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在海外形象調查:隨地吐痰大聲喧譁

2020-12-17 搜狐網

  中國遊客在海外形象調查:隨地吐痰大聲喧譁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聯合頒布了《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和《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要求國人在境內外旅遊時能夠注意自身形象,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尊嚴。

看風景的人也是風景的一部分,當遊客遊覽精彩的世界時,何不也留給世界一個美好的印象呢?

  美國:到處拍照、大聲喧譁

  到美國旅遊的中國人最經常犯兩大「毛脖,一是到處拍照,二是大聲喧譁

  國際先驅導報駐華盛頓記者李學軍報導華裔導遊王先生在華盛頓的一個華人旅行社任職,幹這行已有十多年,接待了很多中國來的旅遊團。他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的採訪時說,絕大多數中國遊客的表現是好的,但確有一些人的行為舉止非常不妥,最常犯的兩大「毛脖,一是到處拍照,二是大聲喧譁。

  美國是個非常注重私人權益的國家,很多人在自家大門上寫著「私人財產,不許進入」的字樣。一些不明情況的中國遊客,看到人家的房子或院子很漂亮,不但私自進入觀賞,還四處拍照,這當然會遭到房子主人的嚴厲警告。即便在公開場所,中國遊客也應注意哪些設施可以拍攝和錄像,哪些不可以,否則可能陷入麻煩。《紐約時報》曾報導一位來自尼泊爾的遊客為家人拍攝關於紐約的錄像時,無意中把聯邦調查局的一個辦公室拍了進去,結果他當即被美國安全人員拘捕並被關押了3個月。

  一些中國遊客在旅遊場所以及飛機、車廂、酒店和電梯等場所大聲喧譁、高聲說笑的行為,顯得很刺眼。王先生說,有一次,他帶領中國遊客參觀華盛頓附近的阿靈頓國家公墓,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墓也位於其中。公墓管理機構要求遊客保持安靜,以表示向已故者的尊敬。但有兩名中國遊客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路高聲說笑。王先生不得不趕緊過去提醒他們要小聲說話,以免引起他人不滿。

  王先生認為,個別中國遊客的行為固然是陋習,但更多的是出於無知。如美國公共場所的自動傳輸帶扶手電梯,一般是站著不走動的在右邊,左邊則保持暢通,以便他人走動快速通過,但很多中國遊客不知道這一點,喜歡並排站立,堵住通道,這在美國人看來很沒有教養。

  美國每年有很多人出國,也有一些美國遊客的行為舉止不當而獲得了「醜陋的美國人」的壞名聲。為此,美國有關機構編寫了《世界公民手冊》,對走出國門的美國人的行為舉止進行建議和規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中國近來推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之舉在逐步生效。中國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時,也用自己的點點滴滴的言行,勾畫著中國人的形象。每位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都要用心當好「形象大使」。

  法國:隨地吐痰陋習難改

  近十年來,到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組成、旅遊方式以及舉止態度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國際先驅導報駐巴黎記者林曉軒報導說起中國遊客在國外不受「待見」的地方,似乎許多人都能舉出一大堆: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不愛護賓館裡的公共設施,甚至自助餐時間夾帶食品出餐廳,等等。法國文華旅行社副總經理李曉彤女士在談到這些情況時卻認為,中國遊客確實存在一些素質問題,但不是普遍現象。總的來看,中國遊客整體素質正逐步提高。近十年來,到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組成、旅遊方式以及舉止態度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

  出境遊剛興起時,來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多為兩種:一是公務團,二是在法國定居的華人子女為表孝心為父母報團遊玩。現在來歐洲的遊客可分為四類:不帶孩子的年輕人;帶孩子的年輕父母;中年遊客(多為公務團)和老年遊客。其中,中國年輕的遊客人數增長迅速,這與他國遊客以中老年人居多的情況形成了對照。年輕人選擇自助遊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們在接觸資訊、接受教育和行為舉止等方面都與西方相近,這帶動了中國遊客整體形象的提升。

  中國出境遊興起才十多年,中國旅遊市場遠沒有國外成熟。中國人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可能一時難以改變。在歐洲的各種旅遊項目中,「荷比盧德法五國四日遊」是一條常年開設、很受歡迎的旅行線路,報團走這條線路的遊客很多。就在這條線路上的一些旅館中,早餐時間會專門劃定一個區域,用中文寫著:「中國遊客用餐區」。這些字確實讓中國人不舒服。可中國遊客吃飯時說話聲音總是很大,影響到同時進餐的其他顧客。這其實是生活習慣差異的一種表現,中國人一邊吃飯一邊和同伴旁若無人地聊天在中國司空見慣,但對於習慣了安靜吃飯的西方人來說,就無法接受。

