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暑期旅遊旺季。近來,中國遊客在海外不文明行為屢現報端。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一家德國酒店發布告示,勸告客人若想安靜吃早餐,就等中國人走了再來。另有報導說,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7talks/p_36327_829.html" target="_blank">薰衣草田,兩撥中國人為爭搶拍照位置大打出手。事實上,中國遊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為遠不止這些。亂扔垃圾、隨意插隊、不給小費、亂寫亂畫、如廁不衝、衣衫不整、缺乏禮讓、用餐奢侈浪費……不僅個人形象全無,國家形象也跟著受損。
一些法國人為何「無法忍受」中國客
法國是近年來中國遊客在歐洲旅遊的熱門之選。據統計,30%的中國出境遊客將法國列為目的地之一。
面對如此龐大的中國遊客,法國方面的觀感如何呢?也許用痛並快樂著來形容比較貼切。先來說說令法國人快樂的事——中國遊客橫掃一切的購買力。法國旅遊發展署負責人克裡斯蒂安·芒太說,中國赴法遊客的消費實力同其他國家遊客相比遙遙領先。
雖然中國遊客捨得在法國一擲千金,但是他們在當地往往得不到與之相符的尊重。一些法國人對某些中國遊客身上的不文明行為無法忍受。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在公共場所內大聲喧譁。搞了16年旅遊接待工作的法國安賽爾旅行社總經理周建防說,歐洲人在就餐和交談時,都會表現出安寧和私密的狀態,聲音大小以不打擾鄰人為原則。但是,中國遊客常常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在餐館就餐和接打手機時往往調門比較高,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有的遊客回到酒店後想放鬆一下,乾脆敞開房門打牌,呼三喝四,這樣非常容易引起其他住戶的不滿。
一些中國遊客在排隊方面的表現也讓當地人氣惱。據法國康輝旅行社總經理姚曉競介紹,不久前他送朋友到機場辦理退稅,1位中國遊客在隊裡面排著,結果前前後後通過他總共夾進來11個人。法國人氣得跑到辦事窗口投訴。言語調解未果,退稅窗口裡的工作人員只好走出工作檯,強令夾塞的中國人重新排隊,否則停止辦公。插隊者擔心退不了稅照辦了,這場爭執才最終平息下去。
此外,長期在巴黎帶團的導遊金拓告訴記者,許多中國遊客不了解西方禮儀,入鄉卻不隨俗,表現得我行我素。比如,在一些演出場所,主辦方明令禁止觀眾拍照,導遊也三令五申,但是,有些人毫不理會,仍然頻頻按動快門。
隨著不良習慣的曝光與受到譴責,中國出境遊者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原先中國遊客遭到詬病的一些不文明舉止減少了,大家知道不能隨地吐痰,早餐時不再裹挾食物,不再在羅浮宮這樣的景點外隨意坐臥等。(記者梁霓霓)
中國遊客在美應避六件事
提起中國遊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為,記者眼前浮現出這樣兩幅圖景:
——在洛杉磯東部城市棕櫚泉附近的名牌產品直銷中心,中國遊客在「血拼」過程中,有人霸著貨架和試衣間,有人在交錢時插隊……
——在洛杉磯通往聖地牙哥的5號州際公路旁一處觀賞海鳥的景點,一名中國女遊客下車後大呼小叫地衝到前面左拍右拍,兩位男伴作勢驅趕鳥兒,然後抓拍眾鳥驚飛的場景。先來者掃興地搖頭,離開這裡。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遊客在美國旅遊過程中表現出的上述行為,大多是「無心之失」,是一些可以注意和改進的「小事」。這主要源自他們在出國前缺乏適當的培訓或教育,如果有關方面在遊客出國前介紹這方面的常識,一些狀況原本可以避免。還有一些問題與遊客的自身素質有關,這就非短時間所能解決。
據多位本地旅遊業者介紹,中國遊客在美國應避免以下不文明行為:
一、說話不注意場合,大聲喧譁。無論是在購物、就餐、看電影,還是參觀遊覽,許多遊客習慣於提高嗓門,旁若無人,給他人造成幹擾。
二、不注意遵守公眾秩序,排隊時大模大樣地「加塞」,即使被批評,也以聽不懂英語為由,試圖矇混過去。
三、貪圖小便宜,多吃多佔。一些遊客在入住酒店吃早餐時,常常「吃不了,兜著走」,違反酒店規定把水果、雞蛋、麵包往包裡塞,並用紙杯接滿果汁或咖啡帶回房間。
四、炫富。個別富有的中國遊客瞧不起導遊、司機、飯店和餐館服務員,認為錢可以擺平一切,致使美國一些服務業從業人員抱怨中國人難「伺候」。
五、不考慮西方禮儀和習慣。例如不管當地人是否願意,均把他們攝入鏡頭;在未經家長和教師允許的情況下,對當地兒童拍照。除了招致不滿,個別中國遊客甚至因此攤上官司。
六、不給小費。小費是美國服務業從業人員獲取收入的主要方式,但有些遊客在這方面斤斤計較,故意少給或不給小費,引來非議。(記者王軍)
文明要培養,入鄉要隨俗
「你知道嗎,在新加坡隨地吐痰、吃口香糖,都是要被鞭刑的,就是要用很長的鞭子打屁股哦。」在北京飛往新加坡的航班上,一群參加暑期夏令營的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他們滿心歡喜地期待著新加坡的聖淘沙、濱海灣花園的美麗風景,同時也對這個以嚴刑峻法聞名於世的花園城市充滿著被誤讀的「恐懼」。
記者休完假期返回新加坡,恰好與他們同機。不論是在飛機上的嘰嘰喳喳,還是在入境時、提取行李時他們過分「活潑」的表現,都已經反映出了新加坡人對中國遊客的印象:公共場合太過喧譁。
面對這樣的問題,已在新加坡從事導遊工作18年的華人阿德告訴記者,新加坡人對中國遊客的這種不良印象確實存在,但他不認為這是中國遊客的普遍問題。「一般我們在機場接到中國遊客的時候,都會多多少少告訴他們一些新加坡人的生活習慣、風土民俗等,他們也能接受並在整個旅遊的行程中聽從我們的勸告。再加之當遊客們看到新加坡整潔的街道、漂亮的景點,都會被這個地方的文明所影響,所以很多遊客都會自然地約束自己一點,」阿德介紹說。
他說,中國一直在進步,很多中國遊客在境外出現的問題大多是個人素質的問題,不可以跟整個中國社會問題混為一談。他說:「十幾年前,我接待的中國遊客很多都是最先富起來、有文化、有修養的中國人;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接待的即使是一般的普通民眾,來自二三線城市,他們反而更有禮貌,因為他們知道新加坡是法制社會,這裡乾淨、漂亮,因此他們也會以這樣的大環境約束自己。」
新加坡華鼎集團董事長、旅遊專家李良義說,中國遊客出境旅遊,入鄉隨俗很重要,這一方面要靠自律,另一方面也要靠旅遊團領隊以及當地導遊的正確引導。在近期舉行的「慧眼中國環球論壇」2013年會上,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在回答關於中國人形象問題時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層面發展太快,而另一些層面沒有完全跟上。他認為時間可以逐漸改變中國和中國人在世界的形象。他說,新加坡是個小國,建國只有幾十年,二三十年前的新加坡,咖啡茶室裡也會備有小小的碗讓人們吐痰,可是今天這樣的設施已經絕跡,這是因為時代在改變,個人的行為修養也在改變。現在中國的新生代已經有所改變,當所有中國人的文明水平都得到提高時,中國將會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