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導讀
以基因檢測為技術基礎的精準醫療風起雲湧。精準醫學納入「十三五」;基因診斷擴大適用範圍,二代測序診斷試劑盒和腫瘤免疫治療單抗陸續獲FDA批准;個人基因組、健康管理、體檢和保險跨界聯姻;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登堂香山會議;BAT,華為,亞馬遜等逐鹿基因大數據云平臺;國產測序儀量產,國家基因庫運營;同時,科普依然短缺,應用未形成閉環;產業概念期已過;2017年可以預見大浪淘沙,併購重組可能興起。
「使連接產生價值」,由基因慧策劃,基因慧和貝殼社聯合主辦《精準醫療大咖論道》活動,第一期邀請十餘位產業大咖聯袂撰文,聚焦精準醫療,關注科技創新和應用轉化,梳理產業發展態勢和行業走向。
尹燁
(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
1979年生,獅子座,「白蟑螂樂隊」成員,Ebay汽車模型銷售冠軍,罕見病慈善基金「華基金」發起人,逢年過節做古體詩詞,每日做基因科普節目,拿過廚師證,營養師證……2002年加入華大基因子公司吉比愛,先後從事體外診斷試劑研發、產品註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市場營銷等工作,率領團隊在24小時內即完成了SARS診斷試劑盒全部研發及申報材料的準備並順利獲得了CFDA的審批;2009年,調入華大基因深圳總部,先後擔任華大基因科技總裁、全球基因組平臺負責人、華大基因研究院助理院長,華大集團營運長,華大醫學執行總裁,華大股份CEO等職。同時擔任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在Nature、Nature Genetics、Science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或參與發表論文50餘篇。2016年11月獲「2016時代深士」稱號,2016年12月獲「中國傑出質量人」稱號。
——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燁之大咖論道
受基因慧所託,我來談談對於整個產業發展的思考及個人體悟。所謂「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我特意挑出了2016年的四件事跟大家分享,也期待更多人跟我互動,因為人最應該共享的是大腦。
圖片由作者授權提供
第一件事,縱向打通全產業鏈,正從頭收拾舊山河。11月5日,在第十一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1)上,華大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高通量臺式測序系統BGISEQ-50;這是繼BGISEQ-1000、BGISEQ-100、BGISEQ-500後的又一力作,而BGISEQ-50也將在價格上成為全球範圍內同類型基因測序儀中最具競爭力的一款。後天,也就是12月25日,BGISEQ-50開始接受預定,並計劃於2017年2月14日實現交付。
從1000到100、從500到50,將產品序列編號「去一個零」只是一個象徵,更多地是寄寓著將基因科技惠及百姓的價格也「去一個零」的抱負。這就是華大的「頂天立地」,使生命科技更普惠、更接地氣;「頂天」是說做科學研究,「立地」是說能跟老百姓直接打成一片,也就是說能將每一個好的科研成果,都轉化為每個老百姓享受到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今天,華大之所以能降價來普惠,歸根結底是因為打通了全產業鏈。CG在手,我們不再仰人鼻息,而是勵精圖治,促使整個產業鏈變得可控、有序。事實上,大國重器不應該只有原子彈、「遼寧號」、「北鬥」等,還應該有基因測序儀,因為基因測序儀也是一個掌握著人類生死密碼的核心武器。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中美)的三家公司可以量產臨床級別的基因測序儀,而華大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以擁有自主研發的國產測序儀為標誌,中國的基因科技實現了從最初的跟跑、並行到領跑的跨越式前進。
我相信,讓世界讚嘆中國智造的崛起,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能夠實現。至少在基因測序儀上,我們有信心發展中國家能列裝使用,我們也有信心發達國家能列裝使用,因為我們胸懷造福之心,做的是普惠的事業。
圖片由作者授權提供
第二件事,橫向拓展行業生態圈,憶往昔崢嶸歲月稠。11月3日,在國家基因庫的多功能廳,華大邀請了部分出去創業的老朋友回家看看,成立了第一屆華大同學會。此事意義重大,標誌著一個全新的生命時代的生態圈已具雛形,就是「華生態」。據我觀察,這樣一個生態圈也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多年沉澱、多年成長起來的,跟一片熱帶雨林的形成過程很像。