  至於將自助餐食品帶出餐廳的情況,李女士說,現在已經很少發生這種情況。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中國遊客不在乎買幾塊麵包、幾個水果的錢,並且越來越多的人更希望能夠品嘗到旅遊地地道的餐飲。不過,隨地吐痰確實是一部分中國遊客存在的陋習。如果在國外隨地吐痰,肯定會招致周圍人異樣的眼光,這種無言的批評讓一些中國人臉紅。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現象,還需要中國遊客整體質量的提升。

  馬來西亞:穿著睡衣漫步酒店

  上海遊客喜歡用方言說「阿拉」如何如何,發音與「安拉」接近,容易在穆斯林中引起誤解

  國際先驅導報駐吉隆坡記者陳麗華、熊平報導馬來西亞華人旅遊公會會長蔡伍向本報記者表示,作為最早向中國大陸開放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馬來西亞並沒有覺得中國遊客有「另類」行為。部分中國遊客素質確實有待提高,但總的來看,中國遊客在當地並沒有造成「文化震蕩」。馬來西亞的華文和英文報紙也很少報導中國遊客的一些不文明舉止等。事實上,馬政府官員和旅遊界還不斷通過媒體,頻頻向中國遊客發出邀請,希望他們來此感受獨特的多元文化和繽紛的熱帶風情。

  在馬來西亞,記者也很少看到專門用中文提醒遊客注意文明禮儀的牌子。但也有少數計程車裡有類似「不要亂扔垃圾」字樣的中文提示語。

  不過,蔡伍也指出,有的中國遊客身著睡衣、短褲和大背心在星級酒店大廳裡走來走去,這不太符合當地禮儀。從四季分明的中國來到終年一夏的馬來西亞,難免會覺得熱。但是馬來西亞公共場所的冷氣開得很足,室內外溫差很大,如果遊客在酒店內穿著「短打扮」常常會感冒。這不僅是禮貌,也關係到遊客的健康。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不同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人民和睦相處。這裡生活著600多萬華人,約佔總人口的25%,他們較好地保留和傳承了華人的語言、文化和傳統。中國遊客來馬在文化上不會遭遇太多的差異。再加上當地華人都會講流利的華語,如有不妥,導遊會及時給與疏導或勸告,不會有太大的誤解或溝通障礙。

  在東南亞另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汶萊,近來前往旅遊的中國人年年都在增加。中國駐汶萊楊燕怡大使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指出,近幾年來,來汶萊旅遊的中國遊客在服飾等外表形象有很大的改觀。但由於一些中國遊客對汶萊文化、宗教等習俗不太了解,對自己的一些習慣不太注意,在汶萊人眼裡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有的遊客喜歡在公共場所大聲爭吵,尤其在機場,還有的遊客在航班延遲起飛時「索賠意識」過強,一些遊客難改隨地吐痰的習慣。另外,更多的問題是中國遊客對當地文化和宗教習俗不太了解,如有上海遊客喜歡用方言說「阿拉」如何如何,發音與「安拉」接近,容易在汶萊人中引起誤解。

