫生不同,頭部和腰部的人,頂級水平和一般水平的人,都可以在這個社會上謀得一份出路。
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就是一個正確的廢話。
因為這句話,很多高三學生報志願時,根本就沒有仔細研究該填報哪個志願,而是覺得差不多就行了,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有所成就的。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的一些俗語,
比如: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抵對門;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等等等等,還有很多。
這些話,當個提導意見聽一聽,當個俗語記一記,都沒有關係,
但千萬不能當做真理來理解,
當面臨社會中的規則,面臨人生的選擇時,
更需要我們對各種情形進行整體細緻地分析,以確定最適合我們每一個不同個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