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分鐘
常常會碰到家長和我探討牙牙學語的孩子,語言啟蒙的問題。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群裡聊天,有位廣東的媽媽就很糾結地提問:爸爸是湖南人,她是廣東人,家裡老人普通話說得不好,經常是粵語交流。
這位媽媽又不希望孩子以方言啟蒙,常常會刻意糾正孩子說話。
她又希望儘早地給孩子啟蒙英語。
複雜的語言環境和媽媽的期望糅在一起,她不知道該怎麼教了。
暫把外語放在一邊,家鄉話VS普通話,這個我們每天都要說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語言問題,也會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育兒困惑。
到底要先教孩子說家鄉話,還是先教孩子說普通話呢?只讓孩子說普通話,可取嗎?
維尼媽媽先來說說自己的例子:
我在東北,本身家鄉話和普通話沒太大差別,但是還有會有些詞語容易引發誤解。
比較經典的例子就是抖音裡有個短視頻,一個東北姑娘對臺北姑娘說:你「拔屁股不?」,臺北姑娘沒懂,東北姑娘解釋:你坐著鐵凳子上涼不涼?
我們的家鄉話裡一些方言是滿語,例如「埋汰」(很髒)、「禿嚕」(辦事沒著落),這些詞語日常使用,若真的和一個只講普通話的人交流,交流障礙還不算大,不至於一句都聽不懂。
加之,我家寶爸是電臺節目主持人,我們的日常交流雖然不字正腔圓,但是也比較注重發音的音準和平翹舌的處理。
不過家裡的老人說話是不分平翹舌的(不分平翹舌也是我們家鄉話的一大特點),孩子和老人接觸多了,說話一水兒的翹舌。
因為環境的影響,孩子最先掌握的是家鄉話。
所以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以生活環境(東北方言)+普通話糾正(平翹舌、一聲發音音準)融合的。
在帶孩子認知事物的時候,通常是普通話版和方言版齊上陣。
例如我們看到了螳螂,告訴孩子:螳螂、「大刀螂」(用方言說的);看到瓢蟲,告訴孩子這是小瓢蟲,也叫「花大姐(俗稱)」。
因為「瓢蟲」是繪本裡常見的詞彙,孩子讀過書,配合實物直觀地認知。「花大姐」是我們這邊的土話,時長會聽到,孩子聽了也能對上號。
孩子既能說「衣服埋了吧汰的」,也會說「我把衣服弄髒了」。
我帶她去北京的時候,遇到一個福建來的7歲小女孩,在和同伴的遊戲中大家很自然地選擇了一種都聽得懂的發音,兩個人的玩耍和交流是無障礙的。
(發一個段子博大家一笑,這個段子有誇張的成分不必當真)
當然,我知道有些地區家鄉話和普通話的差異很大,有可能是兩個語族的。
那麼這就對孩子的語言學習造成很大的困擾,先學哪個家鄉話還是先學普通話就成了癥結所在。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給糾結的父母們提供一些參考:
一、孩子語言習得的生理因素
在發展心理學的語言發展理論中有一個詞叫「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假設」。指的是從出生到青春期,語言最容易習得。
若根據蒙臺梭利提出的敏感期概念,0-2歲的孩子會經歷模仿的敏感期,這個模仿包括「學舌」。在通過一個詞一個詞的模仿,到一句話一句話的模仿,最後變成了自己的內化和創造。
因此在早期,不管你教給孩子哪種語言,他們都會很快地學會。
我們可以將方言看做是第一語言,將普通話看做是第二語言,根據發展心理學語言發展理論,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學習似乎在整個青春期之前的敏感期內進行得比較順利。
其實這一點同樣也適用於雙語教學。
二、語言習得的環境因素
我家隔壁的小男孩的爺爺奶奶家是武漢的,小男孩是姥姥姥爺在東北給帶大的。
孩子姥爺說,每逢去武漢,孩子都不知道怎麼和爺爺奶奶交流,因為爺爺奶奶說的話他聽不懂。
這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整體環境。
如果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語言發展理論,持交互作用者的觀點認為:
環境在語言學習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為同伴在與兒童的交談中會不斷引入新規則和新概念。
我們學習語言的原因就是為了與周圍的人相溝通,就是為了在所生活的環境內交流無障礙。那麼我們就不要與這個環境格格不入。
假設,這個小男孩生活在武漢,每天聽爺爺奶奶講武漢話,或者他身邊有一大群人天天用武漢話交流,自然而然,孩子就能夠學會說武漢話,就跟他學東北話一樣又快又自然。
那麼,綜合上述兩個因素,孩子在早期飛速發展的語言能力,和周遭大環境的語言環境影響,首先學會家鄉話是一個自然又快速的方式。
三、不用擔心孩子的混淆
3-5歲時,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經歷發音改進的過程,語義和詞彙量也隨之擴大,也開始學習語法詞系。
因此我認為,在這個階段可以讓孩子開始逐漸學習普通話。
當然也可以逐漸豐富家鄉話的語義,結合普通話讓孩子理解。
例如:有一次我看女兒看什麼東西出神了,就問她:「你瞅啥呢?」,她轉過來笑了,對我說:媽媽!看我!
然後她突然問我:啥是「瞅」?
在這個對話中,很自然地讓孩子明白:「瞅」=「看」。而不是「瞅」=「醜」。
另外3歲以後孩子們逐漸進入幼兒園,大部分幼兒園老師授課時所交流的第一語言是普通話,這樣孩子們也會慢慢地開始普通話的學習。
即便是兩種不同發音的語言雙管齊下,也不用擔心孩子會造成混淆。
另一位媽媽曾有過這樣的擔心,這位媽媽的家庭的語言環境同樣比較複雜:媽媽的家鄉話是粵語,爸爸是英國人說英語,孩子又要學習普通話,她擔心語言環境複雜造成孩子開口說話晚甚至會患上失語症。
其實如果孩子的大腦左半球語言中心沒有受損,不會患上失語症。
或許會因為語言環境的複雜而遲遲不開口,但只要父母不停地提供語言的輸入,孩子在大腦中進行語言儲備,說話是早晚的事,而且一開口就是一鳴驚人。
記得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裡講過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小時候的經歷:
在一個多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在夥伴中學會瑞士語、在爸爸那裡學會德語,在媽媽這裡學會中文,在聽爸爸媽媽的交流中學會了英語,然後看到不同的人,就像收音機按鍵一樣自由切換頻道。
這就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孩子學習語言能力的強大了!
心理學上有實踐證明,童年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要比從青少年、成年開始學容易得多。學習兩種(或更多)語言,既不會妨礙兒童的語言熟練程度,也不會延緩其智力發展。
這樣,分析下來,這個問題的思路就清晰明了了:
以整體環境為前提,孩子通過模仿經常接觸的家人的談話,首先學到的是家鄉話,那麼就可以首先讓孩子學習家鄉話。在認知過程中,方言結合普通話讓孩子認知事物。
因為語言敏感期的存在,可以不止通過環境讓孩子來學習第二種語言(包括外語)。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學習普通話,只要不是處在太偏遠的山區與世隔絕的地方,今後人人都會說。
但家鄉話卻有著不同的語族,是一種無形又珍貴的文化財富,需要通過代代相傳來保護和發揚光大。
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體會到那句「鄉音無改鬢毛衰」所表達的對家鄉故土的眷戀。
所以,只說普通話不說家鄉話的教育理念有些極端,不太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