  楊燕怡大使說,一些中國遊客來汶萊旅遊時,要多了解汶萊的國情,尊重當地文化宗教習俗。

相關焦點

  • 怎麼改不了隨地吐痰的陋習?女記者上街擦痰動人心
    據《大連晚報》報導「不準隨地吐痰」,這是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接受的教育。但隨地吐痰的惡習依然隨處可見。  今年卻有這樣一個中國人,突然站了出來,她「衝」到了大街上,彎下了腰,開始了她的擦痰歷程。她就是大連日報社記者孫劍,她擦痰擦上了央視《新聞聯播》。  孫劍是大連日報社一名搞涉外報導的記者。
  • 中國遊客在歐形象調查:普遍不守規矩 愛佔便宜
    近日,網上流傳了一組中國遊客在法國羅浮宮水池中泡腳的照片,隨即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遊客素質高低的大討論。雖然,後來事實證明,「羅浮宮水池中泡腳」並非不雅,但討論的背後,顯現的則是國人對近來屢番被曝「中國遊客海外不文明行徑」的焦慮。中國遊客在海外究竟形象如何?
  • 乘客隨地吐痰?如何勸告是門大學問!
    如今的社會是個文明社會,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隨意吐痰都是很不尊重人的一種行為,尤其是在公交車、地鐵等交通工具上面,不僅給其他乘客帶來噁心的感受,更會使得環境變得不好,不顧及他人感受的行為是不文明的行為,也是沒有公德心的體現。
  • 多國反思遊客行為 韓媒:應學中國重罰不文明遊客
    這種如何區分各國遊客的笑話在多國有不同的版本,近年來中國遊客不僅成為這類笑話的當然主角,更成為多國媒體爭議的話題。近來從在羅浮宮前洗腳到泰國民調稱中國遊客最愛大聲喧譁,這類新聞「出口轉內銷」後甚至引發「民族素質」的激烈爭議。
  • 中國遊客那些招外國人皺眉的事(圖)
    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在公共場所內大聲喧譁。搞了16年旅遊接待工作的法國安賽爾旅行社總經理周建防說,歐洲人在就餐和交談時,都會表現出安寧和私密的狀態,聲音大小以不打擾鄰人為原則。但是,中國遊客常常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在餐館就餐和接打手機時往往調門比較高,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有的遊客回到酒店後想放鬆一下,乾脆敞開房門打牌,呼三喝四,這樣非常容易引起其他住戶的不滿。
  • 長城環衛工:遊客亂扔垃圾仍然明顯 隨地吐痰是噩夢
    今年的「世界旅遊日」在中國顯得比較特殊,因為恰逢中秋、國慶假期,更加富有「旅遊者的節日」這一味道。  然而,在我們沉浸於「旅遊者的節日」這一氣氛中時,不得不生出一絲憂慮——遊客越多,不文明旅遊行為是否也會越多?畢竟,最近一段時間,關於不文明旅遊的新聞實在是太多了。近幾年來,舉國上下不斷強調「文明旅遊」,國家旅遊局和一些地方還出臺了倡導文明旅遊的專門規定。
  • 公職人員插隊、隨地吐痰等行為會被處理嗎?應該處理嗎?
    那麼,在這樣處處是紀律的情況下,公職人員隨地吐痰、公共場所插隊這樣的小事會被處理嗎這些情況針對公民個人來說,都應該屬於小事,隨地吐痰、亂扔紙屑、排隊插隊、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等等。這些在我們社會上都是非常常見的,多數都屬於道德約束的範疇。可針對公職人員來說,就不一定僅僅是道德約束的範疇了。根據新的政務處分法第40條規定:公職人員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在公共場所有不當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那是要被處分的。如果情節比較輕,可能只予以警告、記過、記大過。
  • 賓語:不要什麼屎盆子都往中國遊客頭上扣
    (10月05日鳳凰衛視)  這是又一起中國遊客在國外不文明行為的「鐵證」。事情的起因來源於網上流傳的中國遊客在日本京都故意「碰瓷」的網帖照片。照片上的日文帖子說,「8月21日下午5點前,某餐廳女主人開車路過祇園歌舞練場前,車速很慢,1名中國遊客(老人)倒向汽車的後視鏡,之後大聲喊「疼!疼!腿很疼!」 叫了救護車,在醫院診治,診斷結果是「根本沒受傷」。
  • 向隨地吐痰說「不」!
    向隨地吐痰說「不」!6月1日起,市民在公共場所不可再一「吐」為快。全國首部專門聚焦治理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問題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山西省禁止公共場所隨地吐痰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從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 我是怎樣學會不隨地吐痰的
    該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為提倡講衛生的生活方式,根除部分市民隨地吐痰的陋習,本市擬在年內將某日定為「禁痰日」,具體日期及正在商討之中。(《京華時報》2月29日)  「禁止隨地吐痰」的告示我們見多了。
