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農村孩子最喜歡玩的遊戲是什麼?答案:女孩子玩跳房子(又叫跳飛機遊戲),男孩子就玩溜鐵圈。
那個年代人們生活貧窮物質相對貧乏,精神娛樂節目就非常少。父母日間在田地裡勞作,留守在家的小孩子們就三五成群在路邊自找娛樂。
當時的農村空間廣闊,我們村後就是一個綠樹成蔭的小山丘。雖然我們沒有現在的小孩子豐富的娛樂節目和網吧可去,或者人人可以擁有一部手機在玩遊戲。
但哪裡有空地,哪裡就是我們玩耍的舞臺。我們懂得在大自然中自尋樂趣,當中又是現在的小孩子所不能擁有和體驗的。
那時的我們已懂得男女授受不親要分清界線,所以我們不跟男孩子玩,平時都是各玩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說起這個跳房子遊戲,也是非常有趣的,就是看誰在遊戲中佔的房子多,多者為最終勝利者。跳房子遊戲最大的得益在於手、腦、腳的靈活運用和享受比賽的過程。
小時候沒有粉筆,我們用樹枝或瓦片在地面畫上飛機形狀的房子。房子共分8格,房頂為半圓形,每格代表一間房子。
一、建房子的步驟:
1、打「地基」:建立一個大豎形長方格,再將大方格分為3格,從底部倒上去寫上數 字1、2、3;
2、 在數字3格上再橫畫一個長方格,將方格再細分為並列2格,分別填寫數字4、 5;
3、 在4、5方格上再建立一個單小方格,填寫數字6;
4、 在6方格上再橫畫一個長方格,將方格再細分為並列2格,分別填寫數7、8;
5、 建立第8層後,房子就要封頂了,於是沿著7方格的左頂點角上用樹枝或瓦片開始畫半圓,弧線以8的右頂點角作為終點。房子就建成啦。有些地方在半圓內會書寫一個天字,代表至高無上之意。
一般我們都是3或4個女孩子一起玩兒。我們先用包、剪、錘的方式決出參與者遊戲次序,依次定出1、2、3、4。
二、跳房子遊戲規則:
1、 在所有跳房子過程中,雙腳都不能壓線,瓦片拋出房子外都判定為輸,要自動退 出本輪角逐,等待下一個輪迴。
2、 總體上要決出8間房子的歸屬,再按比賽中贏得房子最多者為勝。
3、 跳房子細則和流程:每單腳佔一格。拋入瓦片的空格必須凌空躍過,雙腳不能落 格內。且一個人必須將瓦片在一個流程內成功拋入8格後才可以獲得爭奪房子的 權利。
遊戲過程:
01、參加遊戲第1順序的女孩子,站在1格線邊,注意雙腳不能壓線,把瓦片拋入1格 內,開始跳房子。
02、細則:1、2、3格單腳跳,4、5橫並列格雙腳跳;6格單腳跳;7、8橫並列格雙 腳跳;注意這裡,不能跳入房頂,立即在7、8格內雙腳同時躍起向後轉身再往回跳。
03、重複單格跳和雙格跳的動作,直跳到2格,單腳彎腰撿起1格瓦片,凌空跳出1格外,不能壓線,過程中如果有壓線行為或者單腳彎腰撿瓦片失敗都被判為遊戲失敗,先退出第一輪角逐。
04、第1格跳完成功後,繼續將瓦片拋在第2格,重複單和雙的跳躍流程,到3格時又是重複單腳彎腰撿瓦片的動作。一定要凌空間隔著2格跳到1格才算成功哦。
05、以此類推,成功跳完第8格後,回站於1格線邊,將瓦片瞄準房頂,這裡有竅門的,瓦片在拋入房頂時以近7、8格線邊為最佳,且不能壓線。
06、繼續單雙腳跳格子的動作,直到7、8格內,立即向後跳轉雙腳落地,然後蹲下用手向後房頂內摸瓦片,摸到後立即跳出房頂外。
07、站於弧形房頂線邊,背對房子向後拋出瓦片,瓦片落到的那個格子就成為「跳房子」人的房子,並在該格子寫上她的名字。
這樣一個流程下來,第1間房就有了主人了,她就擁有這間房的權利,她是可以在這間房內雙腳落地,但是其他孩子在跳房子時就不能碰到了,如果碰到者都為失敗,要退出本輪比賽的。
如此繼續,直到8間房都有主人了,決出最多者,遊戲才算結束。
這個遊戲,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玩法,但基本上大同小異,有六格房、十格房、寬大房、圓頂房、飛機房、梅花房等。「跳房子」遊戲有單人跳、雙人輪換跳、多人的輪換跳和多人分組跳等多種形式,且沒有參加人數的限制。
智慧勝於知識—巴斯卡(法國著名的數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人類創造能力得益於本身無窮盡的智慧。感謝這些前人發明的小遊戲,讓我們的童年充滿快樂。
小時的我們在大自然的薰陶下快樂成長,在充滿鄉土氣的遊戲中無形就鍛鍊了個人心志, 無論身體素質或心理素質都比現在的孩子強多了。
所以,我建議現在的父母,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去鄉下多體驗生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有好處。
親愛的讀者,你小時候有什麼玩過的遊戲仍停留在你的記憶中的呢,歡迎留言分享吧!
歡迎關注@圓子春,願和你繼續分享大城小愛,小心情小故事,謝謝閱讀!