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外用不了,自動售票機整英文幹啥
有人說,整英文界面跟用護照沒法在售票機上買票,闡釋了「與國際接軌」和「中國國情」,這是調侃,可現實中「半吊子接軌」真不少見。
日前一則微博引起網民熱議,微博稱,有老外在北京南站網站上留言吐槽:沒有中國身份證,根本就沒法在自動售票機上買票,那弄個英文界面幹什麼?不少網民對此大加調侃:「老外很受傷,有沒有」「方便國人在買票同時練英語,良苦用心懂不懂?」……
火車站的自動售票機,整上了高大上的英文界面,或許是想給國際友人購票之便;可一個「中國身份證」的硬性門檻,又把只有護照的他們拒之門外,這麼「分裂」的設計,也難怪老外一通吐槽。
而「友邦人士」的「驚詫」,也讓網民找到槽點:「這不是給聾啞人打手語指『公共電話在哪』嘛——想問下,聾啞人要電話幹嗎呢」;還有網民解讀說,整英文界面跟沒身份證無法在售票機上買票,這分別闡釋了「與國際接軌」和「中國國情」。
動輒上升到「國情」的高度,難免讓「青春高八度」。不過說到這「與國際接軌」,卻是很有一番風情。看看眼下,不管是都市街頭,還是旅遊景點,那些指路牌都是好幾種語言,日語韓語自不必多說,法語俄語也時常過目,如果說這些是順應接軌需要,那也無可厚非。可好多分明就是裝樣子,那些漢語拼音加意譯主打的英語,或者夾雜地方方言的英語,類似於「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類的表述,經常讓人捧腹。英文標語「山寨」倒也罷了,可在老外們不能用的自動售票機上整出個英文界面,是幾個意思?如果國際友人漢語說得好的話,會不會發出感慨:這樣糊弄人,真的好嗎?
當然,有人揣測:自動售票機在設計時,還沒實行實名制,英文界面未必沒用。這不乏可能。可若是如此,那把英文界面呈現的內容改改,改為對老外的善意提醒,比如「該機器只能用中國身份證,建議直接去櫃檯買票」如何?讓老外們按指示操作一通後,結果發現不能用,是鬧哪樣?雖然也可能是無心之失,可現在鬧出一場風波,這也算是對改進服務的提醒吧。
說起來,事兒真不大,可細節的疏忽,也關乎口碑。至於輿論打趣調侃的「一邊接軌,一邊脫節」現象,則多少跳出了就事論事的範疇,它指涉的現實,倒也耐人尋味——現實中,有些地方在規劃設計上,搞的就是「半吊子接軌」,接軌接到最後,發現兩邊的軌道不一樣,接是接上了,問題也冒了出來。它造成的後果,又豈止像「自動售票機整英文界面」那樣只是博人一樂?
□高地(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