  • 如何不讓隨地吐痰刺激國人神經?無需警察,用這幾招即可
    文 | 華文明2018年6月27日,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出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出境旅遊市場達到1.31億人次,出境旅遊花費1152.9億美元,同比增長6.9%與5.0%。從結構上看,出國遊比例的提升,顯著表明中國人的腳步漸行漸遠……然而,出國遊客滿意度的測評卻始終在「基本滿意」上徘徊,以隨地吐痰為標籤的各種陋習備受外人詬病,這無疑給素有「禮儀之邦」的殃殃大國帶來難言之癮……當然,在國內,這些隨地吐痰的亂象也屢屢見諸報端。
  • 「隨地吐痰真的很丟臉」
    宣武:大柵欄宣傳文明  5月3日上午,宣武區300名志願者和城管隊員在外地遊客雲集的大柵欄街開展公共文明宣傳執法活動。志願者手持統一印製的「排隊守秩序,文明伴你行」、「文明旅遊在京城」等彩色宣傳小旗,向過往行人和外地遊客發放納痰袋7000餘個,友善勸阻不文明行為800人次。
  • 做文明人,不隨地吐痰!「一吐為快」惹人不快!
    做文明人,不隨地吐痰!「一吐為快」惹人不快!,2020年6月1日,《山西省禁止公共場所隨地吐痰的規定》正式施行,規定實施後,隨地吐痰就不再只是個人的不文明行為,而是屬於違法行為,違法者將面臨最高500元的罰款。
  • 盤點旅遊不文明行為「十宗罪」:不衝廁所亂吐痰
    隨處拋丟垃圾、隨地吐痰、吐口香糖  豈一個「隨」字了得,丟者倒是隨心所欲了,可方便了自己卻噁心了別人。毫無疑問,隨處丟垃圾、隨意吐痰、吐口香糖無疑是我們在出行和旅遊過程中最常見的不文明行為。媒體曾多次曝光該類惡習,今年5月1日到5月3日,通州舉辦的北京草莓音樂節,三天吸引遊客25萬人次,而觀眾離場後,現場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二。
  • 中國遊客出境遊 莫把他鄉當故鄉
    原標題:中國遊客出境遊 莫把他鄉當故鄉  新華網莫斯科7月27日電(記者劉越)7月,莫斯科紅場,沒有一絲燥熱,天朗氣清,絕對是避暑休閒的好去處。然而中國遊客們的陣陣喧譁卻為這眼前的美景添加了些許不和諧的因素。  「哎哎,快給我在這兒照一張!」「這叫什麼教堂來著?
  • 為衢州打造「不隨地吐痰」城市點個讚
    此後,衢州市委市政府還發出了打造一座「行作揖禮」的城市、一座「使用公筷」的城市、一座「不隨地吐痰」的城市的號召。衢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信公眾號「衢州發布」的簡介中稱:「南孔聖地衢州有禮」,這是一座最有禮的城市,一座行作揖禮、使用公筷公勺、不隨地吐痰的城市。 (12月3日澎湃新聞)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為浙江衢州打造「不隨地吐痰」城市點個讚。
  • 不隨地吐痰 愛己也愛他人
    新冠疫情形勢下,「不隨地吐痰」被寫進國家衛健委編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同風險人群防護指南》中,從而使得這一行為再次引發廣泛關注,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隨地吐痰」理念已深入人心,市民的衛生意識強了,生活習慣也越來越好。  4月28日一大早,家住順慶區濱江路的韓大爺如往常一樣出門晨練。
  • 挪威人對中國遊客整體印象頗佳
    這部分人的欠妥行為也給中國遊客的整體形象「減了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常被忽略的細節需要國人注意。例如,在北歐,衛生間裡一般都是座便。有些中國遊客出於衛生考慮,如廁時會蹲在馬桶上;此外,中國遊客酷愛拍照,拍照本身並沒有錯誤,但是需注意不要妨礙他人。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遊客的購買力日益增強。在奧斯陸的機場免稅店和商場,經常可以見到前來「血拼」的中國遊客。
  • [新聞調查]文明的呼喚
    ,歐洲一家報紙曾撰文指出:一些中國遊客表現出來的隨地吐痰、大聲喧譁、乘車不排隊等壞習慣,給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抹了黑。  遊客:我的感覺有很多不文明的現象,比如隨地吐痰,隨地扔飲料瓶和食品的包裝袋,大庭廣眾大聲喧譁等等的一些行為吧,都不能代表咱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形象)。
  • 被拍到抽菸還隨地吐痰 乖孩子形象瞬間破滅
    可是近日卻人設崩塌,事關他被媒體拍到在街邊抽菸之餘還隨地吐痰,引來大批網友指責,認為他的行為舉止實在太不文明,勸他好好反醒一下。19歲的賴冠霖自出道以來被人印象是一位乖乖的男生,沒有想到他人前人後竟然兩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