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三季度營收突破18億 研發投入驅動業績發展

2020-12-25 中國網財經

  10月26日晚,「基因測序第一股」華大基因(300676.SZ)發布2018年第三季度報告。前三季度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18.14億元,同比增長25.3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20億元,同比增長2.48%,淨利潤增速未與營收增速同步主要源於華大基因在試劑盒報證和產品的臨床試驗項目加大了研發投入。此外,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2.67億元,基本每股收益0.80元/股。

  各項業務延續增長態勢

  作為基因測序行業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表示此次三季報業績延續了此前報的良好增長態勢,生育健康、基礎科研、複雜疾病與藥物研發等主營業務較上年同期繼續增長。

  近期,華大基因熱點事件持續,股價持續震蕩。不過,華大基因的業績表現持續穩定,各項業務的出色表現源於其一直以來對研發投入的重視。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華大基因繼續開拓、投入新的項目,2018年7-9月實現營業收入6.73億元,同比增長20.54%。縱觀前三季度,累計營收18.14億元,同比增長25.39%。

  研發投入一直是華大基因的主旋律。數據層面上,根據華大基因半年報,截至2018年6月30日,華大基因在研項目35個,研發投入達1億元,同比增長41.40%,研發投入比為8.8%,高於同業平均水平。在三季報,研發費用已達到1.61億元,同比增長45.18%,且增長來自於研發項目投入增加。

  此外,在9月13日在華大基因舉行的投資交流會上,華大基因在回應機構投資者提問時就明確表示,2018年,對於公司管理層而言最重要的兩件工作:一是讓團隊更加團結一致,共同攜手發展;二是要加大研發力度,更好發揮公司的綜合優勢。

  無創技術實現再次升級

  數年來,華大基因在科學領域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生育健康類服務作為華大基因的主營產品之一,近年來毛利率高達60%以上,且營收佔比均超過50%。近日,華大基因無創技術得以再次升級,在今年初發布的NIFTY®全因1.0基礎上,再次將產品升級至NIFTY®全因2.0版本。NIFTY®全因2.0的正式推出標誌著我國的無創技術可以首次實現通過一次性採集母體外周血,對胎兒從染色體到單基因疾病多方位的無創篩查。

  距離上次產品升級發布僅僅9個月,華大基因就迎來產品的再次升級,源於華大基因在科研和產業化過程中,華大基因形成了龐大的資料庫,並搭載先進的數據載體基因雲平臺,使得公司具有更精準的分析能力、更強的檢出能力和更便捷的數據傳輸能力等核心競爭力。

  NIFTY®全因寓意「全心全意,全因為你」,正如華大基因一直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願景,以推動基因檢測的全民普及為重要任務,致力於加速科學創新,減少出生缺陷,加強腫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對人類的危害,實現精準治癒感染,助力精準醫學。

  高管增持計劃穩步推進

  技術研發的不斷突破不僅帶來了業績的增長,同時也給了高管們信心。7月底,華大基因實際控制人、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骨幹人員及控股股東核心管理團隊宣布共計增持股票不低於1.9億元。10月17日,華大基因公布了增持計劃進展。

  公告顯示,上述主體已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合計增持華大基因股份107,600股,增持金額累計7,941,761元。由於宣布增持計劃,適逢半年報和三季報兩個定期報告發布期,作為內幕信息知情人,實際控制人及董監高無法交易的敏感期長達2個月。因此,在可操作的交易日有限的情況下,華大基因高管團隊正常推進增持計劃。

  據了解,上述增持計劃最晚將於2019年1月23日結束。則以目前的增持進度判斷,華大基因在未來三個月內將完成超過1.8億元的增持。可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華大基因的增持計劃預計將提速,公司高管或將有大規模的增持動作。

  事實上,華大基因的高管們都十分認可華大基因的價值,對其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不僅啟動自有資金增持,更早在上市之初,董事長汪建就宣布了「五年內不減持」,CEO尹燁也在宣布增持當晚微博上表示「我愛華大」,「我和小夥伴押全部身家」等。

  此前提及的9月13日的投資者交流會上,華大基因高管團隊還強調了「前期公司管理層通過多次增持,用實際行動彰顯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未來,公司將繼續聚焦公司主業,努力經營發展,相信市場會給予公司一個合理的估值。」