有不少媒體和朋友都會問我,你如何看待那些出去創業的「華大系」?而我的觀點一直都很明確,華大從來看的不是一個組織,也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因為華大關注的是整個行業的生態及發展。華大董事長汪建,以前被稱作「華大教父」,現在更多被稱作「基因(行業)教父」;而他一直秉持的也是一種開放心態,每次有人離開,他都會表態支持「孩子大了,愛幹什麼幹什麼」,華大不唱獨角戲。
這就是平臺價值,「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行業內的黃埔軍校並非一朝一夕建起來的。但凡是生態圈,總有運行的規則,華生態也不例外。華生態意味著什麼?兩個詞語。第一個詞語是「靠譜」,中國基因界目前有三大騙局,一個是天賦基因,一個是基因算命,一個是遺傳性肺癌,而華大系是絕不會做與之相關的任何事情的。第二個詞語是「造福」,華大系不僅生在無人區,而且已經在無人區度過了近二十年,華大系也一直在熬夜;造福恰恰就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北鬥,大愛則是支撐我們還會繼續發展下去的理由。
如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好的生態。陽光,暖萬物而不惜;水,利萬物而不爭;空氣,潤萬物而不語;土壤,生萬物而不已……我也相信,懷利他之心,整個行業生態會走得更長久,因為我們是永遠的戰友,我們都想要一個冉冉升起的全新的生態,至於天什麼時候亮只是時間問題。
圖片由作者授權提供
第三件事,常懷公益之心,一片冰心在玉壺。9月23日,在第五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我代表華大宣布了一個消息:「全國範圍內的地中海貧血患者,將在不遠的未來獲得永久免費的骨髓配型檢測的機會!」據中國地中海貧血防治藍皮書(2015)報導,我國的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已高達3000萬名,其中有30萬名是重型和中間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大多為兒童),形勢非常嚴峻。在此背景下,華大啟動了「陽光計劃」,已為海南省和深圳市近百個重型地中海貧血家庭提供了免費配型檢測,而且幫助了七個家庭配型成功。
由此,我們也發起了旨在將地中海貧血從歷史上抹去的「華基金」,目前已有一些華大人和社會人士慷慨解囊,甚至還有華大人做出了捐贈年收入1%的承諾,以行踐言。然而,地中海貧血只是罕見病的一種而已。
每個人的基因都不是百分之百完美的,罕見病患者卻承擔了小概率事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稱作毀滅性事件。所幸的是,從基因測序、基因治療、免疫治療到幹細胞療法,生命科學的進步讓我們有機會預防、治療和治癒更多的罕見病,基因測序正在幫我們一點點兒地揭開生命的秘密。
希望,給予我們勇氣和力量;身處這個行業,我們也有責任去努力,讓這一特殊群體得到公平待遇、及時診治,從而獲得有尊嚴的生活。
圖片由作者授權提供
第四件事,科普情結深厚,一蓑煙雨任平生。3月20日,在喜馬拉雅的主播「基因電臺」上,播出了《天方燁談》的第一個科普節目,我記得題目是《無創產前檢測:為萬千寶寶的健康誕生保駕護航》。截至到12月20日,在275天內,主播「基因電臺」收穫了2.1萬個粉絲;專輯《天方夜譚》累計製作了61集科普節目,平均每4-5天更新一期,累計播放次數429.5萬。
其實初衷很簡單,我想示範基因科普的正確打開方式,我想談人們聽得懂的生命科學。我曾經許下四個願望:讓與生俱來的基因健康,許一個沒有罕見病的未來;讓與時俱進的基因可控,許一個遠離腫瘤的世界;用溫度冷凍時間,許一個返老還童的夢想;用人性戰勝「懶熵」,許一個人人健康的大願望。這四個願望,是希望,更是重擔,而科普對我來說永遠是第一步。
科學沒有人們想像得那麼複雜,我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科普工作者,我和華大有義務讓人們能聽得懂複雜的基因科學。如果我們對未來的預測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全基因組檢測,每個人都終將知道自己的個人基因組,那麼我們就有責任告訴現在的人們,什麼是基因,什麼是基因檢測,什麼是基因生活,怎樣用基因科技指導自己的生老病死……
熱愛+堅持=天才,也許這是對的。對科普事業的熱愛和堅持,使我和同樣從事這項事業的科普學者無比有信心。宇宙已經存在146億年,當你仰望天上的繁星時會有親切感,可能就是因為你和星星都是來自於元素周期表裡的氮、氫等;當你和身邊親友相聚時會有親切感,可能就是因為你們每個人都是由A、T、C、G這四個最基本的字母組成的……這是科普,也是科學人夢裡的遠方。
圖片由作者授權提供
講完2016的四件事,理所當然地要談談2017。諸君請看:
潮落江平未有風,
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
何處青山是越中?