  如今的華大基因,業績穩定,研發技術不斷實現突破;高管增持,信心十足看好公司發展。料想下次的年度報告,華大基因必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責任編輯:宮鈺)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2018年研發投入增50% 助力打造「華生態」閉合產業鏈
    淨利微跌的背後,便是研發投入的大幅增長51.93%,「拖累」了公司業績。數據顯示,2018年華大基因總研發投入達2.6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51.93%,佔營收比重的10.44%。從單季度來看,2018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為1.6億元,由此計算,華大基因第四季度研發費用超1億元,這也是該季度淨利潤較低的原因。
  • 華大基因前三季度業績超預期 不斷加碼主營業務布局
    10月27日晚間,華大基因(300676)披露三季度業績報告,前三季度(1月-9月)淨利潤27.05億元,同比增長9倍。其中第三季度(7月-9月)淨利潤10.54億元,同比大漲13倍。
  • 華大基因:一季報業績亮眼,感染防控業務迎高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華大基因於2019年12月公告子公司華大因源引入戰略投資者,目的為「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充實資本實力,滿足公司感染防控業務戰略發展需求及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另一家專注於腫瘤早篩業務和數據服務的子公司華大數極也在2019年年底公告引入高林厚健、薄荷創投等戰略投資者。兩個案例說明了華大基因快速孵化新業務的能力和策略,也為公司未來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 華大基因定增募資20億元「邊要錢邊研發」業績增長能否恢復?
    雖然華大基因此次定增募資金額相對小一些,但作為體外診斷行業的「巨頭」之一,該公司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抗擊疫情和業績增長兩不誤財報顯示,華大基因的主要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質譜檢測、生物信息分析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檢測和研究服務。
  • 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獲歐盟銷售證書?研發支出倍增卻換來業績...
    此次獲得歐盟銷售證書將對華大基因疲軟的業績增長起到提振作用。2月28日華大基因發布2019年度業績快報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21億元,同比增長11.22%;實現淨利潤3.01億元,同比減少22.1%。
  • 前瞻基因產業洞察周報第2期:華大基因營運長張凌離職
    據上市公司資料,張凌在加盟華大基因之前,曾在摩根大通短暫工作。2015年10月,張凌從投行高管位置進入華大基因高層,出任營運長。彼時恰逢華大基因原CEO王俊宣布離職創業之際。據彭博社11月26日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張凌的老東家摩根大通欲重新聘用他,預計將於明年初開始在該行香港的醫療投資銀行團隊工作。
  • 廣東上市藥企前三季度近九成實現盈利 業績分化下醫療器械板塊獨領...
    7家廣東上市藥企淨利潤超10億元《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在廣東轄區49家A股上市藥企中,前三季度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公司有5家,分別是白雲山、國藥一致、海王生物、邁瑞醫療和健康元。其中,白雲山排名第一,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68.85億元,國藥一致和海王生物分別以428.81億元和287.45億元位列營收榜的第二名和第三名。
  • 重估華大基因-新聞頻道-和訊網
    01 「拆解」華大  4月25日,華大基因發布2020年一季報。  公司實現總營收7.9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5.7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2.59%,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後淨利潤1.15億元,同比增長29.11%。  整體數據非常靚麗,符合市場給予的高業績預期。
  • 24家IVD上市企業前三季度營業收入、企業估值、市盈率分析
    國內IVD行業正處於跑馬圈地、併購整合的當下小編整理了24家IVD上市前三季度營業收入、企業估值、市盈率分析,僅供大家參考:這24家公司共實現營收393.14億元,淨利潤68.75億元,業績斐然。據不完全統計,在已經發布三季報的醫療器械類上市公司中,邁瑞醫療的研發費用佔比排名第十,高於華大基因。一位資深醫療從業人士表示,在行業內,良好的研發創新能力是保持公司在相關領域持久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之一。邁瑞醫療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研發投入,可以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有利於推動業績增長。
  • 「華大癌變」後續:華大基因一夜蒸發41億
    華大基因今日開盤,股價跌破100,僅92.30,市值369.3億。昨日市值410.35億,一夜時間,市值蒸發41億人民幣。華大基因從2017年7月上市至今,股價經歷了一個拋物線式的發展。去年11月,股價一度達260,成明星股,市值突破千億。然而截止今日,股價腰斬,市值縮水600億。
  • 華大智造科創板IPO獲受理:招股書披露的這幾點值得關注|華大智造|...
    綜合來看,華大智造目前的業務受新冠疫情影響,基因測序儀業務和實驗室自動化業務收入佔比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但是總體來說短期內反倒迎來了較好的發展機遇,可以藉此機遇拓寬客戶和市場。相比來說,Illumina2020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3個月中,Illumina的總營收為6.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8.38億美元同比下降約25%。
  • 三一重工總市值突破3400億 四年累計投入研發超百億
    國內機械景氣度超出預期,工程機械製造龍頭三一重工股價業績雙雙飄紅。1月7日,繼公司總市值跨過3000億門檻兩天後,三一重工股價繼續上漲。截至當日下午收盤,三一重工股價報價40.39元,漲幅9.28%,再創復權後歷史新高,公司當日總市值達到3424億元。短短兩天時間,總市值增長近400億。
  • 華大基因衝刺IPO:「生物界的騰訊」如何煉成?
    *華大基因發展歷程新機器的到來使華大的數據產出能力大幅提升,檢測成本大幅降低。2009年時,華大的年營收僅為3.43億元,而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攀升到了10.37億元。這是一個絕處逢生的故事,對華大而言,這次收購的意義是,從此華大走上了測序儀的自我研發之路。對我國的基因科技發展而言,這次收購打破了國際市場對測序儀的壟斷。二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4期:華大基因回應「試劑盒缺陷」,求臻...
    貝瑞基因發布2020年H1業績:營收7.21億元,同比下降4.34%貝瑞基因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7.21億元,同比下降4.3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安基因發三季度預告,預計淨利變動1272.06%~1646.26%達安基因披露三季度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1-9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10000萬元至1400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變動幅度:1272.06%至1646.26%。
  • 醫療影響力排行榜:大健康、科技部、華大基因
    發展至今,小蘋果兒科形成了「醫生集團+診所+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模式,這三駕馬車驅動著小蘋果兒科的發展,路博認為這是比較適合兒科的發展路徑。「上市」這條路,國外醫生集團走了三十年左右,中國醫生集團發展至今不過四年,不論是「吃螃蟹「的張強醫生集團還是小蘋果兒科都還處在初創期,利潤點的探索是這一時期最大的命題。
  • 洗冤華大基因:無創DNA檢測未被濫用,研發成果相繼出爐
    而在出生前,產婦曾通過華大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結果顯示「低風險」。加大研發投入,致力基因分析平臺建設與篩查技術突破而在資本市場層面,華大基因被質疑其研發投入偏少。而這一情況也與事實有所出入。對於研發投入的重視是華大基因主旋律之一。根據華大基因2017年年報,2017年全年華大基因研發人員數量為532人,佔華大基因員工比例為18.69%;研發投入1.74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為8.32%。根據公開資料,華大基因估計2018年在此基礎上大比例增加48%~53%。
  • 華大基因去年淨利減三成,今年一季度因新冠檢測需求業績大增
    4月25日,國內基因測序上市公司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基因」,300676)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華大基因去年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研發投入總金額為3.34億元,同比增長26.27%,佔營業收入比例為11.94%。
  • 華大基因:核心業務穩健提升,全球化布局支撐高速增長
    與生育健康、腫瘤防控等業務不同,感染防控業務原本在總營收中佔比不高,但為了支持全球疫情防控的需要,感染防控業務在一季度實現了高速增長。據悉,華大基因一季度實現營收7.91億元,同比增長35.7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億元,同比增長42.59%。面對疫情的衝擊,華大基因盈利水平不降反增。
  • 今天,華大基因敲鐘上市了!它的家底有多少?
    華小是業內對從華大基因離職創業的一眾公司的稱謂,這批公司在基因檢測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做研發突破,並大有在細分領域趕超華大的架勢,例如已經借殼*ST天儀的貝瑞和康,是華大基因在無創產篩領域的勁敵。而來自上遊的競爭讓華大的成長之路多了一股外力。
  • 華大智造科創板IPO獲受理,能否成為中國版 「Illumina + Tecan」?
    長期以來,國內諸多基因測序公司基本圍繞中下遊環節做應用與研發,上遊市場幾乎無人問津。 這也最終導致我國基因測序產業經過多年發展仍舊跟跑國外,上遊的測序儀器幾乎完全依賴進口,核心技術被少數外國企業把持。此外,該公司還成功研發出相匹配的測序試劑、材料、生化反應體系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和產品,真正實現了從儀器、試劑到軟體的國產化。這些技術成果背後是華大智造對技術研發數年如一日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