這是孟浩然的一首七言絕句,極有深意。還記得在2014年的時候,我說過,當時生物產業的整體規模連海都還不是,最多是個湖。但是短短兩年的飛速發展,這個行業的百家爭鳴基本結束了,百舸爭流也基本結束了,目前基因產業已有的跑道基本都被佔領了,我們很難再去開闢一條新的跑道。這就是「潮落」,大潮退去,裸泳的人只好出局;還在堅持遊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形成同盟,時不時地擠在一葉扁舟上談合作、談競爭。
有人問我經商之道,我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要看你做的事是引領時代還是迎合社會。顯而易見,華大一直都是引領者,否則早就被時代淘汰了,即或沒有被淘汰,也一定沒有今日之氣度和風採。在我看來,凡是去迎合社會的事,都失去了先機,也很難成功。
「天末」既是願景,也是先機。正因為華大一直想做的是引領時代的事,不想做也不屑於做迎合市場的事,才會有生存壓力的考驗;不忘初心又痴心不改,只能另闢蹊徑,才卯足了勁兒把自己的技術、智慧財產權乃至整個產業鏈全部打通了。唯有如此,才能完成自我造血循環,才能實現時時引領。所謂先知先覺經營者,歷史證明,華大總是在外界還沒明白「這是什麼」的時候,先殺了出去,而且讓別人跟著我們跑。
越中美地今何在?對於整個行業及生態圈來說,前景總是美好而燦爛的。但是也會有一些限制和不足,希望所有從業者不忘初心、相攜而行!
【後記】
感謝華大基因尹燁先生的參與支持和熱情分享。
有情懷和做實事者自古有之,但兩者兼備少。做一個有趣的人,有用的人是尹燁先生一直堅守的,不會彈吉他的廚師不是好的CEO,而從強健的體態中可以看出身心,知行的合一,值得後來者學習。期待更多科學家們普播大眾;更多企業家不忘初心;更多情懷之士實幹興邦,方得始終 (基因慧 汪亮)。
敬請期待下一期大咖寄語和撰文。
附贈(每位嘉賓所在企業大事記)
華大基因大事記
楊煥明、於軍、汪建等人就中國人類基因組計劃議題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構想,1998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人類基因組中心在北京成立。楊煥明任主任,汪建任執行主任,於軍、劉思奇任副主任。
1999 1%人類基因組計劃
1999年9月9日,華大基因於上午9時9分9秒在北京空港工業區B區6號樓3層開啟了「人類基因組1%計劃」的準備工作。9月9日亦定為華大基因的慶典日。
2001 杭州華大成立
2001年1月21日"杭州華大基因研發中心"在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支持下成立。國家主要領導人考察華大基因並接見了國際人類基因組會議的五國科學家代表和華大基因楊煥明、汪建、於軍等
2002 10%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
2002年華大基因牽頭中華協作組,承擔10%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
2006 100%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
2007年10月11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繪製「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獲《Science》雜誌報導。
2012 生物學期刊GigaScience發行
2012年7月12日 華大基因和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宣布其共同創辦的生物學期刊《GigaScience》首刊正式發行,2016年首獲IF:7.461,獲得綜合性期刊全球第六,中國第二。
2013 收購Complete Genomics
2013年3月18日深圳華大基因成功完成對人類全基因組精準測序的創新領導者Complete Genomics的收購。
2014 國產測序儀和試劑盒獲CFDA批准註冊
2014年6月30日 CFDA批准華大基因BGISEQ-1000基因測序儀、BGISEQ-100基因測序儀和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T13)檢測試劑盒(聯合探針錨定連接測序法)、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T13)檢測試劑盒(半導體測序法)醫療器械註冊。
2015 桌面測序儀BGISEQ-500展出
2015年6月27日,華大基因在中國展出一款桌面化的測序儀系統BGISEQ-500。
2016 國家基因庫正式運營
2016年9月22日,籌建4年,由華大基因承建和運營的深圳國家基因庫在深圳東部大鵬灣畔揭幕,宣告正式運營。
文 | 基因慧、貝殼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